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唯有直接地寫,才能展示承受的撕裂:蔣亞妮談諾貝爾文學得主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作家蔣亞妮(照片由大塊文化提供)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向來取材自親身經歷,超過半世紀的寫作生涯中,以筆觸誠實、精準的私書寫著稱,2022年她成為首位摘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女作家。諾貝爾委員會稱許其寫作「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體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同年,從她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改編而成的電影《正發生》(L'événement)在台上映,描繪60年代法國女性墮胎困境的主題,引起廣泛討論。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作家蔣亞妮以艾諾的寫作風格與技藝為題,向讀者引介她的書寫如何圍繞家庭、階級和情慾經驗,如何橫跨不同生命階段反芻與思量。

講題:時間,書寫者的手術刀—談安妮艾諾
主講:蔣亞妮(作家)
整理:梁嘉真、趙俐雯

散文作為一種文類,應奠基於非虛構的全然事實描述,抑或能有揮灑想像的虛構空間?這之間的界線與拿捏,近年來已有大量的交流討論。與此平行的另一個軸線上則是私書寫、私小說,以小說的敘事與樣態,交託寫作者的生命經驗。安妮・艾諾的作品袒露了她少時尋求願意協助她施行墮胎手術的曲折歷程、曾與已婚者偷情、父母的離世種種,引起讀者兩極評價。艾諾的私書寫手法如何有別於散文與回憶錄?為什麼她往往任由時間飛逝,直到事過境遷後再以回顧的姿態進行書寫,透過文字對話,讓當下的自己提筆回應留存於日記裡的狀態與心情?

長期投身於散文書寫的作家蔣亞妮,與讀者分享她對艾諾的評析與觀察,就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致詞開始。

➤書寫,是為了復仇

蔣亞妮解釋,她熱愛閱讀不同作家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致詞:「那是世界上最精湛的、可以說是用一生完成最好的散文作品……你會被那些東西震撼。」致詞內容之所以打動蔣亞妮,或許正因為那是作家所能步入的最高文學殿堂,除了傳達感謝,更涉及面對書寫這樣的技藝,身為「工匠」的世界級寫作者,在發表感言的時間內,各自說明以如何的精神態度來琢磨與打造文學作品,以及面對國際關注時,無以迴避地捫心自問——闡述「為什麼要書寫」。

「我書寫,是為了替我的族類復仇(J’écrirai pour venger ma race.) 。」當安妮.艾諾試圖為自身的寫作生涯定下基調,偶然間翻到60年前的自己在日記寫下的這句話,遂放入致詞內容。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安妮.艾諾 (Annie Ernaux) 在瑞典記者會現身(取自wiki commons

蔣亞妮認為,艾諾之所以寫作,是為了理解「為何她與自身之外的種種,會讓她遠離了她的出身?為什麼選擇走向寫作這條路,讓她離家人越來越遠,與他們越來越不一樣?」蔣亞妮描述,艾諾的父母只具備基本識字能力,平時說的法語是「帶有方言感、土話的」法語。可以想見,後來接受大學教育、從事教職的艾諾跟父母間逐漸出現階級與文化的隔閡。這樣的隔閡感,其實也顯見於她與法國文壇的齟齬間。

蔣亞妮表示,艾諾即便廣受讀者歡迎,卻在追求精緻的法國主流文壇飽受抨擊:「即使她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都沒有得到(法國主流文壇)肯定。」她解釋,當2022年諾獎頒發給艾諾後,引起法國《費加洛報》巨大的反彈,貶抑其書寫為「平凡、可悲、粗暴、骯髒,讓法國語言乾澀化,無益於人民真正自由跟水準提升。」蔣亞妮引述後隨即表達自己的不同立場:「這些巨大如浪潮般的批評,就是對艾諾最大的肯定。因為這就是她一生追求的寫作風格,也是她意欲顛覆的,來自於菁英右派、男性的聲音。」

蔣亞妮拋出情境:「試想,一個法國主流男性作家,若出生在安妮.艾諾這樣的階級,得到無數的大獎,龔固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後,會不會不斷書寫、回顧、探討跟責問自己階級的問題呢?還是他就一往無前的走,直直向右,走到《費加洛報》主編旁,跟他們一起喝酒、夜宴?這是有可能的啊。」

顛覆與反抗全然表現在艾諾刻意「反其道而行」的書寫風格,過去她在校教授學生詞藻華美的法國文學作品時,即決意摒棄優美,因為這幫助不了她想寫下的生命經驗。

蔣亞妮如此理解:「她必須把這些東西連根拔除。只有直接地寫、直接地說,她才能夠展示自身承受的撕裂(rift )。」艾諾這麼形容自己書寫的語言:「這樣喧囂的語言傳達了憤怒和嘲笑,甚至是粗魯,一種過度的、謀反滋事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往往是被羞辱冒犯者用以回擊記憶中他人的鄙視、侮辱,及被侮辱而感到的羞恥(of shame and shame at feeling shame)。」


自傳體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刻劃年少墮胎的經歷。《嫉妒所未知的空白》描述嫉妒生起、占據生活的過程。《位置》一書同時收錄了分別面對父母死亡心路歷程的《位置》與《一個女人》。《沉淪》則是艾諾與已婚外交官員曾發生外遇的日記,挑戰社會對女性情慾的接受度。

蔣亞妮歸納,艾諾所遭受的撕裂,除了來自與原生家庭產生的階級落差,更和「她的歡愉、她的月經、她的墮胎」有關。艾諾在致詞提到:「我想要完整描述年輕時我的女性身體所遭遇的一切。」這包括她對於性的探索與快感,以及學生時期非預期懷孕,當時保守的法國政府仍禁止並譴責墮胎手術,使她不得不私下找密醫尋求妊娠中止的方法。她迫切需要將身體發生的一切,被壓抑的記憶、一度無法言說的事情書寫出來。

這股強烈且誠實的念頭一如她在《嫉妒所未知的空白》書中所道:「一直以來,我就渴望無所顧忌的書寫,彷彿預料作品出版的那個時候,我將已死去。如同告別人世前的絕筆,再也沒有外人的評判。」如此決絕的意念,似乎也對應到了她被形容為持手術刀自剖般、精準犀利的寫作筆法。

➤如刀割般精準自剖                                                                        

值班醫生一現身,揭開這一夜的第二幕。從親眼見證生與死的第一幕,進展到祕密曝光與審判的階段。

他坐在我床上,抬起我的下巴:「妳為什麼幹出這種事?說!為什麼?」他冒著怒火的雙眼盯住我不放。我懇求他不要讓我死去。「看著我!跟我發誓,妳不會再幹這種事。永不再犯!」他狂亂的雙眼讓我以為,如果我不發誓,他會眼睜睜讓我死掉。他拿出處方箋,「妳得到天主醫院。」我說我寧可到診所。他又說了一次「天主醫院」,口氣堅決,像是在表示,像我這種女孩,唯一的去處就是醫院。他向我要診療費。我站不起身,他自行打開我的書桌抽屜,從皮夾裡拿了錢。

(這一幕,幾個月前我曾經書寫過,我剛在一堆文件裡發現那一篇文字。我發現自己使用了相同的字眼,像是「他會眼睜睜讓我死掉」等等。我在廁所流產的一幕,我也用了相同的比喻,比如炸彈或手榴彈爆炸,或是酒桶的木塞爆開。當你沒法子用其他的語彙去描述,某個畫面就確切代表了一切經過,沒有別的可能性,不啻證明,我確實經驗的過程,正是如此。)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諾獎評審對艾諾的評語是「手術刀式的精準筆法」,蔣亞妮認為艾諾像操刀的外科醫師,卻刀口朝內,將自己剖開,讓讀者清楚看見她的寫作與血肉之軀的關係。這不免帶有殘忍的意味:「安妮的作品讀起來很殘忍,那個殘忍,其實並非關於故事發生什麼——不是墮胎,不是失戀、不是崩潰、不是離婚,都不是。她在切割自己,她同時也在切割時間。」這份殘忍,正是蔣亞妮口中最迷人以及讚譽實至名歸之處。

「她非常有意識自己正在玩弄時間。」如何玩弄?「她隔著時空跟過往同樣是書寫者的安妮.艾諾對寫。」蔣亞妮說。


作家蔣亞妮於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現場(大塊文化提供)

艾諾在《嫉妒所未知的空白》裡,描寫自己憑空想像47歲情敵的樣貌與姿態。她認為寫作就像「為了生命中的一段日子下標題,也許就是掌握這段時期的方式。」蔣亞妮評析,2000年前後,艾諾作品中最重要、最大的變革就是開始頻繁使用括號,用以區別過往(括號外的描述)與寫作當下(括號內的描述)。這就是她將自己剖開得更細緻、進行跨時空對寫的方法。此外,艾諾也往往使用第一人稱,達到讓讀者身歷其境的臨場感。「這是她報復性、挑戰性的寫作形式。她會直接地『霸凌』你的閱讀,但是非常痛快。 」蔣亞妮小結。

無論是面對父母的逝世、在愛戀中狂熱折磨、墮胎的痛苦與不安,艾諾願意在事件發生後的某一日,再度翻開日記,撬開記憶的門鎖。透過書寫,她得以讓私己的感受和記憶為人所知,一如《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結語所寫的:「將我的身體、感覺、想法轉化為文字,也就是某種清楚易懂、普遍性的東西,好讓我的生命完完全全融進其他人的腦海和生活。」這或許是她書寫時懷抱的另一目的,揭露與分享難以忘懷的衝擊記憶。

➤「滯後」的書寫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文字,似乎只為了最後要描述1964年1月,發生在巴黎17區的一切。就像15歲那年的我,不過是為了一、兩個未來的願景而活著;為了到遠方旅行,為了做愛。我還不曉得會用那些字眼。我還不曉得自己會寫下什麼。我想延緩自己動筆的時刻,繼續維持等待的狀態。也許,我懼怕書寫會讓所有景象崩解消逝,就像性慾在高潮後馬上蕩然無存。)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在時間的糾結裡面,有些東西必須隔著很遠才能進行。」蔣亞妮以「滯後」一詞來形容艾諾書寫時機的選擇,並認為,這或許是她在迫切渴望書寫下,仍然選擇延緩和等待的原因。

透過「滯後」的寫作方式,反覆思索、確認自己該如何揀選漫長的記憶去構築當年的場景。由此,在艾諾的書寫中,讀者可窺見她整理思路的過程。事過境遷後,艾諾願意回到蔣亞妮稱之為「難纏」的時刻,提取與書寫:透過《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坦白曾經對前愛人的新歡有過發狂的強烈嫉妒,在《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真實記下「女人所承受的暴力」、墮胎經驗刻骨銘心的過程。

蔣亞妮認為艾諾「用書寫讓自己意識」,而她試圖「操控時間」的方式,其實並非明確劃分出過去與未來的交界,「而是把時間消弭」。

活動最後,蔣亞妮引述了《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段落作結:

我從不覺得自己犯了罪。我唯一譴責自己的部分,是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卻不曾回顧這段經歷,就像一份被白白糟蹋的禮物。藉著這本書,我消除了這僅有的罪惡感。我所經歷的一切,包含了社會與心理的起因,但是其中有個理由,我再確定不過:正是發生了這種事,我才能有所頓悟。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或許寫作之於艾諾,便是依據真實生命,打造「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多重宇宙的方式吧。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2022諾貝爾文學桂冠 安妮.艾諾經典小說 (2冊合售)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2022年新版)、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2022年新版)

L'occupation / L'Événement
作者: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譯者: 張穎綺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妮.艾諾
1940年出生於法國諾曼地,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品幾乎全來自她個人的親身體驗,因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及私小說意味,不僅廣受好評,而且獲獎無數。其中《位置》(La Place)一書獲得法國文學界最崇高獎項之一的荷諾多獎(Prix de Renaudot),該書英文版A Man’s Place)以及《一個女人》(A Woman’s Story,原文Une Femme)均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選書;Shame(原文La Honte)更被《出版人週刊》評選為1998年最佳書獎。《嫉妒所未知的空白》(L’Occupation)更突破了小說體自傳的形貌,塑造了全新的閱讀經驗。艾諾的作品銷售超過百萬,且被視為法國當代文學經典,在全國各級學校裡廣泛教授。202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至高的肯定。

譯者簡介: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譯有《在莫斯科的那場誤會》、《柳橙園》、《藍色加薩》、《宛如希望之歌》、《無盡的讚歌》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