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太多的缺點,所以「電話」無法認真的被當成一種溝通工具。這種設備本來就不具任何價值。 」──1876, Western Union
「誰會愚蠢到想聽演員開口說話? 」──1927, H.M. Warner
「640K的記憶體,對任何人而言,都應當足夠了。 」──1981, 比爾蓋茲
書和人的關係是亙古不變的嗎?書與未來的連結該如何想像?30年前書店的樣貌,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行動裝置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書店變了,但書的本質也會改變嗎?
誠品書店在邁入30週年的時刻,找來水越設計的都市酵母團隊一同在信義店3樓規劃了「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 」,3月1日舉辦開幕茶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想像「未來書店」的模樣。
與會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1987年解嚴後,台灣社會蓄積許久的文化能量得到了宣洩與爆發,無論在藝術、文學、漫畫都有非常輝煌的時光,出現於80年代末端的誠品書店,接續了這樣的文化能量。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
策展人周育如提到,本展從「未來學」出發,回顧知識與記憶承載的形式,資訊交流的方式,從書店發展、科技與政治社會經濟三個面向回顧書業史,思考如何創造讓所有讀者都可參與、共構的未來書店。如同本文首段的引文,她提醒:「過去我們認為非常荒謬的想法,如今都一一成真了。現在的生活,是過去想像不到的。」
這項活動首先探討書的物質變化,從竹、木簡、羊皮、紙張,到家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等不同形態。其次思考閱讀行為與知識形式的位移,在書業年表中,本展標誌了1991年www的誕生、1998年Google,而後有維基百科,2004年Facebook成立,隔年Blog全面改變了文字生產的形式,YouTube同年成立。2010年Instagram成立,iPad問世,至此,文字的影響力大量限縮,圖片成為更強勢的內容型態。而近3、4年VR、AR產值受全世界高度關注。於此,本展出現了第一個提問:「未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讀的會是『書』嗎?」
隨著閱讀行為的改變,「世界書店」展區列舉了7間風格獨具的書店:日本每週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位於紐約的世界最大非營利藝術書店Printed Matter、以自動販賣機販售2手書的加拿大The Monkey's Paw、英國的河上書店Word on the Water、由700年歷史哥德式教堂改建的荷蘭selexyz Dominicanen、二手小貨車改造的印度書店Read More India。而本展所派出的台灣代表,自然為誠品書店。
回顧誠品的發展,1995年敦南誠品遷移到現址,4年後確立了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模式,蔚為話題,成為台北不夜城的重要人文風景。2004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08年台中的勤美誠品綠園道店設立,2012年後陸續於香港與蘇州設點。去(2018)年南西店盛大開幕並與位於地下街的R79形成商圈連結。誠品書店將自己定位成「連鎖但不複製的質感書店」,以此界定品牌定位,與世界各大書店並肩。
本展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據,如誠品信義店藏書量為25萬種,計約100萬冊;2018年販售出的書籍長度可達260公里;而160位店員平均每天需要走8公里,單日的理書量為1,496本。
「想像力,書店提供讀者連結未來的觸媒,」誠品展銷企劃處協理林萱穎表示,「這次在討論未來書店時,有個出發點是:我們現在都身處在過去無法想像的世界中,書店是一個有趣的空間,承載著不同文本與思考、存在著各種文化,這些不同的分子,會引發讀者對未來產生不同的想像。」
左起策展人周育如、獨角獸計畫李惠貞、大塊文化郝明義、誠品書店林婉如、主持人黃子佼、誠品書店張曉玲與林萱穎
開幕茶會中,節目主持人黃子佼也從科技的發展,提供他對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書店應該還會有很多經典的書,這些書可能早就絕版,甚至作者已經離開了,有沒有可能透過AI的智能讓他復活,經過許多人的訪談或者資料,讓這個作者的靈魂還有他的故事能夠跟後人重現對話?比如說徐志摩、比如說三毛,很可惜來不及遇到這些人,我覺得未來書店可能有個重要的任務,便是重建一些經典的作家的人格,透過浮空投影或是VR等等,也許可以讓我們跟這些人見面。」
最富前瞻性的展區則是「未來書店實驗場」,藉「未來學」想像8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書店模樣:大字書店、寶可書店、聲優書店、祕境書店、你懂我書店、處處都是書店、作者書店以及共食書店。Openbook閱讀誌特別請誠品書店與本刊讀者分享此展內容,可參閱本文的延伸閱讀。
多年關注並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為本展點出書店的重要性:「很多東西是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這正是我認為書店跟閱讀必須要存在的原因。提醒我們:永遠有未知,永遠有更多更廣大的世界。」
「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即日起到3月31日,在誠品信義店3樓展出。分6塊不同的展區,從不同面向想像與詮釋未來:
書店進行式
共分2條支線,第一是書店的歷史,分別以書店、政經與技術介紹等3條時間軸,呈現書本、出版、書店相關的歷史事件,如從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發現最早的洞穴壁畫、法國書商產業出現、Amazon網路書店正式上線、台灣獨立書店產業扶植計畫等事件。第二則是世界書店,現今存在的書店,在世界角落帶來各種奇幻體驗,其中有許多是你從未想像過的型態。在漂浮於水上的書店船艙沙發上,搭配著爵士樂,閱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一輛風塵僕僕的二手廂型車行動書店,將小王子帶到偏鄉孩子眼前;只賣一本書卻能深度帶出主題的5坪小書店……
他們的未來書店
此區以影片訪談的方式呈現,訪問的對象分別是:詹偉雄、郝明義、李惠貞、連俞涵、黃子佼、瑪莎以及書店代表:誠品書店副總林婉如。訪題涵蓋了名人心目中的未來書店樣貌、想與哪本書裡的角色或作者進行對話、想進入哪本書旅行等。
募集想法(互動區)
透過裝置讓讀者參與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會像今天一樣逛書店嗎?未來的「書本」會變成什麼形式?未來的書店裡會有什麼呢?未來沒有標準答案。每一顆球都代表對書店想像的能量,透過參與、構築未來。認識未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與!
未來書店實驗場
1950年代開始,歐美以「未來學」的名義,大規模運用於探索人類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科技的期望。未來書店實驗場邀請讀者以過往及當下的經驗為參考,一起想像未來書店的樣貌。
未來書店議題選書
未來,我們的閱讀習慣會有什麼改變?書店還有多少可能性?現今的世界、社會、科技、環境變遷,相較過往演變的速度更為劇烈,而我們一生中許多事物的消逝與新生也不斷發生,改變已是一種新常態。透過10個面向與38位作家的觀點及其著作,一起看見、面對未來議題,啟發生存思考與應變能力。10個面向分別是:書、書店、世界觀、科技、空間、知識傳遞、經濟、社會、政治與生存力。
未來書店想像
名人的未來時空膠囊:在展覽主視覺小屋裝置內放入4個抽屜,以錄音的方式呈現4位名人想要保留到未來的一本書籍。預約未來書中旅行(民眾互動):在小屋裝置抽屜內放入4本筆記本,邀請讀者寫下想去書中旅行的一本書籍,蒐集民眾的旅行地點。●
▇越讀者群聚講座
展覽期間的週六下午3點特別安排了講座,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未來想像世界,探索紙張、書店與知識獲取的可能。
愛情發生在電影院,什麼會發生在書店?——談談昨日、今天與未來的書店
時間:3月9日下午3點到4點半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主持: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講者:李惠貞、詹偉雄(社會觀察家)
紙本閱讀的無限可能
時間:3月16日下午3點到4點半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主持: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講者:李惠貞、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攝於誠品信義店3樓,本文照片由誠品書店提供
書和人的關係是亙古不變的嗎?書與未來的連結該如何想像?30年前書店的樣貌,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行動裝置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書店變了,但書的本質也會改變嗎?
誠品書店在邁入30週年的時刻,找來水越設計的都市酵母團隊一同在信義店3樓規劃了「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3月1日舉辦開幕茶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想像「未來書店」的模樣。
與會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1987年解嚴後,台灣社會蓄積許久的文化能量得到了宣洩與爆發,無論在藝術、文學、漫畫都有非常輝煌的時光,出現於80年代末端的誠品書店,接續了這樣的文化能量。
策展人周育如提到,本展從「未來學」出發,回顧知識與記憶承載的形式,資訊交流的方式,從書店發展、科技與政治社會經濟三個面向回顧書業史,思考如何創造讓所有讀者都可參與、共構的未來書店。如同本文首段的引文,她提醒:「過去我們認為非常荒謬的想法,如今都一一成真了。現在的生活,是過去想像不到的。」
這項活動首先探討書的物質變化,從竹、木簡、羊皮、紙張,到家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等不同形態。其次思考閱讀行為與知識形式的位移,在書業年表中,本展標誌了1991年www的誕生、1998年Google,而後有維基百科,2004年Facebook成立,隔年Blog全面改變了文字生產的形式,YouTube同年成立。2010年Instagram成立,iPad問世,至此,文字的影響力大量限縮,圖片成為更強勢的內容型態。而近3、4年VR、AR產值受全世界高度關注。於此,本展出現了第一個提問:「未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讀的會是『書』嗎?」
隨著閱讀行為的改變,「世界書店」展區列舉了7間風格獨具的書店:日本每週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位於紐約的世界最大非營利藝術書店Printed Matter、以自動販賣機販售2手書的加拿大The Monkey's Paw、英國的河上書店Word on the Water、由700年歷史哥德式教堂改建的荷蘭selexyz Dominicanen、二手小貨車改造的印度書店Read More India。而本展所派出的台灣代表,自然為誠品書店。
回顧誠品的發展,1995年敦南誠品遷移到現址,4年後確立了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模式,蔚為話題,成為台北不夜城的重要人文風景。2004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08年台中的勤美誠品綠園道店設立,2012年後陸續於香港與蘇州設點。去(2018)年南西店盛大開幕並與位於地下街的R79形成商圈連結。誠品書店將自己定位成「連鎖但不複製的質感書店」,以此界定品牌定位,與世界各大書店並肩。
本展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據,如誠品信義店藏書量為25萬種,計約100萬冊;2018年販售出的書籍長度可達260公里;而160位店員平均每天需要走8公里,單日的理書量為1,496本。
「想像力,書店提供讀者連結未來的觸媒,」誠品展銷企劃處協理林萱穎表示,「這次在討論未來書店時,有個出發點是:我們現在都身處在過去無法想像的世界中,書店是一個有趣的空間,承載著不同文本與思考、存在著各種文化,這些不同的分子,會引發讀者對未來產生不同的想像。」
開幕茶會中,節目主持人黃子佼也從科技的發展,提供他對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書店應該還會有很多經典的書,這些書可能早就絕版,甚至作者已經離開了,有沒有可能透過AI的智能讓他復活,經過許多人的訪談或者資料,讓這個作者的靈魂還有他的故事能夠跟後人重現對話?比如說徐志摩、比如說三毛,很可惜來不及遇到這些人,我覺得未來書店可能有個重要的任務,便是重建一些經典的作家的人格,透過浮空投影或是VR等等,也許可以讓我們跟這些人見面。」
最富前瞻性的展區則是「未來書店實驗場」,藉「未來學」想像8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書店模樣:大字書店、寶可書店、聲優書店、祕境書店、你懂我書店、處處都是書店、作者書店以及共食書店。Openbook閱讀誌特別請誠品書店與本刊讀者分享此展內容,可參閱本文的延伸閱讀。
多年關注並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為本展點出書店的重要性:「很多東西是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這正是我認為書店跟閱讀必須要存在的原因。提醒我們:永遠有未知,永遠有更多更廣大的世界。」
「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即日起到3月31日,在誠品信義店3樓展出。分6塊不同的展區,從不同面向想像與詮釋未來:
共分2條支線,第一是書店的歷史,分別以書店、政經與技術介紹等3條時間軸,呈現書本、出版、書店相關的歷史事件,如從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發現最早的洞穴壁畫、法國書商產業出現、Amazon網路書店正式上線、台灣獨立書店產業扶植計畫等事件。第二則是世界書店,現今存在的書店,在世界角落帶來各種奇幻體驗,其中有許多是你從未想像過的型態。在漂浮於水上的書店船艙沙發上,搭配著爵士樂,閱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一輛風塵僕僕的二手廂型車行動書店,將小王子帶到偏鄉孩子眼前;只賣一本書卻能深度帶出主題的5坪小書店……
此區以影片訪談的方式呈現,訪問的對象分別是:詹偉雄、郝明義、李惠貞、連俞涵、黃子佼、瑪莎以及書店代表:誠品書店副總林婉如。訪題涵蓋了名人心目中的未來書店樣貌、想與哪本書裡的角色或作者進行對話、想進入哪本書旅行等。
透過裝置讓讀者參與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會像今天一樣逛書店嗎?未來的「書本」會變成什麼形式?未來的書店裡會有什麼呢?未來沒有標準答案。每一顆球都代表對書店想像的能量,透過參與、構築未來。認識未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與!
1950年代開始,歐美以「未來學」的名義,大規模運用於探索人類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科技的期望。未來書店實驗場邀請讀者以過往及當下的經驗為參考,一起想像未來書店的樣貌。
未來,我們的閱讀習慣會有什麼改變?書店還有多少可能性?現今的世界、社會、科技、環境變遷,相較過往演變的速度更為劇烈,而我們一生中許多事物的消逝與新生也不斷發生,改變已是一種新常態。透過10個面向與38位作家的觀點及其著作,一起看見、面對未來議題,啟發生存思考與應變能力。10個面向分別是:書、書店、世界觀、科技、空間、知識傳遞、經濟、社會、政治與生存力。
名人的未來時空膠囊:在展覽主視覺小屋裝置內放入4個抽屜,以錄音的方式呈現4位名人想要保留到未來的一本書籍。預約未來書中旅行(民眾互動):在小屋裝置抽屜內放入4本筆記本,邀請讀者寫下想去書中旅行的一本書籍,蒐集民眾的旅行地點。●
延伸閱讀》8種超有梗的未來書店:誠品書店30週年的想像&預言
▇越讀者群聚講座
展覽期間的週六下午3點特別安排了講座,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未來想像世界,探索紙張、書店與知識獲取的可能。
愛情發生在電影院,什麼會發生在書店?——談談昨日、今天與未來的書店
紙本閱讀的無限可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點亮山林的誠品閱讀分享計畫:莎卡蘭部落圖書室
閱讀更多
年度好書之外》2018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閱讀更多
現場》成為暗箱裡的器械:關於三餘書店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