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挫傷:王詩琅〈沒落〉、〈夜雨〉、〈十字路〉】王詩琅(1908-1984)出生於臺北艋舺(今萬華區),筆名王錦江,文學家、文史研究者、社會運動者。王詩琅在 16 歲時,與朋友組織讀書團體「勵學會」,卻經常受到日本警方的干涉而關閉。18 歲那年,王詩琅參加主張無政府主義的左派團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因而被捕入獄;23 歲,又因涉入「臺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再次入獄。多次入獄、出獄後,王詩琅加入文藝性質協會,開始執筆寫作,而後擔任多份報紙刊物之作者、編輯,其對於臺灣歷史、臺灣民俗的書寫,奠定臺灣史研究的重要基礎。本次講座選讀之〈夜雨〉、〈沒落〉、〈十字路〉,因其寫出 1930 年代的臺北人民生活樣貌,被合稱為「臺北城三部曲」。王詩琅的文學作品內容多反映其無政府主義思想,小說中出現的角色如社運人士、罷工工人、銀行職員等,以寫實主義的筆觸、與當時社會運動受到壓迫的挫折感,描繪出時代社會現況,也體現了臺灣新文學運動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運動、社會時事的密不可分。文本|理想的挫傷:王詩琅〈沒落〉、〈夜雨〉、〈十字路〉講者|朱宥勳(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日期|2023/05/25(四)19:00-21:00地點|GoogleMeet、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臺北市松江路266號3樓)報名|https://ntp.pse.is/230525
【理想的挫傷:王詩琅〈沒落〉、〈夜雨〉、〈十字路〉】
王詩琅(1908-1984)出生於臺北艋舺(今萬華區),筆名王錦江,文學家、文史研究者、社會運動者。王詩琅在 16 歲時,與朋友組織讀書團體「勵學會」,卻經常受到日本警方的干涉而關閉。18 歲那年,王詩琅參加主張無政府主義的左派團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因而被捕入獄;23 歲,又因涉入「臺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再次入獄。多次入獄、出獄後,王詩琅加入文藝性質協會,開始執筆寫作,而後擔任多份報紙刊物之作者、編輯,其對於臺灣歷史、臺灣民俗的書寫,奠定臺灣史研究的重要基礎。
本次講座選讀之〈夜雨〉、〈沒落〉、〈十字路〉,因其寫出 1930 年代的臺北人民生活樣貌,被合稱為「臺北城三部曲」。王詩琅的文學作品內容多反映其無政府主義思想,小說中出現的角色如社運人士、罷工工人、銀行職員等,以寫實主義的筆觸、與當時社會運動受到壓迫的挫折感,描繪出時代社會現況,也體現了臺灣新文學運動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運動、社會時事的密不可分。
文本|理想的挫傷:王詩琅〈沒落〉、〈夜雨〉、〈十字路〉
講者|朱宥勳(小說家、文學評論家)
日期|2023/05/25(四)19:00-21:00
地點|GoogleMeet、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臺北市松江路266號3樓)
報名|https://ntp.pse.is/230525
閱讀通信 vol.236》毒與藥只有一線之隔,用藥源頭可能是痛苦而非娛樂
臺北市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