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之力,轉譯台灣史
蔡易澄表示,近年來,文學領域的研究者與創作者,無不戮力於將學術知識普及化,意圖「透過重新的消化與創作,讓一般大眾讀者能夠理解。」《福島漂流記》即是蔡易澄以此為出發點,為轉譯台灣歷史所做的嘗試。
剛進台文所時,蔡易澄因作家黃崇凱《文藝春秋》受到啟蒙。談到這,蔡易澄立刻切換成書迷推坑模式:「《文藝春秋》應該是台文所每個研究生的必讀書目!他轉譯史料的方式很有趣。」
雖位列當代台灣歷史書寫的隊伍中,能站在前輩創作者的肩膀之上進行轉譯與創作,然而,蔡易澄卻也感到同時背負著「突破既有書寫格局」的包袱。
大學長馬翊航隨即送暖打氣,讚賞《福島漂流記》與《文藝春秋》同樣手法細膩、充滿閱讀趣味,卻也暗藏許多台灣文學彩蛋,挑戰讀者是否有破解功力。馬翊航略帶誇飾地表達閱讀《福島漂流記》的緊張心情:「天啊!這裡的典故,我好像不太知道,是不是要去做一下功課?」活靈活現的演出,讓全場都露出微笑。
《文藝春秋》之外,馬翊航也列舉出近年以台灣史為主題延伸的諸多小說創作:瀟湘神《帝國大學赤雨騷亂》、楊双子《花開時節》、黃崇凱《新寶島》、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還有柳丹秋《波間弦話》,族繁不及備載。馬翊航說:「台灣歷史的主體性,在這些長篇小說裡,不斷被浮現、不斷被重新敘述。」
據馬翊航的觀察,《福島漂流記》與黃崇凱《新寶島》、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除了「架空歷史」的設定,也都在書中的不同環節加入了後設的、具有自我評論特質的環節。《福島漂流記》書中〈陸續漂流〉一篇,將本書每篇小說都化為「漂流者大會」中受到評析的來稿文章。
在〈陸續漂流〉設定中,台灣島面臨板塊分裂屬於現在進行式,因此,會議主持人一方面論及台灣島面臨板塊分裂的漂流現況,一方面也後設的拆解每篇來稿文章的作者意圖與虛構性,指出哪篇內容建立於「台灣島沒有分裂的時空」虛構之上、哪篇純屬個人經驗,不符合「研討板塊漂流現況」的會議要旨。馬翊航認為,這般後設手法,不僅揭示了敘事權力的運作,也顯露了作品中潛藏的創作者慾望。
馬翊航另也提到蔡易澄向作家龍瑛宗致敬的〈夜流〉,篇名取自其同名小說,同時是眾多文本的壓縮。蔡易澄一方面透過互文,將龍瑛宗作品與生命經歷相互揉合,亦藉由內地女醫師晴子與本島男子劉君之間不可道破的曖昧情愫,映襯出性別、階級以及國族的種種不安和焦慮。
馬翊航指出,這是反覆出現於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品的母題。另外,本篇所處理的小說語言,更是具當代意圖的轉譯與改寫:「〈夜流〉裡的語言,或是晴子聽到的異樣聲音,其實形成了一種情感的通道。使用什麼樣的腔調、在哪個社會階層、說哪個階級的話,所展現的,其實就是差異本身。易澄做的『轉譯』並不只是為更貼近歷史情境——而是在想像歷史裡面所承載的其他東西。」
身為本書責編的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也在現場。她延續歷史想像的話題,以〈福爾摩沙之旅〉與〈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為例來回應。此兩篇敘事觀點皆從台灣的異鄉客出發,是蔡易澄有意帶領讀者換位思考,在回返台灣歷史情境的同時,體察從前台灣在世界局勢中所存有的定位。
莊瑞琳接著指出:《福島漂流記》從裡到外都在探詢「如何以另一種可能的視角,重新看待台灣與台灣史」,進而引導讀者突破既定且二元的歷史框架。
文學反映時代。作家轉譯台灣史的強烈企圖,會不會正反映出現代台灣社會,對於國族主體的期望與焦慮?
➤甘蔗:殖民創傷和分裂的台灣主體認同
《福島漂流記》的深橘色書封中央,有著一幅隨風狂舞的甘蔗版畫。在黑色汪洋中漂流的船體如孤島,每一條甘蔗猶如生根於船體,被版畫創作者周子齊有意識地配置於船帆桅杆的位置。整體畫面流露出大航海時代,冒險家分頭前往遠東歷險的復古氣息。
這其實是蔡易澄拋給讀者的一道暗示。
蔗糖曾是「製糖王國」台灣數一數二重要的外銷經濟產物。台灣糖業發展及對外貿易,最早可追溯至荷蘭殖民的十七世紀。到了日治時期,蔗糖更是日本殖民政府賺取鉅額外匯的關鍵產品。
《福島漂流記》封面上的甘蔗,除了與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亦是貫穿本書的重要符碼。風雨飄搖的甘蔗船,也隱約對應著小說末尾,承受不住大地震而四分五裂、各自漂浮的台灣島板塊,延伸隱喻著台灣島民對於國族認同和主體性,難以一概而論的未來想像。
以高雄橋頭作為背景設定的〈迷宮的模樣〉,內容所出現防空洞、糖廠廢墟與甘蔗迷宮,其實就是蔡易澄童年時期玩耍的秘密基地。蔡易澄自承是「遲到青年」,直到進入台文所,才回頭理解故鄉高雄橋頭的地方史。年幼的他尚未知曉,這些場所處處埋藏著日本殖民時期製糖產業的剝削,乃至二戰期間美軍大空襲的歷史創傷。
「殖民地的歷史,其實仍在當代隱隱微微地影響著我們。」蔡易澄說。
我十歲以前,都住在那個以糖業為名的小鎮,有座只屬於我的迷宮。我一直堅信那些能讓我走出迷宮的方法。我想從那個時候我就隱隱約約知道,有著入口與出口的迷宮,其實是我生命中最單純不過的東西了。
——《福島漂流記》
➤虛構架空的歷史書寫,魅力何在?
《福島漂流記》另一特色,即是蔡易澄奠基於台灣史之上,穿插虛構的細緻書寫。此創作設想,其實來自馬華作家黃錦樹的啟發。
還是少年讀者蔡易澄,閱讀黃錦樹書寫馬共虛構歷史作品時,雖不熟悉相關史實,但仍能在閱讀的過程裡,感受到黃錦樹放置於情節,讓讀者與作品進行對話的意圖。這樣的閱讀經驗,也構成了多年後《福島漂流記》的作品雛形。
成為創作者的蔡易澄意識到,閱讀虛構歷史小說當下所產生的疑問、好奇,都將化作讀者的驅動力,進一步接觸、理解現實歷史,隨之與歷史展開對話。
蔡易澄在〈第一份任務〉建立的假設,是1949年國民黨贏得國共內戰的虛構時空。在這篇小說裡,台灣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省份,然而,在國際冷戰結構中,台灣島內仍發生了白色恐怖的統治制裁;背景設定在二戰後的〈請閉上眼〉與〈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則預設了台灣若由美國或日本接管治理後,可能遭逢的社會動盪。
閱讀這些故事時,馬翊航頻頻想起日語中的「異人」。日文脈絡中,異人意即外國人。然而《福島漂流記》所描繪的「外國人」卻具有「異人」 這個詞隱含的語感差距,頓時讓外國人跟台灣人的關係有了嶄新的視角。
馬翊航指出,蔡易澄讓「異人」現身於架空歷史的書寫處理,讓讀者得以站在相對陌生、也可能是虛構的位置,來與現實辯證,進而「對我們所生存的當下,進行重新的擾動」,藉此或能察覺到時空結構的不同面向,與其衍生的政治環境問題。
➤透過敘事與史實的錯位,突破單一的歷史框架
接著,馬翊航援引台灣文學研究者湯舒雯的看法。湯舒雯曾指出,台灣千禧世代創作者的時空錯位歷史書寫,運用了敘事時空跟史實間不斷的錯位,來塑造出多重歷史的時間軸,突破了主流歷史的線性走向。
這令馬翊航聯想到「酷兒時間性」(queer temporality)的理論觀:「在酷兒群體或性少數的群體裡,我們有不同的時間節奏,用來對抗主流所設定的生命腳本。」同樣地,創作者能藉由架空歷史敘事,來建構及肯認主流歷史的霸權之外,其他可能的詮釋與想像。
馬翊航認為,《福島漂流記》的機巧,不單只在於蔡易澄導引讀者沿著故事,摸索台灣的歷史處境,讓讀者貼近當下或看見真相,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了平撫集體歷史創傷的「心願」。
馬翊航進一步說明,每個台灣人對於歷史所懷抱的心願、願望,代表著不同的路徑。舉例來說,有人會想像若是台灣成為美國第51州,或當初國共內戰是國民黨獲勝的話,現在的台灣會不會更好?不過,他也指出這些預設與幻想背後,其實都可能源自歷史創傷。
➤歷史迷宮的出路,也可以是小說家走出來的
觀賞電影《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時, 馬翊航頻頻想起《福島漂流記》的種種。
電影中,東德家庭的孩子,為了保護因病臥床的母親不受變動所刺激,在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後,仍將家中的一切,保留著東德時期的模樣。其實,所有費力維持的佈置、謊言與虛構,都為了預防及平撫創傷,不讓時空的劇烈變化,造成母親的衝擊,也都源自於孩子對母親深厚的愛。
即便是虛構的路徑,仍處處隱含著歷史創傷的痕跡。《福島漂流記》小說中的架空與虛構,或許也是來自蔡易澄對台灣所懷抱的愛。
在〈迷宮的模樣〉中,蔡易澄藉由小學生角色道出「出口是被人們走出來的」:
陳曉琪告訴我,出口是被人們走出來的,人們並不見得會踩上每條岔路,但每個人必定都會走上前往出口的唯一道路。一條路踩久了,土會變扎實,野草會沒有辦法生根,迷宮的盡頭便自己這樣浮了出來。它就像這座迷宮的傷口,隨著時間過去,會變成難以掩飾的疤痕。
——《福島漂流記》
蔡易澄說道,即便從小到大自己都相對具有台灣意識,卻也難以否認台灣現階段仍存在諸多的問題。身為創作者,他希望小說能作為某種出口,去反映台灣島上的人們難以言明的心願。
馬翊航表示,小說家蔡易澄藉由《福島漂流記》,寫出眾人的「心願」,提供大家「走走看」不同於現實情境的參照路徑——迷宮的出路,其實也可以是小說家走出來的。《福島漂流記》提供了傷痕累累的人們,在歷史迷宮之中所能採取的別種行走狀態。
蔡易澄所開闢的虛構路徑,已然開展了眾人們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穿梭,探索歷史不同樣貌的諸多可能。●
福島漂流記
作者:蔡易澄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蔡易澄
畢業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後生文學獎首獎、臺大文學獎首獎、高雄青年文學獎首獎。論文曾獲楊牧文學獎「研究論著獎」、文化研究學會「博碩士論文獎」。合著有《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冷不防》導讀別冊。
|
Tags:
《福島漂流記》版畫由周子齊創作,裝幀設計、封面構成由黃嘉宏執行(本圖由春山出版提供)
編按:台灣文壇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歷史書寫,連帶牽動了IP影音改編熱潮。觀看這些改編作品時,不免焦慮地邊審視與思量:文本訴說的是屬於誰的歷史?創作者透過什麼標準來剪裁、呈現所謂「台灣人的樣貌」?劇情細節又是否符合史實?
去(2023)年底春山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福島漂流記》,收錄10篇跨時代台灣故事,相互串接。其中不僅囊括了部分史實,也展現作者奇想,藉由虛實交錯、平行時空般的人物及敘事,織就出百年台灣(虛構)史。
《福島漂流記》作者、現就讀台大台文所博士班的蔡易澄,及台文所大學長aka作家馬翊航在現流冊店進行對談,各以台文研究/創作者的雙重視角,分享當前的創作想法,亦探究台灣文學朝向未來的關鍵——文學能否為現實指路?本文為講座菁華,一起來讀。
➤以文學之力,轉譯台灣史
蔡易澄表示,近年來,文學領域的研究者與創作者,無不戮力於將學術知識普及化,意圖「透過重新的消化與創作,讓一般大眾讀者能夠理解。」《福島漂流記》即是蔡易澄以此為出發點,為轉譯台灣歷史所做的嘗試。
剛進台文所時,蔡易澄因作家黃崇凱《文藝春秋》受到啟蒙。談到這,蔡易澄立刻切換成書迷推坑模式:「《文藝春秋》應該是台文所每個研究生的必讀書目!他轉譯史料的方式很有趣。」
雖位列當代台灣歷史書寫的隊伍中,能站在前輩創作者的肩膀之上進行轉譯與創作,然而,蔡易澄卻也感到同時背負著「突破既有書寫格局」的包袱。
大學長馬翊航隨即送暖打氣,讚賞《福島漂流記》與《文藝春秋》同樣手法細膩、充滿閱讀趣味,卻也暗藏許多台灣文學彩蛋,挑戰讀者是否有破解功力。馬翊航略帶誇飾地表達閱讀《福島漂流記》的緊張心情:「天啊!這裡的典故,我好像不太知道,是不是要去做一下功課?」活靈活現的演出,讓全場都露出微笑。
《文藝春秋》之外,馬翊航也列舉出近年以台灣史為主題延伸的諸多小說創作:瀟湘神《帝國大學赤雨騷亂》、楊双子《花開時節》、黃崇凱《新寶島》、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還有柳丹秋《波間弦話》,族繁不及備載。馬翊航說:「台灣歷史的主體性,在這些長篇小說裡,不斷被浮現、不斷被重新敘述。」
據馬翊航的觀察,《福島漂流記》與黃崇凱《新寶島》、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除了「架空歷史」的設定,也都在書中的不同環節加入了後設的、具有自我評論特質的環節。《福島漂流記》書中〈陸續漂流〉一篇,將本書每篇小說都化為「漂流者大會」中受到評析的來稿文章。
在〈陸續漂流〉設定中,台灣島面臨板塊分裂屬於現在進行式,因此,會議主持人一方面論及台灣島面臨板塊分裂的漂流現況,一方面也後設的拆解每篇來稿文章的作者意圖與虛構性,指出哪篇內容建立於「台灣島沒有分裂的時空」虛構之上、哪篇純屬個人經驗,不符合「研討板塊漂流現況」的會議要旨。馬翊航認為,這般後設手法,不僅揭示了敘事權力的運作,也顯露了作品中潛藏的創作者慾望。
馬翊航另也提到蔡易澄向作家龍瑛宗致敬的〈夜流〉,篇名取自其同名小說,同時是眾多文本的壓縮。蔡易澄一方面透過互文,將龍瑛宗作品與生命經歷相互揉合,亦藉由內地女醫師晴子與本島男子劉君之間不可道破的曖昧情愫,映襯出性別、階級以及國族的種種不安和焦慮。
馬翊航指出,這是反覆出現於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品的母題。另外,本篇所處理的小說語言,更是具當代意圖的轉譯與改寫:「〈夜流〉裡的語言,或是晴子聽到的異樣聲音,其實形成了一種情感的通道。使用什麼樣的腔調、在哪個社會階層、說哪個階級的話,所展現的,其實就是差異本身。易澄做的『轉譯』並不只是為更貼近歷史情境——而是在想像歷史裡面所承載的其他東西。」
身為本書責編的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也在現場。她延續歷史想像的話題,以〈福爾摩沙之旅〉與〈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為例來回應。此兩篇敘事觀點皆從台灣的異鄉客出發,是蔡易澄有意帶領讀者換位思考,在回返台灣歷史情境的同時,體察從前台灣在世界局勢中所存有的定位。
莊瑞琳接著指出:《福島漂流記》從裡到外都在探詢「如何以另一種可能的視角,重新看待台灣與台灣史」,進而引導讀者突破既定且二元的歷史框架。
文學反映時代。作家轉譯台灣史的強烈企圖,會不會正反映出現代台灣社會,對於國族主體的期望與焦慮?
➤甘蔗:殖民創傷和分裂的台灣主體認同
《福島漂流記》的深橘色書封中央,有著一幅隨風狂舞的甘蔗版畫。在黑色汪洋中漂流的船體如孤島,每一條甘蔗猶如生根於船體,被版畫創作者周子齊有意識地配置於船帆桅杆的位置。整體畫面流露出大航海時代,冒險家分頭前往遠東歷險的復古氣息。
這其實是蔡易澄拋給讀者的一道暗示。
蔗糖曾是「製糖王國」台灣數一數二重要的外銷經濟產物。台灣糖業發展及對外貿易,最早可追溯至荷蘭殖民的十七世紀。到了日治時期,蔗糖更是日本殖民政府賺取鉅額外匯的關鍵產品。
《福島漂流記》封面上的甘蔗,除了與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亦是貫穿本書的重要符碼。風雨飄搖的甘蔗船,也隱約對應著小說末尾,承受不住大地震而四分五裂、各自漂浮的台灣島板塊,延伸隱喻著台灣島民對於國族認同和主體性,難以一概而論的未來想像。
以高雄橋頭作為背景設定的〈迷宮的模樣〉,內容所出現防空洞、糖廠廢墟與甘蔗迷宮,其實就是蔡易澄童年時期玩耍的秘密基地。蔡易澄自承是「遲到青年」,直到進入台文所,才回頭理解故鄉高雄橋頭的地方史。年幼的他尚未知曉,這些場所處處埋藏著日本殖民時期製糖產業的剝削,乃至二戰期間美軍大空襲的歷史創傷。
「殖民地的歷史,其實仍在當代隱隱微微地影響著我們。」蔡易澄說。
➤虛構架空的歷史書寫,魅力何在?
《福島漂流記》另一特色,即是蔡易澄奠基於台灣史之上,穿插虛構的細緻書寫。此創作設想,其實來自馬華作家黃錦樹的啟發。
還是少年讀者蔡易澄,閱讀黃錦樹書寫馬共虛構歷史作品時,雖不熟悉相關史實,但仍能在閱讀的過程裡,感受到黃錦樹放置於情節,讓讀者與作品進行對話的意圖。這樣的閱讀經驗,也構成了多年後《福島漂流記》的作品雛形。
成為創作者的蔡易澄意識到,閱讀虛構歷史小說當下所產生的疑問、好奇,都將化作讀者的驅動力,進一步接觸、理解現實歷史,隨之與歷史展開對話。
蔡易澄在〈第一份任務〉建立的假設,是1949年國民黨贏得國共內戰的虛構時空。在這篇小說裡,台灣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省份,然而,在國際冷戰結構中,台灣島內仍發生了白色恐怖的統治制裁;背景設定在二戰後的〈請閉上眼〉與〈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則預設了台灣若由美國或日本接管治理後,可能遭逢的社會動盪。
閱讀這些故事時,馬翊航頻頻想起日語中的「異人」。日文脈絡中,異人意即外國人。然而《福島漂流記》所描繪的「外國人」卻具有「異人」 這個詞隱含的語感差距,頓時讓外國人跟台灣人的關係有了嶄新的視角。
馬翊航指出,蔡易澄讓「異人」現身於架空歷史的書寫處理,讓讀者得以站在相對陌生、也可能是虛構的位置,來與現實辯證,進而「對我們所生存的當下,進行重新的擾動」,藉此或能察覺到時空結構的不同面向,與其衍生的政治環境問題。
➤透過敘事與史實的錯位,突破單一的歷史框架
接著,馬翊航援引台灣文學研究者湯舒雯的看法。湯舒雯曾指出,台灣千禧世代創作者的時空錯位歷史書寫,運用了敘事時空跟史實間不斷的錯位,來塑造出多重歷史的時間軸,突破了主流歷史的線性走向。
這令馬翊航聯想到「酷兒時間性」(queer temporality)的理論觀:「在酷兒群體或性少數的群體裡,我們有不同的時間節奏,用來對抗主流所設定的生命腳本。」同樣地,創作者能藉由架空歷史敘事,來建構及肯認主流歷史的霸權之外,其他可能的詮釋與想像。
馬翊航認為,《福島漂流記》的機巧,不單只在於蔡易澄導引讀者沿著故事,摸索台灣的歷史處境,讓讀者貼近當下或看見真相,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了平撫集體歷史創傷的「心願」。
馬翊航進一步說明,每個台灣人對於歷史所懷抱的心願、願望,代表著不同的路徑。舉例來說,有人會想像若是台灣成為美國第51州,或當初國共內戰是國民黨獲勝的話,現在的台灣會不會更好?不過,他也指出這些預設與幻想背後,其實都可能源自歷史創傷。
➤歷史迷宮的出路,也可以是小說家走出來的
觀賞電影《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時, 馬翊航頻頻想起《福島漂流記》的種種。
電影中,東德家庭的孩子,為了保護因病臥床的母親不受變動所刺激,在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後,仍將家中的一切,保留著東德時期的模樣。其實,所有費力維持的佈置、謊言與虛構,都為了預防及平撫創傷,不讓時空的劇烈變化,造成母親的衝擊,也都源自於孩子對母親深厚的愛。
即便是虛構的路徑,仍處處隱含著歷史創傷的痕跡。《福島漂流記》小說中的架空與虛構,或許也是來自蔡易澄對台灣所懷抱的愛。
在〈迷宮的模樣〉中,蔡易澄藉由小學生角色道出「出口是被人們走出來的」:
蔡易澄說道,即便從小到大自己都相對具有台灣意識,卻也難以否認台灣現階段仍存在諸多的問題。身為創作者,他希望小說能作為某種出口,去反映台灣島上的人們難以言明的心願。
馬翊航表示,小說家蔡易澄藉由《福島漂流記》,寫出眾人的「心願」,提供大家「走走看」不同於現實情境的參照路徑——迷宮的出路,其實也可以是小說家走出來的。《福島漂流記》提供了傷痕累累的人們,在歷史迷宮之中所能採取的別種行走狀態。
蔡易澄所開闢的虛構路徑,已然開展了眾人們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穿梭,探索歷史不同樣貌的諸多可能。●
福島漂流記
作者:蔡易澄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易澄
畢業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後生文學獎首獎、臺大文學獎首獎、高雄青年文學獎首獎。論文曾獲楊牧文學獎「研究論著獎」、文化研究學會「博碩士論文獎」。合著有《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冷不防》導讀別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人物》從歷史的礦脈釋放雕塑家群像: 與鈴木惠可談《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閱讀更多
對談》推廣臺灣文學經典,不等於稀釋論文:朱宥勳X盛浩偉談《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
編按:作家朱宥勳和盛浩偉同樣出生於1988年,前者是擇善固執卻懷有溫柔的魔羯座,後者是和平表面下有著完美主義的天秤座。就讀建中時期,... 閱讀更多
對談》我們在新寶島幹過的蠢事,以及尬聊小說:黃崇凱X賀景濱
編言:作品量少質精、每每出手皆令人驚艷的小說家賀景濱,最新力作《我們幹過的蠢事》甫推出便獲得2020 Openbook好書獎。本書頂著諜報小說的形貌,在各種科技知識...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