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詩經的道路上,那時我是稚幼的孩童,不知有《詩經》,但我有「詩經」。
我是個安靜不好動的小孩,學校的功課或生活起居很少讓父母操心,卻常被告誡「不要野遊」。野遊的確是我的樂趣,走田徑涉溪水,遠征大山的山腳下,一個人的遊樂。
我不是天天野遊,我心中有一份遊走的地圖,那是蕨(過貓)的抽長時間表:竿蓁林裡肥厚的嫩蕨三週前採過,應該又長出芽芛了;溪畔的過貓日曬太足,二週就顯老了;阿水嬸田邊埔岸的水蕨最多人採,一週就得去巡一次;山腳下碩粗的蕨最多,但因為怕蛇怕鬼,一兩個月才敢去一次,而且一定得拉著阿金一起壯膽。
我的野遊是採蕨,採蕨是一種心情,不是工作。父親經常唸我:「田裡啥嘸?青菜尚濟,挽過貓?澀擱涎啥欲呷?」(註)
父親的確不愛蕨的澀味及黏滑,母親卻喜愛,她說是走空襲時躲至「番仔莊」學會吃野菜。過貓炒蒜片很下飯,被母親養成的飲食習慣,弟弟也愛炒過貓。於是,我更篤定我的採蕨野遊。
以小孩的腳力和能力,我的採蕨次數和量都不算多,一兩週才有收穫。然而,對我而言,採蕨不是為了收穫,是採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清脆折斷嫩蕨的聲音,彷彿空谷跫音「答、答、答……」讓我心情愉悅而滿足,也宛如與天地或亙古的某個人對應,我,獨自一人在蒼穹之間,仿若在詩經裡。那時我不知「詩經」,更不可能讀過《詩經》,人到中年才知那是詩經的世界。
國高中讀了《詩經》,卻不是我童年的詩經世界,我甚至不知道我曾走在詩經的世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少女的心全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稚年踩在蕨徑的心全然淡忘,對於「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完全視若無睹。而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重點也在夭夭的少與好,不是桃子。至於「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天保定爾,以莫不庶。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這些是為了升學考試,怎麼背都沒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來得好記也懂得意思。
此時,我讀了《詩經》,卻忘了「詩經」。
大學買了《詩經》,因為不是中文系,擺在案頭好看,讀的是現代小說散文,詩經的境界還是停留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及一些文人志士的喟嘆。而我離我的詩經更遠了,採蕨的詩經天地消失無蹤。
婚姻、家庭、工作多重場域,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多重身分,我過著沒有《詩經》也沒有詩經的生活,像章魚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七手八腳。就像走入絕境之際,心中某種情愫開始萌生探芽,我的詩經向我招手。心中一塊田園一點一線的描摹,菜蔬果實抽芽長葉,我童年的田園在心中播植。
就寫蔬菜吧,那片父親無所不種的農田,那逐漸消縮一畦一畦翠綠、深紫、霞紅的蔬菜不斷盤據在胸臆。1999年我寫《采采卷耳》,從《詩經》出發,我寫了二十多種疏菜,隱喻我母親輩女人的一生。我也更確切了解,《詩經》不只是情愛、政治,也是庶民的生活。我以蘿蔔指涉當時職場上的重男輕女,然女人如蘿蔔,是會「奪味」的。《詩經.國風.采苓篇》中有「采葑采葑,首陽之東」,《詩經.國風.谷風篇》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采葑就是蘿蔔,谷風篇為蘿蔔埋在土地,美好的味道不被人知叫屈,和女人的才氣遭埋沒是一樣的。
爾後,我讀《詩經》開始挑有「植物」的,不管是作為影涉或明喻暗喻,我都想知道《詩經》裡的植物,現在是什麼名字,台灣有嗎?書名《采采卷耳》是以一篇寫我原住民的小學同學,暗喻她們生不逢時,在那嚴重種族歧視的年代她們的遭遇。
想起童年的原住民同學,讓我想起採蕨的時光,當時蕨大半只有花蓮的原住民食用,我以蕨來比喻原住民的女人。嫩蕨如勾,我一廂情願以「卷耳」來看待,其實查過資料,卷耳在台灣好像沒有。《詩經》中很多植物都是以當時地的方言來命名,口語傳播經過百年千年,有些只能用猜的,那麼「卷耳」我就借來用在蕨的形象上。
寫完《采采卷耳》,我隱約感覺到我在找我的「詩經」,卻因工作異動關係,停筆十年,才在《野有蔓草》再找我的詩經。
野菜在詩經裡也常出現,多半用來形容被棄被休的失志之士或女人。而現今台灣的野菜,更適合拿來說明原住民。原住民食用野菜數百年,尤以阿美族為主,在台灣非蔬菜類的植物中,他們可找出200種來食用,這就是漢人稱為野菜,對他們而言從老祖宗的年代至今日常的菜蔬。漢人的「野草」對原住民可是「山珍」,不同的文化飲食也不同。
《野有蔓草》多半寫原住民的女人,以及與漢人文化差異或衝突的故事。本來用「食野之苹」最好,然這個書名早在多年前作家凌拂用了,也是寫野菜,寫她在山區教書看到以及食用的數種野菜。
從只認識數種野菜到數十近百種,挑撿二十多種來寫,我終於知道,我一直在尋找屬於我的詩經,那正是童年採蕨的場所。採蕨的記憶漫過心頭,《詩經.邶風.谷風》中「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一個被狠心丈夫休離的女子,在被趕出家門的路上,悲嘆自己命運。
如果真有前世今生,我想我可能就是那個食荼如甘薺的女子,否則怎會在童稚之年,遊盪在詩經的場所。●
方梓
本名林麗貞,台灣花蓮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文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消基會《消費者報導》雜誌總編輯、文化總會企畫、《自由時報》自由副刊副主編、總統府專門委員,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講師。曾獲第一屆客家桐花文學獎短篇小說優等獎、第44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類正獎。
著作有,散文《第四個房間》、《釆釆卷耳》、《野有蔓草》、《時間之門》;長篇小說《來去花蓮港》;兒童文學《大野狼阿公》、《要勇敢喔》等。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我走在詩經的道路上,那時我是稚幼的孩童,不知有《詩經》,但我有「詩經」。
我是個安靜不好動的小孩,學校的功課或生活起居很少讓父母操心,卻常被告誡「不要野遊」。野遊的確是我的樂趣,走田徑涉溪水,遠征大山的山腳下,一個人的遊樂。
我不是天天野遊,我心中有一份遊走的地圖,那是蕨(過貓)的抽長時間表:竿蓁林裡肥厚的嫩蕨三週前採過,應該又長出芽芛了;溪畔的過貓日曬太足,二週就顯老了;阿水嬸田邊埔岸的水蕨最多人採,一週就得去巡一次;山腳下碩粗的蕨最多,但因為怕蛇怕鬼,一兩個月才敢去一次,而且一定得拉著阿金一起壯膽。
我的野遊是採蕨,採蕨是一種心情,不是工作。父親經常唸我:「田裡啥嘸?青菜尚濟,挽過貓?澀擱涎啥欲呷?」(註)
父親的確不愛蕨的澀味及黏滑,母親卻喜愛,她說是走空襲時躲至「番仔莊」學會吃野菜。過貓炒蒜片很下飯,被母親養成的飲食習慣,弟弟也愛炒過貓。於是,我更篤定我的採蕨野遊。
以小孩的腳力和能力,我的採蕨次數和量都不算多,一兩週才有收穫。然而,對我而言,採蕨不是為了收穫,是採蕨的心情。一次又一次清脆折斷嫩蕨的聲音,彷彿空谷跫音「答、答、答……」讓我心情愉悅而滿足,也宛如與天地或亙古的某個人對應,我,獨自一人在蒼穹之間,仿若在詩經裡。那時我不知「詩經」,更不可能讀過《詩經》,人到中年才知那是詩經的世界。
國高中讀了《詩經》,卻不是我童年的詩經世界,我甚至不知道我曾走在詩經的世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少女的心全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稚年踩在蕨徑的心全然淡忘,對於「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完全視若無睹。而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重點也在夭夭的少與好,不是桃子。至於「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天保定爾,以莫不庶。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這些是為了升學考試,怎麼背都沒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來得好記也懂得意思。
此時,我讀了《詩經》,卻忘了「詩經」。
大學買了《詩經》,因為不是中文系,擺在案頭好看,讀的是現代小說散文,詩經的境界還是停留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及一些文人志士的喟嘆。而我離我的詩經更遠了,採蕨的詩經天地消失無蹤。
婚姻、家庭、工作多重場域,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多重身分,我過著沒有《詩經》也沒有詩經的生活,像章魚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七手八腳。就像走入絕境之際,心中某種情愫開始萌生探芽,我的詩經向我招手。心中一塊田園一點一線的描摹,菜蔬果實抽芽長葉,我童年的田園在心中播植。
就寫蔬菜吧,那片父親無所不種的農田,那逐漸消縮一畦一畦翠綠、深紫、霞紅的蔬菜不斷盤據在胸臆。1999年我寫《采采卷耳》,從《詩經》出發,我寫了二十多種疏菜,隱喻我母親輩女人的一生。我也更確切了解,《詩經》不只是情愛、政治,也是庶民的生活。我以蘿蔔指涉當時職場上的重男輕女,然女人如蘿蔔,是會「奪味」的。《詩經.國風.采苓篇》中有「采葑采葑,首陽之東」,《詩經.國風.谷風篇》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采葑就是蘿蔔,谷風篇為蘿蔔埋在土地,美好的味道不被人知叫屈,和女人的才氣遭埋沒是一樣的。
爾後,我讀《詩經》開始挑有「植物」的,不管是作為影涉或明喻暗喻,我都想知道《詩經》裡的植物,現在是什麼名字,台灣有嗎?書名《采采卷耳》是以一篇寫我原住民的小學同學,暗喻她們生不逢時,在那嚴重種族歧視的年代她們的遭遇。
想起童年的原住民同學,讓我想起採蕨的時光,當時蕨大半只有花蓮的原住民食用,我以蕨來比喻原住民的女人。嫩蕨如勾,我一廂情願以「卷耳」來看待,其實查過資料,卷耳在台灣好像沒有。《詩經》中很多植物都是以當時地的方言來命名,口語傳播經過百年千年,有些只能用猜的,那麼「卷耳」我就借來用在蕨的形象上。
寫完《采采卷耳》,我隱約感覺到我在找我的「詩經」,卻因工作異動關係,停筆十年,才在《野有蔓草》再找我的詩經。
野菜在詩經裡也常出現,多半用來形容被棄被休的失志之士或女人。而現今台灣的野菜,更適合拿來說明原住民。原住民食用野菜數百年,尤以阿美族為主,在台灣非蔬菜類的植物中,他們可找出200種來食用,這就是漢人稱為野菜,對他們而言從老祖宗的年代至今日常的菜蔬。漢人的「野草」對原住民可是「山珍」,不同的文化飲食也不同。
《野有蔓草》多半寫原住民的女人,以及與漢人文化差異或衝突的故事。本來用「食野之苹」最好,然這個書名早在多年前作家凌拂用了,也是寫野菜,寫她在山區教書看到以及食用的數種野菜。
從只認識數種野菜到數十近百種,挑撿二十多種來寫,我終於知道,我一直在尋找屬於我的詩經,那正是童年採蕨的場所。採蕨的記憶漫過心頭,《詩經.邶風.谷風》中「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一個被狠心丈夫休離的女子,在被趕出家門的路上,悲嘆自己命運。
如果真有前世今生,我想我可能就是那個食荼如甘薺的女子,否則怎會在童稚之年,遊盪在詩經的場所。●
方梓
本名林麗貞,台灣花蓮人,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文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消基會《消費者報導》雜誌總編輯、文化總會企畫、《自由時報》自由副刊副主編、總統府專門委員,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講師。曾獲第一屆客家桐花文學獎短篇小說優等獎、第44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類正獎。
著作有,散文《第四個房間》、《釆釆卷耳》、《野有蔓草》、《時間之門》;長篇小說《來去花蓮港》;兒童文學《大野狼阿公》、《要勇敢喔》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人生.賴以威》連結一對父子的數學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蔡志浩》書,是我狂飆青少年時期的導師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朱宥勳》解嚴寶寶的「台灣作家全集」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