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公共電視《我們與惡的距離》詹姆斯 ‧ 法隆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神經科學家,研究包括人類幹細胞、大腦造影等領域。在研究殺人犯與心理變態者的腦部造影圖片時,他意外發現一個令人感到錯愕的事實:他自己的大腦特徵和心理變態者完全相同!作為科學家,法隆原本深信天生的基因-生理條件會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與行為表現,但這個發現卻在他心中投下懷疑的種子,迫使他踏上追尋家族史與重新自我認識的旅程。心理變態 (psychopath) 亦稱作反社會人格異常者,是指雖無顯著的心理神經病或精神病症狀,但其人格的結構與發展有重大缺陷,導致其思想或行為怪異偏激,而有反社會、攻擊性、虛偽性、衝動性、爆發性、殘忍性、無罪惡感及羞恥心、無道德意識等人格特質。這樣的人容易成為連續暴力犯罪者,也常被描寫成驚悚片中的反派角色。在法隆所寫的半自傳科普書《天生變態》中,他就自己的經歷與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問題:一個天生就擁有心理變態條件的人,為什麼沒有成為反社會的暴力罪犯,反而當上了科學家、還擁有美滿的家庭?到底是什麼因素阻止了一個「天生惡人」成為真正的罪犯?這些問題不禁讓我們想到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哲學爭論——到底所謂的「人性」是什麼?——也讓我們質疑社會刑罰背後的預設:缺乏道德意識的「天生惡人」的存在,讓我們可以用新的角度去反思「道德是什麼」、「為善的條件」,以及「什麼叫作可教化?」等議題。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遙遠?我們預計討論的主題是:‧心理變態或反社會性格者,在生理 / 心理上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天生就缺乏道德能力的心理變態者有可能被「教化」或被改變嗎?法隆的故事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爭了那麼久,哲學家有答案嗎?科學研究又能夠提供答案嗎?‧「人性」到底是什麼?缺乏人性的個體,還能叫作「人」嗎?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 公共電視《我們與惡的距離》
詹姆斯 ‧ 法隆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神經科學家,研究包括人類幹細胞、大腦造影等領域。在研究殺人犯與心理變態者的腦部造影圖片時,他意外發現一個令人感到錯愕的事實:他自己的大腦特徵和心理變態者完全相同!作為科學家,法隆原本深信天生的基因-生理條件會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與行為表現,但這個發現卻在他心中投下懷疑的種子,迫使他踏上追尋家族史與重新自我認識的旅程。
心理變態 (psychopath) 亦稱作反社會人格異常者,是指雖無顯著的心理神經病或精神病症狀,但其人格的結構與發展有重大缺陷,導致其思想或行為怪異偏激,而有反社會、攻擊性、虛偽性、衝動性、爆發性、殘忍性、無罪惡感及羞恥心、無道德意識等人格特質。這樣的人容易成為連續暴力犯罪者,也常被描寫成驚悚片中的反派角色。
在法隆所寫的半自傳科普書《天生變態》中,他就自己的經歷與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問題:一個天生就擁有心理變態條件的人,為什麼沒有成為反社會的暴力罪犯,反而當上了科學家、還擁有美滿的家庭?到底是什麼因素阻止了一個「天生惡人」成為真正的罪犯?
這些問題不禁讓我們想到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哲學爭論——到底所謂的「人性」是什麼?——也讓我們質疑社會刑罰背後的預設:缺乏道德意識的「天生惡人」的存在,讓我們可以用新的角度去反思「道德是什麼」、「為善的條件」,以及「什麼叫作可教化?」等議題。
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遙遠?
我們預計討論的主題是:
‧心理變態或反社會性格者,在生理 / 心理上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天生就缺乏道德能力的心理變態者有可能被「教化」或被改變嗎?法隆的故事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爭了那麼久,哲學家有答案嗎?科學研究又能夠提供答案嗎?
‧「人性」到底是什麼?缺乏人性的個體,還能叫作「人」嗎?
桃園市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