OB短評》#108 演化感官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看不見的雨林

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
胖胖樹、王瑞閔著,麥浩斯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台灣許多學科的系統化建立,多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植物自然史也是如此。在植物學界,人稱「台灣植物界奠基之父」的早田文藏(1874-1934)是關鍵人物,儘管本書並未刻意著墨其人,卻有雷同的身姿影影綽綽——早田青少年時期自行採集研習植物學問,正式進入大學以前即發表專業論文,而本書作者王瑞閔也展現同樣治學嚴謹且滿腔熱情的自學姿態。這部本土雨林植物誌不只補上了大大一塊台灣自然史的缺漏拼圖,更彷彿接續了國府來台後斷裂的治學傳統。
全球高教逐漸崩壞,「獨立研究者」可能是未來知識生產的主要來源,作者憑一己熱情,完成這本厚重的專書,那是對知識追求最純粹的愛。雨林植物的簡介,勾動了生態之外歷史的連結和課題:曾被殖民者視為熱帶實驗室的台灣,不只在人為政策,還有自然處境上,該如何再度擁抱海洋,重新和東南亞接軌?
這本植物誌觀點獨到,言之有據,一下子把國產科普的標竿抬高了一節,教人喜聞樂見,驕傲得不得了。作者其實也是蹲點有成,十年磨一劍;如果少了植物氣,沈不下心來,那是寫不出這般使命感熊熊的作品的。【內容簡介

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

養馬比養跑車還貴、環遊世界比上太空還危險、買棟房子比買群羊還容易,讓你意想不到的英國古代史
The Time Traveller's Guide to Elizabethan England
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著,趙睿音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如果以16世紀古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皇時代做成角色扮演的RPG遊戲,那麼本書肯定就是這個古英國的遊戲指南、破關祕笈。指南與祕笈未必趣味橫生,但絕對足以令讀者檢索興趣所在的細節奇觀。
作者是以時光旅行論英國史的老手,本書帶領讀者回到16世紀中古的英格蘭,觀照的不是上層高官顯貴的政治遊戲,而是一般日常的風土人情。這也是本書的魅力所在,挖掘平凡的人生,將看待歷史的視角從仰望轉為平視。
這是英國控的心頭好,Merry England控的必備款!在作者近乎八卦小報的漂亮文釆下,伊莉莎白的英格蘭簡直就像19世紀的巴黎、20世紀的紐約,燦爛極,齷齪極。But no no no,這書賣的絕不是顛覆,而是有憑有據的投射,一種電玩式的古裝幻樂園,連砍頭肢解都可以那麼羅曼蒂克……【內容簡介

美味的科學

從擺盤、食器到用餐情境的飲食新科學
Gastrophysics: The New Science of Eating
查爾斯.史賓斯(Charles Spence)著,陸維濃譯,商周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實   樂   獨 
社群網站有個鐵律:萌寵既出,誰與爭鋒?肯定就只有美食了!但若不是如作者般將「美味」細細解剖,或許我們都未曾真正理解到,美食底下運作的邏輯如此縝密,如此廣袤,如此科學。本書又並不止於科學,如同美味體驗需要兼顧眼耳鼻舌身意,作者以趣味性加料,啃讀起來也是好吃無負擔。
以科學談美味並不少見,但很少像本書那麼全面,不只談料理本身,還談料理的週邊,那些和感官無關,卻是用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讀完不只了解科學的無所不在,大大小小的課題都有人寫成一篇深奧的論文,更可以去想想「美味」的意義,特別是品味和身段如何被虛假地建構。
美食書擺滿地,大多是口腔期的感官之作,成熟點的會撒些文明的佐料,大發思古幽情。但眼下這本卻別有胸懷,一次就把美食現象拆解個透,見識滿點,挑剔雄辯,讓人也跟著後設聰明了起來。再好吃、再精緻,也就那麼回事,滿漢堆於前而色不改,這才是本格歪嘴雞的養成聖經。 【內容簡介

有一天,你也會遇到

いつか、あなたも
久坂部羊著,俞仲慈譯,天下生活,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作為文學小說,本書並非佳作,然而作為醫療小說,本書卻直指人心。書名破題,故事描寫人之將死、醫療無效後的居家安寧照護,乃至大體化妝,述說有一天我們都會遇到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及面對生死之事的現實情境。讀之感嘆,在台灣,我們也需要處理相同議題的在地小說。
生死有命,醫學的發展有限,醫療人員在醫「生」之外,有時更重要的任務反而是在醫「死」。與其用盡儀器與藥物勉強挽留,還不如想辦法讓病者從容、安穩,帶著尊嚴成為死者。本書雖是小說,卻摻有作者大量的實際經歷,在宅治療的理念或許有待更充分討論,但不應該是完全被忽略的選項。希望藉由這一則則面對死神的故事,引發台灣更多的思考和反響。
臨終照護壓力大,這本短篇小說集卻淨挑痛處下刀,唯恐天下不亂。然而重症下重藥,未嘗不是一劑見效的預防針。放心好了,這類故事只會越來越多,直到我們也成為那些被擺弄、被嫌棄、被計較、被處理的準屍體。So don't worry, be happy.【內容簡介

深度思考

從深藍到AlphaGo,了解人工智慧的未來、探索人類創造力的本質,大腦最後防線與機器鬥智的終極故事
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
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著,王年愷譯,臉譜,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以人類與AI的西洋棋對決作為起點,撐起厚達近400頁「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如何走向未來?」的辯證探問。「深度思考」說的是人工智慧,更是人類智慧。西洋棋實則不只是起點,更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是具有文學性的象徵符號。作者分析人類棋王落敗於深藍與AlphaGo,進而直指人類理應藉此尋求更為宏大的目標。儘管流露天真,這份野心卻又令人激動。
本書談的是AI,是曾經身處人機對戰第一線經歷者的反思,但更吸引人的,反而是最後敗北的人類棋王對西洋棋的熱愛和執著,甚至帶點「不認輸」的可愛。隨著類神經網絡的成熟,深藍已提早走入歷史,當年那盤棋,或許敗者才是最後的贏家。
作者是世界棋王,卻敗在IBM的深藍手下,如今寫了這本人工智慧論,頗有點王子復仇記。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不甘心,總想扳回一城,總能扳回一城,再怎麼擁抱科技與未來,最終還是要以人為本,自己說了算。這樣的樂觀很阿Q,而阿Q是絕對正能量的。【內容簡介

生命如何創新

大自然的演化創新力從何而來?
Arrival of the Fittest: How Nature Innovates
安德里亞斯.華格納(Andreas Wagner)著,詹佳蓉譯,馬可孛羅,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後,探問自然界演化過程裡的「創新」如何而來,確實是一道註定隨之而來的難解謎題。作者以這個迷人的提問開始,透過證據與論述抽絲剝繭,提出獨創的生物法則,試圖解釋生命的奧祕。即使不懂生命科學,解謎過程仍然叫人目眩神迷。開篇第一章即名為「達爾文不知道的事」,其實本書不遑多讓,正是一本「達爾文不知道的演化論」。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從小課本都在教的常識,但對於實際運作的機制和細節,不只一般人,連科學家很長一段時間都一知半解。本書解答了演化過程中最大的疑惑,即「適者從何而來」,說明了生物的演化不是擲骰子般瘋狂豪堵,而是穩定而精巧的設計。
原文書名把「適者生存」的survival改成arrival,不反達爾文,卻轉了一下達爾文:突變重要,但突變中的持穩與創新卻更重要。作者很可以聳動而不聳動,謹守科學分際,見獵不喜,很令人信服安心。 【內容簡介

圖外之地

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
Beyond the Map: Unruly enclaves, ghostly places, emerging lands and our search for new utopias
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呂奕欣譯,臉譜,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獨 
作者凝視地圖,並不僅止於地理的邊界地帶,更凝望揉合詩意的魔幻地帶,帶領讀者透視「空間」之為物,敏銳觀看空間與權力如何生產運作。本書為讀者展示一個個逸離常軌的地理空間,也顯露論者立基於扎實學問的狂飆想像。誰說都市不能探險?作者彷如點石成金的魔法師,揭示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探險空間,而是缺少發現。
世上似乎已無祕境?作者顛覆了這刻板的想像,每個奇妙的地點,那「不可思議」的感嘆,針對的不只是景色,而是當代人類生活的批判和諷喻。真正的圖外之地,其實不在地表之下,而是在人們的心靈。
多希望書中的附圖是那種大大開本、彩繪燙金的老地圖!不過陽春圖說也有陽春的好處,乖乖當綠葉,不搶文字和內容的機鋒。作者的大頭針扎得精準到位,見血封喉,每個祕境都提調得出不尋常的弦外之音。這還是一本生態與建設的啟示錄:別再迷信科幻感的城市表象和移山填海的開發案了,也該讓大地之母休養生息了。【內容簡介

摺紙動物園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
劉宇昆(Ken Liu)著,張玄竺譯,新經典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劉宇昆的小說多少有點「自我東方化」的味道,不過能夠這樣玩弄文化元素、族群軌跡,雜揉各種類型文學於一身,也不得不讚嘆佩服,本書確實展現了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本領。這是奇幻小說嗎?還是科幻小說呢?哎呀,不如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吧。
網路上對於《三體》的文筆多所熱議,或許能確定的是,之所以能征服外國讀者,劉宇昆的文字魅力功不可沒。之前獲獎的〈摺紙動物園〉只能在網路上靠善心人的譯本口耳相傳,現在有了正式譯本,加上其他數則精彩短篇,讓讀者對劉宇昆的創作有更完整的理解,也才發現在科幻文類的包裝下,其作品隱含著海外移民文學的關懷,那超現實的奇想,或許不過是對現實關懷的偽裝。
先解釋一下人物表:劉慈欣是大劉,劉宇昆是小劉,大劉借助小劉的英譯拿下雨果獎,小劉本身也拿過星雲獎和雨果獎。這裡集結的短篇讓人想起橫空出世的Ted Chiang(姜峯楠),雖然少了姜的緊湊和鮮明,卻也更寬廣,更繁縟,更多的中國元素——科幻寫的往往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