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師獎 優選
【評審推薦語】
陳志銳(作家/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身處在最為商業化與國際化的H城(是的,這是對現實的暱稱,也是刻意拉開的距離),韓麗珠極端個人與內省的寫作看來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卻又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必須存在。不滿20歲即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輸水管森林》,韓麗珠曾被董啟章稱作「香港最優秀年輕作家」,近年更有「香港卡夫卡」之說,正以全時間書寫的狀態正視並改寫西西以來的「我城」。
一翻開《半蝕》,韓麗珠以小說筆法開宗明義:「可怕的傳染病在全球肆虐前的一年,H城有許多離奇卻無人調查的死亡事件。」真實歷史事件的新冠狀病毒席捲世界,反而成為了離奇死亡事件的虛擬大背景——虛實相間的筆法在原本求真的散文敘述中冷靜地娓娓道來,反而使得《半蝕》讀來更驚心動魄。這,大概就是圍繞著封面的封條(似乎也有了象徵意味)所言:「當時代是深淵,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曾坦言:「對我,散文就是小說的一個分支。」她的小說式散文,或曰散文化小說,大概也就因此穿越於虛與實、想像與記錄之間。於是乎,人之病與社會之病(「惡意是所有病毒的源頭」)、肉身之苦痛與世界之苦痛(「監獄是世界,是社會,是身體,是鼻子眼睛和口腔」)、生理與心理之免疫(「沒有一種疫苗可以預防人心的黑暗」)、個人與集體之記憶與遺忘(「孩童的眼睛雪亮、老人記得一切,而成年人擅于遺忘」)、形而上與形而下之亂象(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真相,失語,謊言),在在地於字裡行間交織互涉,形成本書的巨大張力與特色。
其實,如她圍坐圓圈時對學生所說的:「把無法言說的痛苦,無法伸張的公義,無法得到的渴望,轉化成作品,文字的生命畢竟比一個人的壽命更長。」
於是,《半蝕》在轉化成比個人壽命更長的作品的過程中,由始至終彌漫著一股巨大的孤寂感,仿佛一種被隔離的日記體文字,或者刻意離群索居的私密思緒與暗流洶湧的意識流。然而一經書寫以至印成鉛字,卻又有了集體的力量和意義。此正是序文〈從《黑日》到《半蝕》〉中,劉滄龍所言:「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
然而,相較《黑日》中清晰記述的社會事件,《半蝕》卻是相對模糊地將人物投置於冠病來襲、各種社會運動的H城大背景,更放大凸顯的是內索般細膩的人文省思與諦觀,是小我也是大我,是內心也是外在,是獨處也是群居,是疾病也是療癒,是想像也是真實。
或許正是如此矛盾的統一,才成其為《半蝕》——一種不明不暗卻又明又暗,被吞噬又吐出的狀態,就如我們熟悉的命題——半杯的水是半滿還是半空,端看個人視角了。譬如〈隔離〉一節裡頭提到的有關口罩成為新貨幣,甚至鑒別貧富階級的新方法,可以是幽默多麼可笑,又可以是多麼的荒唐與悲哀。可笑與可悲同在,或許可笑的就是這可悲,可悲的更是這可笑了。閱讀著卡夫卡似的荒唐與黑色的幽默,這本443頁厚的書,再而三地刺中要害,讓我們扣問自己,半蝕以後——是要漸暗,還是漸明?
本書443頁後記寫下的最後一個隱喻,或許是光影辯證之答案,更像是期望:「如果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漂浮在時間之海中的玻璃瓶子,但願此書在時光的洪流裡,所觸碰到的每一隻手,都活在一個平靜溫暖的世界裡,不必以恍如血管被切開之經驗去體會任何一段文字。」●
獲獎作家:韓麗珠
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201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2018藝術家年獎」得主。她的小說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行文往往安靜透徹,以文學凝視超越表象的真實,在華文世界擁有跨越區域疆界的讀者。已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寧靜的獸》、《風箏家族》、《雙城辭典》(與謝曉虹合著)、《失去洞穴》,長篇小說《灰花》、《縫身》、《離心帶》、《空臉》,與散文集《回家》、《黑日》。
其中,《灰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風箏家族》獲台灣2008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寧靜的獸》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黑日》獲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半蝕
作者:韓麗珠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
➤第34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完整專題
Tags:
散文大師獎 優選
【評審推薦語】
陳志銳(作家/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身處在最為商業化與國際化的H城(是的,這是對現實的暱稱,也是刻意拉開的距離),韓麗珠極端個人與內省的寫作看來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卻又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必須存在。不滿20歲即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輸水管森林》,韓麗珠曾被董啟章稱作「香港最優秀年輕作家」,近年更有「香港卡夫卡」之說,正以全時間書寫的狀態正視並改寫西西以來的「我城」。
一翻開《半蝕》,韓麗珠以小說筆法開宗明義:「可怕的傳染病在全球肆虐前的一年,H城有許多離奇卻無人調查的死亡事件。」真實歷史事件的新冠狀病毒席捲世界,反而成為了離奇死亡事件的虛擬大背景——虛實相間的筆法在原本求真的散文敘述中冷靜地娓娓道來,反而使得《半蝕》讀來更驚心動魄。這,大概就是圍繞著封面的封條(似乎也有了象徵意味)所言:「當時代是深淵,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曾坦言:「對我,散文就是小說的一個分支。」她的小說式散文,或曰散文化小說,大概也就因此穿越於虛與實、想像與記錄之間。於是乎,人之病與社會之病(「惡意是所有病毒的源頭」)、肉身之苦痛與世界之苦痛(「監獄是世界,是社會,是身體,是鼻子眼睛和口腔」)、生理與心理之免疫(「沒有一種疫苗可以預防人心的黑暗」)、個人與集體之記憶與遺忘(「孩童的眼睛雪亮、老人記得一切,而成年人擅于遺忘」)、形而上與形而下之亂象(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真相,失語,謊言),在在地於字裡行間交織互涉,形成本書的巨大張力與特色。
其實,如她圍坐圓圈時對學生所說的:「把無法言說的痛苦,無法伸張的公義,無法得到的渴望,轉化成作品,文字的生命畢竟比一個人的壽命更長。」
於是,《半蝕》在轉化成比個人壽命更長的作品的過程中,由始至終彌漫著一股巨大的孤寂感,仿佛一種被隔離的日記體文字,或者刻意離群索居的私密思緒與暗流洶湧的意識流。然而一經書寫以至印成鉛字,卻又有了集體的力量和意義。此正是序文〈從《黑日》到《半蝕》〉中,劉滄龍所言:「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
然而,相較《黑日》中清晰記述的社會事件,《半蝕》卻是相對模糊地將人物投置於冠病來襲、各種社會運動的H城大背景,更放大凸顯的是內索般細膩的人文省思與諦觀,是小我也是大我,是內心也是外在,是獨處也是群居,是疾病也是療癒,是想像也是真實。
或許正是如此矛盾的統一,才成其為《半蝕》——一種不明不暗卻又明又暗,被吞噬又吐出的狀態,就如我們熟悉的命題——半杯的水是半滿還是半空,端看個人視角了。譬如〈隔離〉一節裡頭提到的有關口罩成為新貨幣,甚至鑒別貧富階級的新方法,可以是幽默多麼可笑,又可以是多麼的荒唐與悲哀。可笑與可悲同在,或許可笑的就是這可悲,可悲的更是這可笑了。閱讀著卡夫卡似的荒唐與黑色的幽默,這本443頁厚的書,再而三地刺中要害,讓我們扣問自己,半蝕以後——是要漸暗,還是漸明?
本書443頁後記寫下的最後一個隱喻,或許是光影辯證之答案,更像是期望:「如果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漂浮在時間之海中的玻璃瓶子,但願此書在時光的洪流裡,所觸碰到的每一隻手,都活在一個平靜溫暖的世界裡,不必以恍如血管被切開之經驗去體會任何一段文字。」●
獲獎作家:韓麗珠
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201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2018藝術家年獎」得主。她的小說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行文往往安靜透徹,以文學凝視超越表象的真實,在華文世界擁有跨越區域疆界的讀者。已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寧靜的獸》、《風箏家族》、《雙城辭典》(與謝曉虹合著)、《失去洞穴》,長篇小說《灰花》、《縫身》、《離心帶》、《空臉》,與散文集《回家》、《黑日》。
其中,《灰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風箏家族》獲台灣2008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寧靜的獸》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黑日》獲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半蝕
作者:韓麗珠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第34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完整專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