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舉辦、兩年一度的建蓁環境文學獎,聚焦以「環境」為主題的散文創作,10月19日揭曉並舉辦頒獎典禮。
建蓁環境文學獎今(2024)年為第二屆徵件,本屆參賽文稿選題包含:人與其他物種的相遇、在地文化、行為、行動、體制議題、純抒情以及個人生活之感知體悟等。歷經初審、複審到決審三個階段,從182件作品中遴選出首獎(獎金20萬元)、貳獎(獎金10萬元)、參獎(獎金5萬元)各1名,3名佳作以及2名當代精神獎(獎金各1萬元),共8篇得獎作品。
➤題材多元,擴大對環境文學的想像
本屆參賽作品無論在題材選擇與關注面向,都有相當多元的表現。決審委員主席、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黃宗潔分析:「有些作者試著透過全景式的鏡頭,觀看一座小山、一個小鎮、一片海域、一段圳溝或一個物種的變化與樣態。有些作者聚焦在環境中,記錄人與其他生物個體相遇獨一無二的記憶。有些作者,將人類與動植物的命運相映照,人與柿子、銀合歡、小米、蝴蝶、金絲雀或鴿子,或相互依存,或互為隱喻。有些作者,將關注的對象拓展至長期被邊緣化的對象,無論是被汙名化的豬,或風電開發過程中,放棄掙扎的迷途之人,都因此有了被讀者看見的機會。」
黃宗潔指出,所有從我們自身與周遭事物出發的觀察、互動、反思,都可以是環境文學的一部分。而這些參賽作品,無疑共同擴大並鬆動了我們過往對於環境文學的想像。
同為評審的小寫文化總編輯劉虹風,觀察到目前臺灣的環境書寫中,十分少見從尺度非常小的事物,觀看、記錄、摸索,檢視它與大尺度環境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例如,一棵樹與環境的關係不只是樹與土地、樹種與動物棲地,也包括了與人類家族、部族,到整體的社會文化上的意義。而一顆果實、一顆種籽、一道菜餚、一朵花的殞落消逝,背後都可能意味著一連串文化的覆滅。
劉虹風說:「在這次作品中,我欣見當代的書寫者,意識到這些尺度微小的事物背後的巨大連結——猶如樹與地底菌絲般,覆載、傳遞、連結大量的訊息與異質的存在。」
➤覺得可愛不行嗎?試著想深一點
以〈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獲得首獎的吳芷萱年僅21歲,尚在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就讀四年級。黃宗潔指出,這是一篇挺可愛的文章,寫出了對「可愛」的各種糾結。為什麼不能可愛,又為什麼不能覺得可愛?因為這會令作者產生罪惡感。不過,本文並非從「情感正確」的角度出發,去表述如何「合宜地感受」與思考,而是反觀自身成長過程中,那些令她矛盾、困惑、難受的時刻。
「黑色的柵欄,既是人與動物關係的隱喻,也是作者想要把看似單純的表象,看得再深入一點的起點。」凡事講求正確,會否也是一種迷思?這篇文章,正是「試著把問題想深一層」的嘗試。
➤融合情感與環境觀察,細膩描繪溪流生態
獲得貳獎的作品〈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作者胡冠中不幸於今年9月1日在知本溪進行戶外生態調查時殉職,令人惋惜。決審評委臺大森林資源暨環境所所長丁宗蘇感慨,能跑現場能書寫的生態調查人員殊為可貴,他對胡冠中這篇作品給予高度肯定:「文章平實而深刻,引起讀者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以流暢自然的文字,敘述了石狗公作為主角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了個人情感與環境觀察,細膩描繪了溪流生態的豐富景象。」
丁宗蘇表示:「很高興在決選後知道這是冠中的作品。就像這篇作品內的石狗公,他只是暫時離開,他會與所有掛念他的朋友們,永無止境地流動對環境及文學的熱情。」
➤議題拿捏得宜,書寫深度廣度具足
以〈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獲得參獎的是,專攻蚊蟲生態學、疾病生態學的博士生劉鎮。決審委員作家廖鴻基認為,作者高明地以金絲雀串連瘧蚊、海山煤礦、行天宮到空氣汙染等議題,廣泛引用多層次的歷史事件,鋪展出時間、空間、歷史、人文等深度、廣度俱足的一篇傑作。
廖鴻基表示:「如何恰當引用資料,無痕融在散文書寫中並不容易,環境關懷為主題的書寫又該如何避免過度批判或說教更不容易。本篇作品拿捏得當,議題點到為止,留下讓讀者深思的空間。」
➤孵育自然書寫與環境文學新平台
從事生態圖文創作與環境教育的作家黃瀚嶢,擔任本屆複審委員時,負責把關參賽文稿的自然專業知識。黃瀚嶢認為:「建蓁環境文學獎在徵件的前導與選拔的標準上,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期許未來能逐漸形成書寫、討論與理念傳播的正循環,引領文學書寫中,方興未艾的生態面向探索。」
同樣擔任複選評審的作家朱宥勳,謙稱自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十分淺薄,因此僅能以文學讀者的眼光來討論作品。他指出:「建蓁環境文學獎最有趣之處,就是將傳統自然書寫『自然與人類對立』的框架,挪移為『將人視為環境的一部分』。其中,不只有非常「荒野」的環境,也有近郊的、農牧的、都市的環境。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也有了「破壞」與「搶救」以外的思索,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讓我頗為享受,屢受震動、有所啟發。」
觀察近年文學創作的潮流,朱宥勳更充滿期待說道:「我想,環境/生態/自然書寫,應當是台灣文學中最有潛力打入國際的一支吧!」
頒獎典禮之後,評審委員與獲獎人進行深度座談,也提出各自最喜歡的環境書寫書籍。明年舉辦環境文學營時,將持續推廣環境著作閱讀,並培植相關書寫人才。如作家朱宥勳所說的:「建蓁環境文學獎」的徵文成果,更讓我對此深感期待——請放手寫,以各位的目光與筆觸,為讀者描摹出人類身處其中,卻一直沒有看清楚的「環境」吧!●
➤得獎名單
- 首獎|〈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吳芷萱 評語
- 貳獎|〈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胡冠中 評語
- 參獎|〈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劉鎮 評語
- 佳作|〈赤腳揹笭〉鄭委晉 評語
- 佳作|〈在放棄掙扎的天空裡失重〉林皓淳 評語
- 佳作|〈別笑了,豬豬〉曾達元 評語
- 當代精神獎|〈海島之樹〉陳彥臻 評語
- 當代精神獎|〈如柿〉林青蓓 評語
➤得獎作品摘要及感言
首獎:〈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吳芷萱 得獎感言
我見過威嚇時的領角鴞。牠會奮力張開受傷的翅膀,膨起羽毛讓自己看起來更大。同時上上下下地扭轉頭顱,頭上的角羽顫動不止。而被獸醫師從籠中捧出時,牠更會拼命的撲打翅膀掙扎,彷彿忘記因車禍橈骨骨折的痛。那是所有動物身上通用的肢體語言:驚悸、戒備。
我不應該覺得可愛的,畢竟牠正在受苦。可當牠用黑漆漆的大眼珠,瞪視我同樣黑漆漆的眼珠時,我再也無法否認心中的激動。
真的好可愛、好可愛、好可愛喔。
貳獎:〈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胡冠中 得獎感言
在我身後,是施工中的台二線,原本預計一年半的拓寬工程延期,至今尚未完工;因為施工輸沙,出海口的地形竟變得類似瀉湖;便道還在那裡,從無常進入了如常,要等工程結束後才會拆除;在我身前,只剩下橫過溪床上空的鐵軌,優化工程一年後,已經沒有潭,也沒有固床工了。經過了一點時間,河流好像變了一點,但當我看向上游的山,卻又覺得好像一切都沒變一樣。
還會有石狗公的,還會有其他石狗公游進溪裡,還會有某個人和石狗公相遇,從而受困於某個永恆的夏季,還會有夏季,夏季,夏季永無止境。
參獎:〈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劉鎮 得獎感言
瘧疾在尚未被科學家研究之前,在多種語言中被稱作「壞空氣」。在不斷研究之後,「壞空氣」的真身也就漸漸的清晰:瘧蚊與家蚊(Culex spp.)分別傳播著人類的瘧疾與鳥類的瘧疾。羅斯當年並未解釋為什麼他認為研究鳥瘧疾可以類比為人瘧疾,或許羅斯相信金絲雀和人面臨很類似的疾病情境—如果我是金絲雀,我會吃什麼?喝什麼?吸入何等品質的空氣?被什麼節肢動物嚙咬?會發燒嗎?會衰弱到無法唱歌嗎?或許羅斯曾潦草在實驗筆記中寫下,又快速地將紙頁撕下揉棄。此時,金絲雀會唱起歌嗎?
Tags:
左起:佳作得主曾達元、當代精神獎林青蓓、參獎得主劉鎮、首獎吳芷萱、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建蓁、貳獎得主胡冠中友人林毓恩、胡冠中母親盧彩連、當代精神獎得主陳彥臻、佳作得主林皓淳。(本文圖片皆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提供)
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舉辦、兩年一度的建蓁環境文學獎,聚焦以「環境」為主題的散文創作,10月19日揭曉並舉辦頒獎典禮。
建蓁環境文學獎今(2024)年為第二屆徵件,本屆參賽文稿選題包含:人與其他物種的相遇、在地文化、行為、行動、體制議題、純抒情以及個人生活之感知體悟等。歷經初審、複審到決審三個階段,從182件作品中遴選出首獎(獎金20萬元)、貳獎(獎金10萬元)、參獎(獎金5萬元)各1名,3名佳作以及2名當代精神獎(獎金各1萬元),共8篇得獎作品。
➤題材多元,擴大對環境文學的想像
本屆參賽作品無論在題材選擇與關注面向,都有相當多元的表現。決審委員主席、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黃宗潔分析:「有些作者試著透過全景式的鏡頭,觀看一座小山、一個小鎮、一片海域、一段圳溝或一個物種的變化與樣態。有些作者聚焦在環境中,記錄人與其他生物個體相遇獨一無二的記憶。有些作者,將人類與動植物的命運相映照,人與柿子、銀合歡、小米、蝴蝶、金絲雀或鴿子,或相互依存,或互為隱喻。有些作者,將關注的對象拓展至長期被邊緣化的對象,無論是被汙名化的豬,或風電開發過程中,放棄掙扎的迷途之人,都因此有了被讀者看見的機會。」
黃宗潔指出,所有從我們自身與周遭事物出發的觀察、互動、反思,都可以是環境文學的一部分。而這些參賽作品,無疑共同擴大並鬆動了我們過往對於環境文學的想像。
同為評審的小寫文化總編輯劉虹風,觀察到目前臺灣的環境書寫中,十分少見從尺度非常小的事物,觀看、記錄、摸索,檢視它與大尺度環境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例如,一棵樹與環境的關係不只是樹與土地、樹種與動物棲地,也包括了與人類家族、部族,到整體的社會文化上的意義。而一顆果實、一顆種籽、一道菜餚、一朵花的殞落消逝,背後都可能意味著一連串文化的覆滅。
劉虹風說:「在這次作品中,我欣見當代的書寫者,意識到這些尺度微小的事物背後的巨大連結——猶如樹與地底菌絲般,覆載、傳遞、連結大量的訊息與異質的存在。」
➤覺得可愛不行嗎?試著想深一點
以〈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獲得首獎的吳芷萱年僅21歲,尚在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就讀四年級。黃宗潔指出,這是一篇挺可愛的文章,寫出了對「可愛」的各種糾結。為什麼不能可愛,又為什麼不能覺得可愛?因為這會令作者產生罪惡感。不過,本文並非從「情感正確」的角度出發,去表述如何「合宜地感受」與思考,而是反觀自身成長過程中,那些令她矛盾、困惑、難受的時刻。
「黑色的柵欄,既是人與動物關係的隱喻,也是作者想要把看似單純的表象,看得再深入一點的起點。」凡事講求正確,會否也是一種迷思?這篇文章,正是「試著把問題想深一層」的嘗試。
➤融合情感與環境觀察,細膩描繪溪流生態
獲得貳獎的作品〈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作者胡冠中不幸於今年9月1日在知本溪進行戶外生態調查時殉職,令人惋惜。決審評委臺大森林資源暨環境所所長丁宗蘇感慨,能跑現場能書寫的生態調查人員殊為可貴,他對胡冠中這篇作品給予高度肯定:「文章平實而深刻,引起讀者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以流暢自然的文字,敘述了石狗公作為主角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了個人情感與環境觀察,細膩描繪了溪流生態的豐富景象。」
丁宗蘇表示:「很高興在決選後知道這是冠中的作品。就像這篇作品內的石狗公,他只是暫時離開,他會與所有掛念他的朋友們,永無止境地流動對環境及文學的熱情。」
➤議題拿捏得宜,書寫深度廣度具足
以〈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獲得參獎的是,專攻蚊蟲生態學、疾病生態學的博士生劉鎮。決審委員作家廖鴻基認為,作者高明地以金絲雀串連瘧蚊、海山煤礦、行天宮到空氣汙染等議題,廣泛引用多層次的歷史事件,鋪展出時間、空間、歷史、人文等深度、廣度俱足的一篇傑作。
廖鴻基表示:「如何恰當引用資料,無痕融在散文書寫中並不容易,環境關懷為主題的書寫又該如何避免過度批判或說教更不容易。本篇作品拿捏得當,議題點到為止,留下讓讀者深思的空間。」
➤孵育自然書寫與環境文學新平台
從事生態圖文創作與環境教育的作家黃瀚嶢,擔任本屆複審委員時,負責把關參賽文稿的自然專業知識。黃瀚嶢認為:「建蓁環境文學獎在徵件的前導與選拔的標準上,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期許未來能逐漸形成書寫、討論與理念傳播的正循環,引領文學書寫中,方興未艾的生態面向探索。」
同樣擔任複選評審的作家朱宥勳,謙稱自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十分淺薄,因此僅能以文學讀者的眼光來討論作品。他指出:「建蓁環境文學獎最有趣之處,就是將傳統自然書寫『自然與人類對立』的框架,挪移為『將人視為環境的一部分』。其中,不只有非常「荒野」的環境,也有近郊的、農牧的、都市的環境。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也有了「破壞」與「搶救」以外的思索,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讓我頗為享受,屢受震動、有所啟發。」
觀察近年文學創作的潮流,朱宥勳更充滿期待說道:「我想,環境/生態/自然書寫,應當是台灣文學中最有潛力打入國際的一支吧!」
頒獎典禮之後,評審委員與獲獎人進行深度座談,也提出各自最喜歡的環境書寫書籍。明年舉辦環境文學營時,將持續推廣環境著作閱讀,並培植相關書寫人才。如作家朱宥勳所說的:「建蓁環境文學獎」的徵文成果,更讓我對此深感期待——請放手寫,以各位的目光與筆觸,為讀者描摹出人類身處其中,卻一直沒有看清楚的「環境」吧!●
➤得獎名單
➤得獎作品摘要及感言
首獎:〈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吳芷萱 得獎感言
貳獎:〈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胡冠中 得獎感言
參獎:〈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劉鎮 得獎感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5》在臺文館的一日作家夢!
延伸閱讀
專訪》從飲食教育、攀樹到環境文學營:訪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建蓁
閱讀更多
現場》2023年建蓁環境文學營,25位名家33堂環境文學課,長達9個月,全台開跑 ft. 環境書選展
閱讀更多
話題》以文學擬造一個新地球:吳明益、劉克襄、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的生態學典範
2014年台北雙年展以「人類世」(anthropocene)展開對世界的描述與檢視,2018年的「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則鎖定生存環境的議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