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最受矚目的漫畫大獎「金漫獎 」,將於10月28日公告第12屆得獎名單,在此之前更推出盛大的線上特展,以有趣的互動測驗及方便瀏覽的手機閱讀模式,探索豐繁多變的臺灣漫畫作品。讀者除可透過小測驗找到專屬的臺漫人生書單,也可一睹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組蒐集 的館藏,展示內容還包含本屆金漫獎入圍作品、國際獲獎及跨域合作的作品,更可一窺難得一見的「漫畫家房間」。
金漫獎自從去(2020)年在松山菸廠舉辦實體特展後,頗獲好評。今年原訂與頒獎典禮同時舉辦實體展覽,無奈遇到疫情,改為數位展出,以「臺漫 feat. Your Life!」為主題,邀請讀者線上品味近百部臺漫如何契合臺灣人的生活日常。
金漫線上展以有趣的問題,引導並推介讀者找到心儀的漫畫作品
➤ 重新發現與重新定義臺灣漫畫
多年來金漫獎鼓勵優秀漫畫創作不遺餘力,不但獎金豐厚,也是國內漫畫創作最具指標意義的獎項。去年開始,在原有職能之外,更增加了與社會溝通、邀請讀者參與的冀望。
臺灣漫畫的發展史,有著太多值得深思的苦果與議題,造成文化長期的浩劫:漫畫家的創作自由、何為優良漫畫、漫畫清潔運動、盜版日本漫畫的氾濫、政論漫畫與政令宣導圖像的創作、國立編譯館與教育部的角色、臺灣漫畫本身傳承問題等。
學者劉維瑛的這段文字,概述了臺灣漫畫史遭遇的種種問題,指出漫畫做為一種文類和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的特殊處境。而從本屆的金漫獎入圍作品和線上特展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幾股重新發現與重新定義臺灣漫畫的能量已經慢慢匯聚,大有為臺漫翻案之勢。
第一股能量出自2018至2020年文化部整備漫畫產業環境的政策,以前瞻計畫預算編列了漫畫輔導金3.3億,從原創漫畫、跨域產製、人才培育和建立平臺等面向,完善產業基礎建設,提供商業出版社與創作者個人豐厚的補助金,包含因前瞻計畫到期而傳出組織異動的《CCC創作集》也在此扶持計畫中。
第二股能量源自民間的獨立出版。以開拓動漫祭為首的同人活動,在這波浪潮興起前,宛如漫畫家的練功場。本次入圍金漫獎的多位創作者均曾經或至今仍在同人場中活耀。再如以獨立出版品牌起家的慢工文化、小誌品牌「過去未來多提無用」,這些創作者原以個人或獨立之名出版,在漫畫環境能量漸起後,銜接為商業出版作者。
第三波能量是至今尚未掛牌,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代管卻活動力十足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下稱「漫博小隊」),它象徵著臺灣漫畫有系統地被學術工作者接納,進入學術研究視野。本次線上特展,近百部漫畫的展出,便是不同單位努力的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的金漫線上展可說是一場臺漫遲來的實力展示,或遲來的「轉型正義」。
金漫線上展介紹近年台漫的各種重要獲獎紀錄,大有展示文化實力的用意
線上展介紹近年台漫影視跨界與博物館跨界的合作案例
➤ 補上遺失的漫畫記憶,米奇身影從日治時期就出現了
「臺漫 feat. Your Life!」以一本書7個章節為想像,其中「今年必看的金漫書單」介紹入圍作品,「那些出征世界的臺漫」介紹近年在國際獲獎的臺灣漫畫,包含2020年日本國際漫畫賞最優秀賞的《送葬協奏曲》、京都國際動漫大賞的大賞作品《稻草人的守護者》、拉加茲童書獎青年漫畫首獎《小輓》等等。「臺漫大步跨出去」則介紹近年成功的漫畫跨界作品,如《神之鄉》、《用九柑仔店》。
漫博小隊負責的單元是「召喚你我的漫畫記憶」,前期由典藏近用組副研究員兼組長陳靜寬、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劉維瑛與漫博組專員溫欣琳進行架構討論、腳本及選件,後期漫畫學者王佩廸加入後,也協助進行遊戲設計與網頁調整。
臺史博漫博組專員溫欣琳
溫欣琳提到:「以博物館的角度而言,我們不只關注作品,更關注這些『物件』跟臺灣的常民記憶與生活經驗。」本次策展便是以臺灣人共同的漫畫記憶為主軸,帶出各時期刊載漫畫的媒介,記錄產業變遷。原本的實體展預計搭配漫畫相關文物,譬如從印有漫畫的老物件看見共通生活記憶,或者解析漫畫中的臺詞及武俠招式如何深入讀者生活中。無奈遇上疫情,展覽型態大轉彎。
漫博小隊所策畫的展覽內容,總共分4子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臺漫」展示臺漫史中的經典作品如劉興欽《九叔公與大嬸婆》、葉宏甲《諸葛四郎》、游龍輝《仇斷大別山》、高永《梵天變》等,希望不同世代能看見彼此的經典。「那些年,陪我們長大的漫畫作品」希望讀者看見日漫和美漫作品的「角色」,如原子小金剛、尼羅河女兒(即《王家的紋章》)、小亨利等,這些角色不斷被複製在各種生活用品上。
最有趣的角色當屬迪士尼的「米奇」了,它誕生於1928年,其相近或仿作的身影,從日治時期就出現在臺灣人民的生活中,在每個階段都轉換成不同樣貌,成為不同世代孩子的記憶。而美漫漫威的英雄角色,則主要以電影的方式,出現在各世代讀者的閱讀記憶中。
以簡單的問題互動,帶讀者瀏覽豐富的展品圖像
➤ 夾縫裡生存的漫畫與漫畫家
第三個子題「那些年,我們偷偷傳閱的漫畫雜誌」首先聚焦在「偷偷傳閱」這個行為上。當我們回顧漫畫的傳播行為和方式時,學生間的私下傳閱是必然出現的話題。溫欣琳指出:「在紙本雜誌盛行的年代,大家會在班上傳閱,漫畫雜誌特殊的傳閱過程,是閱讀記憶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透過漫畫雜誌,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臺灣不同階段創作者的樣貌,以及國外漫畫正式授權代理的痕跡。
譬如1951年創刊的農業雜誌《豐年》,誕生於美援時期,雖然不是漫畫雜誌,卻擁有豐富的漫畫圖像。知名雕塑家楊英風本身也是優秀的漫畫家和版畫家,戰後因為有《豐年》雜誌,他才得以延續生計與創作。溫欣琳提到:「《豐年》雜誌雖然有鮮明的政策導向,可是若從出版、藝術史或漫畫的角度來看,它其實具有獨特的重要性。」
又如1966年由蔡焜霖創辦的教育雜誌半月刊《王子》,乃因應1960年代漫畫審查制度對漫畫產業的打壓而生。當時規定若頁面有超過20%的漫畫就要送審,《王子》雜誌精準控制在20%以下,雖非漫畫雜誌,卻讓漫畫找到更多生存的位置,更有不少員工也是白恐受難者。
溫欣琳說明:「因為審查制度,很多出版社關了,漫畫家丟了工作,找蔡焜霖先生幫忙,他因此創了這個讓大家可以連載、創作的雜誌。《王子》同時也是他對於兒童教育的理念和理想的體現。」
這件參展的雜誌,也與今年入圍金漫獎的《來自清水的孩子》遙相呼應。本作聚焦蔡焜霖不同生命階段,呈現這位白色恐怖受難者、企業家及教育家多面向的身影,漫畫以多語編排,還原時代現場。
漫畫學者王佩廸
同樣在這個子題下介紹的臺灣深具歷史意義的漫畫雜誌,還包括1989年創刊的《星期雜誌》,鄭問、陳弘耀、阿推以及今年金漫獎特別貢獻獎得主任正華,都曾在此雜誌上連載;另外《Candy月刊》是臺灣最長壽的少女漫畫雜誌,刊登多家日本雜誌授權的作品,也曾發表過不少重要臺灣少女漫畫家,如吳柔萱的作品。
王佩廸表示,過去臺漫相對弱勢,臺灣人對自己的漫畫非常不熟悉。而這些溢出金漫獎之外的漫畫討論,其實都在溫柔地伸出橄欖枝,召喚流失的閱讀大眾。
王佩廸過去曾策畫過多檔臺漫特展,她提到:「我們和過去作品的對話,是需要不斷創造與討論的,不能讓這些作品與我們斷裂,應該持續地爬梳,知古鑑今,將這些記憶串聯起來,這是博物館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
➤ 給大人看的漫畫和大人的漫畫社
在近年來重新發現與定義臺灣漫畫的路上,假若漫博小隊「召喚你我的漫畫記憶」的進攻路線,是從過去往此刻前進,那麼「用臺漫開個人生書單」,則是針對當前的漫畫作品,進行地毯式的蒐集、分類與推介。
這個單元是由Podcast「大人的漫畫社 」主持人陳怡靜擔任策展顧問,包含「唉呀這就是人生吶」、「讓我們談個戀愛吧」、「尋找歷史的足跡」、「人生免不了苦與痛」等11個子題,羅列了臺漫豐沛多元的面向。
陳怡靜是臺灣少數的漫畫記者,曾任職《鏡週刊》、《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長年關注臺灣漫畫。聚焦漫畫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漫畫社」成立於2020年,節目看似閒聊,卻能在聊天過程中,將漫畫家個性表現無遺。
「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陳怡靜
「為什麼我要在Podcast節目中把那些漫畫家聊天的東西保留下來?——有些真的很無聊,像葉明軒吃帝王蟹這類瑣事。」陳怡靜說:「因為漫畫家是最難被看到個性的一群人,他們不太像演員可以在螢幕上不斷出現,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或工作室畫畫,讀者除了看到漫畫之外,不會認識這個人。我希望可以透過聲音的方來呈現漫畫家的個性。」
「給大人看的漫畫」這個概念,是2019年大辣文化主辦「圖像小說季」時喊出的口號;而大塊文化在此前推出「image3」書系時,則祭出「給大人看的繪本」標語。
不管是「給大人看的漫畫」或「給大人看的繪本」,在美學或漫畫家的個性上,都希望賦予漫畫更豐富且立體的人文樣貌,擺脫漫畫停留於低年齡層、日漫美學主導等刻板印象,還原漫畫於藝術,定位漫畫家為藝術工作者。
回望「用臺漫開個人生書單」的百部漫畫作品與歸納的11個子類別,可以發現其中含納的議題多元、跨世代以及美學的多樣性。有偏向歐漫美學作品如《OT相談室》、《波音漫畫誌》、《城市裡,有時候》、《暫時先這樣》;條漫美學的《北投女巫》、《宅男打籃球》;有開發在地題材的《大城小事》、《五味八珍的歲月》、《1661國姓來襲》;也有明確較適合成人共感的作品如《瘋人院之旅》、《老爸練習曲》等。
陳怡靜表示:「這個展覽希望傳達一個訊息給臺漫的讀者:在任何時刻,你高興、悲傷的時候,或者你想關心BL、百合漫畫,臺漫都有相對應的選擇,都可帶給你閱讀的樂趣。這次特展喊出『feat. Your Life!』正是如此,讀者可以看到醫療、職人、戀愛、家庭、親子…… 各式各樣的漫畫,臺灣漫畫其實都存在。」
➤ 金漫線上展的難題與成果
數位時代的漫畫策展,面臨諸多權利盤點的問題。漫博小隊原先在策畫實體展時,收集了許多有年代的珍貴漫畫周邊商品,但被迫改成線上展出後,因涉及圖像的重製,伴隨出現了重重困難。譬如即使大部分作品都有代理商,但以日本授權時間為例,至少需一個月,雖然可以提前申請,不過遇上策展型態急轉彎,也會讓人措手不及;更不用談沒有代理,或者過去大量盜版時期眾多未經合法授權的文物。
此外,不少文物雖然有正式的捐贈來源,但圖像的權利仍歸屬原創作者。相較於臺史博典藏的歷史文物很多已過了權利追溯時,本次漫畫展內容處理了大量現代作品,光是權利的盤點工作即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線上策展若希望拉出更多不同面向,展示豐富的文物資料與素材,未來勢必要有更長遠的籌備及資源的投入。
不過即使受到重重阻礙,本次金漫線上展仍可視為對近年臺灣漫畫的大型回顧,內容趣味橫生,互動性豐富性都很強。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能量,更是近年創作者、出版業者與博物館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訪談中王佩廸問了一個最基本、卻也是大多漫畫工作者都在自問的問題:「我們到底要鼓勵怎樣的漫畫?」在重新定義與重新發現臺灣漫畫的這波浪潮中,這也召喚每一位讀者:每一次閱讀,都是對臺灣漫畫的鼓勵。期待讀者進入本屆金漫獎的漫畫作品以及線上展,看見臺灣漫畫的豐富樣貌。●
線上展也有請漫畫家分享自己的工作房間,可點擊閱覽更多房間細節
VTuber區塊有影片可欣賞,其中包含「臺灣原創IP跨域應用獎」以第11屆金漫獎年度漫畫獎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卷》角色開發的IP。
點擊圖片可前往線上展
Tags:
臺灣每年最受矚目的漫畫大獎「金漫獎」,將於10月28日公告第12屆得獎名單,在此之前更推出盛大的線上特展,以有趣的互動測驗及方便瀏覽的手機閱讀模式,探索豐繁多變的臺灣漫畫作品。讀者除可透過小測驗找到專屬的臺漫人生書單,也可一睹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組蒐集的館藏,展示內容還包含本屆金漫獎入圍作品、國際獲獎及跨域合作的作品,更可一窺難得一見的「漫畫家房間」。
金漫獎自從去(2020)年在松山菸廠舉辦實體特展後,頗獲好評。今年原訂與頒獎典禮同時舉辦實體展覽,無奈遇到疫情,改為數位展出,以「臺漫 feat. Your Life!」為主題,邀請讀者線上品味近百部臺漫如何契合臺灣人的生活日常。
➤重新發現與重新定義臺灣漫畫
多年來金漫獎鼓勵優秀漫畫創作不遺餘力,不但獎金豐厚,也是國內漫畫創作最具指標意義的獎項。去年開始,在原有職能之外,更增加了與社會溝通、邀請讀者參與的冀望。
學者劉維瑛的這段文字,概述了臺灣漫畫史遭遇的種種問題,指出漫畫做為一種文類和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的特殊處境。而從本屆的金漫獎入圍作品和線上特展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幾股重新發現與重新定義臺灣漫畫的能量已經慢慢匯聚,大有為臺漫翻案之勢。
第一股能量出自2018至2020年文化部整備漫畫產業環境的政策,以前瞻計畫預算編列了漫畫輔導金3.3億,從原創漫畫、跨域產製、人才培育和建立平臺等面向,完善產業基礎建設,提供商業出版社與創作者個人豐厚的補助金,包含因前瞻計畫到期而傳出組織異動的《CCC創作集》也在此扶持計畫中。
第二股能量源自民間的獨立出版。以開拓動漫祭為首的同人活動,在這波浪潮興起前,宛如漫畫家的練功場。本次入圍金漫獎的多位創作者均曾經或至今仍在同人場中活耀。再如以獨立出版品牌起家的慢工文化、小誌品牌「過去未來多提無用」,這些創作者原以個人或獨立之名出版,在漫畫環境能量漸起後,銜接為商業出版作者。
第三波能量是至今尚未掛牌,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代管卻活動力十足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下稱「漫博小隊」),它象徵著臺灣漫畫有系統地被學術工作者接納,進入學術研究視野。本次線上特展,近百部漫畫的展出,便是不同單位努力的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的金漫線上展可說是一場臺漫遲來的實力展示,或遲來的「轉型正義」。
➤補上遺失的漫畫記憶,米奇身影從日治時期就出現了
「臺漫 feat. Your Life!」以一本書7個章節為想像,其中「今年必看的金漫書單」介紹入圍作品,「那些出征世界的臺漫」介紹近年在國際獲獎的臺灣漫畫,包含2020年日本國際漫畫賞最優秀賞的《送葬協奏曲》、京都國際動漫大賞的大賞作品《稻草人的守護者》、拉加茲童書獎青年漫畫首獎《小輓》等等。「臺漫大步跨出去」則介紹近年成功的漫畫跨界作品,如《神之鄉》、《用九柑仔店》。
漫博小隊負責的單元是「召喚你我的漫畫記憶」,前期由典藏近用組副研究員兼組長陳靜寬、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劉維瑛與漫博組專員溫欣琳進行架構討論、腳本及選件,後期漫畫學者王佩廸加入後,也協助進行遊戲設計與網頁調整。
溫欣琳提到:「以博物館的角度而言,我們不只關注作品,更關注這些『物件』跟臺灣的常民記憶與生活經驗。」本次策展便是以臺灣人共同的漫畫記憶為主軸,帶出各時期刊載漫畫的媒介,記錄產業變遷。原本的實體展預計搭配漫畫相關文物,譬如從印有漫畫的老物件看見共通生活記憶,或者解析漫畫中的臺詞及武俠招式如何深入讀者生活中。無奈遇上疫情,展覽型態大轉彎。
漫博小隊所策畫的展覽內容,總共分4子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臺漫」展示臺漫史中的經典作品如劉興欽《九叔公與大嬸婆》、葉宏甲《諸葛四郎》、游龍輝《仇斷大別山》、高永《梵天變》等,希望不同世代能看見彼此的經典。「那些年,陪我們長大的漫畫作品」希望讀者看見日漫和美漫作品的「角色」,如原子小金剛、尼羅河女兒(即《王家的紋章》)、小亨利等,這些角色不斷被複製在各種生活用品上。
最有趣的角色當屬迪士尼的「米奇」了,它誕生於1928年,其相近或仿作的身影,從日治時期就出現在臺灣人民的生活中,在每個階段都轉換成不同樣貌,成為不同世代孩子的記憶。而美漫漫威的英雄角色,則主要以電影的方式,出現在各世代讀者的閱讀記憶中。
➤夾縫裡生存的漫畫與漫畫家
第三個子題「那些年,我們偷偷傳閱的漫畫雜誌」首先聚焦在「偷偷傳閱」這個行為上。當我們回顧漫畫的傳播行為和方式時,學生間的私下傳閱是必然出現的話題。溫欣琳指出:「在紙本雜誌盛行的年代,大家會在班上傳閱,漫畫雜誌特殊的傳閱過程,是閱讀記憶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透過漫畫雜誌,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臺灣不同階段創作者的樣貌,以及國外漫畫正式授權代理的痕跡。
譬如1951年創刊的農業雜誌《豐年》,誕生於美援時期,雖然不是漫畫雜誌,卻擁有豐富的漫畫圖像。知名雕塑家楊英風本身也是優秀的漫畫家和版畫家,戰後因為有《豐年》雜誌,他才得以延續生計與創作。溫欣琳提到:「《豐年》雜誌雖然有鮮明的政策導向,可是若從出版、藝術史或漫畫的角度來看,它其實具有獨特的重要性。」
又如1966年由蔡焜霖創辦的教育雜誌半月刊《王子》,乃因應1960年代漫畫審查制度對漫畫產業的打壓而生。當時規定若頁面有超過20%的漫畫就要送審,《王子》雜誌精準控制在20%以下,雖非漫畫雜誌,卻讓漫畫找到更多生存的位置,更有不少員工也是白恐受難者。
溫欣琳說明:「因為審查制度,很多出版社關了,漫畫家丟了工作,找蔡焜霖先生幫忙,他因此創了這個讓大家可以連載、創作的雜誌。《王子》同時也是他對於兒童教育的理念和理想的體現。」
這件參展的雜誌,也與今年入圍金漫獎的《來自清水的孩子》遙相呼應。本作聚焦蔡焜霖不同生命階段,呈現這位白色恐怖受難者、企業家及教育家多面向的身影,漫畫以多語編排,還原時代現場。
同樣在這個子題下介紹的臺灣深具歷史意義的漫畫雜誌,還包括1989年創刊的《星期雜誌》,鄭問、陳弘耀、阿推以及今年金漫獎特別貢獻獎得主任正華,都曾在此雜誌上連載;另外《Candy月刊》是臺灣最長壽的少女漫畫雜誌,刊登多家日本雜誌授權的作品,也曾發表過不少重要臺灣少女漫畫家,如吳柔萱的作品。
王佩廸表示,過去臺漫相對弱勢,臺灣人對自己的漫畫非常不熟悉。而這些溢出金漫獎之外的漫畫討論,其實都在溫柔地伸出橄欖枝,召喚流失的閱讀大眾。
王佩廸過去曾策畫過多檔臺漫特展,她提到:「我們和過去作品的對話,是需要不斷創造與討論的,不能讓這些作品與我們斷裂,應該持續地爬梳,知古鑑今,將這些記憶串聯起來,這是博物館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
➤給大人看的漫畫和大人的漫畫社
在近年來重新發現與定義臺灣漫畫的路上,假若漫博小隊「召喚你我的漫畫記憶」的進攻路線,是從過去往此刻前進,那麼「用臺漫開個人生書單」,則是針對當前的漫畫作品,進行地毯式的蒐集、分類與推介。
這個單元是由Podcast「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陳怡靜擔任策展顧問,包含「唉呀這就是人生吶」、「讓我們談個戀愛吧」、「尋找歷史的足跡」、「人生免不了苦與痛」等11個子題,羅列了臺漫豐沛多元的面向。
陳怡靜是臺灣少數的漫畫記者,曾任職《鏡週刊》、《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長年關注臺灣漫畫。聚焦漫畫的Podcast節目「大人的漫畫社」成立於2020年,節目看似閒聊,卻能在聊天過程中,將漫畫家個性表現無遺。
「為什麼我要在Podcast節目中把那些漫畫家聊天的東西保留下來?——有些真的很無聊,像葉明軒吃帝王蟹這類瑣事。」陳怡靜說:「因為漫畫家是最難被看到個性的一群人,他們不太像演員可以在螢幕上不斷出現,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或工作室畫畫,讀者除了看到漫畫之外,不會認識這個人。我希望可以透過聲音的方來呈現漫畫家的個性。」
「給大人看的漫畫」這個概念,是2019年大辣文化主辦「圖像小說季」時喊出的口號;而大塊文化在此前推出「image3」書系時,則祭出「給大人看的繪本」標語。
不管是「給大人看的漫畫」或「給大人看的繪本」,在美學或漫畫家的個性上,都希望賦予漫畫更豐富且立體的人文樣貌,擺脫漫畫停留於低年齡層、日漫美學主導等刻板印象,還原漫畫於藝術,定位漫畫家為藝術工作者。
回望「用臺漫開個人生書單」的百部漫畫作品與歸納的11個子類別,可以發現其中含納的議題多元、跨世代以及美學的多樣性。有偏向歐漫美學作品如《OT相談室》、《波音漫畫誌》、《城市裡,有時候》、《暫時先這樣》;條漫美學的《北投女巫》、《宅男打籃球》;有開發在地題材的《大城小事》、《五味八珍的歲月》、《1661國姓來襲》;也有明確較適合成人共感的作品如《瘋人院之旅》、《老爸練習曲》等。
陳怡靜表示:「這個展覽希望傳達一個訊息給臺漫的讀者:在任何時刻,你高興、悲傷的時候,或者你想關心BL、百合漫畫,臺漫都有相對應的選擇,都可帶給你閱讀的樂趣。這次特展喊出『feat. Your Life!』正是如此,讀者可以看到醫療、職人、戀愛、家庭、親子……各式各樣的漫畫,臺灣漫畫其實都存在。」
➤金漫線上展的難題與成果
數位時代的漫畫策展,面臨諸多權利盤點的問題。漫博小隊原先在策畫實體展時,收集了許多有年代的珍貴漫畫周邊商品,但被迫改成線上展出後,因涉及圖像的重製,伴隨出現了重重困難。譬如即使大部分作品都有代理商,但以日本授權時間為例,至少需一個月,雖然可以提前申請,不過遇上策展型態急轉彎,也會讓人措手不及;更不用談沒有代理,或者過去大量盜版時期眾多未經合法授權的文物。
此外,不少文物雖然有正式的捐贈來源,但圖像的權利仍歸屬原創作者。相較於臺史博典藏的歷史文物很多已過了權利追溯時,本次漫畫展內容處理了大量現代作品,光是權利的盤點工作即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線上策展若希望拉出更多不同面向,展示豐富的文物資料與素材,未來勢必要有更長遠的籌備及資源的投入。
不過即使受到重重阻礙,本次金漫線上展仍可視為對近年臺灣漫畫的大型回顧,內容趣味橫生,互動性豐富性都很強。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能量,更是近年創作者、出版業者與博物館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訪談中王佩廸問了一個最基本、卻也是大多漫畫工作者都在自問的問題:「我們到底要鼓勵怎樣的漫畫?」在重新定義與重新發現臺灣漫畫的這波浪潮中,這也召喚每一位讀者:每一次閱讀,都是對臺灣漫畫的鼓勵。期待讀者進入本屆金漫獎的漫畫作品以及線上展,看見臺灣漫畫的豐富樣貌。●
▇第12屆金漫獎主題展:臺漫 feat. Your Lif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話題》第12屆金漫獎入圍名單公布,任正華獲特別貢獻獎
閱讀更多
第11屆金漫獎》重大改制,整合不同分類為「年度漫畫獎」,蕭言中獲特別貢獻獎
閱讀更多
金漫十週年》台灣漫畫最高榮譽 第10屆金漫獎入圍名單公布 武俠大師游龍輝獲特別貢獻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