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一本介紹台灣旅遊的日本雜誌,用了招牌林立的台南國華街景作為封面,花花綠綠,凌亂美麗,那麼我們,如此人間。那些各地常見的砂鍋魚頭、燒肉飯、當歸鴨,都曾是我的國語課本,有我識字的起點。我要記住招牌上的字怎麼寫,回家再臨摹給我的哥哥姐姐看,少一筆多一劃是常有的,但他們總會猜出我想學的字,並指導正確的寫法、怎麼唸。
我出生在不算繁華的地方,能稱上書局的店家只賣文具、習題與為數不多的童書。老闆總會用薄薄的牛皮紙袋包裝,封口上再黏一塊膠帶,讓客人拎著走,像一只福袋。我熱愛蒐集那種紙袋,打開就是挑給自己的禮物。
有一次,錢花完了還是不忍離去,繼續挑著看著,一張卡片正好入了我的眼,閃閃亮粉底下是甜美的花園插畫,真想送給要好的同學。我斜眼看了看老闆,再看一看手上的卡片,又看看老闆,悄悄撕開紙袋上的膠帶,卡片滑了進去。隔幾天,我同學很開心地收到我的生日祝福。
後來,我又成功得手一本《綠野仙蹤》,只是這次不像第一次輕巧,牛皮紙袋看起來不對勁,被撐得好假,都快被撐破了,離開時跳不上腳踏車,還跌了一跤。也許是課外讀物在生活周邊不易取得,更顯得如此厚重,重的不只是書、書裡的文字,還有心理壓力。
那只紙袋暗鎖在書桌抽屜好幾天,拿出來也見不得光,只能在無人時閱讀,雖是為兒童出版的文學書籍,但小時候未有閱讀習慣,雙引號內的對話是誰正在說話,我總是搞不清楚。常常要靜下心來,一個人設身分飾桃樂絲、稻草人、獅子與錫人,還要扮演奧茲大王與魔女,正派反派大人小孩與動物,試圖揣摩他們,演到不知道誰是誰,無法從生活口語的習慣中分辨文字,一知半解,讀也讀不完。更何況會有人姓「桃」嗎,是「姚」吧,乾脆就叫她「姚樂絲」。
後來識得更多字了,能分辨文章裡的誰正在說話,也不再偷書了(其他東西也不偷了),我買書、圖書館借書、寫情書(如果這也是「書」的話),或是,用換的。
旅行時,行李內會丟進一兩本書,掂一掂重量,也許可以是兩三本。旅途中總有無所事事的時候,有書的陪伴總是好的。
第一次當背包客時,什麼都不懂,但兩週後、移動到第三個城市,負重會成為一門學問,日常所需的物品,精簡再精簡,一塊肥皂洗澡洗頭兼洗衣服,牙刷切半段,冬夏衣物一二足夠了,除了相機與記憶,什麼都不往身上堆,紀念品更是敬謝不敏。要捨棄的東西很多,更遑論是一本書。
遇到幾個日本旅人,他們人手一本《地球の歩き方》(現在台灣也能買到翻譯版本),每年改版。地圖之詳盡,交通、人文、餐廳、住宿等資訊之精確,就算不講英文,也不用像我一樣焦急詢問,慌張追車。
我發現每個落腳的青年旅館都有書櫃,裡頭擺放很多這類旅行攻略,以及各種語言的文學書籍,等待被閱讀或被有緣人帶走,偶爾出現少量中文書,繁體字總比簡體字多。也曾發現一本英文版的《莎士比亞全集》,有著十來公分的厚度,到底誰有能耐扛著磚頭旅行?還是帶出來才知道後悔,所以遺棄在此了?
每個遊子白天裡遊覽真實的地理,晚上閱覽文字的歷史,也有無論白天黑夜只是無止盡地頹廢著,少有不是歷盡滄桑的樣子。我帶來的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與三島由紀夫的《奔馬》都看完了,自然是要捨棄的。這場旅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歷經了數次月亮圓滿又削減,炎夏到寒冬,沒有預設終點的日子還長著呢,不如來交換吧。就這樣,這兩本書,一本擱在馬德里,一本留於威尼斯,它們的停留只是暫時,它們會有自己的路要走。換來一本有點舊的《天一言》,書側染上的,說不定是各色人種的手脂。有些書換來,忘了地點也忘了書名,有時不知下一本在哪裡,就把手上的這本再看一次。
我在每本書籍末頁大致寫下:「如果有天,這本書再次回到你的眼前時,它已比你去過更多地方旅行,想想真是美好。」簽上名字,填上日期,塞進書櫃,期待它被換走,期待有天再次遇見它時,除了風沙、雨漬,還能看到人們的留言。
往後的旅行,行李還是會丟進一兩本書,也許可以兩三本,不會更多,也不必更多。
我是圖像工作者,但眼光停駐最多的反而是文字小說。我的工作是先讀文本再畫圖,因此我會比讀者提早看到文章。副刊刊載的作品多是短篇小說或散文,偶爾也會畫到詩。新鄉土負面書寫的方清純、哲思與知性的張亦絢、情感真摯的陳雪,他們都擁有強大的說故事能力,很讓人羨慕,讀得意猶未盡時,就找來他們的其他著作來看,他們都是文字演員。
我也創作,我的書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被交換著嗎?神祕地走過五湖四洋,去了我到不了的地方?會有人像我一樣,在末頁寫下隻字片語,浪漫的想像相遇的可能嗎?讀者與書的關係像朋友,相聚時開心,離別時祝福。但如果成為一位作者,那麼書就是情人,是曾經朝夕相處、記得掌心的痣在哪裡的那種前任情人。如果再與它重逢,它磨破了,缺損了,看起來歷盡滄桑了,袒露出來的會是一張喜悅的臉,還是怨懟的臉?我真心付出過嗎?曾不顧一切與它交往嗎?或者,書的重量,是慎重,會記住怠慢,保留不周,在秤桿上掂一掂同等的心意。
這都是要在出版過後的幾年,自己有了成長,才能衡量的事。心也有地圖之詳盡的旅行攻略,只是路途上想不到未來的模樣,無論前往何方,背包也該越來越清減,而慎重。●
阿尼默
「有天一時不察拿了顏料當巧克力棒吞下,發現這簡直是人間美味,於是天天以此裹腹,顏料就在肚子裡一層層上色,直到吐出內臟形狀的翻模,那腸、那胃、那心,真是美,堪稱內外雙修。」
畢竟於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繪畫組碩士。作品面相多元多產,擔任過劇照師、電視與電影美術指導、動畫導演與18年插畫家資歷,擅以文學式圖像表現,與文字相映,寓意深遠。作品常發表於各報文學副刊,為書籍繪製封面。
2004年以電視劇《我倆沒有明天》入圍金鐘獎最佳美術指導,2005年以動畫短片《366巴士》獲工業局國際級動畫雛形獎百萬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入圍;此外,還曾以散文〈有時身在小人國,有時我是格列佛〉入選九歌《98年散文選》。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收錄在《台北咖啡》(大辣)合輯中,個人作品有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商周)、攝影集《清唱》。
在台灣及捷克舉辦過多次個展、聯展,最近一次插畫個展為2018年的《白馬屎》,並於2019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小輓》為其第一本個人漫畫集。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前兩年一本介紹台灣旅遊的日本雜誌,用了招牌林立的台南國華街景作為封面,花花綠綠,凌亂美麗,那麼我們,如此人間。那些各地常見的砂鍋魚頭、燒肉飯、當歸鴨,都曾是我的國語課本,有我識字的起點。我要記住招牌上的字怎麼寫,回家再臨摹給我的哥哥姐姐看,少一筆多一劃是常有的,但他們總會猜出我想學的字,並指導正確的寫法、怎麼唸。
我出生在不算繁華的地方,能稱上書局的店家只賣文具、習題與為數不多的童書。老闆總會用薄薄的牛皮紙袋包裝,封口上再黏一塊膠帶,讓客人拎著走,像一只福袋。我熱愛蒐集那種紙袋,打開就是挑給自己的禮物。
有一次,錢花完了還是不忍離去,繼續挑著看著,一張卡片正好入了我的眼,閃閃亮粉底下是甜美的花園插畫,真想送給要好的同學。我斜眼看了看老闆,再看一看手上的卡片,又看看老闆,悄悄撕開紙袋上的膠帶,卡片滑了進去。隔幾天,我同學很開心地收到我的生日祝福。
後來,我又成功得手一本《綠野仙蹤》,只是這次不像第一次輕巧,牛皮紙袋看起來不對勁,被撐得好假,都快被撐破了,離開時跳不上腳踏車,還跌了一跤。也許是課外讀物在生活周邊不易取得,更顯得如此厚重,重的不只是書、書裡的文字,還有心理壓力。
那只紙袋暗鎖在書桌抽屜好幾天,拿出來也見不得光,只能在無人時閱讀,雖是為兒童出版的文學書籍,但小時候未有閱讀習慣,雙引號內的對話是誰正在說話,我總是搞不清楚。常常要靜下心來,一個人設身分飾桃樂絲、稻草人、獅子與錫人,還要扮演奧茲大王與魔女,正派反派大人小孩與動物,試圖揣摩他們,演到不知道誰是誰,無法從生活口語的習慣中分辨文字,一知半解,讀也讀不完。更何況會有人姓「桃」嗎,是「姚」吧,乾脆就叫她「姚樂絲」。
後來識得更多字了,能分辨文章裡的誰正在說話,也不再偷書了(其他東西也不偷了),我買書、圖書館借書、寫情書(如果這也是「書」的話),或是,用換的。
旅行時,行李內會丟進一兩本書,掂一掂重量,也許可以是兩三本。旅途中總有無所事事的時候,有書的陪伴總是好的。
第一次當背包客時,什麼都不懂,但兩週後、移動到第三個城市,負重會成為一門學問,日常所需的物品,精簡再精簡,一塊肥皂洗澡洗頭兼洗衣服,牙刷切半段,冬夏衣物一二足夠了,除了相機與記憶,什麼都不往身上堆,紀念品更是敬謝不敏。要捨棄的東西很多,更遑論是一本書。
遇到幾個日本旅人,他們人手一本《地球の歩き方》(現在台灣也能買到翻譯版本),每年改版。地圖之詳盡,交通、人文、餐廳、住宿等資訊之精確,就算不講英文,也不用像我一樣焦急詢問,慌張追車。
我發現每個落腳的青年旅館都有書櫃,裡頭擺放很多這類旅行攻略,以及各種語言的文學書籍,等待被閱讀或被有緣人帶走,偶爾出現少量中文書,繁體字總比簡體字多。也曾發現一本英文版的《莎士比亞全集》,有著十來公分的厚度,到底誰有能耐扛著磚頭旅行?還是帶出來才知道後悔,所以遺棄在此了?
每個遊子白天裡遊覽真實的地理,晚上閱覽文字的歷史,也有無論白天黑夜只是無止盡地頹廢著,少有不是歷盡滄桑的樣子。我帶來的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與三島由紀夫的《奔馬》都看完了,自然是要捨棄的。這場旅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歷經了數次月亮圓滿又削減,炎夏到寒冬,沒有預設終點的日子還長著呢,不如來交換吧。就這樣,這兩本書,一本擱在馬德里,一本留於威尼斯,它們的停留只是暫時,它們會有自己的路要走。換來一本有點舊的《天一言》,書側染上的,說不定是各色人種的手脂。有些書換來,忘了地點也忘了書名,有時不知下一本在哪裡,就把手上的這本再看一次。
我在每本書籍末頁大致寫下:「如果有天,這本書再次回到你的眼前時,它已比你去過更多地方旅行,想想真是美好。」簽上名字,填上日期,塞進書櫃,期待它被換走,期待有天再次遇見它時,除了風沙、雨漬,還能看到人們的留言。
往後的旅行,行李還是會丟進一兩本書,也許可以兩三本,不會更多,也不必更多。
我是圖像工作者,但眼光停駐最多的反而是文字小說。我的工作是先讀文本再畫圖,因此我會比讀者提早看到文章。副刊刊載的作品多是短篇小說或散文,偶爾也會畫到詩。新鄉土負面書寫的方清純、哲思與知性的張亦絢、情感真摯的陳雪,他們都擁有強大的說故事能力,很讓人羨慕,讀得意猶未盡時,就找來他們的其他著作來看,他們都是文字演員。
我也創作,我的書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被交換著嗎?神祕地走過五湖四洋,去了我到不了的地方?會有人像我一樣,在末頁寫下隻字片語,浪漫的想像相遇的可能嗎?讀者與書的關係像朋友,相聚時開心,離別時祝福。但如果成為一位作者,那麼書就是情人,是曾經朝夕相處、記得掌心的痣在哪裡的那種前任情人。如果再與它重逢,它磨破了,缺損了,看起來歷盡滄桑了,袒露出來的會是一張喜悅的臉,還是怨懟的臉?我真心付出過嗎?曾不顧一切與它交往嗎?或者,書的重量,是慎重,會記住怠慢,保留不周,在秤桿上掂一掂同等的心意。
這都是要在出版過後的幾年,自己有了成長,才能衡量的事。心也有地圖之詳盡的旅行攻略,只是路途上想不到未來的模樣,無論前往何方,背包也該越來越清減,而慎重。●
阿尼默
「有天一時不察拿了顏料當巧克力棒吞下,發現這簡直是人間美味,於是天天以此裹腹,顏料就在肚子裡一層層上色,直到吐出內臟形狀的翻模,那腸、那胃、那心,真是美,堪稱內外雙修。」
畢竟於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繪畫組碩士。作品面相多元多產,擔任過劇照師、電視與電影美術指導、動畫導演與18年插畫家資歷,擅以文學式圖像表現,與文字相映,寓意深遠。作品常發表於各報文學副刊,為書籍繪製封面。
2004年以電視劇《我倆沒有明天》入圍金鐘獎最佳美術指導,2005年以動畫短片《366巴士》獲工業局國際級動畫雛形獎百萬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入圍;此外,還曾以散文〈有時身在小人國,有時我是格列佛〉入選九歌《98年散文選》。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收錄在《台北咖啡》(大辣)合輯中,個人作品有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商周)、攝影集《清唱》。
在台灣及捷克舉辦過多次個展、聯展,最近一次插畫個展為2018年的《白馬屎》,並於2019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小輓》為其第一本個人漫畫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2EP1》插畫家阿尼默/大恭喜!波隆那拉加茲獎青年漫畫首獎獲獎感言來分享!
你那一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在此Podcast節目中,... 閱讀更多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小輓:阿尼默漫畫集
閱讀更多
書.人生.王瑞閔》看得見的植物,看不見的藏書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