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繪本大師》包容社會的多彩夢想:大象艾瑪的創造者大衛.麥基(David Mckee)

2023-01-08 11:00

英國圖畫書作家大衛.麥基(圖片來源:Arts University Plymouth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日本京都清水寺每年都會在12月12日發表年度的代表漢字,2022年的代表字由住持揮毫,寫下了大大的「戰」字。這一字的確道盡了全球在飽受新冠疫情肆虐後,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爆發,讓全球陷入大戰邊緣的緊繃態勢。

戰爭,是一切苦難與動盪的源頭,英國的圖畫書作家大衛.麥基(David Mckee)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達出關於戰爭和社會不公的尖銳主題。2004出版的《征服者》(The Conquerors),麥基便用嘲諷的手法,描繪了大國入侵和征服鄰國領土的顢頇粗暴,但在寓言般的背景下,又巧妙的對「究竟是誰征服了誰?」提出深刻的探問,顯現出戰爭的徒勞。

麥基被譽為「當代兒童寓言大師」,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作品類型多樣豐富,橫跨報紙漫畫、圖畫書和動畫,其中尤以《大象艾瑪》系列最為知名,原著29冊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暢銷超過千萬冊,並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周邊商品。這位透過俏皮的視覺敘事,向孩子展示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創作者,自己的童年又是什麼景況呢?

大衛.麥基於1935年1月2日出生,在英格蘭德文郡的Tavistock長大。那是一個空氣中似乎充滿了鬼魂和他們的故事的小鎮。麥基的父親和母親兩人在16歲時相識,當時母親正為莊園的女主人工作,而父親則是園丁的兒子。他們都在14歲時就離開了學校,但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非常熱愛閱讀。

在麥基的大家庭裡,叔叔和阿姨都擅長講故事,他們經常繪聲繪影的傳述鬼故事和鄉野傳奇,而在麥基心目中,母親更是一個偉大的說書人。直到1942年左右,他在小學裡第一次聽到書上講的故事,書的世界突然向他展開了,他想成為這個神奇世界的一份子,從此A. A. Milne的《小熊維尼》成為他畢生最喜愛的一本書。

從小,麥基的母親為了阻止他在牆上畫畫並讓他保持安靜,經常遞給他紙張,鼓勵他畫圖。麥基的藝術成績在學校總是名列前茅,但鄉下小孩根本沒聽過「插畫家」這樣的工作,而且藝術也不能填飽肚子,所以當時他對未來的想像是像父親一樣,從事修理農機的工作。

中學畢業前,老師問麥基未來打算做什麼?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只是被動的接受了要和父親一起工作的想法,但想到父親每週工作48小時,一年只有兩個星期休假,如果他能繼續留在學校,一年會有3個月的假期,於是他設定的目標變成「當老師」。


英國圖畫書作家大衛.麥基(圖片來源:ELMER

老師建議麥基先去就讀「普利茅斯藝術學院」(At Plymouth College of Art),而不是直接上師範學院。雖然繪畫就像麥基的初戀,但瘋狂畫圖之餘,要如何才能不餓肚子呢?他見到同學在畫漫畫,心想自己或許也可以這麼做。他開始嘗試畫自認為幽默的圖畫,而且一次就寄出10幅漫畫,即使只被採用了其中一張,也可以收到小額支票。就這樣鍥而不捨,直到麥基離開大學時,已經幾乎可以靠畫漫畫維生了。

在藝術學院的圖書館,麥基找到一本對他日後影響深遠的書《L’Arte del XX Secolo e Oltre》(20世紀以來的藝術),因為不能借出館外,他幾乎天天都去圖書館看它。透過這本書,麥基第一次認識了許多畫家,透過馬諦斯(Henri Matisse)和杜蘭(Asher Durand)等藝術家,他發現了全新的色彩世界,也體認到「顏色」對他的創作至關重要。《大象艾瑪》的靈感源頭,就是來自這本書的啟發。

藝術學院畢業後,麥基在皇家陸軍教育團擔任教官,獲得中士軍銜。退伍後,他進入霍恩西藝術學院(Hornsey College of Art)繼續研修第二個學位,於1959年畢業。雖然他確實接受了藝術專業教師的培訓,但這項課程反倒激發了他成為自由藝術家的決心,他開始為《Punch》、《讀者文摘》和《泰晤士報》教育增刊等雜誌畫漫畫,展開了他的插畫家職涯。

麥基的漫畫風格受到羅馬尼亞裔美國插畫家史坦伯格(Saul Steinberg)的影響頗深,史坦伯格筆下流利的自由感,讓他深為感動。另一位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André Francois)的《鱷魚的眼淚》,則為他打開了圖畫書創作的大門。麥基讀這本書時,從中體會到將故事組合在一起的方式,並激勵他除了插圖,也可以成為文字的書寫者,結合文圖來說有趣的故事。

另一個促使麥基想創作圖畫書的原因,是他想追求「不那麼轉瞬即逝的東西」——當他發現自己在報上發表的漫畫經常沾滿了魚和薯條的污漬時,更渴望能有一本永久的書,將他的作品保存其中。

終於,麥基也跟隨著家人的腳步,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他自寫自畫的第一本書是《大嘴鳥兩罐的故事》(Two Can Toucan)在1964年由Abelard-Schuman出版社出版,充分展露了他天生的幽默感和一語雙關的語言趣味。麥基和這本書的編輯弗羅格(Klaus Flugge)日後成為終生的摯友,1976年弗羅格成立Andersen Press時,麥基為《大嘴鳥兩罐的故事》整本書重畫插圖,再度出版,此後兩人總計合作了50部作品。

對麥基來說,弗羅格既是知己也是伯樂,麥基最著名的故事《大象艾瑪》1968年由Dobson Publishing首次出版時,並未獲得大眾的矚目。1989年Andersen Press發行重繪新版後,「大象艾瑪」從此走向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名字,是有史以來最具指標性和最被廣泛閱讀的兒童讀物系列之一。

受到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的啟發,麥基創作的《大象艾瑪》畫面簡單明快,線條富有卡通風格,顏色鮮明活潑。畫面的色調隨著故事的情節而發生微妙的轉變,猶如萬花筒般變幻的形狀和顏色,為全書帶來遊樂場般的歡快氣氛。熱情、善良、機智又調皮的艾瑪,在系列書中陪伴小讀者發現自己非凡的能力,也一起關注團隊合作、同理心、自信、如何應變、建立關係和社區意識的議題。

麥基創造了童書界最可愛的角色之一,與眾不同的艾瑪,形象既易於識別又易於理解,但這個故事的源起其實是他為女兒Chantel而作。麥基的第一任妻子是印度裔英國人,有一次全家走在街上,一個男孩竟對他的女兒喊著:「看!有一個黑鬼。」麥基將這個不愉快的經驗,用積極正向的態度轉化為明朗的故事,來幫助同樣有膚色和認同困擾的孩子,鼓勵他們進行自我探索的冒險。


《大象艾瑪》內頁(圖片來源:誠品線上

麥基的大家族也成為「艾瑪系列」其他角色的靈感來源,譬如《Elmer and Wilbur》裡面的黑白格大象,就是擅長口技的叔叔Wilbur的化身。《Elmer and Aunt Zelda》書中的阿姨,則和麥基的母親相呼應,Zelda的顏色就是他母親平日喜歡穿搭的顏色。

麥基的第二任妻子Bakhta是阿爾及利亞裔的法籍移民,她同樣因膚色而受到種族歧視。麥基討厭聽到人們一直說: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接納移民——為什麼不去瞭解他們來到這裡的原因呢?於是他創作了《Elmer and the Hippos》,當象群為了守住水資源,決定趕走新到的外來者時,艾瑪和Wilbur構思了移除攔河壩岩石的方法,讓大象和河馬共享一條潔淨、流動的河川。

隨著當今移民越來越多,以及兒童在不同管道接觸到未經中介的信息,增加了他們對身分和情緒不穩定的迷失感,讓兒童感到舒心和自信的書籍,對他們的情感發展也越顯重要。當英國脫歐時,《大象艾瑪》更傳遞出「我們需要彼此」的重要訊息:我們都是不同的,但仍然可以融洽相處,因為有差異才使得世界如此豐富。

麥基曾說:「兒童讀物有助於改變態度,有助於塑造孩子的世界觀,這就是童書的力量。」小時候,麥基喜歡聽《聖經》和《伊索寓言》的故事,這些發人深省的寓言,將他形塑成一個自覺的道德家,但他從不將價值觀強加於人,而是以幽默輕鬆的寓意,和孩子進行嚴肅重要的對話。麥基倡導包容接納、頌讚差異之美的態度,也讓大象艾瑪贏得了「LGBT英雄」的美譽。


(圖片來源:BookTrust

始終站在孩子這一邊的麥基,不僅在圖像敘事上考量兒童讀者的喜好,也特別注意到如何讓未識字的讀者透過圖畫來了解故事。他也在許多作品中表達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如《彼得王子和泰迪熊》中,國王和王后一直給彼得王子送上他們喜歡的昂貴禮物,卻忽略了他只想得到一隻普通泰迪熊的願望。在《泰迪熊大戰怪獸》中,描繪孩子在無聊中追求變化,因而召喚出潛藏於心中的怪獸。《I Hate My Teddy Bear》則是一次超現實主義的精彩嘗試,把孩子被孤立的處境和悲傷的心情,用顛覆的手法呈現。

還有極度戲劇性的《冬冬,等一下》,真的讓還抱持著《大象艾瑪》溫柔甜美印象的父母們驚駭,麥基開門見山的打臉了那些忽視孩子的成人。全書充斥著滑稽、冷幽默和令人心痛的情節,即使冬冬已經被怪獸吞噬,但從不好好聽他說話的爸媽仍渾然不覺。

人們可能會將怪獸解釋為冬冬憤怒的象徵,究竟是怪獸吃掉了冬冬?還是冬冬變成了怪獸?就像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國》般,或許每個孩子的內心都住著一頭野獸,但孩子並不是真正的怪物。麥基為小讀者留下了開放性的解釋空間,賦予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權力和信心,藉此巧妙的否定了成年人的優越感,由閱讀來建立和成人平等的地位。

雖然麥基的作品受到孩子熱烈歡迎,但他說自己是為「雙重讀者」而作——他希望在共讀的過程中,能促進成人和孩子一起討論並思考各種問題。例如《TUSK TUSK》中,白色和黑色的大象為什麼使用牠們的鼻子作為大砲和槍枝進行戰爭?為什麼《六個男人》為了安居樂業,需要不斷的征戰?《丹福先生》和《夏綠蒂的撲滿》又代表了什麼樣的金錢觀?這些故事展示了麥基對人類狀況的洞察力。

麥基除了創作童書,也參與了動畫製作的工作。在60、70年代,他曾經書寫和繪製過4本《Mr. Benn》的故事,後來BBC要求他以Mr. Benn為主角,發展成系列的電視動畫,一共製作了13集。這些劇集每年重播兩次,持續了20多年,且賣出大量的DVD,已經成為英國幾代人的集體童年記憶。


繪本《Mr. Benn》改編、發展成家喻戶曉的系列電視動畫。(圖片來源:downthetubes.net

總是戴著黑色圓頂禮帽的Mr. Benn,就像人們熟悉的英國紳士,或許還摻雜了一些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卓別林和喜劇雙人組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的形象。他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卻可以做非凡的事情。每次當他走進一間神祕的更衣室,就像通過了「納尼亞的魔衣櫥」,隨著他試穿的各種服裝,不管是馬戲團的小丑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獵人,Mr. Benn展開穿越時空的溫和冒險,當他歷險歸來,都會帶著啟迪人心的寓意和旅途中的小紀念品。

雖然是動畫,麥基卻沒有賦予Mr. Benn太多的動作,故事中沒有暴力、沒有鬧劇,用一種簡單和緩慢的魅力,維繫閱聽者的安心感。這是一個「Mr. Everybody」的故事,述說的是身陷在例行公事中的每一個普通人,人人都想從無聊的日常中逃逸,Mr. Benn代表了所有想逃跑的人。

隨後,麥基為「救助兒童基金會」拍攝了5部影片,然後與兩個朋友Clive Juster和Leo Nielsen合作,將他所創作的《King Rollo》系列書籍改編為電影,並成立了「King Rollo Films」公司。他們不只籌畫拍攝「大象艾瑪」故事的動畫,也將其他圖畫書作家的作品,如Eric Hill的《Spot the Dog》、Lucy Cousins的《Maisy》拍成影片,將公司經營的非常成功。

繼雪莉.休斯、茱迪絲.克爾、雷蒙.布力格、約翰.伯寧罕、海倫.奧森柏莉等圖畫書大師之後,2020年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授予麥基終生成就獎的殊榮,以表彰麥基對兒童文學跨文化、跨世代和跨語言的巨大貢獻。麥基獲獎時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是聚光燈下的人物,但即使不敢置信,他還是欣然接受。


大衛.麥基於2020年獲頒BookTrust終生成就獎。(圖片來源:ELMER

安徒生出版社的創始人Klaus Flugge認為,沒有人比麥基更值得獲得這項榮譽,他盛讚麥基的作品是兒童讀物中獨特的聲音和閃亮的光芒,它突出了童書中有時會被遺漏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這位永遠把孩子放在心上,擅長在圖畫書中描繪出孩子內心世界的天才,於2022年4月11日因病過世,享年87歲,直到過世前,他都未曾停下畫筆。對麥基而言,繪畫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而必要,他的作品融合了現實與想像,圖像運用多重現代風格和多變視角,簡單而微妙的語言和插圖流暢互動,展現了不尋常的獨創性和美感。

而最珍貴的是,麥基的同情心和友愛的訊息,透過他筆下快樂、發自內心的故事,將繼續流傳到更多的世代,讓未來的讀者也能享受他的精彩作品。


(圖片來源:BookTrust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