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活動時間: 
2019-03-29 01:00 ~ 2019-12-22 01:00
場地名稱: 
國立台灣文學館-展覽室D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是否售票: 

 

策展緣起

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當然,「這群人」不是均質的集合,貧富差距、出身歧異、階級敵意、利益對立,都是衝突之源。「臺灣戰後移民」亦然,既有高官豪門、中流群體、眷村兄弟,也就會有孤苦卑微的伶仃弱勢者。他們一起承受一個荒謬的巨變,卻極其迥異地展開生命歷程。七十年了,臺灣必須停止籠統的「老芋仔」、「外省人」、「老兵」的刻板印象。

 

在文學,我們會看到一九四九巨輪底下的人性與悲憫。

----------------------------------

前言

一九四九年初,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國民黨前線已然潰敗。一月,共產黨解放軍進入北平。蔣介石宣布下野、並積極輸送大批軍民及物資到臺灣,打算憑藉海峽天險、持續對抗共產黨。

一九四九年十月,國民黨已經輸送了九十一萬人到臺灣。過程倉皇緊迫,幾乎就是逃難。乍到臺灣的流亡軍民,絲毫沒有久居臺灣的心理準備。他們不僅對臺灣的風土陌生,對剛成為同一國人的臺灣民心,更是誤解極深。然而,一九四九之後,以為快要收復大陸的許多人,被迫一起在臺灣一直生活,渾然不知那種「暫時、戰時」的狀態,何時結束……

----------------------------------

不只是異鄉?!

戰後移民們帶著惶惶不安的心情來到臺灣,一方面除了適應新的土地,還要克服夜半襲來的難解鄉愁。無論是社會階層較高的知識份子,還是臨時在家鄉被國民黨抓去當兵的農民,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打仗,再度動亂流離,因此也很難真正把臺灣當成從此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的生命,彷彿永遠停在離開中國大陸之前的時空裡。

一九四九年,隨著蔣介石軍隊敗退來臺,繼續在臺灣實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無限延長了戰爭狀態。全臺軍民都必須以「反共復國」為目標,臺灣則成為了一座大型的暫/戰時軍事要塞。

 

(精彩展品介紹)



►軍人婚姻報告表,當時軍人結婚仍然必須報准上級同意 (借展單位:南瀛眷村文化館)



►電視廣播接收機執照,當年接收電視廣播必須登記,每台設備都要一張執照,一年需更換一次 (借展單位:南瀛眷村文化館)



►紀錄片放映:張彤談澎湖山東流亡學生案(借展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

----------------------------------

你的名字

雖然我們都統稱一九四五年後來臺的中國移民叫做「外省人」,但實際上,這群人內部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許多戰後移民有些可能是在中國大陸被抓去當軍伕、也可能是流亡學生,也可能是像軍人作家桑品載一樣,十歲就孤身流亡到臺灣的。早在戰後初期,行政長官公署將所有日本遺留的符號都抹去,包括路名、地名跟大大小小的神社與銅像等。接著仿照上海,將中國地圖烙印在臺北市街頭,比如吉林路、廣州街。雖然戰後移民不知道何年何月可以返回家鄉,但透過符號的改造與再創造,凍結了時空,將鄉愁移植到這座原本素昧平生的島嶼。

 

(精彩展品介紹)



►手稿:一信《圖騰啃嚙枯木下的綠苔--試析馬驄教授的短詩〈刺青〉》(館藏品)



►紀錄片放映:胡台麗《石頭夢》(借展者:胡台麗)



►紀錄片放映:陳耀圻《劉必稼》(借展單位:國家電影中心)

----------------------------------

唐山在臺灣

戰後移民第二代,沒有上一代的戰爭經驗,他們大部分在臺灣出生,很多人成長的記憶就是圍繞著眷村的點點滴滴,加上戰後移民家庭在臺灣大多沒有親人,眷村裡的左鄰右舍就是親人,眷村的土地就是故鄉。但成長過程中,眷村子弟又彷彿被本省人貼上了某種刻板標籤,他們心底那一個非常穩固的鄉土,卻是被當成一個臨時的、過渡的特殊族群空間。所以戰後移民第二代的作家們,不斷想要回應,或者思索這樣五味紛陳的集體意識,究竟是從何而來?

 

(精彩展品介紹)



►手稿:齊邦媛《眷村文學--鄉愁的繼承與捨棄》(館藏品)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活動上衣及文宣資料 (借展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

----------------------------------

我們(WOMAN)的故事

政府開放士官兵結婚之後,不少士官兵會跟本省閩客族群的女性結婚,跨族群的婚姻,也為臺灣社會帶來不少文化衝擊。無論是在戰亂中輾轉流亡來臺的戰後移民女性、嫁到眷村努力適應外省文化的閩客女性、還是因貧窮而與老兵結婚相互扶持的原住民女性。這些媽媽們,都是撐起戰後移民家庭最重要的一群人;卻也是大時代裡,最常被遺忘的一群人。

 

精彩展品介紹



►紀錄片放映:《我們家在康樂里》(借展者:黃孫權)

 

►音樂欣賞:《母親你在何方》、《大爺吃早餐》》(借展單位: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

結語 : 因為書寫,不致遺忘

本展閱覽區--出版品一覽





第一單元 : 不只是異鄉?!








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王鼎鈞




怒目少年: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王鼎鈞




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


王鼎鈞




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王鼎鈞




商禽詩全集


商禽




《岸與岸》


桑品載




《月球姓氏》


駱以軍




《霧航》


馮馮




《三輩子》


聶華苓




《逆旅》


郝譽翔




在飛揚的時代-政治詩集


紀弦




眷戀時光-眷村文物故事集一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眷戀時光-眷村文物故事集二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眷戀時光-眷村文物故事集三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台南市永康區復興里歷史課本第一冊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跨海東來的故事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羅高銳生平紀略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空軍世家中的文藝青年


提供者 : 南瀛眷村文化館







第二單元 : 你的名字







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


張曉風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




《迷宮零件》


林燿德




《最後的黃埔》


齊邦媛、王德威主編




《台北人》


白先勇




《永遠的尹雪豔》


白先勇




《家變》


王文興




《將軍族》


陳映真




《冬日以望遠鏡賞鳥》


馬驄(馬忠良)







第三單元 : 唐山在臺灣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朱天心




 《方舟上的日子》


朱天心




《古都》


朱天心




《外省故鄉》


苦苓(王裕仁)




《小畢的故事》


朱天文




《有緣千里》


蘇偉貞




《離開同方》


蘇偉貞




《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


張啟疆




《台灣眷村小說選》


孫瑋芒




《我要去當國王》


履疆(蘇進強)




《憂鬱與狂熱》


孫瑋芒




《卡門在臺灣》


孫瑋芒




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


薛繼光




《人間雜誌》(13期)


 




《聲音鐘:陳黎散文1974-1991》


陳黎








第四單元 : 異鄉變家鄉








《祖靈遺忘的孩子》


利格拉樂阿烏




《卡門在臺灣》


孫瑋芒




《混搭:我們(Women)的故事


趙慶華




《一點一橫長》


明鳳英




《綠藻與鹹蛋》


林海音




《陳黎詩集 我/城》


陳黎




《故園情(下)》


唐魯孫




《四喜憂國》


張大春




《巨流河》


齊邦媛












研究參考書目







《台灣眷村小說選》


蘇偉貞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李廣均、吳明季、廖如芬等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齊邦媛、王德威




 《雙鄉之間 :臺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


侯如綺




〈一條漫長回家的路——老兵返鄉探親運動〉


王佩芬主筆、張茂桂潤飾




《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台北/人」》


楊佳嫻




〈高普考分省區定額錄取與特種考試的省籍篩選效果〉


駱明慶




〈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


胡台麗




《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


曾萍萍




〈文化、歷史與多元:關於國軍眷村保存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李廣鈞









 

 

 

 

 

 

 

 

 

 

 

 

 

 

 

 

展覽策劃、文字統籌/
羅聿倫、江昺崙

諮詢顧問/
楊佳嫻、游勝冠、蘇碩斌、張翰璧、趙慶華、簡弘毅

製作/
鉅奇數位科技

文保/
晉陽文化藝術

借展者/
國家電影中心、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南瀛眷村文化館、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胡台麗、黃孫權、楊友仁

報名期間:2019/03/11~2019/03/11

原始資料取自: iculture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臺南市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