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陳銘磻》書頁如花瓣散落:出版綺夢,記憶在火堆裡,哀鳴

2021-09-30 11:00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迷忽忽想起台灣曾經光耀鼎盛的文學出版年月。

那是身處出版業充滿煥發生機的80年代,閱讀形成人們理解人生、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幸得機緣,我在蓬勃翻騰閱讀風氣的彼時,與不少有志出版的同類,相遇成為創意出眾,印書業風華絕代的夥伴。

不出幾年,沉靜好一陣的綺麗光景,如今褪色成殘破模樣,說不定到了明天,會聽到又一間書店或出版社歇業。

而我早早立下決心跟隨秉性而走,黯然脫離出版困境,毋需眷戀,不再回望。

話說某年夏日,必須終結編書事務的前夕,我帶領幾位喜愛東洋文學的年輕學子前往伊豆半島,實踐探尋《伊豆の踊子》地景的文學旅行,順路去到早稻田大學,誇口說是要會見風靡台日讀者的村上春樹,閒聊《挪威的森林》。未能清楚作家身居何處,當然不可能找著,後來折轉到了鎌倉,竟在長谷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舊居不期而遇。

這即是促成日後我積極從事文學地景紀行的寫作契機,而我確實偏愛這種人文創作。

旅行回來不久,由我獨力苦撐的出版事業,已達岌岌可危的狀態。無能為力挽回頹勢,遂而逕自割捨父親創立於1955年,風光多時,不意遭致我廢弛處置,象徵滅絕的出版商號。「勇於面對懦弱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堅強的人。」我仍決絕不再與出版和書冊為伍。這是怎樣恣意的作為,多麼極端的放縱。

最終,日夜緊守在一間一時拋售不掉,位於景美福興路,偌大的編輯室,以為這樣便能從懺悔中獲得救贖。

比道歉更難的事是原諒自己,天降驟雨,我已無傘可擋,期盼不到援助的貴人到來,妄行妄為的任性男子,前景何在?

人生猶如一本難解的天書,只要擁有越多,選項也跟著多,比方請客吃什麼?要跟誰一起吃?每一次都充滿選擇。自從踏入社會,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自己無虞的選擇,但對別人而言,不一定是正確答案,而我一點都不喜歡選擇題。

從事出版之前,我是個教師、編輯、寫作者,讀者對我的評價差強人意。過往寫過不少關於生與死,人性與自然的文章,我以為自己已能領悟出生命價值,但領悟又有什麼意義,我仍是這樣胡思亂量的活著。

料想得到,捨棄出版後,我別無退路好走,只能利用僅剩的寫作本能,受聘每週前去補習班教學幾堂作文課,過著簡約生活。對習慣承受他人服侍的少爺來說,這算是理所當然的磨礪了。

有時會想,過去做了許多看來好像沒用的事,極力排除各種不可能後,或許會在某個時間,在不顯眼的地方發現殘缺的自我。

緣由於有過在日本尋訪文學足跡的豐厚經驗,後來突發異想運用多年數十次旅行日本的體驗,興起找尋名著地景的衝動,便重拾信心翻遍書櫥裡僅餘原文版與中譯本的東洋文學書籍,從《源氏物語》、《平家物語》、《雪國》、《伊豆の踊子》、《地獄變》、《金閣寺》、《少爺》等,詳實的在文字堆推敲小說作品的地景所在,趁便旅行時逐一搜尋。

日本地域廣闊,名家名著何其繁博,我以區域畫分方式,清楚列出每一書冊所欲撰寫的景地;辛勤彙整資料,讓熟稔日文日語的女兒伴隨引導、攝影,呈現文豪在作品裡彰顯的,表徵瑰麗文化與純粹歷史的地景藝術。10年間共完成12冊以古籍、作家、古都和武士系列分野的《日本文學地景紀行》。

艱辛過程,讓我再次嘗受報導文學寫作的艱難苦果。

想起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描述音樂家奧森巴哈因健康問題,前往威尼斯靜養,住進一間豪華的「至上酒店」。

音樂家的一生被追尋藝術占據,直到去到威尼斯,發現那裡的一切死氣沉沉,彷彿在冥冥之中,誘引人走向死亡。碰巧在酒店遇見一名波蘭少年達秋;長相絕美的少年,是他對美至高無上的嚮往。少年所象徵的極致美雖如幻影,卻是他對美的戀慕,讓他甘心為之獻出生命,至死未休。

美,沒有絕對定義,恰是人類窮其一生不斷追尋的空洞。

而我對文學旅行所見的地景態度,同樣懷有輕易被美折服的感受。

以書籍為藍本行使的地景之旅的過程,我在宇治見到用一本書為概念設計,集聲光、文學實境,一體成形的「源氏物語博物館」,以及在一乘寺參訪被形容為京都最文雅的惠文堂書店,不愧為當代營造文學館和圖書館的典範。多麼難得,多麼珍奇。

我被這種典雅的文學場域的美貌深刻吸引,如此誘人的美景深切進入懷中,就連作夢都惦念若能開一間渲染王朝美學,既像源氏物語博物館,又似惠文堂一般幽玄的書店,或許將會是挽救我那已然被出版殘虐成身心敗壞的靈丹妙藥。


陳銘磻在京都一乘寺惠文堂書店(陳銘磻提供)


京都一乘寺惠文堂書店(陳銘磻提供)

然則,夢境終歸夢幻,難以實現,後來索性拿《源氏物語》最具溫柔母性的女主角之一,花散里的名字,當成假想書店的名稱「花散里書苑」,並藉由文字把臆想的書店故事,寫成《微笑,花散里》。

我在後中年的歲月仍舊一再學習,現實生活需要冷靜,如同此刻,必須將錯雜書冊與出版的愛恨交織,濃縮在回憶裡。

現實中我與出版經營已然無力交鋒,我比誰都清楚,每個人嚮往的生活方式不同,當年沒能有始有終完成給父親的許諾,現在更無法實現。值得慶幸的是,我對承載父親出版事業的情感,直到最後,選擇以寫作出書坦露心聲,沒讓這段糾結代代相傳的出版情愫消失殆盡。

生活不就是這樣,美好的未來永遠存在,明天後天的每一天,美夢依舊映照在現實困境中。不是任何夢想都可能圓滿,不是任何情懷都可以永恆,或許,晚年後的人生更將添增一分理解,那便是:我曾努力過,父親與家人,或是和我一起歷經生命轉折的人會明白。


陳銘磻
曾任國小教師、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雜誌社總編輯、出版社發行人。電影「香火」編劇。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救國團復興文藝營駐隊導師。獲2009年新竹市名人錄。大愛電視台〈發現〉節目主持人。以〈最後一把番刀〉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曾獲金鼎獎最佳出版獎。《香火》《報告班長》《部落.斯卡也答》電影原創。

著作:《賣血人》《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安太郎の爺爺》《我在日本尋訪源氏物語足跡》《我在日本尋訪平家物語足跡》《川端康成文學の旅》《片段作文》《大漢溪紀行》《尖石風物詩》《旅行文學112話》《給人生的道歉書》等113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