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評審報告

左起:冬陽、林齊晧、趙恬儀、劉冠吟、林欣誼

撰稿:林欣誼(本屆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天地悠悠,蟲魚鳥獸,我們目睹歷史的沉積、文明開出的花朵,也體悟人身壽命之有限,與人心之傷痛能有多麼深重。凡此種種,無一不能下筆成書,此即Openbook評選的「生活書」範疇。

不要被「生活」兩字所惑——它不以傳統的生活風格、美好設計為限;它遊走在文學和非文學之間,涵蓋漫畫、攝影等圖像表現;它不只關於如何好好活,也關乎如何好好死。我們受苦,徘徊,思索放手與修復的可能;有時沉重,有時輕快,因而如此廣闊。這就是我們在今年生活書入圍書單所看見的風景。

➤創傷療癒與生死

今年生活書入圍作品中,最鮮明突出的類型是關於創傷與療癒,不少本土創作尤其突出。江佩津的《修復事典》、杜秀娟的《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以不同途徑,描寫身為所謂「自殺者遺族」(這仍是個讓人猶疑的稱呼)如何走過倖存。同樣坦露心路歷程,前者以節制、精準的文學筆法梳理情緒,後者以直白的日記文自我揭露。療癒不是完成式,比起迎頭邁向勵志,作者們都勇敢地撫摩粗礪的痛苦,也以此陪伴其他我族。

陳潔晧的《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延續前作《不再沉默》,揭露童年遭性侵過往,但加入伴侶徐思寧一同書寫漫長如谷底的療癒過程。兩人互動的真情感人,努力跳脫受害境遇、渴望助人的純真良善,更令人動容。

魏明毅《受苦的倒影》之受苦,是脆弱個案和社工體制的雙重痛苦。雖然片斷的敘事、些微拗口的文字不易親近,但語言的疏離或為刻意,作者一反流行的故事化敘事,而以自我覺察的筆調,反思所謂「助人工作者」耗竭的工作現場,與我們身處的資本與勞動結構,如何造成個人的陷落、系統的冷漠。不急著給答案,卻也在絕望中鑿開光之可能,寫出了這類主題的新高度。

面對老苦病痛,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如何抵達卻如歧路迂迴。有時是憂鬱的黯影逡巡,有時是臥病失能無以為終。雷內.梅里諾(René Merino)《那一天,憂鬱找上我》第一人稱的圖文創作表現吸睛,不失為輕重恰好的入門書。凱蒂.恩格爾哈特( Katie Engelhart)《生命的非選題》追蹤報導尋死個案,探索死路之幽微,超越是非評判。國內醫師畢柳鶯的《有一種愛是放手》,為去年獲Openbook好書獎的《斷食善終》續作,收錄更多個案與作者誠懇的回應,提供更詳實的法規利弊分析,持續深思「善終」這個醫療倫理議題。

在全球失智人口激增的同時,我們讀到了筧裕介的《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的《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兩本好書。兩書訴求不同,前者發揮日本圖文工具書的精煉感,版型、體例、圖文與色彩配置得宜,利用大腦旅行的概念,帶領讀者正面看待、理解失智症的病徵和應對方式,可讀性高。後者是難能可貴的失智症者親身書寫,感性刻畫自己病後的感官、人際及生活改變,坦然自處的態度,對病友或照顧者都充滿鼓舞。

從創傷療癒到生死議題,我們發現過去以來的出版耕耘,在作者和讀者身上都有了深厚積累,因此今年這類書籍談得更廣、更無禁忌,交織成一張大網,承接住讀者的各式需求。

➤自然與文史的地方書寫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從入圍到得獎,中文書都一路光芒燦亮地壓過翻譯書,顯見本土創作的豐沛成熟。傅士玲《台灣豬,黑白切》在百家爭鳴的飲食書寫中又另闢蹊徑,作者的文筆、編輯的巧思都令人驚艷,把「整隻豬都能吃」的庶民小吃文化,寫得講究、趣味而不血腥,洋溢著深具台灣特色的生活感。

以往的「自然寫作」,於今越來越難以純然歸類,如今年勝出的台灣創作《沒口之河》 《回到滬之島》,前者黃瀚嶢身擁豐富自然知識,卻以謙卑的姿態安靜伏地,記錄田野調查與社會實踐的過程,文字冷靜詩意,以深刻的思辨取代運動式的疾呼吶喊,並帶入族群正義的當代議題。後者楊馥慈、曾宥輯以石滬為引,展現了返鄉青年熱切的心,兩書都從自然連結到當地族人/鄉民的土地情感,寫出了歷史、空間與人文的三維跨度。年輕寫作者不僅帶來新世代的視角,他們轉化資料的方式、美學訓練也與前輩不同,為百花齊放的地方書寫,注入新的能量。

在動物關懷的面向,有吉米.伯納多( Jimmy Beunardeau)、郭佳雯(Megan Kuo)合著的攝影文集《無神之地》,聚焦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與林麗琪的插畫文集《野鳥散步》觀繪野外鳥類,一沉抑一清新,兩相映照,也是人為的動物之殤,對比野地生物的自在樣貌。加上翻譯書《擁抱流水》、《垃圾之書》、《鄰居的植物諮商室》等,從廣角到微觀,省思人類與地球萬物的關係。

站在台灣土地往歷史前端開挖,可以拉出自然、地理與族群的脈絡。另一路,則從偏文化或文資的角度,成就了文史面向的書寫。今年,這些主題包括著墨戰後台語流行音樂的《今夜來放送》、煤礦產業的《炭空》、照相館與在地影像的《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館》、錄影帶文化的《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等,融合史料與口述歷史,每本都有難以取代的精彩之處。

從前作《曲盤開出一蕊花》《今夜來放送》,音樂科班出身的洪芳怡,除了在史料研究下足功夫,細究各版本年代和差異,也從作曲、配樂、唱腔等技藝層面解析各曲;台語流行樂雖有被政權打壓的背景,但其情感飽滿的文字,卻熱情烘托出當年民間歡唱的時代氛圍。

朱健炫《炭空》、彭啓原 《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館》兩書的價值,在於作者都對主題投入長達三、四十年,累積的影像和訪談顯現出時間的厚度,並藉由再訪與整理,有了穿越時空的對照。且兩者都從庶民觀點,拋開產業源流的長篇大論,以小人物為前景,更接地氣。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作者葉郎出入於西方與台灣影視的歷史材料之間,有種信手捻來的流暢。訴說錄影帶產業從突破好萊塢的抵制蓬勃而生,到如今被串流影音擊潰的文化史,把大題寫得輕快,知識化為故事,許多場景躍然紙上。

另有以人物為主角的兩部女性故事,《祖靈的女兒》為張菁芳執筆的排灣族女巫包惠玲(嬤芼灣Mamauwan)傳記,從個人經歷和部落文化敘述其「成巫」之路;李玟萱《茶室女人心》記錄萬華茶室女性工作者群像,訪談阿姨們如何從充斥黑道和地下錢莊的悲苦過往抽身,找到容身之處。

再從文化稍稍往科技那端偏移,則有融合知識和趣味的漫畫《電玩遊戲進化史》,與今年AI大爆發切題的《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兩書巧合地都來自英國,前者讓人見識歐陸知識漫畫這個成熟的出版類型,作者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兼從歷史和社會面切入,就科技發展、重要人物、經典遊戲盛行的氛圍等,做面面俱到的呈現。後者出自小說名家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之筆,從古老的機器人談到發展一日千里的AI,人工智慧接管人類的生活、信仰、思想乃至性愛,文采機智幽默,機鋒處處,你以為她在歌頌AI,其實整本書也是她對「AI也寫不過我」的一抹睥睨的微笑。

由此可見,自然、歷史、文化、科技已難區別分類。許多全球共有的議題,翻譯書或揭開了我們的視線死角,給予新刺激,本土創作則更能反映現時現地之景。每一本的書寫,都像在漫長河流中投下石頭,小則激起漣漪,大則改變流路,影響地貌,而最終的關懷都在於,成為我們自己,成為台灣。

➤性別意識與多元成家

性別議題向來也是蓬勃的書寫領域,今年有台灣漫畫簡莉穎、廢廢子的《直到夜色溫柔》關注性少數,描摹各種障礙者、或所謂邊緣者的性愛,為本土出版提供新穎的視野。登曼波《父親的錄影帶》雖脫胎自影像藝術展,但編排裝幀精準掌握視覺表現,宛如另一場紙上展覽。作者從「家庭錄影帶」如此庶民的材料,歧生出橫跨父子世代、打破性別框架、情欲無邊的錦簇繁花,既前衛又在地。

在「多元成家」子題下,則有翻譯書《有愛就是一家人》,蘇珊.葛倫伯克(Susan Golombok)從性別和生殖科技角度切入,研究訪談同志、跨性別、代孕、精卵受贈等家庭。伊麗莎・赫爾(Eliza Hull)的《無障礙父母》挑戰罕病與身心障礙者不應生育子女的社會歧視,由這些父母親述歷程,捍衛他們養育下一代的權利。

描繪韓國大媽的漫畫《媽媽們》,嚴格來說不那麼「性別」,但作者馬榮伸(馬英信) 從自己的清潔工媽媽及其朋友們的日常生活取材,勾勒她們各自歷經離婚、當小三、包養情夫、分手又復合等豐富情史,沒有刻意政治正確,卻交織成一幅阿珠媽真實又生猛的情感流動群像。

過去揭祕AV產業的書籍不在少數,日本知名AV女優峰奈由果改行當漫畫家所繪的《我當AV女優的那些年》提供第一手見證。雖是以黑白平面線條呈現汁液橫流的AV工作現場,卻生動依然,跳脫窺奇,也無悲情,令人眼睛一亮。

《上野教授教教我!》是台灣讀者熟悉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與新世代女性田房永子的對談錄。書中的女權主張,對性別意識比日本成熟的我們而言或偏基礎,但本書反倒可與其他兩部日本書——攝影家鬼海弘雄的《漸漸喜歡上人的日子》、音樂家坂本龍一的《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併讀。三人皆屬戰後出生的同世代(依序為1948、1945、1952年生),在隨筆式的雜談中,可見到潛藏在各書主題之下,關於日本半世紀以來的社會脈絡發展,也算意外拉出的閱讀圖景。

➤結語

在入圍書中,較難歸入上述類別的如莎拉・史坦・葛林伯格(Sarah Stein Greenberg)的《史丹佛設計學院》,結合書摘和案例,歸納在各場域發揮創意提案的方法;台灣作者詹慧珍、黃若潔、UOVO Food Design Studio的《食物設計》從器皿、空間、食物系統等面向,百科式介紹食物設計這股新潮流,提供了一種更現代的生活思維。

儘管欣見本土創作能量沛然,有幾本翻譯書卻讓評審們一致吶喊:「如果是台灣人寫的就更好了!」包括著墨多元家庭的《有愛就是一家人》、電玩發展的《電玩遊戲進化史》、韓國漫畫《媽媽們》、剖析異教和直銷產業話術的《異教語言學》等,臺灣都有相應的歷史和議題縱深,可挖掘出屬於我們自己的關懷和視野。因此我們也殷切盼望,這些好書能開發本土創作者和出版人對更多題材的書寫想像。

此時此刻我們所生活的台灣,正走向歷史轉型正義、多元性別平權,文史、科學、心理、藝術的跨界無所不在,以及,AI與我們同在。出版作為內容產業的根基,為這一年的讀者打造出這片繁華書景,藉由這些選題與創作,配備給社會所需的未來思維,也以書籍的陪伴,深深擁抱了每個人的內在獨我心靈。


➤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年度生活書.決選評審


左起:林欣誼、趙恬儀、冬陽、林齊晧、劉冠吟

  • 冬陽(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復興電台「故事與它們的產地」節目主持人)
  • 林欣誼(文字工作者)
  • 林齊晧(《udn Global轉角國際》主編)
  • 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 劉冠吟(華山文創品牌長、前《小日子雜誌》社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