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91 意念飽溢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研讀各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新書,逐本討論後,為讀者評選出優質好書,誠心推薦給您。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劉宸君著,春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獨 
作者浸淫在山的世界,傾聽萬物生死,練習以文字觸碰感官難以描述的真實,直到肉身死去。文字如無法留下指紋的刀鋒般純淨,儘管切下的多是碎屑,仍讓人感受到少女生前對書寫的執著,明亮無悔。
在這場猶如死亡展演的登山記事中,作者耗盡心力,在每個感覺細微處提出存在的大哉問,淡然而慘烈,引爆一朵捨身取文的冷異花火。【內容簡介

飛羽集

文字、繪圖:伊絲塔,聯合文學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線條繁複,清晰描繪禽鳥羽翮,勾勒眼底的狂喜與貪欲,正如作者的文章,一篇就綴連了女性意識、鳥類意象、詩歌與符號學。修辭煒麗,意念飽溢,如亂針繡拼貼抽象畫,乍讀之下震懾多於吸收。作者文字之老練,結構概念之完整,在新人作家中實屬罕見。【內容簡介

恍惚書

鄧小樺著,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集藏書人、寫書人、讀書人三位一體的鄧小樺,暢游於書海,寫書展、書市與讀書心得,理論隨手拈來,新穎意象到處綻放,聰慧而不矯作,讀她的文字是一種享受。【內容簡介

吉卜力的哲學

改變的事物與不變的事物
ジブリの哲学
鈴木敏夫著,鍾嘉惠譯,台灣東販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文   樂   獨 
《神隱少女》場景的靈感來自九份?《龍貓》裡的貓公車是靈車?過去出現不少關於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的街談巷議傳說,時常引起混淆。這本官方說法出自製作人鈴木敏夫之手,告訴你吉卜力的動畫理念,還有兩大導演宮崎駿與高畑勳的作品風格,如何一點一滴打造出有別於迪士尼動畫的吉卜力王國。文章有劇本的節奏,鈴木非常擅長說故事,當成散文隨筆閱讀亦無不可。【內容簡介

我這個謎:寺山修司自傳抄

私という謎
寺山修司著,張智淵譯,大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擁有詩人、劇作家和電影導演多重身分,詭異大膽的影像風格,使寺山在台灣擁有一撮狂熱粉絲。在本自傳裡,寺山講述了童年的父母關係以及與母親的糾葛,讓人想起他的名作《死者田園祭》裡,想逃離母親的少年,始終未能擺脫母親形象的沾黏。強烈的戀母與弒母幻想,原來都來自真實人生。
寺山之所以是奇葩,在於他總能奇門遁甲地調度自己的經驗,再尋常不過的小事也突然殺機重重,像異形噴出來的酸血,呲呲呲地腐蝕鋼筋鐵骨的世界。【內容簡介

差異自由消失的年代

從日常的藐視到平庸的邪惡,當仇恨斷開群體連結、造成文明失序時,我們該如何找回多元共存的力量?
Gegen den Hass
卡羅琳.恩可(Carolin Emcke)著,李品佳譯,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本書聚焦歐美的仇恨歧視言論,類似語言其實在台灣亦無所不在。議員在議會宣稱男同志的做愛方式會感染愛滋病;告發性侵者的女性在網路論壇被譏嘲想賺第一桶金;綜藝節目只要有原住民出現,就有人用特定腔調模仿。仇恨言論如本書所言,不斷再生產擴散,引發暴力,在歐美已立法成為罪行,台灣社會卻鮮少重視。作者主張公民應當倡議驅散偏見,而這也是台灣朝多元社會前進時,所應努力的方向。
中文書名莫測高深,德文書名《反仇恨》倒是鏗鏘有力,不打誑語。書中的背景是當今的德國社會,新納粹抬頭,逢外必反,理盲不濫情,照樣無從溝通。作者條列出各種仇他現象,神色凝重,大約也只能期待喚醒人類不大可靠的內省和博愛心。【內容簡介

為誰辯護

判決之外,11個法律故事的人性思考
In Your Defence: Stories of Life and Law
莎拉.蘭佛德(Sarah Langford)著,張雍婷譯,究竟出版,37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益  
法律及法治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若說法律是最低標準道德的保障,那在法律執行的過程,所遇到的種種難解道德議題,會因法律的執行而變得更加明晰或是模糊?本書運用具體的案例,說明了法律與道德如何取得平衡的問題。
本書幾乎是書版的英國影集《皇家律師》(Silk),不斷質疑律師是否能穿越法律條文與人性織築的重重障蔽,洞悉真相,實現正義。作者以精采的文筆,鑿掘出每個案例難以洞察的人性幽壑,除了可讀性極高,也可看出作者對於律師所知所為有限的自覺。【內容簡介

死囚的最後時刻

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Death Row: The Final Minutes: My life as an execution witness in America’s most infamous prison
蜜雪兒.萊昂斯(Michelle Lyons)著,実瑠茜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益  
許多台灣民眾相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素樸的復仇欲望等於實踐公義。然而作者在見證過諸多死刑執行後,誠實記錄下死囚的反應,他們有的痛悔,有的無賴,有的麻木,顯示死亡那一刻毫無意義,既無法給予公眾復仇的快意,也無法補償受害者家屬的傷痛。本書讓我們重新思索,死刑在司法懲戒系統究竟該扮演何等角色。透過報導死刑執行的記者之眼,除了揭露了令人不快、罕有討論的死刑犯議題外,其實也揭露了人性的彈性疲乏問題。【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