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日本漫畫大師千葉徹彌與他的時代:《悠哉日記》

2024-01-02 19:11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2018 Tetsuya CHIBA/SHOGAKUKAN

年過八十的日本漫畫家千葉徹彌(ちば てつや),是漫畫界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作品不管對日本或臺灣的漫畫史都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以2019年大英博物館「日本漫畫大展」的官方導覽為例,這本厚達300多頁,可說是目前西方世界最完整詳盡的日漫介紹裡,就是以千葉徹彌的訪談作為全書開篇,又以數頁篇幅刊登他1980年代的作品《網球好小子》(あした天気になあれ)的原畫,千葉徹彌的地位可見一斑。

➤一代人的經典

千葉出生於1939年,從小就展現繪畫才能,高中時代開始替租書店繪製專門用來出租的「貸本漫畫」。這個形式在1950年代的日本非常流行,許多日後知名的漫畫大師,都曾以貸本當作磨練。高中畢業後,千葉先以少女漫畫出道,之後才轉往少年漫畫發展,特別是運動題材。1968年他和劇作家梶原一騎合作的拳擊漫畫《あしたのジョー》(明日之丈),即是他知名的代表作,在日本堪稱「國民漫畫」等級。結尾主角矢吹丈於擂台上燃燒殆盡但面露微笑的畫面,已成為漫畫史上的經典鏡頭。

這部漫畫臺灣譯為《小拳王》,當年也獲得相當不錯的反響。事實上,在臺灣漫畫版權不明,還要應付政府審查制的年代裡,千葉的作品是許多創作者和出版社臨摹描抄的盜版對象。相較於《小拳王》,千葉後來連載的劍道漫畫《好小子》(おれは鉄兵),在臺灣可能更膾炙人口。書中主角上杉鉄兵被譯為林峰,是許多當今的中年漫畫迷兒時難忘的回憶。當日本漫畫版權化之後,《好小子》還曾數度推出新版。在臺灣多數人對劍道的認識或接觸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讓那麼多人深深著迷,正說明了千葉徹彌在角色塑造和圖像敘事上的功力。

進入1990年代後期,因為健康因素,千葉逐漸退出長篇連載的第一線創作,轉為漫畫推廣者及教育者,並因此獲頒文部科學大臣賞、紫綬褒章、文化功勞者等獎項。

➤人生在衰老之後的時間比想像的還漫長

從讀者的角度,對創作者的認識或許集中於他的作品即可。但對於像千葉徹彌這一輩戰前出生的漫畫家而言,單只認識他們的創作,無疑有些可惜,甚至帶有一絲缺憾。因為他們經歷了近代日本變動最為劇烈的時期:舉國在軍國主義的驅使下走入慘絕人寰的戰爭,在戰後一片荒蕪的廢墟之中快速重生,迎來高速成長又旋即崩壞的泡沫經濟。

時代的起伏無情地牽引著他們的人生,尤其漫畫始終是立足於群眾的藝術,漫畫家以洞悉並捕捉一般人的悲喜為專業,當他們決定以畫筆說出自己的人生故事,所繳出的成果往往都是史學家苦苦追尋而不可得的大眾史學精品。

以漫畫《鬼太郎》聞名的水木茂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從1980年代起運用紀實或虛構手法,以漫畫記錄他走過的昭和,聚焦於戰爭的無情和荒謬,藉由自傳式的作品,努力傳達對戰爭的控訴與和平的渴求。即使在去世之前,水木仍在《Big Comic》連載四頁的日記體漫畫《我的小日子》(わたしの日々),充滿著洞悉人生的智慧。


千葉在第一集開頭簡述了繼續畫漫畫的契機。 © 2018 Tetsuya CHIBA/SHOGAKUKAN

千葉徹彌接續著年長他近20歲水木茂,於2016年開始在《Big Comic》連載《悠哉日記》(ひねもすのたり日記),至今已集結成5冊單行本。受限於年紀和健康因素,已經半退休的千葉本無連載的想法,雖然他開玩笑表示是因為由女性擔任負責窗口,才改變心意,但透過書中內容,讀者還是可以感覺得出來,老年千葉畫筆下所承載的使命感,那些一定要試圖留下的回憶。

雖然書中記錄著許多只能苦笑以對的老年趣事,而且時間軸不斷跳躍,有時現代,有時回到遙遠的童年,看似雜亂,卻仍隱隱勾勒出一條明確的軸線。無論是追憶戰後的逃難生活,或那些漫畫家友人的交往,甚至老人生活的瑣事,皆是以生者的角度,替逝者述說故事。經由這樣的述說,不只讓逝者被記憶,更是對生命韌性的詠嘆。

在目睹甚至親歷生命的脆弱之後,耄耋之年的千葉徹彌還能高呼著「老夫還活著喲!」(第23回〈一直在腦海的風景〉)不僅活著,還能繼續從事他一生熱愛的漫畫,用一格格的圖像畫下人生的精彩。

所以,本書看似溫和、悠哉,還帶有些許自嘲的幽默,但在每一格圖像下,都貫穿著千葉徹彌堅定的意志和使命,那是對故人、時代和創作的責任。


© 2018 Tetsuya CHIBA/SHOGAKUKAN

➤戰前漫畫家的回憶

相信對許多臺灣讀者來說,在第一集裡最訝異的,應該是千葉一家人在戰後從滿洲國撤回日本的艱險歷程。意外的不只是千葉一家的經歷,更是我們對於這段日僑撤離歷史的認知完全空白。之所以如此,涉及了同為殖民地臺灣複雜的歷史處境,過往中華民國政府「以德報怨」的戰後宣傳,以及臺灣歷史的重新拼接和挪移,多數人並不了解同為殖民地的臺灣和滿洲之間的聯繫,更無從知曉戰後東亞各地的日本遺返者面臨的辛酸和挑戰。

前者隨著近年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教授的研究,才逐漸挖掘出無數臺灣人在滿洲的足跡;後者則有諸如西方研究者華樂瑞(Lori Watt)教授《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等研究的中譯,才讓臺灣讀者有機會一探這段過去。但這些終究是學術角度出發的論述,遠遠比不上千葉徹彌以漫畫為媒介,經由回憶,重現兒時經歷帶來的共鳴和深入。

戰爭使得千葉必須提前向童年告別,從原本安穩平靜的生活,一夕之間成為和眾人四處躲藏,乞求能找到回家之路的難民。過程中有戰爭對人性的扭曲,也有著令人感到溫馨的片刻。歷經千辛萬苦回到日本,迎接他們的是轟炸後的遍地荒蕪和對撒退僑民的歧視。即使回到故鄉千葉縣,也似乎難以克服那莫名自卑和愧疚的心情。

直到祖母的開門迎接,和其他親人熱切的招呼「你這死小子!」(あんのこったあや〜っ),這趟旅程才有了美好的句點。戰爭雖然奪走了許多事物,但永遠無法全然抹去人心的良善,以及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那個名為「家」的地方。


© 2018 Tetsuya CHIBA/SHOGAKUKAN

書中並不全然只有沉重的歷史,千葉不時將時空拉回平和的現代,一張一弛之間,更彰顯著和平的可貴,也間接對戰爭做出最深沉的指責。千葉徹彌不愧是用漫畫說故事的大師,一回四頁,以一則則的短篇串成長篇,將讀者帶回了過去,用舉重若輕的訴說,將悲傷和痛苦化為扣人心弦的故事,讓人捨不得掩卷,並在不自不覺中感受和思索著歷史的重量。

這是上乘的傳記才能擁有的效果,而這本第一集還只是童年的序章,邀請著你我,一同走入千葉徹彌的人生與他的時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悠哉日記1:千葉徹彌半生自傳
ひねもすのたり日記
作者:千葉徹彌
譯者:錢亞東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千葉徹彌

日本漫畫家。

本名為千葉徹彌,1939年(昭和14年)1月11出生於日本東京築地,1941年兩歲時隨父親工作移居中國東北滿州(現瀋陽市),居住六年,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撤回日本。現居東京練馬區。

日本大學第一高等學校畢業。曾任日本漫畫家協會會長、文星藝術大學擔任漫畫教授與校長。長期致力於漫畫文化交流和推廣。

在漫畫中注入了溫暖風格的線條以及深刻心靈的描繪,在1960-1980年代的漫畫中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在他的個人作品中,擅長描寫出貧困的環境下成長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與機遇的故事,更賦予角色戲劇性的人生。其中以《小拳王》來說,在當時的年代就成為一個象徵,列入國民級的代表作品。

1956年高中時,為東京神田町日昭館書店畫了處女作《復讐のせむし男》貸本漫畫;之後以少女漫畫創作出道,1958年在集英社《少女ブック》(少女Book)首次連載《舞踏会の少女》、《オデット城のにじ》,在講談社雜誌《少女クラブ》(少女Club)連載《ママのバイオリン》、《ユカをよぶ海》等;1961年講談社雜誌《週刊少年Magazine》(週刊少年マガジン)連載《魔球投手》(ちかいの魔球)轉入少年漫畫創作開始嶄露頭角,1968年與高森朝雄合作連載《小拳王》(あしたのジョー),在少年漫畫領域獲得廣大迴響,同時也廣泛涉足青年漫畫創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