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報導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耗時9個月撰寫《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描述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烏國平民的抵抗生活。去年11月推出繁體中文版的這部動人的報導文學,記錄烏克蘭人在戰火中如何團結起來,維持日常運作,在面對死亡威脅之際又如何堅守家園、展現出堅韌意志。
2月臺北國際書展,衛城出版與波蘭在臺協會共同邀請到皮涅日克,跟臺灣讀者分享他在戰地採訪的經驗,並與臺灣獨立媒體《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李雪莉對談。
➤戰火下我們依然生活
今年是俄烏戰爭兩週年,地球另一端的戰事逐漸成為日常的背景,但對一些人來說,戰場的遭遇依然歷歷在目。演講開頭,皮涅日克首先回顧他對俄烏戰爭初期的記憶。2022年2月,他與友人待在烏克蘭北邊,距離俄羅斯邊境40公里的一座城市。數月以來,當地局勢都十分嚴峻。原先計劃遷徙的人們,因為無法預測戰爭是否開打而取消車票,害怕轟炸的居民也購買膠帶貼緊房屋門窗。
24日清晨,皮涅日克在爆炸聲中驚醒,隨即與友人打包行李離家。街上商店大多關閉,周圍不斷傳來空襲警報與轟炸聲,人群陷入慌亂。一夕之間,烏克蘭首都基輔從一座生氣蓬勃的城市,變成充滿瓦礫廢墟的空城。為了盡快掌握戰況,皮涅日克投入不間斷的採訪工作。他走遍烏克蘭各大城市,採訪受到戰火波及的人們,也向過往熟悉的街道告別。戰爭帶走日常熟悉的景物,從壅塞的交通、牆上的塗鴉到根著的居民。然而,戰爭也賦予烏克蘭人抵抗的勇氣。
某日,當空襲警報暫緩,皮涅日克與友人在基輔遊蕩。他們無意間看到一家販售咖啡、薯條與花的奇異酒吧,發覺並非所有烏克蘭人都選擇離開家園。漸漸地,城裡一些商店開始重新營運,供應躲避空襲的平民免費熱食或咖啡。人民也重新集結合作,在自身崗位發揮職責。
從修復鐵路到維繫通訊,從救助傷患到尋常的勞動休養,在戰時體制下,烏克蘭人透過維繫日常生活,向敵人宣示他們頑強的意志。這股意志成為前線士兵不可或缺的心靈支柱。
➤從無聲到有聲的煙硝
當俄烏戰爭爆發時,同樣身處戰場的是《報導者》的記者們。2022年,報導者團隊派駐三人前往烏克蘭,在當地進行為期5個月的採訪。期間,他們歷經戰事加劇,在當地投保的戰爭險從台幣5000元飆升到6萬元,也見證烏克蘭人勇敢的抵抗。
回臺灣後,《報導者》出版《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一書,記錄他們在戰火下目睹的烏克蘭社會。這本書探討戰爭時期烏克蘭面臨的國防、經濟、人道與能源安全等課題,為臺灣讀者提供認識與應對戰爭的借鏡。在這場講座上,李雪莉從臺灣媒體人視角,對《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與《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兩本書,提出引人深思的見解。
戰爭的起點常是無聲的煙硝。2014年,烏克蘭發生廣場革命。當時,烏克蘭人民在首都基輔發起示威,抗議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擱置與歐盟的協議,並策動強化俄烏關係。同一年,在烏克蘭領空,一架馬來西亞航空班機被俄羅斯軍隊擊中,造成289名乘客罹難。從烏克蘭國內的民主抗爭運動,到地緣政治引發的意外事件,都令人警覺鄰近強國的步步進逼。
廣場革命過後,俄羅斯加緊侵略烏克蘭的腳步,透過文攻武嚇,俄羅斯極盡所能否定烏克蘭國家的獨立性。2021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官方網站上發布7000字長文,直指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為不可分割的民族,並將兩國的紛爭訴諸於歷史悲劇。
這段論述讓李雪莉想起習近平在2019年發表的〈告臺灣同胞四十週年〉演講。她指出無論是俄羅斯或中共的領導者,都藉由偶然的歷史發展,合理化侵略鄰國的行動,並以溫情敦厚的敘事包裝清洗其他種族的野心。許久以前,戰爭的跡象早已存在於獨裁者的話語中。
假使語言是臆測與挑動人心的利器,那在危急時刻,資訊的傳播與接收便成為影響戰事的關鍵。如同李雪莉提及,當俄烏戰爭開打後,資訊戰成為不容小覷的攻擊。無論是俄羅斯透過《Russia Today》等媒體,在以中共為首的華語世界散布假消息;或者俄羅斯官方以「普丁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等用語,混淆掩蓋其侵略目的,資訊的清洗與替換,是當代混合形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訊戰就像輸出能源跟武器。」李雪莉表示,尤其當臺灣與烏克蘭一樣,受到歷史淵源與多族群背景影響,國內都面臨認同差異的問題,培養媒體判讀能力成為應對戰爭的重要措施。
儘管烏克蘭遭受戰火侵襲,《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與《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二書都記載了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揭示烏國人民以小搏大、有如大衛對抗歌利亞巨人般守護家園的勇氣;《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的原版書名,本身就是波蘭文中的「抵抗」(Opór)。戰爭的無情跟犧牲是兩本書的作者一再想傳遞給讀者的訊息,然而這兩本書卻也傳達了希望。如同李雪莉引用書中文字說道:「要是在這一切過後,我們還保有健康的心智,那我會感到非常驕傲。」
➤兩年後的我們,在創傷中持續抵抗
俄烏戰爭爆發滿兩年,戰事的膠著與國際局勢的詭譎變化,讓人擔憂眼前的苦難將沒有盡頭。皮涅日克與李雪莉長期追蹤烏克蘭議題,都意識到西方社會與臺灣對戰爭的關注漸趨沉寂。以歐洲為例,李雪莉提到近期一份民調指出,歐洲有將近兩成到四成人民完全不在意戰爭結果。而在美國,受到保守黨勢力佔據的國會,更出現「如果美墨邊境不築圍牆,美國將停止贊助烏克蘭」的聲音。民主國家願意投入多少資源對抗這場不人道戰役,是烏克蘭能否勝利的關鍵。
回過頭看烏克蘭,隨著戰事延續,烏克蘭社會逐漸變得筋疲力竭。皮涅日克提到,相較於兩年前烏克蘭受到許多盟友援助,近期國際提供的支援愈來愈少。尤其當烏克蘭作為小國,每每在戰場上失去人力與物資,都會蒙受巨大傷害。
國家層級如此,個人生命更難逃劇烈震盪。皮涅日克還在烏克蘭從事報導工作時,曾遇到一名砍柴維生的男子。當時,俄羅斯軍隊常在烏克蘭中部、東部與南部進行轟炸。皮涅日克記得他在採訪男子時,周遭不斷有飛彈飛過,讓他與同事反覆撲倒進行掩護。而那名男子不僅不為所動,甚至對此感到奇怪。
男人的妻子、女兒都在戰爭中喪生,他與自己的兄弟失散,也對現實劇變失去情緒。他的遭遇,只是集體人民的縮影。兩年來,烏克蘭人被迫學會適應空襲,在戰火侵襲下,可能堅韌可能脆弱、可能麻痺可能激憤地生活。有的人不幸殞命,像《戰火中我們依然喝咖啡》寫到的第一個女性受訪者,其餘的人則不輕言放棄,即便他們已身心俱疲。
講座最後,皮涅日克談起戰爭對自身的改變。2014年,他初次前往烏克蘭報導廣場革命時只是一名大學生;如今10年過去,長年身處於戰地,讓他對緊急狀態的適應力大幅增加,但對戰事的關注與憂慮,也無可避免引致身心的疲倦。話雖如此,皮涅日克仍不忘提醒眾人,兩年來身處在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並沒有時間休息。當戰爭的資訊逐漸淡化成背景,他期望有更多人給予烏克蘭支持。
在《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開頭,皮涅日克引用知名歷史學家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一書對如何抵抗暴君的探討,作為全書的精神指引。其中史奈德提出的一項指南,令皮涅日克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危難發生時要盡可能維持勇敢。
「每個人在緊急狀態中都能做出貢獻,當戰爭爆發時,你不一定要是士兵。」皮涅日克說道,即便是在離戰爭很遠的地方,無論你是一名記者、喜劇演員、咖啡店店員或家庭主婦,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角色。「勇敢的定義因人而異,你不一定要戰鬥,但可以在離前線很遠的地方盡力支持前線軍隊。」
當危難發生時,我們可能恐慌與憤怒,也可能對未來感到憂慮徬徨。但皮涅日克寫下《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讓我們看見烏克蘭人如何不被情緒擊潰,在如同冷酷異境的現實世界,盡力守護家園、維繫日常生活的溫暖與希望。這本書對當前此時的臺灣,無疑帶來深遠的啟發。●
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Opór. Ukraińcy wobec rosyjskiej inwazji
作者: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譯者:鄭凱庭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波蘭報導記者,曾報導烏克蘭、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戰爭與武裝衝突,亦是馬航17號空難發生後抵達現場的第一批記者。2015年榮獲美國耶魯大學波因特基金會頒發給優秀媒體人的獎學金,並於2019年榮獲波蘭MediaTory記者獎。著有《來自新俄羅斯的問候:烏克蘭戰爭的目擊者》與《一場改變我們的戰爭》等著作。
|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War in Ukraine
作者:劉致昕、楊子磊、《報導者》團隊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與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簡介: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志業。
|
Tags:
波蘭記者皮涅日克(左)與臺灣《報導者》總編李雪莉。
波蘭報導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耗時9個月撰寫《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描述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烏國平民的抵抗生活。去年11月推出繁體中文版的這部動人的報導文學,記錄烏克蘭人在戰火中如何團結起來,維持日常運作,在面對死亡威脅之際又如何堅守家園、展現出堅韌意志。
2月臺北國際書展,衛城出版與波蘭在臺協會共同邀請到皮涅日克,跟臺灣讀者分享他在戰地採訪的經驗,並與臺灣獨立媒體《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李雪莉對談。
➤戰火下我們依然生活
今年是俄烏戰爭兩週年,地球另一端的戰事逐漸成為日常的背景,但對一些人來說,戰場的遭遇依然歷歷在目。演講開頭,皮涅日克首先回顧他對俄烏戰爭初期的記憶。2022年2月,他與友人待在烏克蘭北邊,距離俄羅斯邊境40公里的一座城市。數月以來,當地局勢都十分嚴峻。原先計劃遷徙的人們,因為無法預測戰爭是否開打而取消車票,害怕轟炸的居民也購買膠帶貼緊房屋門窗。
24日清晨,皮涅日克在爆炸聲中驚醒,隨即與友人打包行李離家。街上商店大多關閉,周圍不斷傳來空襲警報與轟炸聲,人群陷入慌亂。一夕之間,烏克蘭首都基輔從一座生氣蓬勃的城市,變成充滿瓦礫廢墟的空城。為了盡快掌握戰況,皮涅日克投入不間斷的採訪工作。他走遍烏克蘭各大城市,採訪受到戰火波及的人們,也向過往熟悉的街道告別。戰爭帶走日常熟悉的景物,從壅塞的交通、牆上的塗鴉到根著的居民。然而,戰爭也賦予烏克蘭人抵抗的勇氣。
某日,當空襲警報暫緩,皮涅日克與友人在基輔遊蕩。他們無意間看到一家販售咖啡、薯條與花的奇異酒吧,發覺並非所有烏克蘭人都選擇離開家園。漸漸地,城裡一些商店開始重新營運,供應躲避空襲的平民免費熱食或咖啡。人民也重新集結合作,在自身崗位發揮職責。
從修復鐵路到維繫通訊,從救助傷患到尋常的勞動休養,在戰時體制下,烏克蘭人透過維繫日常生活,向敵人宣示他們頑強的意志。這股意志成為前線士兵不可或缺的心靈支柱。
➤從無聲到有聲的煙硝
當俄烏戰爭爆發時,同樣身處戰場的是《報導者》的記者們。2022年,報導者團隊派駐三人前往烏克蘭,在當地進行為期5個月的採訪。期間,他們歷經戰事加劇,在當地投保的戰爭險從台幣5000元飆升到6萬元,也見證烏克蘭人勇敢的抵抗。
回臺灣後,《報導者》出版《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一書,記錄他們在戰火下目睹的烏克蘭社會。這本書探討戰爭時期烏克蘭面臨的國防、經濟、人道與能源安全等課題,為臺灣讀者提供認識與應對戰爭的借鏡。在這場講座上,李雪莉從臺灣媒體人視角,對《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與《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兩本書,提出引人深思的見解。
戰爭的起點常是無聲的煙硝。2014年,烏克蘭發生廣場革命。當時,烏克蘭人民在首都基輔發起示威,抗議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擱置與歐盟的協議,並策動強化俄烏關係。同一年,在烏克蘭領空,一架馬來西亞航空班機被俄羅斯軍隊擊中,造成289名乘客罹難。從烏克蘭國內的民主抗爭運動,到地緣政治引發的意外事件,都令人警覺鄰近強國的步步進逼。
廣場革命過後,俄羅斯加緊侵略烏克蘭的腳步,透過文攻武嚇,俄羅斯極盡所能否定烏克蘭國家的獨立性。2021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官方網站上發布7000字長文,直指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為不可分割的民族,並將兩國的紛爭訴諸於歷史悲劇。
這段論述讓李雪莉想起習近平在2019年發表的〈告臺灣同胞四十週年〉演講。她指出無論是俄羅斯或中共的領導者,都藉由偶然的歷史發展,合理化侵略鄰國的行動,並以溫情敦厚的敘事包裝清洗其他種族的野心。許久以前,戰爭的跡象早已存在於獨裁者的話語中。
假使語言是臆測與挑動人心的利器,那在危急時刻,資訊的傳播與接收便成為影響戰事的關鍵。如同李雪莉提及,當俄烏戰爭開打後,資訊戰成為不容小覷的攻擊。無論是俄羅斯透過《Russia Today》等媒體,在以中共為首的華語世界散布假消息;或者俄羅斯官方以「普丁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等用語,混淆掩蓋其侵略目的,資訊的清洗與替換,是當代混合形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訊戰就像輸出能源跟武器。」李雪莉表示,尤其當臺灣與烏克蘭一樣,受到歷史淵源與多族群背景影響,國內都面臨認同差異的問題,培養媒體判讀能力成為應對戰爭的重要措施。
儘管烏克蘭遭受戰火侵襲,《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與《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二書都記載了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揭示烏國人民以小搏大、有如大衛對抗歌利亞巨人般守護家園的勇氣;《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的原版書名,本身就是波蘭文中的「抵抗」(Opór)。戰爭的無情跟犧牲是兩本書的作者一再想傳遞給讀者的訊息,然而這兩本書卻也傳達了希望。如同李雪莉引用書中文字說道:「要是在這一切過後,我們還保有健康的心智,那我會感到非常驕傲。」
➤兩年後的我們,在創傷中持續抵抗
俄烏戰爭爆發滿兩年,戰事的膠著與國際局勢的詭譎變化,讓人擔憂眼前的苦難將沒有盡頭。皮涅日克與李雪莉長期追蹤烏克蘭議題,都意識到西方社會與臺灣對戰爭的關注漸趨沉寂。以歐洲為例,李雪莉提到近期一份民調指出,歐洲有將近兩成到四成人民完全不在意戰爭結果。而在美國,受到保守黨勢力佔據的國會,更出現「如果美墨邊境不築圍牆,美國將停止贊助烏克蘭」的聲音。民主國家願意投入多少資源對抗這場不人道戰役,是烏克蘭能否勝利的關鍵。
回過頭看烏克蘭,隨著戰事延續,烏克蘭社會逐漸變得筋疲力竭。皮涅日克提到,相較於兩年前烏克蘭受到許多盟友援助,近期國際提供的支援愈來愈少。尤其當烏克蘭作為小國,每每在戰場上失去人力與物資,都會蒙受巨大傷害。
國家層級如此,個人生命更難逃劇烈震盪。皮涅日克還在烏克蘭從事報導工作時,曾遇到一名砍柴維生的男子。當時,俄羅斯軍隊常在烏克蘭中部、東部與南部進行轟炸。皮涅日克記得他在採訪男子時,周遭不斷有飛彈飛過,讓他與同事反覆撲倒進行掩護。而那名男子不僅不為所動,甚至對此感到奇怪。
男人的妻子、女兒都在戰爭中喪生,他與自己的兄弟失散,也對現實劇變失去情緒。他的遭遇,只是集體人民的縮影。兩年來,烏克蘭人被迫學會適應空襲,在戰火侵襲下,可能堅韌可能脆弱、可能麻痺可能激憤地生活。有的人不幸殞命,像《戰火中我們依然喝咖啡》寫到的第一個女性受訪者,其餘的人則不輕言放棄,即便他們已身心俱疲。
講座最後,皮涅日克談起戰爭對自身的改變。2014年,他初次前往烏克蘭報導廣場革命時只是一名大學生;如今10年過去,長年身處於戰地,讓他對緊急狀態的適應力大幅增加,但對戰事的關注與憂慮,也無可避免引致身心的疲倦。話雖如此,皮涅日克仍不忘提醒眾人,兩年來身處在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並沒有時間休息。當戰爭的資訊逐漸淡化成背景,他期望有更多人給予烏克蘭支持。
在《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開頭,皮涅日克引用知名歷史學家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一書對如何抵抗暴君的探討,作為全書的精神指引。其中史奈德提出的一項指南,令皮涅日克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危難發生時要盡可能維持勇敢。
「每個人在緊急狀態中都能做出貢獻,當戰爭爆發時,你不一定要是士兵。」皮涅日克說道,即便是在離戰爭很遠的地方,無論你是一名記者、喜劇演員、咖啡店店員或家庭主婦,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角色。「勇敢的定義因人而異,你不一定要戰鬥,但可以在離前線很遠的地方盡力支持前線軍隊。」
當危難發生時,我們可能恐慌與憤怒,也可能對未來感到憂慮徬徨。但皮涅日克寫下《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讓我們看見烏克蘭人如何不被情緒擊潰,在如同冷酷異境的現實世界,盡力守護家園、維繫日常生活的溫暖與希望。這本書對當前此時的臺灣,無疑帶來深遠的啟發。●
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Opór. Ukraińcy wobec rosyjskiej inwazji
作者: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譯者:鄭凱庭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波蘭報導記者,曾報導烏克蘭、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戰爭與武裝衝突,亦是馬航17號空難發生後抵達現場的第一批記者。2015年榮獲美國耶魯大學波因特基金會頒發給優秀媒體人的獎學金,並於2019年榮獲波蘭MediaTory記者獎。著有《來自新俄羅斯的問候:烏克蘭戰爭的目擊者》與《一場改變我們的戰爭》等著作。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War in Ukraine
作者:劉致昕、楊子磊、《報導者》團隊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與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簡介: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志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話題》林蔚昀從《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看台灣面臨戰爭威脅所需要的危機意識及具體準備
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事至今已過7個月,仍不見休止。俄國總統普丁9月下旬動作頻頻:21日頒布動員徵兵令,以致役男不惜自斷手腳,避免入伍到烏克蘭當砲灰;... 閱讀更多
話題》台烏相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新書《我們如此相信》台灣將全球首發獨家上市
閱讀更多
書評》極權沒有記者的臉:《我深愛的國家》的暴力陰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