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目倉存表
這張書目倉存表,對出版社來說很重要。
每年書展前,我們會盤點書籍數量,整理出會場所需的書目清單。但紙上所載的數量,無論是687、1369或23(本),都不會讓我們感覺有太大不同,因為我們不能影像化1369本書究竟是多少。
日劇《重版出來》中曾言,新任的編輯一定要去看看出版社的倉庫,以及書籍被廢棄的過程,才能了解賣不出的書籍對倉存有多大壓力。若說到要花多少錢與心力,來處理倉庫中的數字1369,就變得有意義而且很有份量了。
「我以後不會亂說要印多少了。」這是我盤點時,心裡大喊的話。萬一要搬倉庫,哪怕新倉庫就在附近,甚至同一大廈內,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啊!!!
單單選取好題材並認真製作,就能減少出版社倉存壓力嗎?我想必須從源頭思考,這本書應該出版嗎?特別在書展時,我會重新考慮用紙和尺寸,務求書籍裝箱後不會太笨重。
也會重新思考出版人的兩難:到底第一刷該印多少?印太多就需要更多的存倉空間,太少又怕虧本。第一刷賣光後,是否應再版呢?市場是否已經飽和?再版後會不會反而只能放在倉庫內???
這些實在是非常非常因果孽報的一回事!
2.攤位地圖
每年都來書展探班的朋友常問我:「為何你的攤位每年都在差不多的位置?」這故事要從頭說起。
每年年底的香港書展,主辦方貿發局會來信詢問,是否參加來年的書展。各出版社需表達意願,並決定攤位的數目及大小。
主辦方會按出版社租用攤位的多寡,來分配位置選擇的先後次序。租用攤位數量愈多,選擇優先權愈高。而對於租用攤位數目相同的出版社,則靠抽籤決定次序。
以CUP為例,我們租用兩個攤位,假設我在「租二攤」組別中,抽到20號,則在我之前,已有19個「二攤」出版社,以及一大堆租用3個或以上攤位的參展商,比我早挑選位置。
再者,主辦方會限制參展商可挑選的區域,租用「二攤」的出版社,基本上只可選擇離入口最遠的位置。所以CUP每年的位置,幾乎都落在相似的地區。
說了長篇大論,不難發現,大型書店和出版社在整個機制中占盡優勢,因為他們有財力租用大攤位,所以能選用人流較高的入口和位置、生意自然比較理想。
如果主辦方有意培育出版,大可嘗試讓小型參展商進駐入口位置。如此,一方面可讓小型參展商獲得更多曝光機會,也可分散入口處的人流,不會像目前水洩不通。
3. 印刷廠
印刷廠在出版業中是關鍵的角色,但我們的認識最少。
有客戶常常疑問,為何要一星期才可印刷完成,或者為何不能用原紙打稿等等。他們以為像辦公室的影印機般按鍵即可。
除此之外,還有些我們沒有在意和不理解的事情。有一次印刷廠告訴我,用紙方面出了點問題,因為之前連續暴雨,紙張變得非常潮濕,需要風乾才能印製。當我正準備走進工房了解狀況時,老闆跟我說了兩個故事:
「我有兩位師傅,其中一位剛剛發現食道潰爛。」由於他工作時間長,飲食不定,導致胃酸逆流,剛剛從醫院出來。
「另一位下身全黑了。」甚麼意思?原來他長時間以小腿承托紙張,其重量導致瘀黑……
聽罷這兩個可怕的職業安全故事,即使延遲出版期也是無可奈何啊!
4. 果籃
這間印刷公司跟敝社合作十數年了。每年書展,他們都會送一個果籃,即使那年沒請他們印書,亦會逕自送來。
我在他們員工身上亦看到,已經逝去的情義禮節。
有一次,我和上司到他們公司開會,會議尾聲,對方老闆和我上司閒聊,其員工仍站在旁邊,即使有來電找他,他也不走開,只道:「我跟老闆在開會。」
更厲害的是,他們從不說「不」,不管客戶的要求有多誇張、多厲害,只要向這家香港首屈一指的印刷廠要求,他們便會說:「盡力做,放心!」無論結果如何,他們總是令我很安心。
5. 書展通道
不熟悉會場的話,香港書展簡直是個大迷宮。展館多、活動場地分散,而且設有通道管制,由主辦方的保安或工作人員「把守」。
書商員工進入會場,需要出示有認證碼的工作證,惟工作證數量往往不及員工數目,故經常出現很多人在出入口交換工作證的獨特風景。
6. 旅遊主題
自2011年開始,香港書展設立「年度作家」,介紹西西、也斯、董啟章等著名香港作家。去年不再以作家為題,換上「武俠文學」,依然予人一種本土味道、具「香港」書展的特色。
可是,今年以「旅遊」為題,就備受爭議了。
這個主題放諸四海皆適用,缺乏獨特性。要使其言之有物,不至空洞乏味,如何演繹出香港情懷便是重頭戲。回憶香港舊日風貌的作品、善於描寫香港山水的作者、以香港為題的攝影集,甚至打破「食買玩」的體驗旅遊,都值得介紹。
而這次主辦方的主題內容,大多以作者角度出法,例如介紹香港探險家李樂詩,或者是郵輪專家等,更或是某些作者周遊列國時,所得的紀念品。至於剛才提及的香港特色內容,恐怕幾希。單將重點聚焦作者,反而很難突顯香港豐富的文化了。
7. 讀者大不同
香港書展,為期7天,每一天的消費者也略有分別。
首日星期三的入場人士目光多放在新書上,追求先睹為快。星期四,最常見的是家長和學生,趁平日人流少,前來選購學業相關的教材和補充練習。星期五至星期日,則是情侶和上班族的天下。星期一的讀者多是來閒逛,期望偶遇心頭愛好。最後一天則多懷著找便宜貨心態。
8. 外帶單
從書展開幕的前一天起,場內便不時有人鬼鬼祟祟,他們不為偷東西,而是來「送禮」。在你不為意那一瞬間,丟下一堆外帶菜單,然後逃去無蹤。
儘管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有幾間餐廳,但CP值不高,要解決7天書展的十多頓飯,實在需要外求。可是展場之大、人流之多,讓工作人員與世隔絶,意外地帶動了附近餐廳的外帶業績。
但故事並不止於此。當全會場的工作人員都光顧這幾間餐廳,可想而知,每到用餐時間,餐點準不準時便憑乎運氣了。能在下單後一小時收到外送食物是很幸福的,而等個兩小時也並非新奇事……
好了,餐到了。到底我點的「肉絲麵」是否變成揚州炒飯?凍檸檬茶是否已變常溫?抑或:「抱歉,我們漏單了。」
在香港書展,要吃一口米飯,著實不易。
9. 奇怪推銷
因為「吉祥物妹妹」長得實在太可愛,活像卡通人物,所以得此稱號。她滿臉驚訝地跟我說:「剛才有位女士,跟在我們攤位看書的小男生說:『你看中文書嗎?我來跟你介紹帝王將相』,然後強行拉走他了。」
今年書展有六百多個書商,要突圍而出,的確要多動腦筋。但這種像地產經紀搶客人的方式,還是第一次看到。
10. 風水陣
大概會有人因為「書」和「輸」同音,而對書展避之則吉。想不到有人會在攤位內,也擺文昌塔等風水之物,莫非風水陣真的可以讓財源滾滾來?●
Tags:
2017年香港書展已展開序幕,不僅是全城熱議的話題,更是許多民眾的打卡熱點。Openbook閱讀誌來到香江,近距離觀察本次書展,將帶回最新香港出版資訊。
首先,我們邀請CUP雜誌執行總編輯陶培康,用10張照片,介紹香港出版人如何迎接書展的到來。
1.書目倉存表
這張書目倉存表,對出版社來說很重要。
每年書展前,我們會盤點書籍數量,整理出會場所需的書目清單。但紙上所載的數量,無論是687、1369或23(本),都不會讓我們感覺有太大不同,因為我們不能影像化1369本書究竟是多少。
日劇《重版出來》中曾言,新任的編輯一定要去看看出版社的倉庫,以及書籍被廢棄的過程,才能了解賣不出的書籍對倉存有多大壓力。若說到要花多少錢與心力,來處理倉庫中的數字1369,就變得有意義而且很有份量了。
「我以後不會亂說要印多少了。」這是我盤點時,心裡大喊的話。萬一要搬倉庫,哪怕新倉庫就在附近,甚至同一大廈內,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啊!!!
單單選取好題材並認真製作,就能減少出版社倉存壓力嗎?我想必須從源頭思考,這本書應該出版嗎?特別在書展時,我會重新考慮用紙和尺寸,務求書籍裝箱後不會太笨重。
也會重新思考出版人的兩難:到底第一刷該印多少?印太多就需要更多的存倉空間,太少又怕虧本。第一刷賣光後,是否應再版呢?市場是否已經飽和?再版後會不會反而只能放在倉庫內???
這些實在是非常非常因果孽報的一回事!
2.攤位地圖
每年都來書展探班的朋友常問我:「為何你的攤位每年都在差不多的位置?」這故事要從頭說起。
每年年底的香港書展,主辦方貿發局會來信詢問,是否參加來年的書展。各出版社需表達意願,並決定攤位的數目及大小。
主辦方會按出版社租用攤位的多寡,來分配位置選擇的先後次序。租用攤位數量愈多,選擇優先權愈高。而對於租用攤位數目相同的出版社,則靠抽籤決定次序。
以CUP為例,我們租用兩個攤位,假設我在「租二攤」組別中,抽到20號,則在我之前,已有19個「二攤」出版社,以及一大堆租用3個或以上攤位的參展商,比我早挑選位置。
再者,主辦方會限制參展商可挑選的區域,租用「二攤」的出版社,基本上只可選擇離入口最遠的位置。所以CUP每年的位置,幾乎都落在相似的地區。
說了長篇大論,不難發現,大型書店和出版社在整個機制中占盡優勢,因為他們有財力租用大攤位,所以能選用人流較高的入口和位置、生意自然比較理想。
如果主辦方有意培育出版,大可嘗試讓小型參展商進駐入口位置。如此,一方面可讓小型參展商獲得更多曝光機會,也可分散入口處的人流,不會像目前水洩不通。
3. 印刷廠
印刷廠在出版業中是關鍵的角色,但我們的認識最少。
有客戶常常疑問,為何要一星期才可印刷完成,或者為何不能用原紙打稿等等。他們以為像辦公室的影印機般按鍵即可。
除此之外,還有些我們沒有在意和不理解的事情。有一次印刷廠告訴我,用紙方面出了點問題,因為之前連續暴雨,紙張變得非常潮濕,需要風乾才能印製。當我正準備走進工房了解狀況時,老闆跟我說了兩個故事:
「我有兩位師傅,其中一位剛剛發現食道潰爛。」由於他工作時間長,飲食不定,導致胃酸逆流,剛剛從醫院出來。
「另一位下身全黑了。」甚麼意思?原來他長時間以小腿承托紙張,其重量導致瘀黑……
聽罷這兩個可怕的職業安全故事,即使延遲出版期也是無可奈何啊!
4. 果籃
這間印刷公司跟敝社合作十數年了。每年書展,他們都會送一個果籃,即使那年沒請他們印書,亦會逕自送來。
我在他們員工身上亦看到,已經逝去的情義禮節。
有一次,我和上司到他們公司開會,會議尾聲,對方老闆和我上司閒聊,其員工仍站在旁邊,即使有來電找他,他也不走開,只道:「我跟老闆在開會。」
更厲害的是,他們從不說「不」,不管客戶的要求有多誇張、多厲害,只要向這家香港首屈一指的印刷廠要求,他們便會說:「盡力做,放心!」無論結果如何,他們總是令我很安心。
5. 書展通道
不熟悉會場的話,香港書展簡直是個大迷宮。展館多、活動場地分散,而且設有通道管制,由主辦方的保安或工作人員「把守」。
書商員工進入會場,需要出示有認證碼的工作證,惟工作證數量往往不及員工數目,故經常出現很多人在出入口交換工作證的獨特風景。
6. 旅遊主題
自2011年開始,香港書展設立「年度作家」,介紹西西、也斯、董啟章等著名香港作家。去年不再以作家為題,換上「武俠文學」,依然予人一種本土味道、具「香港」書展的特色。
可是,今年以「旅遊」為題,就備受爭議了。
這個主題放諸四海皆適用,缺乏獨特性。要使其言之有物,不至空洞乏味,如何演繹出香港情懷便是重頭戲。回憶香港舊日風貌的作品、善於描寫香港山水的作者、以香港為題的攝影集,甚至打破「食買玩」的體驗旅遊,都值得介紹。
而這次主辦方的主題內容,大多以作者角度出法,例如介紹香港探險家李樂詩,或者是郵輪專家等,更或是某些作者周遊列國時,所得的紀念品。至於剛才提及的香港特色內容,恐怕幾希。單將重點聚焦作者,反而很難突顯香港豐富的文化了。
7. 讀者大不同
香港書展,為期7天,每一天的消費者也略有分別。
首日星期三的入場人士目光多放在新書上,追求先睹為快。星期四,最常見的是家長和學生,趁平日人流少,前來選購學業相關的教材和補充練習。星期五至星期日,則是情侶和上班族的天下。星期一的讀者多是來閒逛,期望偶遇心頭愛好。最後一天則多懷著找便宜貨心態。
8. 外帶單
從書展開幕的前一天起,場內便不時有人鬼鬼祟祟,他們不為偷東西,而是來「送禮」。在你不為意那一瞬間,丟下一堆外帶菜單,然後逃去無蹤。
儘管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有幾間餐廳,但CP值不高,要解決7天書展的十多頓飯,實在需要外求。可是展場之大、人流之多,讓工作人員與世隔絶,意外地帶動了附近餐廳的外帶業績。
但故事並不止於此。當全會場的工作人員都光顧這幾間餐廳,可想而知,每到用餐時間,餐點準不準時便憑乎運氣了。能在下單後一小時收到外送食物是很幸福的,而等個兩小時也並非新奇事……
好了,餐到了。到底我點的「肉絲麵」是否變成揚州炒飯?凍檸檬茶是否已變常溫?抑或:「抱歉,我們漏單了。」
在香港書展,要吃一口米飯,著實不易。
9. 奇怪推銷
因為「吉祥物妹妹」長得實在太可愛,活像卡通人物,所以得此稱號。她滿臉驚訝地跟我說:「剛才有位女士,跟在我們攤位看書的小男生說:『你看中文書嗎?我來跟你介紹帝王將相』,然後強行拉走他了。」
今年書展有六百多個書商,要突圍而出,的確要多動腦筋。但這種像地產經紀搶客人的方式,還是第一次看到。
10. 風水陣
大概會有人因為「書」和「輸」同音,而對書展避之則吉。想不到有人會在攤位內,也擺文昌塔等風水之物,莫非風水陣真的可以讓財源滾滾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走進香港書店:你不知道的港台大不同
這一週是Openbook閱讀誌的香港週,我們特別邀請資深書店工作人沈如瑩撰稿。她曾在台灣連鎖書店工作超過十年,也曾外派到香港書店工作多年。藉由她的觀察,一窺香港獨特的書店文化... 閱讀更多
香港雜誌人相談室之1》當新媒體開始裁員,紙本雜誌的下一步是?
昨天端傳媒傳出大裁員消息,數位媒體如何獲利,再次成為港台熱門話題。今天,Openbook編輯部邀請《Breakazine!》編輯顧問梁柏堅與《號外》主編Nico... 閱讀更多
專訪》徹底轉型,你敢不敢?──從紙媒到網媒,重新拉坏的CUP
就在艾略特口中最殘酷的四月,端傳媒傳出裁員消息,許多媒體人因而重新思考數位轉型與生存問題。今天,Openbook特別邀請到台灣渡蜜月的香港的《CUP》(http...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