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臺灣文學金典獎所做的重大變革,早在3月份諮詢會議中即獲得共識,當時臺灣文學館蘇碩斌館長提出主要訴求與考量,和與會者共同磋商,經多方討論後,咸認側重「長篇小說」一類,散文、新詩則隔年評選的舊制度,確有值得商榷之處。而對會中決議「打破文類界限」徵件的革新方式,大家雖不無可能的疑慮與擔憂,但也充滿了或將碰撞出新火花的期待。蘇館長更加碼提出請所有評審同時落腳台南,以三天兩夜時間完整、集中進行討論的爆炸性構思,這使會議結束後的揣想,愈加餘波蕩漾。
7月中旬收到來自臺文館的邀約,果然「2019臺灣文學金典獎」圖書類參賽規則及獎額已作調整,並將於8月初完成複審作業,決審則預計於9月底進行。與3月份規畫略有差異處在於,由於圖書閱讀量稍大,基於更加審慎的考量,主辦單位將彙整入圍書單供勾選,並寄送出各人需要事先閱讀的書籍,以掌握時效,讓委員們於3天會議之前,先行充分閱讀品評。收信當下我不無猶豫,工作爆量的暑假恐又添一沉重負擔,但閱讀好書的欲望卻讓我內心動搖不已,加上先前曾參與諮詢會議的使命感,最終我慎重填妥同意書,按下寄出回覆鍵。
此後月餘的兵荒馬亂自不在話下,事前信件往返間的保密叮嚀,更平添神祕與懸疑氣息。決審會議當日上午,我率先衝出台南高鐵站,四顧茫茫竟無一熟識面孔,接著各方人馬施施然而來,眾人驚呼好久不見或怎麼又見面了,邊揣度著決審陣容的考量與可能結果。
事不宜遲,抵達古根文旅後將行李稍做安置,眾人便展開第一次會議,碩斌館長說明決審人選如何產生,以及本次文學金典獎的收件情形後,眾人暗自慶幸。相較於複審委員沒日沒夜討論147本書籍的壯觀景象,30本的閱讀量相對輕鬆多了,也感謝複審委員把關,選出精粹中的精粹,閱讀過程其實屢次充滿了驚艷與感動。
決審委員的任務是選出8本金典獎及3本蓓蕾獎,並於其中票選出年度首獎。在此前提下,主席邱坤良教授裁定各人先選出心目中前5名,交叉檢視後共得15部精讀書單,委員們或就特別欣賞、或就首輪票數稍低的作品進行說明與補充,結束後眾人作鳥獸散,紛紛回房補做功課,有些尚且連下午茶時間都不遑參與。
一夜苦讀,眾人於27日展開了上、下午各一輪的漫長討論,委員們必須輪番就每部作品,具體提出推薦意見或質疑原因,過程相當慎重,論辯也每見機鋒。其實早在首日的書單票選裡,便約略可嗅出彼此美學品味的微妙拉鋸,然而經過鎮日彼此說服、彼此理解,以及質疑與釋疑之間的反覆推敲後,大致可以概括出幾項比較重要的評選考量。
其一是針對中壯輩作家,如阿盛、羅智成、夏曼‧藍波安、唐諾、駱以軍等人的作品,評審更在意的是創作者與過去之我相較,作品能否自我超越、自我突破,是否已另開新境,或者形成參照的完整體系 。換言之,成名作家如何跨出下一步?目前的寫作能否預示新方向?乃評選間眾人所反覆掂量與爭辯所在。相對來說,本屆決審書單中也新人輩出,詩歌領域的王天寬、曹馭博、蔡琳森、顏嘉琪,散文領域的謝子凡、謝凱特,小說領域的洪明道、洪茲盈等都表現不俗,評審也各有擁護對象,有些「蓓蕾」甚且直接打入「金典」,與成名作家同台競爭而毫不遜色,相當亮眼。
其二,儘管此次評選乃跨文類徵選,然而決審時的討論,仍重視同文類間的相互對照,其中以非虛構寫作類的廝殺最甚,溫珨溢《獻給皇帝的禮物》可能因學理的融入稍嫌生硬,第一輪便不列入考慮。而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以及房慧真等合著的《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則各有支持者,且在兩天的會議裡數度攻防,舉凡非虛構寫作的編排策略、知感融合度以及對台灣社會的召喚力,都成為會議討論的重點。決審團肯定《煙囪之島》超越傳統媒體的調查報導,但也有太過直露,或無法產生動員力的質疑。而關於《日常的中斷》,固然因其有情之筆而備受讚譽,但紀實文學應具備的歸納能力與批判性是否達成,也受到檢驗。
其三,關於創作題材及手法的特殊性、與台灣社會的對應程度等,評審間也會有比較嚴肅的考量。後者固然是前述《煙囪之島》及《日常的中斷》之延伸,擴及顧德莎自傳性散文《說吧。記憶》及蔡慶樺《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等書,也不斷聽到類似的交鋒。比較引起兩極看法的則是洪茲盈的科幻長篇《墟行者》,有評審肯定其真幻混淆的辯證趣味,且認為其有助於進一步思考現實環境,但亦有評審指出作為類型小說,其牽引度不夠,無法進入墟行者內在世界。至於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的表述策略,評審則多有嘉許,且認為若能配合推出小說選本,將更有助於台灣文學的普及化推介。
在繁複而緻密的意見交換之後,金典獎8個名額順利產生,由於其中已有兩本列名蓓蕾,因此第三天的主要任務,便是推選出第三位蓓蕾得獎作者,以及確認本年度首獎作品。首獎作品眾評審無異議通過,非常明確的是,作品的層次感與豐厚度,使張貴興《野豬渡河》在本年度完美勝出。然而大家也喟嘆今年小說的整體表現氣勢稍弱,現代詩則明顯繁花盛開。換言之,對於跨文類的評選方式而言,每一年難以捉摸的台灣文壇創作狀況,或將形成有趣的變數;而此次決審團成員組合雖各有專業範疇,但整體而言於各領域分布平均,最終的決審結果亦堪稱公正。
總結此次決審過程裡,眾人對於「臺灣文學金典」的文學性想像,應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持續進行思索,一是作品中理性與感性的比重,可能影響評審對於「文學」的界定。《日常的中斷》、《煙囪之島》等非虛構寫作固然觸及「甚麼是有文學性的報導」議題,《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唐諾《我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等書,也在「知性散文」或「知識論著」之間的定位受到討論。二是跨文類創作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羅智成《問津》的「故事雲」構想,是否可視為打開文類新領域的嘗試?《天亮之前的戀愛》又能否成功開發出某種新的文體走向?相關討論也一直在拓展評審對於文學邊界的想像。三是主題性規畫與成書的行銷策略問題,其實也在討論中屢屢被注意,換言之,對於文學作品的思考,甚至涵攝了整體性編輯概念。
回到3月初諮詢會議中的疑慮與擔憂,本屆決審會議討論出的結果,雖難免仍有遺珠之憾,但整體得獎作品的形式多樣,顯示了文類界限顯然不是問題,資歷深淺更無須考量,新生代與知名作家同台競技,已展現出豐碩的文學產值。而在討論過程裡,眾人雖未明確定義所謂「文學性」為何,但在協商與論辯間,卻使文學邊界得到了擴充與釐清。這只是一個發端,或許我們對於文學的思考,將在日後一次次新生作品的挑戰裡,不斷得到修正與充實。●
Tags:
本年度臺灣文學金典獎所做的重大變革,早在3月份諮詢會議中即獲得共識,當時臺灣文學館蘇碩斌館長提出主要訴求與考量,和與會者共同磋商,經多方討論後,咸認側重「長篇小說」一類,散文、新詩則隔年評選的舊制度,確有值得商榷之處。而對會中決議「打破文類界限」徵件的革新方式,大家雖不無可能的疑慮與擔憂,但也充滿了或將碰撞出新火花的期待。蘇館長更加碼提出請所有評審同時落腳台南,以三天兩夜時間完整、集中進行討論的爆炸性構思,這使會議結束後的揣想,愈加餘波蕩漾。
7月中旬收到來自臺文館的邀約,果然「2019臺灣文學金典獎」圖書類參賽規則及獎額已作調整,並將於8月初完成複審作業,決審則預計於9月底進行。與3月份規畫略有差異處在於,由於圖書閱讀量稍大,基於更加審慎的考量,主辦單位將彙整入圍書單供勾選,並寄送出各人需要事先閱讀的書籍,以掌握時效,讓委員們於3天會議之前,先行充分閱讀品評。收信當下我不無猶豫,工作爆量的暑假恐又添一沉重負擔,但閱讀好書的欲望卻讓我內心動搖不已,加上先前曾參與諮詢會議的使命感,最終我慎重填妥同意書,按下寄出回覆鍵。
此後月餘的兵荒馬亂自不在話下,事前信件往返間的保密叮嚀,更平添神祕與懸疑氣息。決審會議當日上午,我率先衝出台南高鐵站,四顧茫茫竟無一熟識面孔,接著各方人馬施施然而來,眾人驚呼好久不見或怎麼又見面了,邊揣度著決審陣容的考量與可能結果。
事不宜遲,抵達古根文旅後將行李稍做安置,眾人便展開第一次會議,碩斌館長說明決審人選如何產生,以及本次文學金典獎的收件情形後,眾人暗自慶幸。相較於複審委員沒日沒夜討論147本書籍的壯觀景象,30本的閱讀量相對輕鬆多了,也感謝複審委員把關,選出精粹中的精粹,閱讀過程其實屢次充滿了驚艷與感動。
決審委員的任務是選出8本金典獎及3本蓓蕾獎,並於其中票選出年度首獎。在此前提下,主席邱坤良教授裁定各人先選出心目中前5名,交叉檢視後共得15部精讀書單,委員們或就特別欣賞、或就首輪票數稍低的作品進行說明與補充,結束後眾人作鳥獸散,紛紛回房補做功課,有些尚且連下午茶時間都不遑參與。
一夜苦讀,眾人於27日展開了上、下午各一輪的漫長討論,委員們必須輪番就每部作品,具體提出推薦意見或質疑原因,過程相當慎重,論辯也每見機鋒。其實早在首日的書單票選裡,便約略可嗅出彼此美學品味的微妙拉鋸,然而經過鎮日彼此說服、彼此理解,以及質疑與釋疑之間的反覆推敲後,大致可以概括出幾項比較重要的評選考量。
其一是針對中壯輩作家,如阿盛、羅智成、夏曼‧藍波安、唐諾、駱以軍等人的作品,評審更在意的是創作者與過去之我相較,作品能否自我超越、自我突破,是否已另開新境,或者形成參照的完整體系 。換言之,成名作家如何跨出下一步?目前的寫作能否預示新方向?乃評選間眾人所反覆掂量與爭辯所在。相對來說,本屆決審書單中也新人輩出,詩歌領域的王天寬、曹馭博、蔡琳森、顏嘉琪,散文領域的謝子凡、謝凱特,小說領域的洪明道、洪茲盈等都表現不俗,評審也各有擁護對象,有些「蓓蕾」甚且直接打入「金典」,與成名作家同台競爭而毫不遜色,相當亮眼。
其二,儘管此次評選乃跨文類徵選,然而決審時的討論,仍重視同文類間的相互對照,其中以非虛構寫作類的廝殺最甚,溫珨溢《獻給皇帝的禮物》可能因學理的融入稍嫌生硬,第一輪便不列入考慮。而阿潑《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以及房慧真等合著的《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則各有支持者,且在兩天的會議裡數度攻防,舉凡非虛構寫作的編排策略、知感融合度以及對台灣社會的召喚力,都成為會議討論的重點。決審團肯定《煙囪之島》超越傳統媒體的調查報導,但也有太過直露,或無法產生動員力的質疑。而關於《日常的中斷》,固然因其有情之筆而備受讚譽,但紀實文學應具備的歸納能力與批判性是否達成,也受到檢驗。
其三,關於創作題材及手法的特殊性、與台灣社會的對應程度等,評審間也會有比較嚴肅的考量。後者固然是前述《煙囪之島》及《日常的中斷》之延伸,擴及顧德莎自傳性散文《說吧。記憶》及蔡慶樺《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等書,也不斷聽到類似的交鋒。比較引起兩極看法的則是洪茲盈的科幻長篇《墟行者》,有評審肯定其真幻混淆的辯證趣味,且認為其有助於進一步思考現實環境,但亦有評審指出作為類型小說,其牽引度不夠,無法進入墟行者內在世界。至於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的表述策略,評審則多有嘉許,且認為若能配合推出小說選本,將更有助於台灣文學的普及化推介。
在繁複而緻密的意見交換之後,金典獎8個名額順利產生,由於其中已有兩本列名蓓蕾,因此第三天的主要任務,便是推選出第三位蓓蕾得獎作者,以及確認本年度首獎作品。首獎作品眾評審無異議通過,非常明確的是,作品的層次感與豐厚度,使張貴興《野豬渡河》在本年度完美勝出。然而大家也喟嘆今年小說的整體表現氣勢稍弱,現代詩則明顯繁花盛開。換言之,對於跨文類的評選方式而言,每一年難以捉摸的台灣文壇創作狀況,或將形成有趣的變數;而此次決審團成員組合雖各有專業範疇,但整體而言於各領域分布平均,最終的決審結果亦堪稱公正。
總結此次決審過程裡,眾人對於「臺灣文學金典」的文學性想像,應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持續進行思索,一是作品中理性與感性的比重,可能影響評審對於「文學」的界定。《日常的中斷》、《煙囪之島》等非虛構寫作固然觸及「甚麼是有文學性的報導」議題,《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唐諾《我有關聲譽、財富和權勢的簡單思索》等書,也在「知性散文」或「知識論著」之間的定位受到討論。二是跨文類創作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羅智成《問津》的「故事雲」構想,是否可視為打開文類新領域的嘗試?《天亮之前的戀愛》又能否成功開發出某種新的文體走向?相關討論也一直在拓展評審對於文學邊界的想像。三是主題性規畫與成書的行銷策略問題,其實也在討論中屢屢被注意,換言之,對於文學作品的思考,甚至涵攝了整體性編輯概念。
回到3月初諮詢會議中的疑慮與擔憂,本屆決審會議討論出的結果,雖難免仍有遺珠之憾,但整體得獎作品的形式多樣,顯示了文類界限顯然不是問題,資歷深淺更無須考量,新生代與知名作家同台競技,已展現出豐碩的文學產值。而在討論過程裡,眾人雖未明確定義所謂「文學性」為何,但在協商與論辯間,卻使文學邊界得到了擴充與釐清。這只是一個發端,或許我們對於文學的思考,將在日後一次次新生作品的挑戰裡,不斷得到修正與充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臺灣文學金典獎】系列報導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2019臺灣文學金典獎.得獎評語》張貴興獲年度大獎,洪明道、王天寬、曹馭博獲蓓蕾獎
閱讀更多
2019臺灣文學金典獎.決審觀察》須文蔚:禮讚台灣文學創作的經典作品
閱讀更多
2019臺灣文學金典獎.決審觀察》張亦絢:小說少而美:知性引辯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