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談到漫畫節,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美國聖地牙哥動漫展(San Diego Comic-Con)、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la bande dessinée d'Angoulême)這類國際盛事。如果告訴你德國也有漫畫節,多數人大概會很驚訝(連德國人自己都是)。其實德國的漫畫節百花齊放,若不是疫情,幾乎一年到頭都可以參加動漫相關活動,規模較大者包括:
3月初 :附屬於萊比錫書展的日本動漫展(Manga Comic Con),以及由漫畫家和圖像小說家自行主辦的「萊比錫百萬富翁俱樂部」(The Millionaires Club Leipzig)漫畫節
4月 :多特蒙德春季德國動漫展(German Comic Con Dortmund Spring)
5月底、6月初 :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Internationaler Comic-Salon Erlangen)或慕尼黑漫畫節(Comic Festival München),兩地間隔一年輪流主辦,若今年為慕尼黑漫畫節,則隔年為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
9月初 :柏林漫畫進擊(Comic Invasion Berlin)
9月底、10月初 :漢堡漫畫節(Comic Festival Hamburg)
11月 :斯圖加特德國動漫展(Comic Con Germany Stuttgart)
12月 :多特蒙德德國動漫展(German Comic Con Dortmund)
德國去年疫情反覆,今年春天再度疫情升高。從去年開始,所有大型聚會無一例外取消或改為線上,但今年夏天舉行的2021年慕尼黑漫畫節幸運迎來疫情緩和,也順勢成為第一個能正式售票開展的實體漫畫節。
Thomas von Kummant所繪製的慕尼黑漫畫節主視覺海報(取自慕尼黑漫畫節官網 )
■慕尼黑漫畫節的台漫身影
2019年的慕尼黑漫畫節充滿活力,來自世界各地的漫畫家替讀者簽繪,新興畫家現場製作漫畫小誌,蒐藏家來舊漫畫市集尋寶,甚至連臺灣漫畫都成為展覽主題之一。當年主辦單位透過瑞士出版社「華瑞圖書網」牽線,主場館以台灣漫畫為主題,展出鄭問、幾米、61Chi與小莊的作品。包括幾米、61Chi、小莊和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都應邀親自出席。
2019年慕尼黑漫畫節台灣漫畫講座,左起:主持人Paul Gravett、大辣總編輯黃健和、漫畫家小莊、61Chi
今年主辦單位則小心翼翼,改以原稿和複製畫展覽為主。少了作者、出版商和讀者的互動,漫畫節的意義何在?近年德國漫畫界有哪些作品?女性漫畫家扮演什麼角色?漫威宇宙又是怎麼形成的?筆者為您帶來今年慕尼黑漫畫節的現場報導。
■慕尼黑與漫畫
除了啤酒和豬腳之外,慕尼黑與漫畫其實也頗有淵源。德國漫畫研究學者福荷斯(Wolfgang J. Fuchs)和萊特伯格(Reinhold Reitberger)都是慕尼黑人,兩人於1971年出版《漫畫:一種大眾媒體的解析》(Comics: Anatomie eines Massenmediums ),文圖並茂地記錄歐美漫畫發展史和漫畫類型,也是德語世界第一本較完整的漫畫學術專書。兩人分別於1974年、1985年在慕尼黑主辦漫畫展,可視為慕尼黑漫畫節的濫觴。
自1990年至21世紀初,由漫畫家和漫畫同好組成的慕尼黑漫畫節協會(Comicfest München e.V.)每年主辦「ComicFest München」漫畫節,獲得慕尼黑文化局補助,以書籍展、畫展和漫畫家為三大主軸,但2003年後因財務困難,改為兩年一次。2007年起,慕尼黑漫畫城協會(Comicstadt München e.V.)也加入主辦,活動改名為「Comic Festival München」沿用至今,並模仿艾朗根漫畫沙龍,邀請出版社擺攤佈置書展,也力邀德國和外國漫畫家參展簽繪,同時舉辦漫畫工作坊、舊書市集、演講和論壇,形式愈趨多元
德國漫畫研究學者福荷斯(左)和萊特伯格兩人共同出版漫畫學術專書《漫畫:一種大眾媒體的解析》,亦先後於慕尼黑主辦過漫畫展覽(圖片取自wiki /comicforum )
■從慶典到博物館
今年慕尼黑漫畫節雖然逃過取消的命運,但當地防疫規定仍限制室內容納人數,也迫使主辦方改變主軸,取消出版社書展、簽繪、講座、工作坊和市集,將本年度定調為展覽,海報上也可看到漫畫「節」被劃掉,改成漫畫「博物館」。
今年主場館大致分為三個展區,雖然僅展出德國漫畫家的作品,但也呈現出目前德國漫壇的多元面貌。
入場後踏上螺旋樓梯登上二樓,這個樓層可說是「漫畫傳記區」,除了展出以英國瑪麗女王為主角的《血腥瑪麗》之外,另一側也掛著Willi Blöß自費出版的藝術家小傳系列。從印象派到立體派,從德國漫畫始祖Wilhem Busch到美國蒐藏家Peggy Guggenheim,Blöß用奔放的線條輪廓和大膽明亮的色塊,在描繪藝術家生平之餘,也以充滿趣味的方式重新詮釋經典名畫。本系列已經出版將近40本,也是第一部獲得「德國傳記文學獎」的漫畫。
展館二樓展出Willi Blöß藝術家漫畫小傳系列
一樓的大會堂,偌大的會議廳展出各種「德式風味」,詳細介紹作者生平和風格,同時展出代表性的複製稿或原稿。Sabrina Schmatz的《慕尼黑1945》結合日漫人物風格與寫實的背景和上色,兩者毫不衝突。Chris Kloiber的《吊帶褲超人》是巴伐利亞的第一位超級英雄,Steffen Haas則史無前例地畫出長達13公尺的現代改編童話《從前從前,森林裡傳來一聲尖叫⋯⋯ 》。
Sabrina Schmatz的《慕尼黑1945》
大會堂舞台區的《GUNG HO 》無疑是主場館的重點展覽之一。《GUNG HO 》由Benjamin von Eckartsberg編劇、Thomas von Kummant作畫,獲得多項德、法、日漫畫獎。故事設定在「白疫」爆發後如末日廢墟的歐洲,人類幾乎滅亡,怪物潛伏等待殺戮,一對兄弟因緣際會下被納入阿帕契堡壘受訓,但如果無法通過試煉,他們隨時可能被丟回外面的「禁區」。
這套帶有反烏托邦色彩的青少年冒險漫畫一系列5本於今年完結,現場不僅展出詳細的作畫過程,更可看出作者如何安排故事線,並運用電影般的分鏡引導讀者視線,讓精緻的畫面不會「干擾」閱讀的流暢度。
《GUNG HO》的故事板和分鏡圖
出了大會堂,可看到一輛捷豹E-type復古跑車迎接參觀者,配上黃橘相間的鮮豔壁紙和沙發,讓人瞬間回到1970年代。Uli Oesterle圖像小說《Vatermilch 》中的主角便是開著跑車馳騁在1970年代的慕尼黑,酒精、嗑藥、女人一概不拒,卻也因酗酒引發不幸的後果。
《Vatermilch 》改編自作者親身經歷,他父親於1975年失蹤,直到2010年,他才接獲政府通知父親過世。究竟父親這35年在哪裡、做什麼?他們倆還有可稱為「父子」的相似處嗎?最重要的是,父親當年為何離開?Oesterle開始研究所有關於父親的謠言和那個年代,虛實交錯地畫出這本圖像小說。媒體多讚譽本書真實重現當時的建築和設計細節,以及作者用精準的對話和場景刻畫出角色複雜的內心世界。本書也獲得今年慕尼黑漫畫節「砰!漫畫獎」的「最佳德語漫畫」。
《Vatermilch》展覽佈景
■漫威宇宙六十年
慕尼黑美國之家(Amerikahaus München)於上一屆慕尼黑漫畫節展出「蝙蝠俠80週年」,今年則推出「漫威漫畫宇宙60週年大展」,以1961年Marvel Comics成立同名出版社、發行《驚奇四超人》(Fantastic Four )第一冊,標誌為「漫威宇宙」的起點。
1938年DC Comics出版《超人》可視為超級英雄類型的濫觴,隨後Timely Comics(Marvel Comics前身)也曾推出霹靂火(Human Torch)、「海底人」納摩(Namor the Sub-Mariner)、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等角色,但因二戰爆發,這些角色淪為鼓勵美國軍人對抗德國納粹的宣傳品,與今日我們熟悉的超級英雄故事大不相同。
1961年,適逢當年美國人首度進入太空,《驚奇四超人》的四位超級英雄也因為在太空任務中受到輻射影響,產生超能力。「漫威之父」Stan Lee和Jack Kirby聯手打造的四位英雄雖然具有超能力,但也都是有缺陷、有感情的普通人,具深度的角色和故事吸引成年讀者,漫畫不再是青少年的專屬讀物。1962年後,漫威又加入綠巨人浩克、蜘蛛人、鋼鐵人、蟻人和黃蜂女,美國隊長也回歸,形成初代「復仇者聯盟」,漫威宇宙逐漸擴張。
《驚奇四超人》等漫威早期出版品
本次展覽展出超過180幅原稿,呈現漫威從1960年代至今的故事和角色變化,以及不同作者的多變風格。一樓包括驚奇四超人、美國隊長、星際異攻隊、X戰警、金鋼狼、黑豹,還有最近甫推出影集的汪達與幻視(WandaVision)等角色。
1990年代藝術家Todd McFarlane擔任蜘蛛人的畫家,將《蜘蛛人》知名度推上高峰,但此系列暢銷也導致角色著作權歸屬的問題浮上檯面,最終Todd McFarlane、Eric Larsen與一批當時的知名創作者離開漫威,成立Image Comics出版社,大失血的漫威則開始銷售影視版權來度過破產危機。
二樓展出各時期出現在平行宇宙的蜘蛛人,包括彼得(Peter Parker)、邁爾斯(Miles Morales)和豬豬人(Peter Porker the Spectacular Spider-Ham)等。此外,蜘蛛人第一部電影上映前遇到紐約911事件,電影製作公司索尼影業和漫威都及時反應。索尼召回蜘蛛人眼中映照出雙子星大樓的電影宣傳海報,《The Amazing Spider-Man 》第36期則以全黑封面哀悼逝者,故事中突顯超級英雄的無力感,同時向英勇的市民和警消致敬。
正中央漫畫旁白:「我們無法預料會發生這種事,任何人都想不到。我們無法阻止這一切,任何人都做不到。」「但我們在這裡,此時此刻,和你一起。」
三樓展出死侍(Deadpool)、夜魔俠(Daredevil)、制裁者(The Punisher)等反英雄,以及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恐怖漫畫(Marvel Horror)系列。
漫威宇宙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寫實和多元,相較於DC Comics將場景設在虛構的「大都會」或「高譚市」,漫威的角色活在紐約和洛杉磯,聽披頭四的音樂,經歷談戀愛、失業、藥物或酒精成癮問題,對抗排斥異己的種族主義,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
漫威的許多故事都與時代脈動同步,甚至比現實還進步,例如美國隊長涉入水門案後脫下戰袍流浪,或是1960年代黑人平權運動催生第一個非裔超級英雄角色「黑豹」和黑人英雄主角「盧克凱奇」(Luke Cage),還有主流美漫中第一場同志婚禮——在2012年出版的《Astonishing X-Men #51 》中,變種人北極星(Northstar)與同性伴侶Kyle結婚,而現實生活中的美國最高法院直到2015年才宣布全國同性婚姻合法化。
慕尼黑「美國之家」的三層展覽空間
漫威的第一場同性婚禮:右圖為《Astonishing X-Men #51》封面,變種人「北極星」與同性伴侶在該期結婚;左圖則是漫威為了慶賀這場同性婚禮,在同期出版不同封面(variant cover),刊出讀者投稿心目中最想看到兩人結婚的角色。
■漫畫界的女性主義模範
慕尼黑的法國文化協會(Institut français München)展出由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策畫的「典範——漫畫和插畫中的女性主義」巡迴展,以「自傳」、「傳記」、「女孩俱樂部」、「性別翻轉」、「性別與身體自愛」、「學術與歷史」、「運動分子與無政府主義者」、「性格堅毅的女性主角」八大主題,呈現1970年代以來的女性漫畫家如何在創作方式、內容和形式上共同形塑或革新漫畫這項媒介。在慕尼黑展期結束後,這項展覽會巡迴到柏林通訊博物館和施瓦岑巴赫(Schwarzenbach)的漫畫博物館,最後在明年夏天回到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展出。
會中展出30位來自德國、法國、比利時、黎巴嫩等地女性漫畫家的作品,但也不時可見到武內直子《美少女戰士》所帶來的影響。圖為瑞典漫畫家Natalia Batista的〈武內直子〉(Naoko Takeuchi)。
「女孩俱樂部」以「聯合起來,聲音比較大」為呼籲,展出藝術家聯盟「Die Goldene Discofaust」的訪談影片和他們的合作裝置藝術。「Die Goldene Discofaust」的四位女性漫畫家和插畫家自藝術大學時期即相識,常互相分享、評論彼此作品,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組成聯盟後不僅合作出版第一本烹飪書,這次展覽也將各自的創作偶像畫在長布條上,合組為裝置藝術〈變化〉(Wandeln),運用布條可折、扭、交疊的特質,呈現彼此的交互影響。
Karolina Chyzewska、Sheree Domingo、Ilki Kocer、Katharina Röser、Burcu Türker的合作裝置藝術〈變化〉(Wandeln)
展覽中也可看見德國漫畫家代代相承的痕跡。2020年獲頒「馬克思和莫里茲終身成就獎」的Anke Feuchtenberger創作和教學不輟,在本展覽中的「學術與歷史」區展出對她影響甚深的女性前輩,包括反戰異議分子兼德國共產黨創始人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以及美國社運人士雀爾西.曼寧(Chelsea Manning)等。而德國漫畫家Barbara Yelin也在展覽畫作〈英雌旅程〉的簡介提到,她在漢堡讀藝術時即奉Anke Feuchtenberger為典範,她們被教導了解自己,意識到自己身為女性而能克服一切反對,依照自己所想去執行創作,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新一代的漫畫家已經能更直接地以女性主義為題創作,如現年35歲的德國漫畫家Birgit Weyhe,曾在市集發現兩張看似女孩的明信片,背後卻寫著小男孩的名字「Gustavito」。Weyhe聯想到現今的童裝和玩具,都因市場差異化的考量而刻意區別男孩、女孩,使衣服和玩具有了性別。若Gustavito在今天的社會穿著「不男性化」,會不會容易被其他小孩嘲笑?性別是由誰決定的?Weyhe在〈性別化Gustavito〉中思索這些問題。
德國漫畫家Barbara Yelin在〈英雌旅程〉中,畫下自己的創作過程。
德國漫畫家Birgit Weyhe的〈性別化Gustavito〉(Gendering Gustavito)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漫畫節
慕尼黑漫畫節過去常借用博物館和文化或藝術中心作為展覽場地,今年更因為室內集會人數的防疫限制,必須分散人流,因此展覽場所遍佈全城,過去在啤酒節博物館、瓦倫廷卡斯塔博物館(Valentin Karlstadt Musäum)、猶太博物館都有衛星展覽,藝術空間和BMW展示中心等私人機構也是租借對象,它們的共通點是位於慕尼黑市中心,交通便利。
此外,各國使館或文化中心也是漫畫節的重要合作夥伴。除了法國文化協會、美國之家以外,今年在捷克中心(Tschechischen Zentrum München)也推出「此時此地」漫畫展,承繼兩年前的「捷克漫畫百年展」,今年介紹近20年來最受歡迎的捷克漫畫家和插畫家,以及目前捷克漫畫界的趨勢潮流。
2019年慕尼黑漫畫節盛況
為了控制人流,今年主場館舊會議廳(Alte Kongresshalle)不賣單日可多次進出的日票或多日票,改賣只能參觀3個小時的單次入場券。主展館每日僅開放3個入場時段,每個時段僅開賣100張入場券。這表示4天展期中最高參觀人次只有1200人,約為過去的1/10,且實際參觀人數還可能更低,難怪今年主展館無論室內室外都冷清許多。以往可以看到大型氣球、Coser、在隔壁啤酒餐廳邊喝一杯邊聊天的漫畫家和出版商、記者,今年都不見蹤影。
自去年德國疫情爆發後,漫畫節、書展的數位化和在地連結已經變成基本條件,主辦單位串連博物館、文化中心、書店提高漫畫曝光度和慶典氣氛,講座則先在社群媒體預告時間,現場連線,事後也能在網路上回播,確保在維持社交距離下,群眾仍能接觸漫畫。實體結合數位媒介、作品宣傳管道、和書迷的交流方式更趨多元化。初心不變,仍是希望讓漫畫同好彼此交流,推廣好作品讓更多人認識。●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現場照片均由筆者提供,照片中的作品著作權屬於其作者和/或Comic Festival München。
VIDEO
2021慕尼黑漫畫節主場館展示導覽
Tags:
(圖片來源:慕尼黑漫畫節官網、sway攝)
一般談到漫畫節,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美國聖地牙哥動漫展(San Diego Comic-Con)、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la bande dessinée d'Angoulême)這類國際盛事。如果告訴你德國也有漫畫節,多數人大概會很驚訝(連德國人自己都是)。其實德國的漫畫節百花齊放,若不是疫情,幾乎一年到頭都可以參加動漫相關活動,規模較大者包括:
德國去年疫情反覆,今年春天再度疫情升高。從去年開始,所有大型聚會無一例外取消或改為線上,但今年夏天舉行的2021年慕尼黑漫畫節幸運迎來疫情緩和,也順勢成為第一個能正式售票開展的實體漫畫節。
■慕尼黑漫畫節的台漫身影
2019年的慕尼黑漫畫節充滿活力,來自世界各地的漫畫家替讀者簽繪,新興畫家現場製作漫畫小誌,蒐藏家來舊漫畫市集尋寶,甚至連臺灣漫畫都成為展覽主題之一。當年主辦單位透過瑞士出版社「華瑞圖書網」牽線,主場館以台灣漫畫為主題,展出鄭問、幾米、61Chi與小莊的作品。包括幾米、61Chi、小莊和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都應邀親自出席。
今年主辦單位則小心翼翼,改以原稿和複製畫展覽為主。少了作者、出版商和讀者的互動,漫畫節的意義何在?近年德國漫畫界有哪些作品?女性漫畫家扮演什麼角色?漫威宇宙又是怎麼形成的?筆者為您帶來今年慕尼黑漫畫節的現場報導。
■慕尼黑與漫畫
除了啤酒和豬腳之外,慕尼黑與漫畫其實也頗有淵源。德國漫畫研究學者福荷斯(Wolfgang J. Fuchs)和萊特伯格(Reinhold Reitberger)都是慕尼黑人,兩人於1971年出版《漫畫:一種大眾媒體的解析》(Comics: Anatomie eines Massenmediums),文圖並茂地記錄歐美漫畫發展史和漫畫類型,也是德語世界第一本較完整的漫畫學術專書。兩人分別於1974年、1985年在慕尼黑主辦漫畫展,可視為慕尼黑漫畫節的濫觴。
自1990年至21世紀初,由漫畫家和漫畫同好組成的慕尼黑漫畫節協會(Comicfest München e.V.)每年主辦「ComicFest München」漫畫節,獲得慕尼黑文化局補助,以書籍展、畫展和漫畫家為三大主軸,但2003年後因財務困難,改為兩年一次。2007年起,慕尼黑漫畫城協會(Comicstadt München e.V.)也加入主辦,活動改名為「Comic Festival München」沿用至今,並模仿艾朗根漫畫沙龍,邀請出版社擺攤佈置書展,也力邀德國和外國漫畫家參展簽繪,同時舉辦漫畫工作坊、舊書市集、演講和論壇,形式愈趨多元
■從慶典到博物館
今年慕尼黑漫畫節雖然逃過取消的命運,但當地防疫規定仍限制室內容納人數,也迫使主辦方改變主軸,取消出版社書展、簽繪、講座、工作坊和市集,將本年度定調為展覽,海報上也可看到漫畫「節」被劃掉,改成漫畫「博物館」。
今年主場館大致分為三個展區,雖然僅展出德國漫畫家的作品,但也呈現出目前德國漫壇的多元面貌。
入場後踏上螺旋樓梯登上二樓,這個樓層可說是「漫畫傳記區」,除了展出以英國瑪麗女王為主角的《血腥瑪麗》之外,另一側也掛著Willi Blöß自費出版的藝術家小傳系列。從印象派到立體派,從德國漫畫始祖Wilhem Busch到美國蒐藏家Peggy Guggenheim,Blöß用奔放的線條輪廓和大膽明亮的色塊,在描繪藝術家生平之餘,也以充滿趣味的方式重新詮釋經典名畫。本系列已經出版將近40本,也是第一部獲得「德國傳記文學獎」的漫畫。
一樓的大會堂,偌大的會議廳展出各種「德式風味」,詳細介紹作者生平和風格,同時展出代表性的複製稿或原稿。Sabrina Schmatz的《慕尼黑1945》結合日漫人物風格與寫實的背景和上色,兩者毫不衝突。Chris Kloiber的《吊帶褲超人》是巴伐利亞的第一位超級英雄,Steffen Haas則史無前例地畫出長達13公尺的現代改編童話《從前從前,森林裡傳來一聲尖叫⋯⋯》。
大會堂舞台區的《GUNG HO》無疑是主場館的重點展覽之一。《GUNG HO》由Benjamin von Eckartsberg編劇、Thomas von Kummant作畫,獲得多項德、法、日漫畫獎。故事設定在「白疫」爆發後如末日廢墟的歐洲,人類幾乎滅亡,怪物潛伏等待殺戮,一對兄弟因緣際會下被納入阿帕契堡壘受訓,但如果無法通過試煉,他們隨時可能被丟回外面的「禁區」。
這套帶有反烏托邦色彩的青少年冒險漫畫一系列5本於今年完結,現場不僅展出詳細的作畫過程,更可看出作者如何安排故事線,並運用電影般的分鏡引導讀者視線,讓精緻的畫面不會「干擾」閱讀的流暢度。
出了大會堂,可看到一輛捷豹E-type復古跑車迎接參觀者,配上黃橘相間的鮮豔壁紙和沙發,讓人瞬間回到1970年代。Uli Oesterle圖像小說《Vatermilch》中的主角便是開著跑車馳騁在1970年代的慕尼黑,酒精、嗑藥、女人一概不拒,卻也因酗酒引發不幸的後果。
《Vatermilch》改編自作者親身經歷,他父親於1975年失蹤,直到2010年,他才接獲政府通知父親過世。究竟父親這35年在哪裡、做什麼?他們倆還有可稱為「父子」的相似處嗎?最重要的是,父親當年為何離開?Oesterle開始研究所有關於父親的謠言和那個年代,虛實交錯地畫出這本圖像小說。媒體多讚譽本書真實重現當時的建築和設計細節,以及作者用精準的對話和場景刻畫出角色複雜的內心世界。本書也獲得今年慕尼黑漫畫節「砰!漫畫獎」的「最佳德語漫畫」。
■漫威宇宙六十年
慕尼黑美國之家(Amerikahaus München)於上一屆慕尼黑漫畫節展出「蝙蝠俠80週年」,今年則推出「漫威漫畫宇宙60週年大展」,以1961年Marvel Comics成立同名出版社、發行《驚奇四超人》(Fantastic Four)第一冊,標誌為「漫威宇宙」的起點。
1938年DC Comics出版《超人》可視為超級英雄類型的濫觴,隨後Timely Comics(Marvel Comics前身)也曾推出霹靂火(Human Torch)、「海底人」納摩(Namor the Sub-Mariner)、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等角色,但因二戰爆發,這些角色淪為鼓勵美國軍人對抗德國納粹的宣傳品,與今日我們熟悉的超級英雄故事大不相同。
1961年,適逢當年美國人首度進入太空,《驚奇四超人》的四位超級英雄也因為在太空任務中受到輻射影響,產生超能力。「漫威之父」Stan Lee和Jack Kirby聯手打造的四位英雄雖然具有超能力,但也都是有缺陷、有感情的普通人,具深度的角色和故事吸引成年讀者,漫畫不再是青少年的專屬讀物。1962年後,漫威又加入綠巨人浩克、蜘蛛人、鋼鐵人、蟻人和黃蜂女,美國隊長也回歸,形成初代「復仇者聯盟」,漫威宇宙逐漸擴張。
本次展覽展出超過180幅原稿,呈現漫威從1960年代至今的故事和角色變化,以及不同作者的多變風格。一樓包括驚奇四超人、美國隊長、星際異攻隊、X戰警、金鋼狼、黑豹,還有最近甫推出影集的汪達與幻視(WandaVision)等角色。
1990年代藝術家Todd McFarlane擔任蜘蛛人的畫家,將《蜘蛛人》知名度推上高峰,但此系列暢銷也導致角色著作權歸屬的問題浮上檯面,最終Todd McFarlane、Eric Larsen與一批當時的知名創作者離開漫威,成立Image Comics出版社,大失血的漫威則開始銷售影視版權來度過破產危機。
二樓展出各時期出現在平行宇宙的蜘蛛人,包括彼得(Peter Parker)、邁爾斯(Miles Morales)和豬豬人(Peter Porker the Spectacular Spider-Ham)等。此外,蜘蛛人第一部電影上映前遇到紐約911事件,電影製作公司索尼影業和漫威都及時反應。索尼召回蜘蛛人眼中映照出雙子星大樓的電影宣傳海報,《The Amazing Spider-Man》第36期則以全黑封面哀悼逝者,故事中突顯超級英雄的無力感,同時向英勇的市民和警消致敬。
三樓展出死侍(Deadpool)、夜魔俠(Daredevil)、制裁者(The Punisher)等反英雄,以及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恐怖漫畫(Marvel Horror)系列。
漫威宇宙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寫實和多元,相較於DC Comics將場景設在虛構的「大都會」或「高譚市」,漫威的角色活在紐約和洛杉磯,聽披頭四的音樂,經歷談戀愛、失業、藥物或酒精成癮問題,對抗排斥異己的種族主義,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
漫威的許多故事都與時代脈動同步,甚至比現實還進步,例如美國隊長涉入水門案後脫下戰袍流浪,或是1960年代黑人平權運動催生第一個非裔超級英雄角色「黑豹」和黑人英雄主角「盧克凱奇」(Luke Cage),還有主流美漫中第一場同志婚禮——在2012年出版的《Astonishing X-Men #51》中,變種人北極星(Northstar)與同性伴侶Kyle結婚,而現實生活中的美國最高法院直到2015年才宣布全國同性婚姻合法化。
■漫畫界的女性主義模範
慕尼黑的法國文化協會(Institut français München)展出由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策畫的「典範——漫畫和插畫中的女性主義」巡迴展,以「自傳」、「傳記」、「女孩俱樂部」、「性別翻轉」、「性別與身體自愛」、「學術與歷史」、「運動分子與無政府主義者」、「性格堅毅的女性主角」八大主題,呈現1970年代以來的女性漫畫家如何在創作方式、內容和形式上共同形塑或革新漫畫這項媒介。在慕尼黑展期結束後,這項展覽會巡迴到柏林通訊博物館和施瓦岑巴赫(Schwarzenbach)的漫畫博物館,最後在明年夏天回到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展出。
「女孩俱樂部」以「聯合起來,聲音比較大」為呼籲,展出藝術家聯盟「Die Goldene Discofaust」的訪談影片和他們的合作裝置藝術。「Die Goldene Discofaust」的四位女性漫畫家和插畫家自藝術大學時期即相識,常互相分享、評論彼此作品,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組成聯盟後不僅合作出版第一本烹飪書,這次展覽也將各自的創作偶像畫在長布條上,合組為裝置藝術〈變化〉(Wandeln),運用布條可折、扭、交疊的特質,呈現彼此的交互影響。
展覽中也可看見德國漫畫家代代相承的痕跡。2020年獲頒「馬克思和莫里茲終身成就獎」的Anke Feuchtenberger創作和教學不輟,在本展覽中的「學術與歷史」區展出對她影響甚深的女性前輩,包括反戰異議分子兼德國共產黨創始人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以及美國社運人士雀爾西.曼寧(Chelsea Manning)等。而德國漫畫家Barbara Yelin也在展覽畫作〈英雌旅程〉的簡介提到,她在漢堡讀藝術時即奉Anke Feuchtenberger為典範,她們被教導了解自己,意識到自己身為女性而能克服一切反對,依照自己所想去執行創作,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新一代的漫畫家已經能更直接地以女性主義為題創作,如現年35歲的德國漫畫家Birgit Weyhe,曾在市集發現兩張看似女孩的明信片,背後卻寫著小男孩的名字「Gustavito」。Weyhe聯想到現今的童裝和玩具,都因市場差異化的考量而刻意區別男孩、女孩,使衣服和玩具有了性別。若Gustavito在今天的社會穿著「不男性化」,會不會容易被其他小孩嘲笑?性別是由誰決定的?Weyhe在〈性別化Gustavito〉中思索這些問題。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漫畫節
慕尼黑漫畫節過去常借用博物館和文化或藝術中心作為展覽場地,今年更因為室內集會人數的防疫限制,必須分散人流,因此展覽場所遍佈全城,過去在啤酒節博物館、瓦倫廷卡斯塔博物館(Valentin Karlstadt Musäum)、猶太博物館都有衛星展覽,藝術空間和BMW展示中心等私人機構也是租借對象,它們的共通點是位於慕尼黑市中心,交通便利。
此外,各國使館或文化中心也是漫畫節的重要合作夥伴。除了法國文化協會、美國之家以外,今年在捷克中心(Tschechischen Zentrum München)也推出「此時此地」漫畫展,承繼兩年前的「捷克漫畫百年展」,今年介紹近20年來最受歡迎的捷克漫畫家和插畫家,以及目前捷克漫畫界的趨勢潮流。
為了控制人流,今年主場館舊會議廳(Alte Kongresshalle)不賣單日可多次進出的日票或多日票,改賣只能參觀3個小時的單次入場券。主展館每日僅開放3個入場時段,每個時段僅開賣100張入場券。這表示4天展期中最高參觀人次只有1200人,約為過去的1/10,且實際參觀人數還可能更低,難怪今年主展館無論室內室外都冷清許多。以往可以看到大型氣球、Coser、在隔壁啤酒餐廳邊喝一杯邊聊天的漫畫家和出版商、記者,今年都不見蹤影。
自去年德國疫情爆發後,漫畫節、書展的數位化和在地連結已經變成基本條件,主辦單位串連博物館、文化中心、書店提高漫畫曝光度和慶典氣氛,講座則先在社群媒體預告時間,現場連線,事後也能在網路上回播,確保在維持社交距離下,群眾仍能接觸漫畫。實體結合數位媒介、作品宣傳管道、和書迷的交流方式更趨多元化。初心不變,仍是希望讓漫畫同好彼此交流,推廣好作品讓更多人認識。●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現場照片均由筆者提供,照片中的作品著作權屬於其作者和/或Comic Festival Münche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滿滿漫畫節 下》創作者直擊 ft. 偵探H.Z小姐、高妍、老人、劉倩帆、藥島
閱讀更多
漫射計畫》一座漫畫城市的興起:安古蘭漫畫博物館如何凝聚能量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漫射計畫也將介紹世界各地的漫畫博物館,... 閱讀更多
漫射計畫》小誌不死:世界最獨特的法國小誌圖書館(La Fanzinothèque)
漫畫是載體、是傳播媒介,也屬於時代的光,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接收了一批臺灣漫畫,每雙月發行《漫射報》。漫射計畫也將介紹世界各地的漫畫博物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