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主辦的「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近日出爐,選書共分8大類,由24位專家委員分組進行,歷時4個月,在311間出版社報名參選的3,590種讀物中,精選出639種推薦讀物。此推薦讀物一向是台灣國、高中小學圖書館十分仰重的進書指標,內容兼顧知識、趣味及啟發性,希望透過閱讀跨越國界、時代,甚至成為理解性別、世代、宗教信仰乃至國家認同的橋樑。
今(2022)年推薦書單中翻譯作品約占55%,原創作品則占44%。雖然仍有10%左右的差距,不過,評審委員會總召集人葉浩表示:「本土書籍的表現其實相當亮眼。不分類別,能反映在地關懷但又具備國際視野的書籍,是本年度獲得推薦的在地原創書籍之特色。」
本年度不同組別的委員也都認為應當優先推薦台灣本土創作。葉浩也表示,能反映學生觀點、學習需求或者求學階段容易遭遇或格外在意的議題,較受評審委員青睞。例如刻畫常見孩童情緒問題的《安心國小4:抱怨靠邊站》,或者整合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的圖文知識書《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
除了上述共同推薦原因外,圖畫書類召集人賴嘉綾說明評選標準更有:圖畫具美感,獨特風格;圖文關係多元巧妙搭配合宜,敘事完備;書籍設計、編排、編輯、印刷、紙質優良。賴嘉綾點出圖像書良莠不齊之處,首先,許多作品雖有豐富資訊但圖像美感不足,關鍵在缺少專業編輯處理;其次,繪圖草率,如沒有神情的人物和不合季節地點的花草樹木;此外,有些在國際得到好評的作品,譯介時卻被演繹成教養學習書,誤導讀者欣賞。賴嘉綾強調,目前出版市場中,充斥許多不顧品質、低價位的劣質品,家長購書與圖書館選書時,應以質取代量。
自然科普類召集人鄭國威總結今年科普作品的特色四類,分別為:一、COVID當頭,許多書籍跟微生物與防疫醫療有關,如《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病毒不是故意的?!》、《一起認識傳染病的秘密》;二、氣候變遷相關,如《向孩子借來的地球》、《全員出動!捕捉風獸因因呼》、《「資訊圖表」1小時看懂氣候變遷》;三、認識科學家,如《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科學家都在做什麼》、《找樹的人》四、未來你創造:科普應強調讀者的主體性,要對話而非說教,如《給孩子的神奇仿生科學》、《超級工程MIT03 觸碰天際的台北101》、《動手做,跟ARRC一起打造火箭上太空》。
人文社科類的推薦書中,評審委員強調適讀性、啟發性與反思性。葉浩認為:「活潑的思考以及見微知著是本年度入選書的主要特色。剛好反映在同時獲得三位評審最高評價的《廣告與它們的產地》、《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和《改變人類文明的十二座鐘》這三本書上。」評審委員方念萱則指出今年書籍的視覺演繹十分精彩,如「《就算牠沒有臉》一書,圖像早在讀者心版上,書籍讓思考感知有了不同維度;《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以影像與資訊圖表說話,帶讀者更瞭解移民,是向視覺轉的好例子。」
文學類召集人甘耀明語帶肯定表示,文學已突破傳統的紙媒藩籬,往有聲書、電子書擴散,打開不同讀者群。而台灣多元族群也表現於文學作品之中,甘耀明指出:「今年有母語詩集入選,比如臺語的《我就欲來去:鄭順聰詩集》與客語《客家聲聲慢:林錫霞客語詩集》,各附有聲唸讀CD,呈現臺灣語言多元,當然原住民文學母語的特色也以散文或小說獲選。」
在文學翻譯類中,雖然英譯書仍佔有相當高的比例,然召集人陳文瑤指出,「出版社有意識地尋覓不同語種譯者,讓讀者能讀到從原文而來的第一手翻譯,值得鼓勵。」她也指出,評選標準除了譯筆流暢外,更期望作品能讓台灣讀者認識較少接觸的他國文化,如以敘事詩呈現捷克民間傳說與童話的《花束集》。
類型文學中,更是多有精彩之作,僅能以其特殊性精選,如背景基礎為印度神話的《般度戰士3》、恐怖、科幻怪奇小說代表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經典《星之彩》、在偵探中融入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的《機關偵探團1》。總體而言,翻譯文學類面向多元,獲獎作品中有關注人與自然環境及整體社會,又不囿於自然書寫的作品,也有正面積極的成長故事,或涉及學校同儕的排擠霸凌、家庭衝擊或自我情緒等問題的作品,也有不少談論正義的本質與思索善惡是非分野的作品。
以此次入選圖書來源國而言,美國32冊為最多,日本15冊次之,英、韓各有8冊入選,再者依次為法國5冊、愛爾蘭、德國各4冊、荷蘭3冊,澳洲2冊,俄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瑞士、紐西蘭、義大利、希臘、中國(中翻英)各1冊。陳文瑤建議:「綜觀台灣的翻譯書出版狀況,我們發現有許多美、日之外的作品並沒有報名參選,以致評審儘管知道一些好書,也無從推薦起,相當可惜。也許可以考慮可能的增補機制,鼓勵更多其他語種參選,增添豐富性。」
漫畫類則喜見許多關照台灣本土的作品橫跨不同領域,試圖多元有趣味地處理題材,如《末日情書》、《1624男人與島》、《湧與浪》、《南機場的咖啡香》、《捲兔的台灣裸湯》、《沒辦法!是人生啊!》等。召集人張曉彤也特別指出幾部精采作品皆「轉化艱難經驗」,她提到:「《cocoon 繭》、《虐待我的爸爸終於死了》兩部,透過漫畫的轉化,盼讀者認識戰爭的殘虐與家庭暴力,同時人類也是有力量可以超越的。」惟因內容有負面情節,建議師長衡量學生年紀,陪伴一同閱讀。
本次獲選書籍及各參選類別的評選報告,請上「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官網查詢,相關推廣活動訊息亦將陸續於官網發布。Openbook閱讀誌特別從本屆書單中,匯整出不同面向的精彩作品,邀請讀者一起來閱讀本屆評審用心選出的好書,以及本屆主辦單位的推薦原因。
閱讀更多
Tags:
由文化部主辦的「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近日出爐,選書共分8大類,由24位專家委員分組進行,歷時4個月,在311間出版社報名參選的3,590種讀物中,精選出639種推薦讀物。此推薦讀物一向是台灣國、高中小學圖書館十分仰重的進書指標,內容兼顧知識、趣味及啟發性,希望透過閱讀跨越國界、時代,甚至成為理解性別、世代、宗教信仰乃至國家認同的橋樑。
今(2022)年推薦書單中翻譯作品約占55%,原創作品則占44%。雖然仍有10%左右的差距,不過,評審委員會總召集人葉浩表示:「本土書籍的表現其實相當亮眼。不分類別,能反映在地關懷但又具備國際視野的書籍,是本年度獲得推薦的在地原創書籍之特色。」
▇反映學生觀點、學習需求與生命不同階段的觀照
本年度不同組別的委員也都認為應當優先推薦台灣本土創作。葉浩也表示,能反映學生觀點、學習需求或者求學階段容易遭遇或格外在意的議題,較受評審委員青睞。例如刻畫常見孩童情緒問題的《安心國小4:抱怨靠邊站》,或者整合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的圖文知識書《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
除了上述共同推薦原因外,圖畫書類召集人賴嘉綾說明評選標準更有:圖畫具美感,獨特風格;圖文關係多元巧妙搭配合宜,敘事完備;書籍設計、編排、編輯、印刷、紙質優良。賴嘉綾點出圖像書良莠不齊之處,首先,許多作品雖有豐富資訊但圖像美感不足,關鍵在缺少專業編輯處理;其次,繪圖草率,如沒有神情的人物和不合季節地點的花草樹木;此外,有些在國際得到好評的作品,譯介時卻被演繹成教養學習書,誤導讀者欣賞。賴嘉綾強調,目前出版市場中,充斥許多不顧品質、低價位的劣質品,家長購書與圖書館選書時,應以質取代量。
自然科普類召集人鄭國威總結今年科普作品的特色四類,分別為:一、COVID當頭,許多書籍跟微生物與防疫醫療有關,如《小大人的公衛素養課》、《病毒不是故意的?!》、《一起認識傳染病的秘密》;二、氣候變遷相關,如《向孩子借來的地球》、《全員出動!捕捉風獸因因呼》、《「資訊圖表」1小時看懂氣候變遷》;三、認識科學家,如《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科學家都在做什麼》、《找樹的人》四、未來你創造:科普應強調讀者的主體性,要對話而非說教,如《給孩子的神奇仿生科學》、《超級工程MIT03 觸碰天際的台北101》、《動手做,跟ARRC一起打造火箭上太空》。
▇紙書重視覺、聲音畫,母語作品亮眼
人文社科類的推薦書中,評審委員強調適讀性、啟發性與反思性。葉浩認為:「活潑的思考以及見微知著是本年度入選書的主要特色。剛好反映在同時獲得三位評審最高評價的《廣告與它們的產地》、《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和《改變人類文明的十二座鐘》這三本書上。」評審委員方念萱則指出今年書籍的視覺演繹十分精彩,如「《就算牠沒有臉》一書,圖像早在讀者心版上,書籍讓思考感知有了不同維度;《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以影像與資訊圖表說話,帶讀者更瞭解移民,是向視覺轉的好例子。」
文學類召集人甘耀明語帶肯定表示,文學已突破傳統的紙媒藩籬,往有聲書、電子書擴散,打開不同讀者群。而台灣多元族群也表現於文學作品之中,甘耀明指出:「今年有母語詩集入選,比如臺語的《我就欲來去:鄭順聰詩集》與客語《客家聲聲慢:林錫霞客語詩集》,各附有聲唸讀CD,呈現臺灣語言多元,當然原住民文學母語的特色也以散文或小說獲選。」
▇翻譯類型文學豐富且有多元文化,但除了美日,其他語系翻譯作品過少
在文學翻譯類中,雖然英譯書仍佔有相當高的比例,然召集人陳文瑤指出,「出版社有意識地尋覓不同語種譯者,讓讀者能讀到從原文而來的第一手翻譯,值得鼓勵。」她也指出,評選標準除了譯筆流暢外,更期望作品能讓台灣讀者認識較少接觸的他國文化,如以敘事詩呈現捷克民間傳說與童話的《花束集》。
類型文學中,更是多有精彩之作,僅能以其特殊性精選,如背景基礎為印度神話的《般度戰士3》、恐怖、科幻怪奇小說代表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經典《星之彩》、在偵探中融入日本傳統文化元素的《機關偵探團1》。總體而言,翻譯文學類面向多元,獲獎作品中有關注人與自然環境及整體社會,又不囿於自然書寫的作品,也有正面積極的成長故事,或涉及學校同儕的排擠霸凌、家庭衝擊或自我情緒等問題的作品,也有不少談論正義的本質與思索善惡是非分野的作品。
以此次入選圖書來源國而言,美國32冊為最多,日本15冊次之,英、韓各有8冊入選,再者依次為法國5冊、愛爾蘭、德國各4冊、荷蘭3冊,澳洲2冊,俄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瑞士、紐西蘭、義大利、希臘、中國(中翻英)各1冊。陳文瑤建議:「綜觀台灣的翻譯書出版狀況,我們發現有許多美、日之外的作品並沒有報名參選,以致評審儘管知道一些好書,也無從推薦起,相當可惜。也許可以考慮可能的增補機制,鼓勵更多其他語種參選,增添豐富性。」
▇轉化艱難的經驗,展現漫畫能量
漫畫類則喜見許多關照台灣本土的作品橫跨不同領域,試圖多元有趣味地處理題材,如《末日情書》、《1624男人與島》、《湧與浪》、《南機場的咖啡香》、《捲兔的台灣裸湯》、《沒辦法!是人生啊!》等。召集人張曉彤也特別指出幾部精采作品皆「轉化艱難經驗」,她提到:「《cocoon 繭》、《虐待我的爸爸終於死了》兩部,透過漫畫的轉化,盼讀者認識戰爭的殘虐與家庭暴力,同時人類也是有力量可以超越的。」惟因內容有負面情節,建議師長衡量學生年紀,陪伴一同閱讀。
本次獲選書籍及各參選類別的評選報告,請上「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官網查詢,相關推廣活動訊息亦將陸續於官網發布。Openbook閱讀誌特別從本屆書單中,匯整出不同面向的精彩作品,邀請讀者一起來閱讀本屆評審用心選出的好書,以及本屆主辦單位的推薦原因。
➤認識台灣在地職人:從乩身、植物採集人到造火箭的人
➤從書中走進世界的另一端
➤走過來的人,教你面對人世間的惡意
➤各行各業都應該有的藝術素養
➤動物、植物,還有微生物,不是人類的都幫我科普一下
➤行腳台灣,從大氣、海洋、生態到歷史,順便爬個山泡個溫泉
➤深度台灣,語言、文學、原民,加上些沒能好好正視的歷史
➤生存的風險,你以為自己很安全其實不然
➤孩子的校園生活,你應該教他的事情
➤難在告別,練習說再見
➤有貓就給讚,尊重生命從小學會
➤這些工具書,家裡沒有可以備一套
【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完整書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話題》第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出爐:捕捉時代氛圍的脈動,認識台灣在地文化
閱讀更多
話題》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選出爐,性平、妖怪、死亡、本土關懷各類精彩好書
閱讀更多
現場》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評選,全台書展活動開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