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文字和圖像間的競逐與角力:讀圖像小說版《長路》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5-11-24 11:50

或許與臺灣漫畫長期遭受的污名有關,或許出於市場的現實考量,回望歷代臺漫,改編文學的作品其實並不多見——尤其以「純文學」為對象者,更是鳳毛麟角。

上世紀80到90年代,正值臺漫的第二波高峰。以《YOUNG GUNS》走紅、現已將重心移往中國的林政德,曾嘗試將早逝作家林燿德的《大東區》改編為漫畫,但也僅偶一為之。

而在以「全臺漫」為訴求的《星期漫畫》週刊中,陳冠君以契訶夫、毛姆等西方文學大師的短篇為藍本,創作出一系列作品,成績亮眼、令人難忘。可惜的是,他後來轉往藝術創作,離開了漫畫界。


1989~1991年發行的《星期漫畫》周刊。(私人收藏)

直到近幾年,純文學的漫畫改編,才又再掀高峰。阮光民一系列臺灣文學經典的改編作品、吳識鴻以楊牧《山風海雨》為對象創作的《OKEN:詩的端倪》、柳廣成和作家李昂合作的《北港香爐人人插》、《鴛鴦春膳》,又或者廢廢子改編簡莉穎劇本的《直到夜色溫柔》——這些作品皆受到評論的高度肯定。

若再將類型文學納入考量,成果更為豐碩。這股文學臺漫的風潮,部分受惠於文化部長期對臺漫的獎助和推動,使臺漫逐漸擺脫「末流」的刻板印象,讓創作者得以超越日式商業連載的束縛,在主題選擇上更為自由。

除了制度與補助的外緣因素,純文學漫畫的再興,也深受歐美「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概念的啟發。雖然對於「圖像小說」的定義至今仍眾說紛紜,也有反對和質疑之聲,但不可諱言,歐美圖像小說儼然已自成一格。

圖像小說嘗試將「文學」的質地與氛圍,引入漫畫的圖像敘事,以單行本或有限的冊數,呈現具有濃厚「文學感」乃至「文學性」的圖像作品。這不只是替漫畫開拓了新的分類,更在創作上帶來一種解放——漫畫不再只是娛樂,更能承載文字的節奏、抒情的詩意與思想的深度。

創作從無定法,圖像小說更是如此。當圖像小說成為臺漫發展的重要選項,吸引越來越多有志者投入,與其急著尋找所謂的「操作指南」,照本宣科,不如經由更多他山之石的累積作為參考照,摸索出圖像和文學之間的接點。

其中,法國知名漫畫家暨圖像藝術家馬努.拉瑟雷(Manu Larcenet),改編美國作家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原著的圖像小說《長路》,或許是近期臺灣書市中最值得注目的圖像小說之一。

➤影像改編神韻不足

2006年出版的原著小說《長路》,書中的每個細節,都閃爍著值得細細推敲的光彩。作者運用科幻文類常見的末日設定,講述一對父子在荒蕪的世界中踽踽獨行。

故事在溫情與殘酷之間拉扯,竭力求生的父子兩人,同時也不斷面對著各種對人性尊嚴和底限的測試。全書細膩的文字,讓人想起美國科幻小說泰斗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筆觸。

麥卡錫將父子兩人的對話,裁剪成以如詩般的短句,流動在那些對兩人處境的嚴酷描繪。運用不同的筆觸,巧妙的節奏變換,將情感嵌入荒原的縫隙。讓整本書超越了類型的框架,讓親子之愛於絕境之中綻放出希望的花朵,折射著人性無法輕易遭到抹滅的良善和堅韌。

這本獲得普利茲小說獎肯定的作品,很快就吸引了好萊塢的注意,於2009年改拍成電影《末路浩劫》,卻未能重現原著的神采,票房普通,評價遠遠遜於原著。

小說精緻的內裡,遠非訴求商業的影像所能掌握。有這樣失敗的例子在前,馬努.拉瑟雷圖像小說的改編嘗試,讓人心中不免浮現一絲憂慮。

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不同於電影的強作解人,生硬賦予過度的戲劇張力,落入了類型的窠臼,破壞原作的韻味,圖像小說版《長路》,則努力依循著麥卡錫筆下原有的律動,張馳收放之間,成功傳遞出原著的精神風貌。

➤從線條、光影中流淌的文學性

圖像小說版《長路》格與格之間的時間流動近乎凝滯,每一格的圖像都像是一幅靜物素描,分鏡不是為了交代動作和情節,而像是相簿般一張張的記憶集結。

構圖上作者大量運用線條,交織疊錯,密集到接近瘋狂。像是在剝開日常的表層,讓底下潰散的肌理一一暴露,藉以瓦解讀者們所熟悉的世界,打造出末日的樣貌。全書以黑與灰為主色,間雜著其他低飽和度的陰鬱色調為襯底,不單呼應著原著的設定,烘托末世窒息的沉重,更折射出父子二人內心的絕望。

原作中父與子對話的短句,在圖像小說版中大幅精簡,以靜默取代。無聲的沉寂與線條、色塊交錯作用,一切喜悲,跳脫了言語,化為圖像,哪怕只是一幅背景的畫面,都蘊藏著父子間的千言萬語。


圖像小說版《長路》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這正是拉瑟雷作為創作者的最高明之處。要改編像《長路》這樣文字深邃的小說,絕非以有形的圖像去「翻譯」文字營造的無形天地,而是要在畫面之中,試圖運用圖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保留同時重新打造原著文字構建的想像空間。

就以書中父親拿著望遠鏡的畫面為例,拉瑟雷並不只追求「如實」重現原著的文字,而是試圖傳達書中:「萬物向晦暗隱沒,柔軟的煙塵在柏油路上飄揚成鬆散的漩渦」的意境。


圖像小說版《長路》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圖像小說版《長路》展示了文學改編絕非亦步亦趨跟著原本字句,單純對照繪製出每個畫格,而是要析解出原著所欲傳達的核心,加以轉譯、重塑,以圖像與文字較量,給予讀者更多想像的可能。

因此,不同於文字版結局,如同童話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深入作品內核的圖像小說版選擇了另一條更幽暗的終站。最後畫面那片巨大而漆黑的構圖,彷彿將一切希望都吞沒,卻在無光之處,留下微弱的餘燼。

結尾雖然改變了文字敘述的表層,但又和原著最後一段描述溪裡的鱒魚「它們輕哼細唱,歌裡是不可解的祕密,晦澀的難題」,兩者在精神上竟又殊途同歸。

圖像小說版《長路》不僅成功體現了原著的精髓,更示範了圖像小說作為一種創作形式所能達到的深度。它重新界定了文字與圖像的邊界,也讓人重新思考閱讀的方式——或許,文學的靈魂並不只寄居於文字之中,也棲身於光影、線條與靜默的縫隙裡。對於想理解圖像小說魅力,或想重新體驗《長路》之所以動人的讀者而言,這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長路(圖像小說版)
La Route
原著: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改編:馬努.拉瑟雷(Manu Larcenet)
譯者:陸雲枝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9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努.拉瑟雷Manu Larcenet(改編.繪圖)

本名曼紐爾.拉瑟雷(Emmanuel Larcenet),龐克搖滾樂團主唱、法國知名漫畫家暨圖像藝術家。

1994年,於法國漫畫雜誌《Fluide Glacial》發表出道作《叢林裡的會計學家》(L'Expert comptable de la jungle),2001年起多次入圍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各種獎項(含幽默獎、最佳法語漫畫獎、最佳繪畫獎、觀眾獎等),2004年以《平凡之戰》(Combat ordinaire)獲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佳漫畫獎,2006年入圍比利時聖米歇爾獎(Prix Saint-Michel)最佳法語漫畫與最佳故事獎,2010年《爆裂》(Blast)第一卷獲法國漫畫圖書館最佳漫畫獎。2023年,榮獲巴黎書展戈特利布獎(Prix Gotlib)。2025年,《長路》獲艾斯納獎最佳改編圖像小說獎。改編作品另有《波戴克報告》。

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小說原著)

美國文學代表作家,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普立茲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美國鵝毛筆獎等重要獎項。

於陸軍服役四年後,以零工維生,旋即決心投身寫作。1965年以《果園守護者》(The Orchard Keeper)出道,後憑《上帝之子》(Child of God, 1973)、《血色子午線》(Blood Meridian, 1985)獲文壇注目。1992年出版「邊境三部曲」首作《所有漂亮的馬》(All the Pretty Horses),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險路》(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5)於2007改編為電影《險路勿近》。

2006年出版小說《長路》(The Road),囊括數十家國際媒體好評,2009年改編為電影《末路浩劫》,入選《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全球暢銷破140萬冊。

麥卡錫長年離群索居,拒絕媒體採訪或讀者活動,選擇為寫作而活,僅有一次接受《紐約時報》及歐普拉讀書節目的訪談。他的伯樂編輯Gary Fisketjon曾說,作家看似神祕孤獨,但內心是開放、好奇、富幽默感的,面對寫作的欲望,不為任何事妥協。

辭世前,於2022年秋季出版《乘客》(The Passenger)、《海星聖母》(Stella Mari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