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逝後最新著作《坂本圖書》近日推出中文版,從電影、文學、當代哲學到音樂,以書為介,呈現教授的閱讀世界與創作心法。大塊文化與重本書店Weight Books日前合作舉辦「坂本圖書」展覽,展示教授選書以及美國導演空音央(Neo Sora)的攝影作品,同時舉辦兩場活動,邀請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和敘事藝術家楊雨樵,與大家分享閱讀《坂本圖書》的所思所想。
10月25日晚間的第二場分享會,由長期從事音樂史與口頭傳統研究的楊雨樵主講。他以「書籍與音樂編織的回聲之網」為題,帶領聽眾深入《坂本圖書》的篇章,俯瞰坂本龍一的時代之網。在這張網上,楊雨樵帶我們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動與靜,一窺晚年的教授是如何接收了世界音樂的聲響,又是如何透過創作給予回聲?
➤沉默的回聲
日語中,「木靈」(こだま)一詞被用來指稱回聲,因為古人認為山谷、樹林中延遲的回聲,其實是寄居於樹木中的神靈在回應我們所發出的聲音。楊雨樵說,就像此類過去的口頭傳統依然留存於現今的日語詞彙當中,音樂與文藝的影響史也是如此,坂本龍一與同世代、前世代的文藝創作者其實是以動態的網狀交織在一起的。
楊雨樵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複雜的網狀圖像,坂本位列其中,與一系列的人名交錯連結——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作曲家艾瑞克.薩提(Erik Satie),還有小說作品如夏目漱石《草枕》,或音樂類別如巴洛克音樂、家具音樂等等⋯⋯各類不同的人物、作品、文化以複雜的網狀錯雜在一起。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正中心的「沉默」二字。
沉默之於坂本龍一與這些音樂家、學者的關係何在?這個概念又如何把他們串聯在一起?楊雨樵在分享會之初,即邀請全場聽眾共同體驗了15秒的沉默。15秒內所有人都不發出聲音⋯⋯在突然收斂的沉默之中,店外的聲音、店內咖啡機運作的聲響變得格外明顯,就像重力把周圍的聲響吸納進來。這個「包含了一切非預期聲響的沉默」正是20世紀音樂的一大主題,楊雨樵說。
1950年代,凱吉著名的曲子〈4分33秒〉橫空出世,音樂家坐在鋼琴前一顆音也不彈——這樣的沉默,凱吉自言不是他的發明,而來自法國作曲家薩提提出的「家具音樂」,透過簡單的、不斷循環的曲章,讓音樂如同家具或壁紙一般化作背景,而進入沉默⋯⋯
楊雨樵帶著聽眾們一路爬梳著由「沉默」召喚而來的音樂與音樂家,推究至中世紀的教育:「自由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占星),當時人們已經推究出韻律,其實來自沉默。這種思考也影響到其後教會複音音樂的佩羅坦,又一路影響到巴洛克音樂,到後來的德布西、拉威爾。
琳瑯滿目地,楊雨樵的博學濃縮了音樂史,帶我們認識了各形各色的「沉默」,這屬於人類的連續且奧妙的思索,不中斷地抵達了坂本龍一的20世紀。
➤坂本龍一與文藝史的互文
回到影響教授最甚的凱吉,他追尋薩提,提出了聲音的4個特徵:頻率、震幅、音色和時長。而當中唯有時長,是沉默與聲音共享的一個特徵。凱吉曾試著將薩提的家具音樂從法國搬移至美國演出,但遲遲取得不了授權,所以他臨時譜了新曲,更改了薩提曲子中的所有音高,只保留每顆音同樣的時長,因為時長是沉默與聲音唯一共有的特徵。透過這種作法,凱吉成功地把薩提的沉默帶到了美國。
改變音高、保留時長,這與凱吉發明預製鋼琴(Prepared piano)時的做法相同:他在琴弦間塞入螺絲釘、栓子,讓彈奏時的聲音全然改變,同樣只保留了時長而突出了沉默。
就在坂本龍一錄製《Async》這張專輯的前後,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倒灌進入內陸,宮城縣農業高中的體育館內,一台鋼琴浸泡於海水中,直到災後數日才被發現。
找到了這台海嘯鋼琴(つなみピアノ),坂本龍一以此受損的鋼琴完成《Async》的錄製,「這是被大自然調過音的鋼琴」,坂本龍一說。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預製鋼琴,當坂本龍一彈奏這改變了原先音高的鋼琴,楊雨樵說,凱吉的沉默,也來到了坂本的音樂之中。
所以《Async》中的第一首〈Disintegration〉,這個曲名就讓人想到凱吉,其基調又是6個音不斷地重複,仔細聽,你會注意到這首曲子如何與薩提,與20世紀的音樂史發生關聯。
楊雨樵於講座中細細解剖出坂本龍一與文藝史的互文之處。夏目漱石小說《草枕》當中一幅一幅圖像,其片斷與不連續的描寫,如何影響到顧爾德《郭德堡變奏曲》的變化。與之相同的,俳句瞬發的圖像性影響到提出「蒙太奇」概念的電影理論家艾森斯坦。
凱吉也為了創造出瞬間的偶發性,以易經卜卦的方式創作了〈Music of Changes〉,而成就了所謂的機遇音樂(Chance music)。1993年坂本龍一在向凱吉致敬的專輯中,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納入了廣播、電子訊號的雜音,隨機遇拼湊出了〈Haiku FM〉。
每一個音樂家、藝術家,其實都在一張網上發出漣漪,漣漪在每個地方製造回聲,影響彼此。在講座最後,楊雨樵如此總結:坂本龍一接收了什麼,如何進行創作?這是《坂本圖書》最可貴之處,讓我們看見坂本龍一在這些網狀結構——這些漣漪與回聲當中的位置。●
坂本圖書
作者:坂本龍一
譯者:高彩雯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坂本龍一
音樂家,1952-2023。曾為日本前衛電子樂團YMO的一員, 一九八三年樂團解散後開始個人音樂生涯。參與演出及配樂的電影《俘虜》(1983)獲得英國影視學院最佳電影配樂,以《末代皇帝》(1987)電影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
著作甚豐,目前台灣已出版:《skmt 坂本龍一是誰》(大塊文化出版);《音樂使人自由》、《我還能看見幾次滿月?》(麥田出版)。
|
Tags:
photo credit:重本書店
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逝後最新著作《坂本圖書》近日推出中文版,從電影、文學、當代哲學到音樂,以書為介,呈現教授的閱讀世界與創作心法。大塊文化與重本書店Weight Books日前合作舉辦「坂本圖書」展覽,展示教授選書以及美國導演空音央(Neo Sora)的攝影作品,同時舉辦兩場活動,邀請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和敘事藝術家楊雨樵,與大家分享閱讀《坂本圖書》的所思所想。
10月25日晚間的第二場分享會,由長期從事音樂史與口頭傳統研究的楊雨樵主講。他以「書籍與音樂編織的回聲之網」為題,帶領聽眾深入《坂本圖書》的篇章,俯瞰坂本龍一的時代之網。在這張網上,楊雨樵帶我們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動與靜,一窺晚年的教授是如何接收了世界音樂的聲響,又是如何透過創作給予回聲?
➤沉默的回聲
日語中,「木靈」(こだま)一詞被用來指稱回聲,因為古人認為山谷、樹林中延遲的回聲,其實是寄居於樹木中的神靈在回應我們所發出的聲音。楊雨樵說,就像此類過去的口頭傳統依然留存於現今的日語詞彙當中,音樂與文藝的影響史也是如此,坂本龍一與同世代、前世代的文藝創作者其實是以動態的網狀交織在一起的。
楊雨樵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複雜的網狀圖像,坂本位列其中,與一系列的人名交錯連結——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作曲家艾瑞克.薩提(Erik Satie),還有小說作品如夏目漱石《草枕》,或音樂類別如巴洛克音樂、家具音樂等等⋯⋯各類不同的人物、作品、文化以複雜的網狀錯雜在一起。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正中心的「沉默」二字。
沉默之於坂本龍一與這些音樂家、學者的關係何在?這個概念又如何把他們串聯在一起?楊雨樵在分享會之初,即邀請全場聽眾共同體驗了15秒的沉默。15秒內所有人都不發出聲音⋯⋯在突然收斂的沉默之中,店外的聲音、店內咖啡機運作的聲響變得格外明顯,就像重力把周圍的聲響吸納進來。這個「包含了一切非預期聲響的沉默」正是20世紀音樂的一大主題,楊雨樵說。
1950年代,凱吉著名的曲子〈4分33秒〉橫空出世,音樂家坐在鋼琴前一顆音也不彈——這樣的沉默,凱吉自言不是他的發明,而來自法國作曲家薩提提出的「家具音樂」,透過簡單的、不斷循環的曲章,讓音樂如同家具或壁紙一般化作背景,而進入沉默⋯⋯
楊雨樵帶著聽眾們一路爬梳著由「沉默」召喚而來的音樂與音樂家,推究至中世紀的教育:「自由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占星),當時人們已經推究出韻律,其實來自沉默。這種思考也影響到其後教會複音音樂的佩羅坦,又一路影響到巴洛克音樂,到後來的德布西、拉威爾。
琳瑯滿目地,楊雨樵的博學濃縮了音樂史,帶我們認識了各形各色的「沉默」,這屬於人類的連續且奧妙的思索,不中斷地抵達了坂本龍一的20世紀。
➤坂本龍一與文藝史的互文
回到影響教授最甚的凱吉,他追尋薩提,提出了聲音的4個特徵:頻率、震幅、音色和時長。而當中唯有時長,是沉默與聲音共享的一個特徵。凱吉曾試著將薩提的家具音樂從法國搬移至美國演出,但遲遲取得不了授權,所以他臨時譜了新曲,更改了薩提曲子中的所有音高,只保留每顆音同樣的時長,因為時長是沉默與聲音唯一共有的特徵。透過這種作法,凱吉成功地把薩提的沉默帶到了美國。
改變音高、保留時長,這與凱吉發明預製鋼琴(Prepared piano)時的做法相同:他在琴弦間塞入螺絲釘、栓子,讓彈奏時的聲音全然改變,同樣只保留了時長而突出了沉默。
就在坂本龍一錄製《Async》這張專輯的前後,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倒灌進入內陸,宮城縣農業高中的體育館內,一台鋼琴浸泡於海水中,直到災後數日才被發現。
找到了這台海嘯鋼琴(つなみピアノ),坂本龍一以此受損的鋼琴完成《Async》的錄製,「這是被大自然調過音的鋼琴」,坂本龍一說。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預製鋼琴,當坂本龍一彈奏這改變了原先音高的鋼琴,楊雨樵說,凱吉的沉默,也來到了坂本的音樂之中。
所以《Async》中的第一首〈Disintegration〉,這個曲名就讓人想到凱吉,其基調又是6個音不斷地重複,仔細聽,你會注意到這首曲子如何與薩提,與20世紀的音樂史發生關聯。
楊雨樵於講座中細細解剖出坂本龍一與文藝史的互文之處。夏目漱石小說《草枕》當中一幅一幅圖像,其片斷與不連續的描寫,如何影響到顧爾德《郭德堡變奏曲》的變化。與之相同的,俳句瞬發的圖像性影響到提出「蒙太奇」概念的電影理論家艾森斯坦。
凱吉也為了創造出瞬間的偶發性,以易經卜卦的方式創作了〈Music of Changes〉,而成就了所謂的機遇音樂(Chance music)。1993年坂本龍一在向凱吉致敬的專輯中,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納入了廣播、電子訊號的雜音,隨機遇拼湊出了〈Haiku FM〉。
每一個音樂家、藝術家,其實都在一張網上發出漣漪,漣漪在每個地方製造回聲,影響彼此。在講座最後,楊雨樵如此總結:坂本龍一接收了什麼,如何進行創作?這是《坂本圖書》最可貴之處,讓我們看見坂本龍一在這些網狀結構——這些漣漪與回聲當中的位置。●
坂本圖書
作者:坂本龍一
譯者:高彩雯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本龍一
音樂家,1952-2023。曾為日本前衛電子樂團YMO的一員, 一九八三年樂團解散後開始個人音樂生涯。參與演出及配樂的電影《俘虜》(1983)獲得英國影視學院最佳電影配樂,以《末代皇帝》(1987)電影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
著作甚豐,目前台灣已出版:《skmt 坂本龍一是誰》(大塊文化出版);《音樂使人自由》、《我還能看見幾次滿月?》(麥田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死亡只是月亮又一次的盈虧:詩與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講座
坂本龍一生前最後自傳《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新書講座,麥田出版邀請詩人廖偉棠擔任主講,講述坂本龍一如何用音樂承接地球的墜落,以及他眼中的世界。... 閱讀更多
話題》我願變成他的AI:後藤繁雄談坂本龍一《skmt 坂本龍一是誰》
是枝裕和電影《怪物》最後,〈aqua〉的樂音響起,整部片子風和光的質地都恢宏了起來,看到片尾字幕「In memory of SAKAMOTO RYUICHI」時,...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1EP4》教學藝術家、作家楊雨樵/民間譚、AI與古典樂 ft.《音樂史暗處的金曲》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