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講題介紹】 8/17(三)第一講:情境、對照與預告:音樂引用的不同層次——《多利安·葛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0)/ 王爾德 8/24(三)第二講:巴黎、小說、歌劇院——《基督山恩仇記》( Le Comte de Monte-Cristo,1844) 大仲馬 8/31(三)第三講:「以管窺天」:從歌劇場景看寫作技藝——《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856)/ 福樓拜 9/07(三)第四講:鋼琴、少女、貝多芬——《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1908) / 福斯特 9/14(三)第五講:結構、故事、主題、動機:小說與作曲的異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4)/ 昆德拉 9/21(三)第六講:明喻與暗喻、事物的核心——《第一人稱單數》(First Person Singular,2020)/ 村上春樹
音樂與文學,從來不曾離開彼此,在小說世界也是如此。但作者為什麼要在小說裡引用音樂?樂曲,以及作者引用它們的方式,能否幫助我們更理解小說與小說家,告訴我們被忽略的時代背景與細節,甚至使我們得以拆解作者的寫作技法?藉由六本小說,我們將進行六場音樂考古與文本解析,看音樂如何成為小說場景,以及音樂作為概念,如何影響小說家的寫作,一併檢驗作者是否「引用正確」。
歡迎大家聽音樂、讀小說,還能「用音樂讀小說」。(撰⽂=焦元溥)
【每週講題介紹】
8/17(三)第一講:情境、對照與預告:音樂引用的不同層次——《多利安·葛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0)/ 王爾德
8/24(三)第二講:巴黎、小說、歌劇院——《基督山恩仇記》( Le Comte de Monte-Cristo,1844) 大仲馬
8/31(三)第三講:「以管窺天」:從歌劇場景看寫作技藝——《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856)/ 福樓拜
9/07(三)第四講:鋼琴、少女、貝多芬——《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1908) / 福斯特
9/14(三)第五講:結構、故事、主題、動機:小說與作曲的異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4)/ 昆德拉
9/21(三)第六講:明喻與暗喻、事物的核心——《第一人稱單數》(First Person Singular,2020)/ 村上春樹
臺中市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