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日本偶像劇《月薪嬌妻》話題不斷,劇集尾聲還出現可愛的機器人RoBoHoN秀一段「戀舞」趕上熱潮。機器竟能模仿人類舞蹈,而且微妙微肖盡得神髓,難怪話題會一波接一波了。
熟悉金庸的讀者應該很容易記起來,《神鵰俠侶 》中,無色禪師送給少女郭襄16歲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對長約7吋,「旋緊了機括」可以對演一套少林拳的鐵羅漢。
人類著迷於創造新事物,或許源自扮演上帝的衝動。除了生產力所需之外,能知心又有同類外表的機器人,不管對孤獨存在於地球上的人,或隻身闖蕩江湖的少女來說,都是寂寞旅途上的伴侶。
郭襄後來將鐵羅漢送給少年張三丰,兩人之間因此而有一段讓金庸迷揣想不已的空白情緣。連時空設定遙遠的武俠小說都需要鐵羅漢來媒介武功、傳遞情感了,也難怪大小銀幕上機器人、複製人、人工智慧等題材一直興盛不衰。這類電影雖然劇情不同,但相當一致地反映出,人類在與自己創造出來的「另一種人類」相處時,期待、困惑又驚疑的情緒轉折。
***
與智慧機器人相關的議題,一直是有現實感的電影好題材。1982年史考特的《銀翼殺手》透過複製人反省現代社會裡的物化狀況;2001年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是機器小男孩追求變身為真人、尋回母愛的悲劇童話;2013年《雲端情人》裡的人工智慧虛擬軟體,僅靠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的配音,就打破人際藩籬迷倒眾生;到2015年的《人造意識》,有著美麗外貌的人工智慧已經打敗囚禁她的男人,設局出逃,隱身於人群中了。
隨著美國影集的產業全球性範圍擴大,影集也開始加入智慧機器人的題材。2016年底播映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從製作期即宣傳不斷,因為話題性強,引起極大的注意與迴響。影集內容描述在一座高科技的主題樂園裡,智慧機器人與遊客共處於一個虛擬的美國西部世界。遊客在樂園裡可以順著設定好的故事線遊歷,盡情發洩慾望,得到真實世界所不可能達到的權力,而機器人則成為遊客隨意殺戮及性慾的對象。
然而,樂園裡的一切,因為部分智慧機器人開始有成為「人」的意識而逐漸鬆動,機器人的覺醒,牽動了樂園的存亡。
在《西方極樂園》這個虛擬的美國西部世界裡,機器人成為遊客隨意殺戮及性慾的對象。(截圖自youtube)
《西方極樂園》主要有幾條劇情發展:其一是紐頓(Thandie Newton)飾演的女性機器人,在反覆的被殺中逐漸覺醒,確定自己是被控制著的機器人。其二則是神祕遊客沉溺在樂園的氣氛裡不能自拔,下定決心要找出樂園的最終祕密。第一季的劇情除了殺人的遊客與被殺的智慧機器人同時步上追尋自我的旅程外,樂園的幕後控制者之間,也出現對樂園前途的歧見。
《西方極樂園》設定的樂園空間是固著不變的,劇情則讓凌亂出現的線索穿過幾重肆意瓦解的時間,再從事件的因果關係裡慢慢破解謎底。當哈里斯(Ed Harris)飾演的遊客威廉沉溺於樂園,為尋找最終答案,試圖抵達樂園的核心祕密時,觀眾隨著劇情發展會漸漸明瞭,這是一部向康拉德《黑暗之心 》(聯經)致敬,同樣也是以「追尋」為主題的影集。
***
《黑暗之心》的複雜、爭議,從它問世後就始終不斷。後殖民與帝國主義權力的拉扯、閱讀者的位置、對文本解釋的方法,都增添了這部作品的豐富性。這部小說以19世紀末為背景,主角馬羅前往非洲去尋找象牙商人克羅茲,但這趟旅程完全是一場地獄之旅。康拉德筆下的文明人經由剛果河進入非洲後,對於非洲的描述都是近乎囈語似的呢喃,像訴說,也像獨白。旅程在絮絮叨叨的文字底下顯得神祕難解,書寫風格雖然增加了閱讀上的距離,但非洲這個神祕獨特的空間與馬羅的心理狀態,也因此有了詭異的連接。
美國導演柯波拉在1979年曾以《黑暗之心》為本,完成電影《現代啟示錄》。電影主角威勒奉命進入高棉的叢林深處,去暗殺美國上校克茲(馬龍•白蘭度飾演)。威勒為了尋找克茲上校,必須再走一遍克茲走過的路,沿著河流而上的旅程,必須經過美軍與越共交戰的戰場。
電影裡的越戰場面暴虐無道,人性的黑暗扭曲,生存的徒勞,摧毀文明與理性的力量皆無以名狀,燠熱潮濕的亞洲森林像無邊無際的地獄。戰爭的荒謬對比克茲上校的瘋狂,所有精神錯亂的事在這裡反而顯得合理妥切。
電影《現代啟示錄》(右)以康拉德爭議不斷的名著《黑暗之心》為本。
與《現代啟示錄》裡的真實戰爭不同,《西方極樂園》裡無一是真,所有的事物都是安排好的,所有的歷險都是無傷的,所有的人物都是智慧機器人,但黑衣人威廉卻想在樂園裡尋找最終謎底。這是一個「真的人迷失在人造物的情境裡追尋自我」的情節。
《西方極樂園》裡遊客反覆屠殺智慧機器人,淡化了血腥殘酷,卻彰顯了荒謬。威廉耽溺在樂園的空間裡,他偏執地相信,有一個終極的答案還在等待他。透過威勒無意義尋找的過程,一個時間停止流動的空間反覆出現,不論場景如何變換,對遊戲其間的遊客而言,這是一個可以放縱慾望馳騁,而且與現實無涉的空間。
***
空間不變,但空間裡智慧機器人所扮演的角色需要重複出現。希臘神話裡薛西弗斯受罰,必須將巨石滾上山,又眼見巨石滾落山下,無止境的重複與徒勞,就是對他的懲罰。
重複的空間、重複的故事人物,是《西方極樂園》裡遊客最大的安全感來源,因為空間裡的一切遊戲,都必須確保遊客安全。但永不停止的重複對智慧機器人來說,卻是恐怖的懲罰,智慧機器人的生與死,只是永無止盡的循環。生命的循環更是一個暗示,暗示儘管歷史看似前進,實則回歸原點,而且一切都在原地進行。
莫言在小說《生死疲勞 》(麥田)中,就寫了一個經歷過幾次輪迴後,地主仍然回到自己土地上的故事──共和國建立後,地主西門鬧在土地改革中被槍斃,此後他經歷幾次投胎,成為農村裡常見的動物:驢、牛、豬、狗。重複輪迴的西門鬧透過動物的眼光,伴隨著幾次重大的社會運動,看盡了大陸建國50年的歷史。
《生死疲勞》中的西門鬧,在輪迴中慢慢接近現代社會,動物性漸漸增加,人性則慢慢減少。小說到最後,他輪迴成千禧嬰兒藍千歲,5歲就有小說家的架式。當藍千歲從頭開始說起故事時,似乎一個更大的輪迴又將啟動。一切改變過的,都又回到原點。
《西方極樂園》裡的智慧機器人、《生死疲勞》的西門鬧,都有一個可以循環、重新出世的身體。但不論是影集還是小說,這裡的身體都是沒有意志可以主導的軀殼,因為這些身體都被禁錮住。影集裡的樂園、莫言的土地,對作品裡的主角而言,都是無可遁逃的牢籠。
***
《西方極樂園》的主要催生者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與其導演兄長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2000年以電影《記憶拼圖》為人熟知,之後開始了許多以記憶為主題的電影。樂園的另一位創作者亞伯拉罕(J. J. Abrams),也曾經製作過著名的影集《Lost檔案》。
這幾位製作人和編劇的影視作品,共同的特色是藉由主角錯亂的記憶,瓦解劇情的直線發展慣性,既挑戰觀眾的觀影習慣,也隱含對世界現有秩序排列的質疑,虛無主義的氣質深具感染力。
《西方極樂園》播映後,除了商業製作成功與智慧機器人的話題持續發燒外,故事裡流露的道德觀對現實生活的逼近,也是影集引起熱議的主因。
通俗的電視影集與文學的主題如此相似,他們之間有什麼現代人同時受到震驚的共同點,描述出東、西方同樣的現代人情緒?
《西方極樂園》雖然是一座科技遊樂園,園裡充滿詭奇、冒險、殘酷、縱慾的情節,但它在觀眾眼中,等於再現了真實的世界。這個遊戲世界所以能讓戲裡的「玩家」陷溺,是因為它的真實感,但「真假不分」其實才是它價值之所在。如果它是個清晰可辨的幻境,距離感會讓參與者保持冷靜,沒有沉溺,也就不需要辨明,也不會創造出新的意義。
***
熟悉布希亞「擬像理論」的人,或許可以很快指認:《西方極樂園》似乎正回應著這個哲學家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睿智觀察──大型遊樂園對我們真實世界的模仿,投射出我們這個疲累世代進退維谷的窘態。雖然表面上它是對真實世界最無傷的、膚淺的理解樣式,但它張揚的遊戲性格,反過來逼使現實向它低頭,使得我們反過來,馴服地過著遊樂世界裡的生活。
現實模仿擬像,假的比真的還真。
據說畢卡索在繪製他的代表作〈亞維農的少女〉時,原本要以朋友為人物模型,但創作一直不順。後來不照朋友的樣子作畫,就完成了作品。朋友一看,覺得跟自己不像,畢卡索這樣回答:
「有一天你會像它。」
就如我們看《西方極樂園》,閱讀莫言、康拉德,當我們以為看的是一個文字、影像虛構的故事,其實讀的就是這個真實的世界。●
Tags:
2016年底,日本偶像劇《月薪嬌妻》話題不斷,劇集尾聲還出現可愛的機器人RoBoHoN秀一段「戀舞」趕上熱潮。機器竟能模仿人類舞蹈,而且微妙微肖盡得神髓,難怪話題會一波接一波了。
熟悉金庸的讀者應該很容易記起來,《神鵰俠侶》中,無色禪師送給少女郭襄16歲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對長約7吋,「旋緊了機括」可以對演一套少林拳的鐵羅漢。
人類著迷於創造新事物,或許源自扮演上帝的衝動。除了生產力所需之外,能知心又有同類外表的機器人,不管對孤獨存在於地球上的人,或隻身闖蕩江湖的少女來說,都是寂寞旅途上的伴侶。
郭襄後來將鐵羅漢送給少年張三丰,兩人之間因此而有一段讓金庸迷揣想不已的空白情緣。連時空設定遙遠的武俠小說都需要鐵羅漢來媒介武功、傳遞情感了,也難怪大小銀幕上機器人、複製人、人工智慧等題材一直興盛不衰。這類電影雖然劇情不同,但相當一致地反映出,人類在與自己創造出來的「另一種人類」相處時,期待、困惑又驚疑的情緒轉折。
與智慧機器人相關的議題,一直是有現實感的電影好題材。1982年史考特的《銀翼殺手》透過複製人反省現代社會裡的物化狀況;2001年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是機器小男孩追求變身為真人、尋回母愛的悲劇童話;2013年《雲端情人》裡的人工智慧虛擬軟體,僅靠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的配音,就打破人際藩籬迷倒眾生;到2015年的《人造意識》,有著美麗外貌的人工智慧已經打敗囚禁她的男人,設局出逃,隱身於人群中了。
隨著美國影集的產業全球性範圍擴大,影集也開始加入智慧機器人的題材。2016年底播映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從製作期即宣傳不斷,因為話題性強,引起極大的注意與迴響。影集內容描述在一座高科技的主題樂園裡,智慧機器人與遊客共處於一個虛擬的美國西部世界。遊客在樂園裡可以順著設定好的故事線遊歷,盡情發洩慾望,得到真實世界所不可能達到的權力,而機器人則成為遊客隨意殺戮及性慾的對象。
然而,樂園裡的一切,因為部分智慧機器人開始有成為「人」的意識而逐漸鬆動,機器人的覺醒,牽動了樂園的存亡。
《西方極樂園》主要有幾條劇情發展:其一是紐頓(Thandie Newton)飾演的女性機器人,在反覆的被殺中逐漸覺醒,確定自己是被控制著的機器人。其二則是神祕遊客沉溺在樂園的氣氛裡不能自拔,下定決心要找出樂園的最終祕密。第一季的劇情除了殺人的遊客與被殺的智慧機器人同時步上追尋自我的旅程外,樂園的幕後控制者之間,也出現對樂園前途的歧見。
《西方極樂園》設定的樂園空間是固著不變的,劇情則讓凌亂出現的線索穿過幾重肆意瓦解的時間,再從事件的因果關係裡慢慢破解謎底。當哈里斯(Ed Harris)飾演的遊客威廉沉溺於樂園,為尋找最終答案,試圖抵達樂園的核心祕密時,觀眾隨著劇情發展會漸漸明瞭,這是一部向康拉德《黑暗之心》(聯經)致敬,同樣也是以「追尋」為主題的影集。
《黑暗之心》的複雜、爭議,從它問世後就始終不斷。後殖民與帝國主義權力的拉扯、閱讀者的位置、對文本解釋的方法,都增添了這部作品的豐富性。這部小說以19世紀末為背景,主角馬羅前往非洲去尋找象牙商人克羅茲,但這趟旅程完全是一場地獄之旅。康拉德筆下的文明人經由剛果河進入非洲後,對於非洲的描述都是近乎囈語似的呢喃,像訴說,也像獨白。旅程在絮絮叨叨的文字底下顯得神祕難解,書寫風格雖然增加了閱讀上的距離,但非洲這個神祕獨特的空間與馬羅的心理狀態,也因此有了詭異的連接。
美國導演柯波拉在1979年曾以《黑暗之心》為本,完成電影《現代啟示錄》。電影主角威勒奉命進入高棉的叢林深處,去暗殺美國上校克茲(馬龍•白蘭度飾演)。威勒為了尋找克茲上校,必須再走一遍克茲走過的路,沿著河流而上的旅程,必須經過美軍與越共交戰的戰場。
電影裡的越戰場面暴虐無道,人性的黑暗扭曲,生存的徒勞,摧毀文明與理性的力量皆無以名狀,燠熱潮濕的亞洲森林像無邊無際的地獄。戰爭的荒謬對比克茲上校的瘋狂,所有精神錯亂的事在這裡反而顯得合理妥切。
與《現代啟示錄》裡的真實戰爭不同,《西方極樂園》裡無一是真,所有的事物都是安排好的,所有的歷險都是無傷的,所有的人物都是智慧機器人,但黑衣人威廉卻想在樂園裡尋找最終謎底。這是一個「真的人迷失在人造物的情境裡追尋自我」的情節。
《西方極樂園》裡遊客反覆屠殺智慧機器人,淡化了血腥殘酷,卻彰顯了荒謬。威廉耽溺在樂園的空間裡,他偏執地相信,有一個終極的答案還在等待他。透過威勒無意義尋找的過程,一個時間停止流動的空間反覆出現,不論場景如何變換,對遊戲其間的遊客而言,這是一個可以放縱慾望馳騁,而且與現實無涉的空間。
空間不變,但空間裡智慧機器人所扮演的角色需要重複出現。希臘神話裡薛西弗斯受罰,必須將巨石滾上山,又眼見巨石滾落山下,無止境的重複與徒勞,就是對他的懲罰。
重複的空間、重複的故事人物,是《西方極樂園》裡遊客最大的安全感來源,因為空間裡的一切遊戲,都必須確保遊客安全。但永不停止的重複對智慧機器人來說,卻是恐怖的懲罰,智慧機器人的生與死,只是永無止盡的循環。生命的循環更是一個暗示,暗示儘管歷史看似前進,實則回歸原點,而且一切都在原地進行。
莫言在小說《生死疲勞》(麥田)中,就寫了一個經歷過幾次輪迴後,地主仍然回到自己土地上的故事──共和國建立後,地主西門鬧在土地改革中被槍斃,此後他經歷幾次投胎,成為農村裡常見的動物:驢、牛、豬、狗。重複輪迴的西門鬧透過動物的眼光,伴隨著幾次重大的社會運動,看盡了大陸建國50年的歷史。
《生死疲勞》中的西門鬧,在輪迴中慢慢接近現代社會,動物性漸漸增加,人性則慢慢減少。小說到最後,他輪迴成千禧嬰兒藍千歲,5歲就有小說家的架式。當藍千歲從頭開始說起故事時,似乎一個更大的輪迴又將啟動。一切改變過的,都又回到原點。
《西方極樂園》裡的智慧機器人、《生死疲勞》的西門鬧,都有一個可以循環、重新出世的身體。但不論是影集還是小說,這裡的身體都是沒有意志可以主導的軀殼,因為這些身體都被禁錮住。影集裡的樂園、莫言的土地,對作品裡的主角而言,都是無可遁逃的牢籠。
《西方極樂園》的主要催生者強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與其導演兄長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2000年以電影《記憶拼圖》為人熟知,之後開始了許多以記憶為主題的電影。樂園的另一位創作者亞伯拉罕(J. J. Abrams),也曾經製作過著名的影集《Lost檔案》。
這幾位製作人和編劇的影視作品,共同的特色是藉由主角錯亂的記憶,瓦解劇情的直線發展慣性,既挑戰觀眾的觀影習慣,也隱含對世界現有秩序排列的質疑,虛無主義的氣質深具感染力。
《西方極樂園》播映後,除了商業製作成功與智慧機器人的話題持續發燒外,故事裡流露的道德觀對現實生活的逼近,也是影集引起熱議的主因。
通俗的電視影集與文學的主題如此相似,他們之間有什麼現代人同時受到震驚的共同點,描述出東、西方同樣的現代人情緒?
《西方極樂園》雖然是一座科技遊樂園,園裡充滿詭奇、冒險、殘酷、縱慾的情節,但它在觀眾眼中,等於再現了真實的世界。這個遊戲世界所以能讓戲裡的「玩家」陷溺,是因為它的真實感,但「真假不分」其實才是它價值之所在。如果它是個清晰可辨的幻境,距離感會讓參與者保持冷靜,沒有沉溺,也就不需要辨明,也不會創造出新的意義。
熟悉布希亞「擬像理論」的人,或許可以很快指認:《西方極樂園》似乎正回應著這個哲學家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睿智觀察──大型遊樂園對我們真實世界的模仿,投射出我們這個疲累世代進退維谷的窘態。雖然表面上它是對真實世界最無傷的、膚淺的理解樣式,但它張揚的遊戲性格,反過來逼使現實向它低頭,使得我們反過來,馴服地過著遊樂世界裡的生活。
現實模仿擬像,假的比真的還真。
據說畢卡索在繪製他的代表作〈亞維農的少女〉時,原本要以朋友為人物模型,但創作一直不順。後來不照朋友的樣子作畫,就完成了作品。朋友一看,覺得跟自己不像,畢卡索這樣回答:
「有一天你會像它。」
就如我們看《西方極樂園》,閱讀莫言、康拉德,當我們以為看的是一個文字、影像虛構的故事,其實讀的就是這個真實的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