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寂靜1》天文學家吳俊輝:「練習寂靜:星空下,或馬桶上」

2018-06-05 11:20
(吳俊輝提供)

在周遭無時無刻聲訊嘈雜的時代,片刻的安靜實屬奢求。我們如何尋得寂靜?如何在靜寂中感受生命?Openbook邀請天文、廣播、視障者服務與攝影領域的四位職人,且看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上如何聆聽寂靜,探索內心的無聲極地。

吳俊輝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現任駐英國科技參事暨駐英代表處科技組組長,專長為現代宇宙學。合聘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涉水渡池

人生就像是一個涉水渡池的過程,當雙腳移動時,水面的漣漪會讓我們看不清水下景象,因而容易踢到石頭或踩進坑洞,但當雙腳不動時,雖可看清水下景象,卻永遠到達不了彼岸。所以寂靜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種狀態,一種只有在停下腳步夠久時,才能進入的狀態。

在這個狀態下,不是沒有東西,而是東西變清楚了。唯有看清自己和其周遭事物的人,才能從容地跨出下一步。因此,不懂得停下腳步的人,就永遠看不清水中的險難,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路,常是在跌傷後才修正方向;反之裹足不前的人,雖一直有好的規劃,但卻永遠不會成長前進。

適時的寂靜,讓我們的人生過得從容。

▇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

寂靜不在外面,而是在自己的內心裡面,渡池的身軀也不是指自己的行為,而是指自己的內心,因為我們是用心在過人生,而不是用身體在過人生,這是人類和機器最大的不同。

因此寂靜很容易找,只要心不動就好,但它也很難被找到,因為要心保持不動很難。當心靜下不動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尚未散去的漣漪,一個被扭曲的真相,此時任何尋找真相的心動,都會讓漣漪永遠無法散去。

因此靜心需要體會、需要練習,否則即使是在人靜深夜,也仍心頭千緒;反之有修煉過的人,即使身處槍林彈雨,也能進入寂靜,找到自己的活路、喜樂之路。

我們每個人的心天生不同,所以動的方式不同,因此靜下來、找到寂靜的方式也不會相同,沒有公式。

▇我的寂靜時刻

對我來說,我常在兩個地方找到寂靜、練習寂靜,一個是星空下,一個是馬桶上。

和很多人一樣,我從小就嚮往星空,因為它的大,讓我學會小看自己的人生百態,因為它的深邃,讓我能夠理解自己的膚淺。它的大與深,能很快地稀釋我心頭上的各種意識,以致那些讓心顫動的根源,很快就被吸入星空中,讓我進入寂靜。

p92c_nasa_suo_.jpg
((C) NASA)

以前我常納悶,為何星空給我的不只寂靜,還有能量,後來我才體會到,它不是給我能量,而是把我內心中的負能量隨著各種意識一起稀釋掉了,讓我回歸成為自然人。

人心的負能量無一不是起因於日常百態,所以意識沒了,負能量自然就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天生的正能量。因此,我之所以選擇並努力成為天文學家,就是因為嚮往這種可以經常通往寂靜,並充滿正能量的特權。

然而星空對現代人而言是種奢侈品,即使身為天文學家也非日常可得,所以我轉往馬桶上找寂靜,那是一種特訓。

馬桶是人人公認的污穢集散地,殊不知我們其實隨時都攜帶著這些污穢,只是一天見它一次面。你的偶像、所有你喜愛的人的肚子裡都有,它和人的負能量一樣,是逃避不掉的日常產物且不丟不可。

因此,當你學會用平常心去面對它時,你已成功地把自己的內心從紅塵中剝離,不受俗世擾動而直達寂靜,那是一個每天都可擁有的私密時刻,常引領我找到各種問題的出口。那是一種出汙泥而不染的修煉。

星空是捷徑,馬桶是修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聆聽寂靜 專題文章

poeetqn_460x580.jpg 聆聽寂靜:什麼是寂靜/何處可尋/寂靜為何如此重要
Stillhet i støyens tid. Gleden ved å stenge verden ute 
作者: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一九六三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三個青春期女兒的老爸。他是獨自徒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過六本書並譯成多國語言,題材涵蓋探險、哲學、藝術收藏。
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也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學校學不到的極地探險哲學》(Philosophy for Polar Explorers. 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in School)、《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二○一○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個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譯者簡介: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