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整理:周愛華
與談人:
蘇微希(開拓動漫祭執行長)
王佩廸(交大動漫與數位文創學程助理教授)
張資敏(《宅經濟誕生祕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作者)
▉日本同人創作興起的背景
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創漫畫同人誌,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日本的漫畫產業中。日本最早期的「同人誌」,指的是文學創作合集,而日本最大的同人誌即售會Comike,在1970年代創辦時,發起人米澤嘉博也是以出版漫畫評論同人誌為主的。直到80年代,《足球小將翼》等人氣漫畫出現後,以「迷」為組成結構的二次漫畫創作,才開始蓬勃發展。同時,出版社也注意到了越來越興盛的同人活動,到了80年代末,同人場上一些知名的同人作者,譬如吉永史、CLAMP之類的漫畫家,也開始進入商業出版體系。
由於網路的出現及印刷技術的進步,90年代的同人活動跟商業出版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網路讓同人作者有新的發表空間,透過網路平台也讓作者更容易接觸到讀者。而少量印刷技術的普及,甚至出現專門印製同人本的印刷廠,以及代理或販售同人誌的公司,都使得同人創作越發興盛。
相較之下,紙本的商業出版市場則是在高峰後邁向萎縮,這使得日本出版社必須嘗試更多不同的對策,來抓住數位時代的創作者和消費者,借助興盛的同人文化就是策略之一。對應的措施包括:在以原創為主的同人誌即售會裡設置「出差編輯部」,或是將網路上人氣較高的作品集結出版。
▉台灣漫畫產業錯失良機
日本漫畫產業與同人創作(不論是原創或二創)有相當良好的銜接,那麼,是不是把日本模式搬來台灣,我們也能成功呢?
其實,日本的漫畫產業在網路還沒出現、文化仍在封閉的場域中發展時,就已經花了四、五十年去養成自己的市場。而台灣的漫畫產業在60年代曾經被截斷了20年,這20年的空窗期,讓我們錯失了養成完整漫畫產業的機會。
台灣漫畫產業在60年代出現了嚴重斷層,主要原因是1962年通過、1966年正式實施的漫畫審查制度「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審查的方式非常主觀,完全取決於審查員,而漫畫內容只要涉及「怪力亂神」、政治跟敏感議題的,都不會通過。
在審查制度出現前,大約1945到1960年左右的時間,可說是台灣漫畫早年的黃金時期。當時有許多活躍的漫畫家,漫畫月刊、週刊也很蓬勃,例如葉宏甲的《諸葛四郎》還曾經翻拍成連續劇。審查制出現後,很多漫畫很難通過審核,漫畫家難以維生,僅剩少數的漫畫家能生存下來。此外,有些家長團體認為漫畫是不良刊物,也影響到漫畫的發展,造成了漫畫市場的萎縮。
近代台灣本土漫畫真正的黃金時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1993年「301條款」促成版權合法化,台灣的漫畫產業直到當時才開始真正累積發展,可惜卻在發展僅僅10年後,就碰到了全球市場國際化與網路時代的衝擊。
90年代的台灣,當時《灌籃高手》一集首刷可以達到30萬本,林政德的《young guns》的首刷數字是13萬本。這顯現了,台灣並不是沒有消費力,只是我們錯過了60年代到80年代間,那段封閉卻可養成自給消費習慣跟消費市場的時間。
▉把同人能量導回商業體系
因為日本與台灣漫畫產業發展的歷程有上面提到的差異,所以台灣很難直接複製日本的模式。台灣漫畫產業沒能發展起來,同人作者就算想經營,可能也沒地方發揮。不過,發展成熟的網路環境,或許可以成為出版業或同人創作者的轉機。
90年代中後期,網路衝擊了傳統媒體,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狀況下,日本的漫畫產業發展出新的獲利模式——異業結合。其實在90年代以前,日本漫畫和動畫、電玩業已經有不少合作,但90年代後日本出版社更積極設立版權部門,授權給其他產業。像在電影或日劇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由漫畫改編的作品。
過去只有在大眾雜誌上發表的漫畫,才較有機會被讀者看到,到了90年代後,原本在小眾雜誌連載的漫畫,也可能因為在網路上評價很好,結集成冊時人氣大漲,像是《進擊的巨人》、《青之驅魔師》都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日本也推出有聲漫畫書,或是藉由Niconico平台,推行互動式的漫畫等等新的嘗試,來適應數位時代。台灣如果能透過網路來帶動出版社的成長、嘗試新的方法,並把讀者的興趣拉回到本土漫畫上,其實也同樣有機會成長。
▉日本出版產業與同人活動的默契
有位台灣同人作家曾說:「同人誌是讀者寫給作者的情書。」在日本,自70、80年代後,讀者會藉由創作或購買二創同人誌的形式,來表達對一部作品的熱愛。雖然對版權擁有者而言,二創同人活動中的再製和販賣,在法律上是侵犯著作權的,但在日本卻有個默契在——只要在「迷的圈子」裡進行交流,版權擁有者通常會默許,也就是「當作沒看到」。
日本同人活動已經運作得相當成熟,大家會自律地在潛規則之下進行二創。而對出版社來說,同人活動也具有協助宣傳的作用,因此對於同人場上的二次創作是否侵犯自身權益,較能採取較寬容的態度。日本的集英社、講談社、小學館這3家大出版社,都抱持相同的態度。
2016年年初,「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重新定義著作權部份,要把著作權的「告訴乃論」改成「公訴罪」,而「二次創作」能不能豁免,成了重要關鍵。
2016年3月,日本有關二次創作可免於TPP著作權公訴罪的相關法律,已進入三讀程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發表聲明,表明「二創不能死」。日本在TPP這件事情上,很明確地表達了:二創並不等於盜版,如果版權有爭議,也是版權擁有者跟再製者之間的事。
▉台灣出版業對同人活動的看法
反觀台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漫畫出版社對同人活動一直不太了解,直到2010年,還有代表產業的人,指責同人活動是盜版。二次創作真的是「盜版」嗎?
因為台灣出版業對「二創同人誌」出現的歷史與文化原因不了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台灣出版社都認為二創是盜版,間接將同人活動中包括原創和二創的作品都同時抹黑。直到近年,許多同人作家陸續進入商業出版體系,成為新生代漫畫家,出版界才逐漸修正對於同人創作的錯誤成見。
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是漫畫編輯出身,曾經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要辦同人活動,而不自己出版漫畫?她的回應是:現在的台灣漫畫產業,最需要的是量。做為編輯,她一次最多只能帶5個漫畫家,但辦一場同人活動,可以支持2000個創作者發表作品。創作者會為了參加活動而努力創作,並藉由參加同人活動,去直接面對讀者、了解讀者。
開拓動漫祭自2002年開始舉辦,到了2012年,中研院出版了《CCC創作集》這本文史導向的漫畫刊物,裡面的漫畫家90%以上都曾在同人場出過刊物。這顯示了,同人會場其實是養成未來漫畫家的很好機會。
去年(2016)年初,蔡英文總統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來到開拓動漫祭會場時,蘇微希曾詢問隨行幕僚:同人會場是個很特別的場合,甚至有些爭議,為什麼蔡總統會選擇來到這裡?當時幕僚的回應是:「我們選擇來這裡,是因為你們場內兩千多個社團都是台灣漫畫家,也許裡面有二創、有原創,但他們的技術都不是假的,對漫畫創作的能力也不是假的。而台灣原創漫畫的未來在哪裡?就在這裡的兩千多個人裡面啊!至於要怎麼讓他們願意轉向原創,那是我們政策擬定者要做的事,也是產業界可以努力並思考的事。」
近年許多繪製二創的同人創作者,他們的原創作品也得到讀者的好評與支持。或許過去大家對台灣漫畫比較沒信心,但以近年出版社仍願意投資本土漫畫來看,讀者對本土漫畫創作的迴響其實還不錯,而台灣漫畫無論市場端還是產業端,都在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我們並不奢望台灣的漫畫市場能像日本那樣全面性地稱霸世界,但在華人世界,台灣的內容創作目前仍是投資者最肯定的。在這個有各種媒體來瓜分消費者時間與金錢的時代裡,漫畫讀者的確不像以前那麼多,但是台灣的漫畫創作者、喜愛漫畫的人依然存在著,所以我們期待能有一個好的機制成立來支持創作。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對台灣的漫畫創作感到失望,只要你持續不斷地愛漫畫,其實就是在支持這個產業。●
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
作者: 張資敏
出版: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張資敏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人生大半時間在各個次元間游走。
從最早只是單純接觸動漫作品,到為此學日文、關注相關產業和日本文化,再進一步開始想瞭解作品被創造出來的過程;又從早年只是純讀者、現今得以成為讀者兼創作者、評論者,不知不覺間年紀也從小學生成為研究生、社會人士了。雖然現在身分、喜好和觀點都早已不同於當年初次拿起漫畫書的小學生,但不變的是,ACG始終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
Tags:
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在動漫數位主舞台,由奇異果文創主辦的座談會,吸引了大批讀者參與。座談題目:「日本能台灣能不能——同人二創與動漫產業的正向回饋如何發生?」以台、日兩方的經驗對照,從行銷與創作人才培養兩個大方向切入,談同人二創活動對於動漫產業的影響。本文是座談菁華。
記錄整理:周愛華
與談人:
蘇微希(開拓動漫祭執行長)
王佩廸(交大動漫與數位文創學程助理教授)
張資敏(《宅經濟誕生祕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作者)
▉日本同人創作興起的背景
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創漫畫同人誌,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日本的漫畫產業中。日本最早期的「同人誌」,指的是文學創作合集,而日本最大的同人誌即售會Comike,在1970年代創辦時,發起人米澤嘉博也是以出版漫畫評論同人誌為主的。直到80年代,《足球小將翼》等人氣漫畫出現後,以「迷」為組成結構的二次漫畫創作,才開始蓬勃發展。同時,出版社也注意到了越來越興盛的同人活動,到了80年代末,同人場上一些知名的同人作者,譬如吉永史、CLAMP之類的漫畫家,也開始進入商業出版體系。
由於網路的出現及印刷技術的進步,90年代的同人活動跟商業出版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網路讓同人作者有新的發表空間,透過網路平台也讓作者更容易接觸到讀者。而少量印刷技術的普及,甚至出現專門印製同人本的印刷廠,以及代理或販售同人誌的公司,都使得同人創作越發興盛。
相較之下,紙本的商業出版市場則是在高峰後邁向萎縮,這使得日本出版社必須嘗試更多不同的對策,來抓住數位時代的創作者和消費者,借助興盛的同人文化就是策略之一。對應的措施包括:在以原創為主的同人誌即售會裡設置「出差編輯部」,或是將網路上人氣較高的作品集結出版。
▉台灣漫畫產業錯失良機
日本漫畫產業與同人創作(不論是原創或二創)有相當良好的銜接,那麼,是不是把日本模式搬來台灣,我們也能成功呢?
其實,日本的漫畫產業在網路還沒出現、文化仍在封閉的場域中發展時,就已經花了四、五十年去養成自己的市場。而台灣的漫畫產業在60年代曾經被截斷了20年,這20年的空窗期,讓我們錯失了養成完整漫畫產業的機會。
台灣漫畫產業在60年代出現了嚴重斷層,主要原因是1962年通過、1966年正式實施的漫畫審查制度「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審查的方式非常主觀,完全取決於審查員,而漫畫內容只要涉及「怪力亂神」、政治跟敏感議題的,都不會通過。
在審查制度出現前,大約1945到1960年左右的時間,可說是台灣漫畫早年的黃金時期。當時有許多活躍的漫畫家,漫畫月刊、週刊也很蓬勃,例如葉宏甲的《諸葛四郎》還曾經翻拍成連續劇。審查制出現後,很多漫畫很難通過審核,漫畫家難以維生,僅剩少數的漫畫家能生存下來。此外,有些家長團體認為漫畫是不良刊物,也影響到漫畫的發展,造成了漫畫市場的萎縮。
近代台灣本土漫畫真正的黃金時期,是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1993年「301條款」促成版權合法化,台灣的漫畫產業直到當時才開始真正累積發展,可惜卻在發展僅僅10年後,就碰到了全球市場國際化與網路時代的衝擊。
90年代的台灣,當時《灌籃高手》一集首刷可以達到30萬本,林政德的《young guns》的首刷數字是13萬本。這顯現了,台灣並不是沒有消費力,只是我們錯過了60年代到80年代間,那段封閉卻可養成自給消費習慣跟消費市場的時間。
▉把同人能量導回商業體系
因為日本與台灣漫畫產業發展的歷程有上面提到的差異,所以台灣很難直接複製日本的模式。台灣漫畫產業沒能發展起來,同人作者就算想經營,可能也沒地方發揮。不過,發展成熟的網路環境,或許可以成為出版業或同人創作者的轉機。
90年代中後期,網路衝擊了傳統媒體,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狀況下,日本的漫畫產業發展出新的獲利模式——異業結合。其實在90年代以前,日本漫畫和動畫、電玩業已經有不少合作,但90年代後日本出版社更積極設立版權部門,授權給其他產業。像在電影或日劇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由漫畫改編的作品。
過去只有在大眾雜誌上發表的漫畫,才較有機會被讀者看到,到了90年代後,原本在小眾雜誌連載的漫畫,也可能因為在網路上評價很好,結集成冊時人氣大漲,像是《進擊的巨人》、《青之驅魔師》都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日本也推出有聲漫畫書,或是藉由Niconico平台,推行互動式的漫畫等等新的嘗試,來適應數位時代。台灣如果能透過網路來帶動出版社的成長、嘗試新的方法,並把讀者的興趣拉回到本土漫畫上,其實也同樣有機會成長。
▉日本出版產業與同人活動的默契
有位台灣同人作家曾說:「同人誌是讀者寫給作者的情書。」在日本,自70、80年代後,讀者會藉由創作或購買二創同人誌的形式,來表達對一部作品的熱愛。雖然對版權擁有者而言,二創同人活動中的再製和販賣,在法律上是侵犯著作權的,但在日本卻有個默契在——只要在「迷的圈子」裡進行交流,版權擁有者通常會默許,也就是「當作沒看到」。
日本同人活動已經運作得相當成熟,大家會自律地在潛規則之下進行二創。而對出版社來說,同人活動也具有協助宣傳的作用,因此對於同人場上的二次創作是否侵犯自身權益,較能採取較寬容的態度。日本的集英社、講談社、小學館這3家大出版社,都抱持相同的態度。
2016年年初,「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重新定義著作權部份,要把著作權的「告訴乃論」改成「公訴罪」,而「二次創作」能不能豁免,成了重要關鍵。
2016年3月,日本有關二次創作可免於TPP著作權公訴罪的相關法律,已進入三讀程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發表聲明,表明「二創不能死」。日本在TPP這件事情上,很明確地表達了:二創並不等於盜版,如果版權有爭議,也是版權擁有者跟再製者之間的事。
▉台灣出版業對同人活動的看法
反觀台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漫畫出版社對同人活動一直不太了解,直到2010年,還有代表產業的人,指責同人活動是盜版。二次創作真的是「盜版」嗎?
因為台灣出版業對「二創同人誌」出現的歷史與文化原因不了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台灣出版社都認為二創是盜版,間接將同人活動中包括原創和二創的作品都同時抹黑。直到近年,許多同人作家陸續進入商業出版體系,成為新生代漫畫家,出版界才逐漸修正對於同人創作的錯誤成見。
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是漫畫編輯出身,曾經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要辦同人活動,而不自己出版漫畫?她的回應是:現在的台灣漫畫產業,最需要的是量。做為編輯,她一次最多只能帶5個漫畫家,但辦一場同人活動,可以支持2000個創作者發表作品。創作者會為了參加活動而努力創作,並藉由參加同人活動,去直接面對讀者、了解讀者。
開拓動漫祭自2002年開始舉辦,到了2012年,中研院出版了《CCC創作集》這本文史導向的漫畫刊物,裡面的漫畫家90%以上都曾在同人場出過刊物。這顯示了,同人會場其實是養成未來漫畫家的很好機會。
去年(2016)年初,蔡英文總統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來到開拓動漫祭會場時,蘇微希曾詢問隨行幕僚:同人會場是個很特別的場合,甚至有些爭議,為什麼蔡總統會選擇來到這裡?當時幕僚的回應是:「我們選擇來這裡,是因為你們場內兩千多個社團都是台灣漫畫家,也許裡面有二創、有原創,但他們的技術都不是假的,對漫畫創作的能力也不是假的。而台灣原創漫畫的未來在哪裡?就在這裡的兩千多個人裡面啊!至於要怎麼讓他們願意轉向原創,那是我們政策擬定者要做的事,也是產業界可以努力並思考的事。」
近年許多繪製二創的同人創作者,他們的原創作品也得到讀者的好評與支持。或許過去大家對台灣漫畫比較沒信心,但以近年出版社仍願意投資本土漫畫來看,讀者對本土漫畫創作的迴響其實還不錯,而台灣漫畫無論市場端還是產業端,都在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我們並不奢望台灣的漫畫市場能像日本那樣全面性地稱霸世界,但在華人世界,台灣的內容創作目前仍是投資者最肯定的。在這個有各種媒體來瓜分消費者時間與金錢的時代裡,漫畫讀者的確不像以前那麼多,但是台灣的漫畫創作者、喜愛漫畫的人依然存在著,所以我們期待能有一個好的機制成立來支持創作。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對台灣的漫畫創作感到失望,只要你持續不斷地愛漫畫,其實就是在支持這個產業。●
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
作者: 張資敏
出版: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人生大半時間在各個次元間游走。
從最早只是單純接觸動漫作品,到為此學日文、關注相關產業和日本文化,再進一步開始想瞭解作品被創造出來的過程;又從早年只是純讀者、現今得以成為讀者兼創作者、評論者,不知不覺間年紀也從小學生成為研究生、社會人士了。雖然現在身分、喜好和觀點都早已不同於當年初次拿起漫畫書的小學生,但不變的是,ACG始終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同人現場之1》在「祭典」的氛圍下買書:同人誌販售會
閱讀更多
同人現場彩蛋》出版自己的同人誌(基礎入門流程)
閱讀更多
同人現場之2》沒聽過千業和謝哥,別說你混過同人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