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變成好友的製本課:手工書職人周武翰
本次負責3場校園活動「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的手工書職人周武翰,首先帶來幾本類型截然不同的書籍,並用細膩的觀察方式,不疾不徐地引導孩子們認識一本書,再讓小朋友各自表達喜歡的書種及對閱讀的見解。例如有小朋友特別喜歡勵志或療癒的書,原因是「讀起來就像捏軟軟一樣,非常紓壓。」
接著周武翰將書本發給各個小組,說明今年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共選出8大類、947本的書,對孩子來說,這麼多書想要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任務,該如何選擇,才能精準挑到自己喜歡的書?答案就藏在細節裡。
他帶著小朋友一步步探索剛剛發給他們的書,請同學們一起研究一本書包含了哪些構造,例如書封、折口、版權頁,這些構造提供讀者什麼信息、又分別負責哪些任務等等。
➤觀察書:不同部分,扮演不同功能
「如果我想看這本書,我決定從哪個部分開始看起呢?」小朋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周武翰請同學們先找出目錄頁,並且研究一下它的邏輯,再思考自己的答案。
有小朋友認為《當我們住在一起 》的分類邏輯是屋內與屋外生物,他思考過後,特別想從屋內篇開始看起,「因為家裡有不認識的生物跟我們住在一起,實在太奇妙了,尤其屋裡面怎麼會有浣熊呢?我想不通啊!」
也有小朋友拿到的是以月分來畫分的《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大部分同學想從1月看起,這樣就可以循序看完一整年,但有的同學是想從當前的月分開始看起,「因為這樣就可以順便找看看最近戶外有沒有書裡介紹的這些動植物。」
《Soac的台灣菜 》的分類有肉、蛋、蔬菜、海鮮,還有主食(飯麵餃)、小菜及湯。有小朋友說:「我可能會從蛋開始看起,也許我可以學著做看看。」還有小朋友說:「我會從湯類開始看,因為我最喜歡喝湯。」
周武翰發下去的每本書,都被同學們熱鬧地討論了一番。過程中,小朋友心中「與書邂逅」的SOP也逐漸清晰。這時周武翰做了一點小結論,告訴同學們:你可以從書的8大類中去尋找自己喜歡的種類,例如自然科普、人文社科,或是文學、漫畫等等。
接下來,拿起一本書,從外觀的許許多多細節中,去接收這本書想告訴你的種種信息;然後打開它的目錄,發現它的邏輯;最後是只要你喜歡,想從目錄指引你的任何一點開始讀起,都隨你高興────與書交朋友就是這麼愉快又簡單。
「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在台東市新生國中
「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在台北市敦化國小
➤手作書:剪裁出一本自己的書
結束了「認識書」的這回合,馬上進入「手作書」的階段。本次周武翰帶領小朋友製作的是一本20頁、11×11公分、騎馬釘的平裝書,書中還附有口袋,可以放置自己喜歡的小小收藏,也設計了綁帶,可以好好固定與保護這本小書。
周武翰還說,一本書要左翻右翻、上翻下翻都行,端看它的封面來決定。他還跟同學們分享一個小常識: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是橫式左翻書,只有少數國家(例如台灣、日本)因為文字是直式書寫,所以還有右翻書。「原來台灣書很特別!」這點讓小朋友們格外覺得值得珍惜。
事先預備的工具包發下去,每個小組都獲得作為書頁的各種色紙、避免膠水沾黏的保護紙、避免傷及桌面的瓦楞紙板、綁帶、口紅膠、剪刀、尺、釘書機、鑽子等,做書的全套工具及材料都備齊了。
過程中,台北市敦化國小有位手指纏了厚厚繃帶的小朋友,十分努力地完成了她的小書,還博得同學們「你做的比很多人都還要好!」的讚揚。也有小朋友完成後,深深吐了一口氣說:「我不知道什麼是『打結』,也從來沒打過結,可是我居然可以做出一本書!」
周武翰說,這次活動的目的,除了讓同學體驗做書的樂趣,還想讓同學知道,一本實體書的出版,其實是集合了許多生產者不同的專業才能完成,「例如世上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就像今天同學手邊做的書一樣,是以裝訂為業,他們是『製本師』。」
世上有很多不同職業的人,同學在上課的時候,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些什麼呢?本次的活動,就是想藉由這個機會,讓同學們在學校裡,也能學習認識身邊熟悉的許多事物背後,自己可能還不怎麼熟悉的這個世界。
「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在嘉義市北興國中
嘉義市北興國中同學推薦閱讀的留言板
▇跟自我和他人好好相處的自在課:作家劉軒
本次赴高雄文學館與讀者見面的作家劉軒,一出場就元氣十足,且一如既往的幽默風趣。他說,入選人文社科類十大必讀之星讓他感到非常榮幸,但也十分驚訝,因為明明書的副標是「成熟大人該有的33個心理習慣」,卻獲得中小學選介。不過,如果《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這本書能對已經是半個大人的國高中生有所幫助,他會感覺很欣慰。
至於還在唸小學的孩子,他則推薦自己另一本今年7月剛出版的新書《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少年的18堂心理必修課 》,內容有關記憶、專注力、交友、親情等,適合年齡9-14歲,希望能陪伴小朋友一起成長。
➤外向者,學習品味獨處的甜美/內向者,練習享受熱鬧的繽紛
關於自處以及與他人相處,聽起來似乎是兩種相反的狀態,但劉軒表示,事實上兩者有共通點,那就是無論獨處或相處,我們都「嚮往自在」。
「大部分的人都搞錯了,以為內向就是不擅常社交,殊不知有些外向者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只是透過很多訓練及經驗累積,所以看不出他的不自在。」其實內/外向是一個人的天生氣質,有實驗證明人一出生就受腦部處理刺激的系統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所影響,高敏感度的嬰兒可能長大就是個內向者。
也就是說,內/外向者基本上大腦的構造就已經不同,看世界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外向行動派、內向憑感覺。不過現在的網路社會正在混淆我們的內/外向,所謂的互動不再需要實體,社群平台也將社交的距離及方式打破,把內/外向者搞得更迷糊。
劉軒說,社會大多覺得,我們應該當一個外向的人,勇於表現、爭取機會、能見度高、懂建立社交關係。但研究發現,很多大企業高階主管是內向者,因為他們懂得抽離思考,常內省如何做會更好,雖然不喜歡社交,但擅長觀察,對人與人相處的敏感度更高。他說:「你的天生氣質,是老天爺發的牌,有顯著差異但無分好壞,就請你好好善用它。」
➤自處時的體態,可能影響你的心情/社交時的體態,可能影響你的友情
劉軒還提到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亦即肢體是大腦延伸的一部分,我們不只靠大腦思考,我們還會用身體思考。例如有個吊橋實驗,因受試者在吊橋上比平時更緊張,瞳孔放大、腎上腺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生理反應通知大腦,誤導受試者產生錯誤歸因現象,以為自己對實驗中特定異性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當一個人找不到生理反應的原因時,大腦就會自己出發去尋找原因。還有一些有趣的實驗,例如評價一個人時若手上剛好拿著冰咖啡,因為溫度涼涼毛毛的,會比拿熱咖啡時更容易感覺「對方怪怪的」。填問卷時,紙張背後使用的板夾如果越重,因為份量的具體感受,就會讓人覺得題目越重要。還有牙齒咬筆或筷子15分鐘再看漫畫,會覺得漫畫更好笑,因為你在看漫畫之前就已經啟動所有笑的肌肉。
劉軒說:「人是因為快樂才跳舞?還是因為跳舞所以快樂?我很喜歡Tony Robbins的一句話:Emotion is created by Motion!行為決定你的心情。所以,當你面對艱難狀況時,可以擺一個high power pose,雙手插腰、兩腳與肩同寬,深吸一口氣,再吐氣。如果肩頸很緊,就把肩膀再往後伸展一點。」像氣場很強的媽媽或棒球教練一樣。
他說,這是哈佛商學院一位學者在2010年所做的實驗。研究顯示,只要維持這個姿勢10分鐘,就足以使人睪固酮增加20%、壓力賀爾蒙降低25%、風險承受度增加33%。這位學者曾在TED演講,希望那些在職場上覺得自己欠缺力量的女性,可以擺出自己的high power pose,通知大腦「I’m Powerful! 」喬好自己的體態,大腦就會越相信這個狀態,別人也會回饋你的自信,多次正向循環下來,就可以把自己放到你想要的結果裡,再讓大腦跟上來。
➤找到內心的家 以欣賞取代期待
劉軒有次應邀參加一場催眠活動,結果有一幕他不曾想起的畫面從腦海出現,那是他12歲時,躺到鋼琴底下忙裡偷閒,很安適的感覺。隨後畫面又跳到他8歲的家,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他像小貓一樣窩在太陽下看書,感覺無比幸福美好。
他說:「我們每個人都跟童年有小小微不足道的滿足與美好的情感連結,它一直存在我們心裡,當我們需要它時,就會去尋找它,我們可以倒帶去找回童年的美好回憶,然後再將它設計成現在內心的家,好好自處。」
尤其當下這個時節,我們面臨秋冬可能進入第二波疫情的流行,加上美國總統大選,新聞常常讓人焦慮,不知該期待什麼,又非常希望有些事情可以期待,萬一預期的未來感覺更糟,就會落入習得無助的狀態,焦慮憂鬱。
劉軒表示,其實人的需求並不複雜,套用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被肯定、自我實現等等,但很多人往往誤解了需求與期待的差別。「尤其是進入負面期待的狀態,造成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讓先入為主的想法影響行為,導致負面的結果真的發生了。」
劉軒向現場的與會者解釋,當面臨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不妨試著「以欣賞取代期待」,也許對世界的看法會開始改觀。想學會欣賞,最簡單的方法是感恩,劉軒並邀請現場的朋友:「過去我曾發起『100天感恩日記 』,每天把對人事物的感謝記錄下來。2020年就要結束,大家可以跟我一起來,用感恩日記為2020年倒數,也希望每個人都學會和自己自處,同時能與別人好好相處。」●
▇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 vs. 獨立書店與圖書館
台北市閱樂書店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特陳
台東市晃晃書店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特陳
高雄市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書展
嘉義市洪雅書房的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特陳
Tags:
作家劉軒與製本師周武翰
文化部第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近期展開「大家i閱讀」系列推廣活動,內容包括由犬吉工作室製本師林安狗、周武翰帶來的「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分別於台北敦化國小、台東新生國中、嘉義北興國中,教導學生自製手工書。此外還有高雄文學館舉辦的主題講座,由入選今(2020)年人文社科類十大必讀精選之星《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作者劉軒分享「讀你的荒唐時代_不迷路的自處人生」。
▇與書變成好友的製本課:手工書職人周武翰
本次負責3場校園活動「做書去!來當一日手工書職人」的手工書職人周武翰,首先帶來幾本類型截然不同的書籍,並用細膩的觀察方式,不疾不徐地引導孩子們認識一本書,再讓小朋友各自表達喜歡的書種及對閱讀的見解。例如有小朋友特別喜歡勵志或療癒的書,原因是「讀起來就像捏軟軟一樣,非常紓壓。」
接著周武翰將書本發給各個小組,說明今年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共選出8大類、947本的書,對孩子來說,這麼多書想要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任務,該如何選擇,才能精準挑到自己喜歡的書?答案就藏在細節裡。
他帶著小朋友一步步探索剛剛發給他們的書,請同學們一起研究一本書包含了哪些構造,例如書封、折口、版權頁,這些構造提供讀者什麼信息、又分別負責哪些任務等等。
➤觀察書:不同部分,扮演不同功能
「如果我想看這本書,我決定從哪個部分開始看起呢?」小朋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周武翰請同學們先找出目錄頁,並且研究一下它的邏輯,再思考自己的答案。
有小朋友認為《當我們住在一起》的分類邏輯是屋內與屋外生物,他思考過後,特別想從屋內篇開始看起,「因為家裡有不認識的生物跟我們住在一起,實在太奇妙了,尤其屋裡面怎麼會有浣熊呢?我想不通啊!」
也有小朋友拿到的是以月分來畫分的《自然老師沒教的事》,大部分同學想從1月看起,這樣就可以循序看完一整年,但有的同學是想從當前的月分開始看起,「因為這樣就可以順便找看看最近戶外有沒有書裡介紹的這些動植物。」
《Soac的台灣菜》的分類有肉、蛋、蔬菜、海鮮,還有主食(飯麵餃)、小菜及湯。有小朋友說:「我可能會從蛋開始看起,也許我可以學著做看看。」還有小朋友說:「我會從湯類開始看,因為我最喜歡喝湯。」
周武翰發下去的每本書,都被同學們熱鬧地討論了一番。過程中,小朋友心中「與書邂逅」的SOP也逐漸清晰。這時周武翰做了一點小結論,告訴同學們:你可以從書的8大類中去尋找自己喜歡的種類,例如自然科普、人文社科,或是文學、漫畫等等。
接下來,拿起一本書,從外觀的許許多多細節中,去接收這本書想告訴你的種種信息;然後打開它的目錄,發現它的邏輯;最後是只要你喜歡,想從目錄指引你的任何一點開始讀起,都隨你高興────與書交朋友就是這麼愉快又簡單。
➤手作書:剪裁出一本自己的書
結束了「認識書」的這回合,馬上進入「手作書」的階段。本次周武翰帶領小朋友製作的是一本20頁、11×11公分、騎馬釘的平裝書,書中還附有口袋,可以放置自己喜歡的小小收藏,也設計了綁帶,可以好好固定與保護這本小書。
周武翰還說,一本書要左翻右翻、上翻下翻都行,端看它的封面來決定。他還跟同學們分享一個小常識: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是橫式左翻書,只有少數國家(例如台灣、日本)因為文字是直式書寫,所以還有右翻書。「原來台灣書很特別!」這點讓小朋友們格外覺得值得珍惜。
事先預備的工具包發下去,每個小組都獲得作為書頁的各種色紙、避免膠水沾黏的保護紙、避免傷及桌面的瓦楞紙板、綁帶、口紅膠、剪刀、尺、釘書機、鑽子等,做書的全套工具及材料都備齊了。
過程中,台北市敦化國小有位手指纏了厚厚繃帶的小朋友,十分努力地完成了她的小書,還博得同學們「你做的比很多人都還要好!」的讚揚。也有小朋友完成後,深深吐了一口氣說:「我不知道什麼是『打結』,也從來沒打過結,可是我居然可以做出一本書!」
周武翰說,這次活動的目的,除了讓同學體驗做書的樂趣,還想讓同學知道,一本實體書的出版,其實是集合了許多生產者不同的專業才能完成,「例如世上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就像今天同學手邊做的書一樣,是以裝訂為業,他們是『製本師』。」
世上有很多不同職業的人,同學在上課的時候,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些什麼呢?本次的活動,就是想藉由這個機會,讓同學們在學校裡,也能學習認識身邊熟悉的許多事物背後,自己可能還不怎麼熟悉的這個世界。
▇跟自我和他人好好相處的自在課:作家劉軒
本次赴高雄文學館與讀者見面的作家劉軒,一出場就元氣十足,且一如既往的幽默風趣。他說,入選人文社科類十大必讀之星讓他感到非常榮幸,但也十分驚訝,因為明明書的副標是「成熟大人該有的33個心理習慣」,卻獲得中小學選介。不過,如果《能自處,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這本書能對已經是半個大人的國高中生有所幫助,他會感覺很欣慰。
至於還在唸小學的孩子,他則推薦自己另一本今年7月剛出版的新書《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少年的18堂心理必修課》,內容有關記憶、專注力、交友、親情等,適合年齡9-14歲,希望能陪伴小朋友一起成長。
➤外向者,學習品味獨處的甜美/內向者,練習享受熱鬧的繽紛
關於自處以及與他人相處,聽起來似乎是兩種相反的狀態,但劉軒表示,事實上兩者有共通點,那就是無論獨處或相處,我們都「嚮往自在」。
「大部分的人都搞錯了,以為內向就是不擅常社交,殊不知有些外向者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只是透過很多訓練及經驗累積,所以看不出他的不自在。」其實內/外向是一個人的天生氣質,有實驗證明人一出生就受腦部處理刺激的系統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所影響,高敏感度的嬰兒可能長大就是個內向者。
也就是說,內/外向者基本上大腦的構造就已經不同,看世界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外向行動派、內向憑感覺。不過現在的網路社會正在混淆我們的內/外向,所謂的互動不再需要實體,社群平台也將社交的距離及方式打破,把內/外向者搞得更迷糊。
劉軒說,社會大多覺得,我們應該當一個外向的人,勇於表現、爭取機會、能見度高、懂建立社交關係。但研究發現,很多大企業高階主管是內向者,因為他們懂得抽離思考,常內省如何做會更好,雖然不喜歡社交,但擅長觀察,對人與人相處的敏感度更高。他說:「你的天生氣質,是老天爺發的牌,有顯著差異但無分好壞,就請你好好善用它。」
➤自處時的體態,可能影響你的心情/社交時的體態,可能影響你的友情
劉軒還提到一個心理學名詞叫「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亦即肢體是大腦延伸的一部分,我們不只靠大腦思考,我們還會用身體思考。例如有個吊橋實驗,因受試者在吊橋上比平時更緊張,瞳孔放大、腎上腺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生理反應通知大腦,誤導受試者產生錯誤歸因現象,以為自己對實驗中特定異性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當一個人找不到生理反應的原因時,大腦就會自己出發去尋找原因。還有一些有趣的實驗,例如評價一個人時若手上剛好拿著冰咖啡,因為溫度涼涼毛毛的,會比拿熱咖啡時更容易感覺「對方怪怪的」。填問卷時,紙張背後使用的板夾如果越重,因為份量的具體感受,就會讓人覺得題目越重要。還有牙齒咬筆或筷子15分鐘再看漫畫,會覺得漫畫更好笑,因為你在看漫畫之前就已經啟動所有笑的肌肉。
劉軒說:「人是因為快樂才跳舞?還是因為跳舞所以快樂?我很喜歡Tony Robbins的一句話:Emotion is created by Motion!行為決定你的心情。所以,當你面對艱難狀況時,可以擺一個high power pose,雙手插腰、兩腳與肩同寬,深吸一口氣,再吐氣。如果肩頸很緊,就把肩膀再往後伸展一點。」像氣場很強的媽媽或棒球教練一樣。
他說,這是哈佛商學院一位學者在2010年所做的實驗。研究顯示,只要維持這個姿勢10分鐘,就足以使人睪固酮增加20%、壓力賀爾蒙降低25%、風險承受度增加33%。這位學者曾在TED演講,希望那些在職場上覺得自己欠缺力量的女性,可以擺出自己的high power pose,通知大腦「I’m Powerful!」喬好自己的體態,大腦就會越相信這個狀態,別人也會回饋你的自信,多次正向循環下來,就可以把自己放到你想要的結果裡,再讓大腦跟上來。
➤找到內心的家 以欣賞取代期待
劉軒有次應邀參加一場催眠活動,結果有一幕他不曾想起的畫面從腦海出現,那是他12歲時,躺到鋼琴底下忙裡偷閒,很安適的感覺。隨後畫面又跳到他8歲的家,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他像小貓一樣窩在太陽下看書,感覺無比幸福美好。
他說:「我們每個人都跟童年有小小微不足道的滿足與美好的情感連結,它一直存在我們心裡,當我們需要它時,就會去尋找它,我們可以倒帶去找回童年的美好回憶,然後再將它設計成現在內心的家,好好自處。」
尤其當下這個時節,我們面臨秋冬可能進入第二波疫情的流行,加上美國總統大選,新聞常常讓人焦慮,不知該期待什麼,又非常希望有些事情可以期待,萬一預期的未來感覺更糟,就會落入習得無助的狀態,焦慮憂鬱。
劉軒表示,其實人的需求並不複雜,套用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被肯定、自我實現等等,但很多人往往誤解了需求與期待的差別。「尤其是進入負面期待的狀態,造成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讓先入為主的想法影響行為,導致負面的結果真的發生了。」
劉軒向現場的與會者解釋,當面臨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不妨試著「以欣賞取代期待」,也許對世界的看法會開始改觀。想學會欣賞,最簡單的方法是感恩,劉軒並邀請現場的朋友:「過去我曾發起『100天感恩日記』,每天把對人事物的感謝記錄下來。2020年就要結束,大家可以跟我一起來,用感恩日記為2020年倒數,也希望每個人都學會和自己自處,同時能與別人好好相處。」●
▇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 vs. 獨立書店與圖書館
▇第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完整書單與推廣活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話題》第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出爐:捕捉時代氛圍的脈動,認識台灣在地文化
閱讀更多
話題》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選出爐,性平、妖怪、死亡、本土關懷各類精彩好書
閱讀更多
現場》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評選,全台書展活動開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