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閱讀歷史》審視文協啟蒙能量,聚珍臺灣總監王子碩的認識日本時代書單

2021-12-15 12:00

今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文協在歷史上活躍的時間僅短短10年,但引進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卻掀開了臺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序幕。在「文協百年.閱讀臺灣」專題中,文總與Openbook閱讀誌邀請3位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分別以歷史、文學與民主的面向,與讀者分享他們心目中最切合文協精神的書單,寄望藉由閱讀不同的文本,重新理解臺灣的百年追求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文協百年」一詞大量出現在各種場館活動、展覽,並衍生各式出版品。對於戰後集體記憶「被消失」的臺灣人來說,彷彿一場歷史大進補。

日本統治臺灣後,臺灣人面臨政權及文化上的巨變,邁入近代化帶來的生活條件、文明、科技、經濟快速發展,卻也必須面對被殖民政權支配的現實與委屈。一戰後,「民族自決」浪潮襲捲全球,臺灣人自我意識逐漸萌芽,幾經醞釀與累積,在臺灣資產階級與知識分子為主的推動下,逐步啟蒙,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

在文協百年風潮中,當年的文協要角和衍生的團體、事件能見度大增。然而,當時時代背景、時人面對的處境,以及這股意義深遠的啟蒙能量,對於後世的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及啟發,仍少被提及。本文透過幾本書籍思考許多人容易誤解的盲區與議題。

文協百年紀錄片:EP1EP2EP3

➤重新還原日本時代:不可錯過的文字與攝影作品

二戰後來臺取代日本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基於強化其在臺統治的正當性,「如何詮釋日本時代」至今都是極度政治敏感的話題,但要談文協百年,這卻是無法迴避的基礎背景。

在黨國教育的影響下,很多人對日本時代的想像,還停留在「臺灣人只能啃樹皮」、「只能吃蕃薯籤」、「沒鞋穿」之類的畫面,至於日本時代在臺灣留下的大量建設,則被簡單解讀為「都是為了掠奪臺灣資源」。談到臺灣人遭受壓迫的處境,似乎不少人腦海中的畫面是骨瘦如柴的臺灣人被日本人牽鐵鍊奴役的慘況。

日本統治臺灣的本質,毫無疑問是外來殖民統治,也因此當年的臺灣先覺者對自己的文化會否消失感到焦慮,並且發起各種運動,挺身爭取種種政治權利、實現政治理念。

臺灣人當時普遍的處境,與其說是習見於黨國宣傳下的「直接壓迫」,不如視為較接近「制度下階級的不公」,抑或是被統治者支配卻無能為力、矮人一截的委屈。持平而論,那時的臺灣人有就學的機會(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前約一半),也開始出現上班族和各種娛樂,逐漸接近現代生活模式。

這些日本時代活跳跳的生活情境,可以從已故作家陳柔縉許多生動易讀、廣受喜愛的著作中讀到,如《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廣告表示:___。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等等。而她於2020年出版的小說《大港的女兒》,更是猶如時光機一般,讓讀者進入那個時代的情境。

1519978515246.jpg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將80年前簡素的紀念章集印冊轉化為生動的故事 (麥田出版提供)

13353514.png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書中日本時期台北街道圖(麥田出版提供)

除此之外,陳文松老師的《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則透過出身臺南北門的醫師吳新榮日記,從當時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瑣事」,一窺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與日本人日常往來的多元面向及心境。

較喜歡透過影像視覺閱讀的讀者,則推薦《看見李火增》系列。三本攝影集收錄了攝影家李火增先生所拍攝的大量日本時代影像,隨興取景有別於當時相館或其他寫真家的攝影風格,呈現臺灣各地極自然的日常生活樣貌(以其住所大稻埕一帶為主),相信許多人看了都會對鏡頭下呈現出來極為美麗典雅的昭和臺灣風貌難以置信,顛覆對那個時代的想像。

《彩繪李火增》則進一步精選影像,透過繁瑣考證進行色彩還原,觀看這些彩色影像更有穿越時空之感。2021年出版的《彩繪鄧南光》,則大量收錄鄧南光在東京留學時所拍攝的色彩還原影像,可從中體會留學生位處當時作為啟蒙運動汲取新知最重要的舞台——東京,受到什麼樣的文化衝擊。

《臺灣民報》中的分歧的輿論現場

想要了解文協及那個時代,當時被稱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臺灣人之喉舌」的《臺灣民報》,絕對是必讀的第一手資料。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於東京創刊,之後成為臺灣各種運動的發聲平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臺灣文化協會為軸心進行調查,將《臺灣民報》復刻出版。

翻開這套充滿歷史重量的復刻本,就像回到1920年代的社會,跟著當時的臺灣人爭取權益,了解「世界要聞」、「島內時事」。夾雜臺灣話、日語和白話漢文的社論內容包羅萬象,除了針砭時事,也包含許多生活化的主題,如戀愛、性別平等、勞工權益,更是許多臺灣文學作品的發表園地。

其中也可觀察到知識青年針貶民眾的迷信陋習,提醒日本統治現代化榮景背後的隱憂,大聲疾呼對於文化消逝的焦慮。不難看出身為少數的知識階級和普羅大眾對許多事物的認知存在差異,甚至在知識階級之中就已經有各種見解與分歧,導致走向分裂。

因此,談到文協成立的思想、主張,必須了解那呈現的是少數走在時代前端的知識階級,並不適合將其概括、簡化為整體臺灣人的想法。

另一個閱讀時必須注意的是,當時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人,並不知道二十幾年後竟然還有「不被日本統治的可能」。因此,當時許多主張,都是在日本會長期統治為前提之下來發想的,了解這一點,會更有助於理解許多事件的脈絡。

建立自己的國家

述及1921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所踏出的啟蒙之路的啟示,陳翠蓮《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是首選。

本書精準描述日本時代這些運動的背景脈絡,除了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複雜處境,在東京留學的臺灣人如何受到啟發、聚集起來,為啟蒙之路點燃火苗,日本的殖民統治者又用什麼手段箝制這些運動。其後日本戰敗,壓抑已久的臺灣人,抱著由「二等公民」升級為「一等公民」的期待,歡欣鼓舞迎接「祖國」。

但臺灣人在高度法治的日本時代後,對自身命運的想像被限縮在外來政權統治下追求「自治」,而不是以更宏大的格局試圖建立自己的國家。

於是,當發現落後腐敗的「祖國」遠不如預期時,瞬間從樂觀的雲端跌落谷底。二二八事件在忍無可忍之下,爆發全面衝突,隨即遭來軍隊血腥鎮壓,啟蒙之路與民主步伐,因而停滯倒退數十年之久。

由文協成立邁出的百年啟蒙之路,昔日走在前面的前輩,不管其主張、結果如何,都能給現代的我們無限啟發或警惕。中間種種波折也讓人更加了解到,擁有自己可掌控的國家,才擁有穩定累積成果的條件,否則臺灣的命運恐怕只是在任人宰割的無奈下不斷歸零的循環罷了。

歷史永遠不只是歷史,更是邁向未來的關鍵。

認識日本時代 推薦書單

陳柔縉作品,以下皆為麥田出版

  •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2011年10月。
  • 《廣告表示:___。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2015年7月。
  •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2016年10月。
  •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2018年3月。
  • 《大港的女兒》,2020年12月。

「看見李火增」系列,王佐榮編,臺北,蒼壁出版

  • 《看見李火增:薰風中的漫遊者》,2017年12月
  • 《看見李火增Ⅱ:南風中的觀覽者》,2020年1月
  •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2021年1月
  • 《彩繪李火增:找回昭和美麗臺灣的色彩》,2019年6月

其他推薦作品

  • 《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陳文松,臺北,蔚藍文化,2019年1月。
  • 《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王佐榮編,臺北,蒼壁出版,2021年9月。
  • 《現存臺灣民報復刻》(全八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8年11月。
  • 《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陳翠蓮,春山,2020年8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