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總是在辨識或者指認文字。這些那些難解的,關於字的命題,或許都與長大有關。」──李秉樞〈破體字〉 字是人存在的痕跡,是認識世界的方法學,然人生識字憂患始,由「字」延伸出長大、遊戲、知識、家鄉、親師、信仰、時間、醫病、死亡,字不停召喚生命狀態,有時倏忽即逝,有時漫無所終。寫字是關乎意志之事,皆是成長與記憶的跡證,無論所記得的或誤解的,皆在往後的生活中不斷地重返。 對談邀請李秉樞、楊富閔兩位分別來自佳里、大內,亦同樣為字快樂、痛苦著的的臺南少年,以識字為始,探問書寫的憂患與祝福。 「文字於他儼然正是肉身之借喻,然而肉身卻又難以抵擋時間的消弭,因此涉及『消失』此一主題的意外層出不窮:無論是沒有歸還的日記簿、史前遺骸一般的手機簡訊、意外墜落鐵軌的氣球符徵、看不見的雨絲、能將名字拭去的特製藥水。」——楊富閔
「我的人生,總是在辨識或者指認文字。這些那些難解的,關於字的命題,或許都與長大有關。」──李秉樞〈破體字〉
字是人存在的痕跡,是認識世界的方法學,然人生識字憂患始,由「字」延伸出長大、遊戲、知識、家鄉、親師、信仰、時間、醫病、死亡,字不停召喚生命狀態,有時倏忽即逝,有時漫無所終。寫字是關乎意志之事,皆是成長與記憶的跡證,無論所記得的或誤解的,皆在往後的生活中不斷地重返。
對談邀請李秉樞、楊富閔兩位分別來自佳里、大內,亦同樣為字快樂、痛苦著的的臺南少年,以識字為始,探問書寫的憂患與祝福。
「文字於他儼然正是肉身之借喻,然而肉身卻又難以抵擋時間的消弭,因此涉及『消失』此一主題的意外層出不窮:無論是沒有歸還的日記簿、史前遺骸一般的手機簡訊、意外墜落鐵軌的氣球符徵、看不見的雨絲、能將名字拭去的特製藥水。」——楊富閔
臺北市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