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跑步成為台灣的熱門運動,比起籃球、棒球類觀賞型運動,不限年齡、性別及身材之分的跑步成為人們自我實踐的途徑。認真喜歡上跑步的人,從一開始有目標,為了減肥、健康或社交的興致勃勃,到後來發展出自己的跑步目的,就像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跑步姿勢,跑得越長,終究會找到持續跑下去的理由。
在數位時代之前,擁有共同生活圈、彼此扶持的人們會組建生命共同體。而在數位時代,人們互動聯繫迅捷且普及的世代,擁有共同興趣與專長的人往往會覓得同溫層。
人以群分,熱愛跑步的人們會聚在一塊,他們談的多半是路線、訓練、比賽跟活動,還有幾個長跑大國的話題:2018年肯亞跑者埃利烏德.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以2小時01分39秒贏得柏林馬拉松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隔年衣索比亞跑者肯納尼薩.貝克勒(Kenenisa Bekele)在同場地跑出2小時01分41秒,只差兩秒就平了世界紀錄。這是跑者的行話。
▇揭開衣索比亞跑者的神祕面紗
談起長跑大國有幾個名單:美國、日本、肯亞與衣索比亞。美國有跑者殿堂波士頓馬拉松,日本有箱根驛傳接力賽,兩者都凝聚了百年以上的跑步文化積累。而衣索比亞與肯亞的跑步文化可以說是自1960年羅馬奧運,由兩屆奧運馬拉松金牌得主阿比比.比基拉(Abebe Bikila)寫下起點。
相較語言普及、資訊流通快速的美國與日本,人們對肯亞與衣索比亞的文化較為陌生;參加過路跑賽事有概念都知道,在世界各地的馬拉松賽事,率先跨過終點往往是纖瘦的非洲跑者。儘管非洲跑步文化發跡得晚,卻崛起得相當快速,這也使得各地的人類學家、運動科學家以及文化研究人員對非洲抱持著另一分想像。
2012年英國記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在台出版《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書寫了他與肯亞跑者的訓練記事。相隔近10年,2021年7月,人類學家兼馬拉松參賽者的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的著述《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也推出中文版,揭開衣索比亞跑者的神祕面紗,帶領讀者理解他們的思維與生活哲學。
▇潘朵拉星的納美人
麥可.克羅利是有底子的人,2018年在法蘭克福馬拉松最佳成績2小時20分53秒,曾代表蘇格蘭與英國出賽國際賽事,實力有目共睹。在跑步成績之外,他是杜倫大學的人類學助理教授,兩種身分的混搭,為這本書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蘊。他不抱既有成見,透過訪談與實際觀察,幾乎可以把《跑出巔峰》視為他田野調查與跟蹤採訪、訓練日誌的紀錄。無論以文化觀察、運動愛好者或視為休閒讀物的哪個角度來看,都能有所得。
一般想像中的衣索比亞跑者應該是遵循科學化訓練,怎麼吃怎麼睡都有規矩。然而,在克羅利筆下的跑者也有大啖披薩、執著傳統迷信、凌晨三點練跑的瘋狂行為。他們不像是科學研究下的跑步機器,反像是潘朵拉星的納美人,原始卻又具生活經驗。大家以為瘋狂的事情,在衣索比亞跑者眼中都很合理;一般認為不合理的事情,在衣索比亞跑者心中都有其道理。
作家、人類學家麥可.克羅利曾是代表蘇格蘭與英國參賽的馬拉松選手(取自flickr/Marc )
跑者喜歡往高海拔地方訓練,原因不是為了刺激紅血球生成進而提高攜氧能力,而是他們認為「越高的地方有越多的氧氣」,可以從空氣與樹林間獲得能量,下山之後憑藉這分能量跑得飛快──彷彿只要能跑得飛快,過程的科學細節就沒有爭議的必要。
凌晨三點,克羅利強忍著倦意在上下坡來回奔跑,跑完之後洗個冷水澡再回床上補眠。一切看來似乎不合理,卻是打造「狀態」不可缺的要因。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寫著,他每次比賽都反芻哥哥的箴言:「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表現受苦的意願,持續受苦不埋怨,得以在心裏設置強悍的城牆。這與衣索比亞跑者打造「狀態」之說不謀而合。
▇人類學家所為何來
《跑出巔峰》英文版書封
文明不普及的國家地區,人們藉由口傳言談、繞圈火堆分享傳承知識與文化。要深入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是習得他們的語言。
語言不只是關於表達,也影響文化與思想方式。克羅利暫離妻子待在衣索比亞15個月,雖稱不上時間充裕,他仍花費心思學習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 ,從諸多諺語中理解衣索比亞的文化:「當許多細線集結在一塊,就可以綁住一頭獅子。」強調跑者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在馬拉松賽中,非洲跑者總是跑在一塊,彼此互相配速,那是基於戰術考量,更多的是隨文化累積的合作行為。他們信奉團體合作,而不求單打獨鬥。如同作者獨自單飛跑步,被朋友勸說:「自己訓練只是為了健康好,想要有所改變,你必須跟別人一起跑,去適應他們的配速,而不是用自己的配速跑。」1年3個月的日子,他得到訓練紀錄、人類學研究資料,還有更多心底的東西。
身兼跑者暨人類學家的克羅利,前往衣索比亞寫下第一手紀錄、文化研究以及唱頌跑者謳歌。對每一位跑者來說,這15個月的紀錄意義深遠,對作者、許多跑者以及筆者個人來說,跑步不只是跑步而已,跑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
Out of Thin Air: Running Wisdom and Magic from Above the Clouds in Ethiopia
作者: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
譯者:陳卓均
出版:墨刻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麥可.克羅利 (Michael Crawley)
人類學家兼作家,也曾是代表參賽的馬拉松選手,個人最佳紀錄2.20。他住在英國愛丁堡,於2019年接受ESRC贊助研究到衣索比亞和跑者一塊生活、訓練,而後由愛丁堡大學授予人類學博士。除了曾經為《衛報》撰文外,也參與熱門的馬拉松談話podcast。2018年曾受邀於IAAF年會進行閉幕演講,在人類學工作之外,他還獲得2018年本田基金會獎金,展開一個專案計畫來幫助受挫的衣索比亞跑者轉向跑步相關的職業。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Tags:
2019年,肯亞跑者埃利烏德.基普喬蓋在維也納舉辦的「英力士1:59挑戰賽」以1小時59分40秒的成績順利完賽(取自flickr/Michael Gubi)
近十年來,跑步成為台灣的熱門運動,比起籃球、棒球類觀賞型運動,不限年齡、性別及身材之分的跑步成為人們自我實踐的途徑。認真喜歡上跑步的人,從一開始有目標,為了減肥、健康或社交的興致勃勃,到後來發展出自己的跑步目的,就像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跑步姿勢,跑得越長,終究會找到持續跑下去的理由。
在數位時代之前,擁有共同生活圈、彼此扶持的人們會組建生命共同體。而在數位時代,人們互動聯繫迅捷且普及的世代,擁有共同興趣與專長的人往往會覓得同溫層。
人以群分,熱愛跑步的人們會聚在一塊,他們談的多半是路線、訓練、比賽跟活動,還有幾個長跑大國的話題:2018年肯亞跑者埃利烏德.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以2小時01分39秒贏得柏林馬拉松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隔年衣索比亞跑者肯納尼薩.貝克勒(Kenenisa Bekele)在同場地跑出2小時01分41秒,只差兩秒就平了世界紀錄。這是跑者的行話。
▇揭開衣索比亞跑者的神祕面紗
談起長跑大國有幾個名單:美國、日本、肯亞與衣索比亞。美國有跑者殿堂波士頓馬拉松,日本有箱根驛傳接力賽,兩者都凝聚了百年以上的跑步文化積累。而衣索比亞與肯亞的跑步文化可以說是自1960年羅馬奧運,由兩屆奧運馬拉松金牌得主阿比比.比基拉(Abebe Bikila)寫下起點。
相較語言普及、資訊流通快速的美國與日本,人們對肯亞與衣索比亞的文化較為陌生;參加過路跑賽事有概念都知道,在世界各地的馬拉松賽事,率先跨過終點往往是纖瘦的非洲跑者。儘管非洲跑步文化發跡得晚,卻崛起得相當快速,這也使得各地的人類學家、運動科學家以及文化研究人員對非洲抱持著另一分想像。
2012年英國記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在台出版《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書寫了他與肯亞跑者的訓練記事。相隔近10年,2021年7月,人類學家兼馬拉松參賽者的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的著述《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也推出中文版,揭開衣索比亞跑者的神祕面紗,帶領讀者理解他們的思維與生活哲學。
▇潘朵拉星的納美人
麥可.克羅利是有底子的人,2018年在法蘭克福馬拉松最佳成績2小時20分53秒,曾代表蘇格蘭與英國出賽國際賽事,實力有目共睹。在跑步成績之外,他是杜倫大學的人類學助理教授,兩種身分的混搭,為這本書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蘊。他不抱既有成見,透過訪談與實際觀察,幾乎可以把《跑出巔峰》視為他田野調查與跟蹤採訪、訓練日誌的紀錄。無論以文化觀察、運動愛好者或視為休閒讀物的哪個角度來看,都能有所得。
一般想像中的衣索比亞跑者應該是遵循科學化訓練,怎麼吃怎麼睡都有規矩。然而,在克羅利筆下的跑者也有大啖披薩、執著傳統迷信、凌晨三點練跑的瘋狂行為。他們不像是科學研究下的跑步機器,反像是潘朵拉星的納美人,原始卻又具生活經驗。大家以為瘋狂的事情,在衣索比亞跑者眼中都很合理;一般認為不合理的事情,在衣索比亞跑者心中都有其道理。
跑者喜歡往高海拔地方訓練,原因不是為了刺激紅血球生成進而提高攜氧能力,而是他們認為「越高的地方有越多的氧氣」,可以從空氣與樹林間獲得能量,下山之後憑藉這分能量跑得飛快──彷彿只要能跑得飛快,過程的科學細節就沒有爭議的必要。
凌晨三點,克羅利強忍著倦意在上下坡來回奔跑,跑完之後洗個冷水澡再回床上補眠。一切看來似乎不合理,卻是打造「狀態」不可缺的要因。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寫著,他每次比賽都反芻哥哥的箴言:「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表現受苦的意願,持續受苦不埋怨,得以在心裏設置強悍的城牆。這與衣索比亞跑者打造「狀態」之說不謀而合。
▇人類學家所為何來
文明不普及的國家地區,人們藉由口傳言談、繞圈火堆分享傳承知識與文化。要深入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是習得他們的語言。
語言不只是關於表達,也影響文化與思想方式。克羅利暫離妻子待在衣索比亞15個月,雖稱不上時間充裕,他仍花費心思學習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語,從諸多諺語中理解衣索比亞的文化:「當許多細線集結在一塊,就可以綁住一頭獅子。」強調跑者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在馬拉松賽中,非洲跑者總是跑在一塊,彼此互相配速,那是基於戰術考量,更多的是隨文化累積的合作行為。他們信奉團體合作,而不求單打獨鬥。如同作者獨自單飛跑步,被朋友勸說:「自己訓練只是為了健康好,想要有所改變,你必須跟別人一起跑,去適應他們的配速,而不是用自己的配速跑。」1年3個月的日子,他得到訓練紀錄、人類學研究資料,還有更多心底的東西。
身兼跑者暨人類學家的克羅利,前往衣索比亞寫下第一手紀錄、文化研究以及唱頌跑者謳歌。對每一位跑者來說,這15個月的紀錄意義深遠,對作者、許多跑者以及筆者個人來說,跑步不只是跑步而已,跑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
Out of Thin Air: Running Wisdom and Magic from Above the Clouds in Ethiopia
作者:麥可.克羅利(Michael Crawley)
譯者:陳卓均
出版:墨刻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麥可.克羅利 (Michael Crawley)
人類學家兼作家,也曾是代表參賽的馬拉松選手,個人最佳紀錄2.20。他住在英國愛丁堡,於2019年接受ESRC贊助研究到衣索比亞和跑者一塊生活、訓練,而後由愛丁堡大學授予人類學博士。除了曾經為《衛報》撰文外,也參與熱門的馬拉松談話podcast。2018年曾受邀於IAAF年會進行閉幕演講,在人類學工作之外,他還獲得2018年本田基金會獎金,展開一個專案計畫來幫助受挫的衣索比亞跑者轉向跑步相關的職業。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報導》「走讀臺灣」秋季活動開跑! 10-11月民間甄選路線上架!(上輯)
疫情起落何時了?還在哀嘆不能出國嗎?其實國內深度旅遊也很可以!Openbook拿出大聲公趕緊通知你--2021年「走讀臺灣」秋季活動全新上架啦!有文化部從民間甄選掏洗出剛出爐... 閱讀更多
話題》想念自己的時候,就出門走遠路:讀厄凌.卡格《就是走路》
閱讀更多
對談》任何的隨機都有脈絡可循:李易安、何欣潔談《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