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最難忘的影片
林木材:請大家聊一下這次競賽中各自最喜歡或難忘、最挑戰的影片,我們請阿潑先開始。
阿潑:這個答案滿難選的。我選的兩個都是跟納粹有關的歐洲片:《借問阿嬤》、《醜車上路》。原因除了議題——把納粹議題拍得輕巧好看之外,還有談論「記憶」,對一段大家都知道的記憶或歷史,應該要怎麼呈現。
《借問阿嬤》這部是3個屁孩拍的,他們非常年輕,對那段歷史沒有印象當然也沒經驗。他們訪問了阿嬤——在這段歷史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現在也在不同國家工作。反差太大了,屁孩太屁,會政治不正確地嘲弄或是扮演納粹。我們以為德國人對歷史自省能力很強,但我有德國朋友就說,其實只要極端之後就會有反彈力量——現在的年輕人覺會得為什麼要一直反省,所以這些屁孩確實是反映當代現況。他談歷史的方式很隱諱,這片拍很久,7年,阿嬤從本來有記憶到失智,一開始放家庭錄影帶,她說你怎麼會對這個有興趣,我以為你已經對這個沒感覺了。這一開始就點出世代之間怎麼對這段歷史做反應,而隔代怎麼面對這個歷史、怎麼溝通,上一代的凋零怎麼透過影片的方式記錄下來。
《醜車上路》是短片,兒子帶著媽媽開車上路,經過的都跟納粹歷史有關,同樣是兒子想去談這件事但媽媽一直覺得為什麼要講——過去了不要再提。很相反、衝突的對話。這些老人都可愛自然,不會讓你覺得刻意要記錄什麼。我看到紀錄者的用心,怎麼在老一代凋零之前記錄這些事。
林木材:《醜車上路》片中阿嬤90歲,兒子70歲,一開始還以為他們是夫妻,因為他們都老到一個程度。影片簡介還說最年輕的是那台車⋯⋯
吳凡:我選的是亞洲競賽裡的韓國片《白狗》。這是在亞洲比較少見的私電影,把攝影機當成日記,記下日常生活。裡面有許多滿明顯的缺陷——冗長、生活片段,講自己的過程有點自溺。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我第13次搬家,導演不斷在搬家,過程中他思考人跟環境的關係是什麼。他提到白狗跟另一隻養過的白狗,流浪狗在居住的環境有疑心、警覺心,探討現代環境中人跟人之間是不是越來越疏遠遺忘,它們又是否有被記得的價值。
一件事情不被在乎就是不存在了,但這些我在乎的東西是不是值得關注?導演關注了一群退休的老人,他們就在附近的公園涼亭聊一個下午。百無聊賴的狀態。藉由探詢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存意義才會被彰顯。其中有個老太太年輕時是個美女,現在孤苦無依,她的價值又在哪?這部影片雖然有點自溺,我通常不喜歡,某程度代表創作者很自我中心,但他比我們更關心周遭社會,老人、狗、鄰居,也帶到沉船抗爭事件。從個人以小見大的日常紀錄觀察韓國現代。
陳婉伶:《鐵道撿風景》沒有要講什麼重要的議題。導演個人對火車的移動著迷,喜歡坐火車旅行,花了很長的時間從頭拍到尾。英文片名叫做Railway Sleepers,以為只會在臥鋪,但它帶出泰國鐵路歷史,或是這段鐵路的建構對歷史的關係是什麼。透過人跟人之間的談話或聊天訪談,片名取得很好,用一種很靜很長——你可能不會喜歡——的長鏡頭去凝視眾生相。老人、小孩買不起臥鋪,就會跟旁邊的乘客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從這些交談過程,或是小販在車窗旁的叫賣,去看到社會的眾生是什麼狀態。
我對這點很著迷,我們以為我們跟泰國很近,但又不了解,看到實際面貌覺得迷人。不知道是導演認識還是剛好遇到,遇到一個英國到泰國做鐵路建設顧問,對泰國鐵路歷史很了解,從他歐洲人的觀點……旅程很長,導演很懂得透過鏡頭和時間凝視很小的東西。列車進入早晨,有個人的手在窗外跟著風起伏起伏,持續好幾分鐘,但是很能感受這種感受,我個人對這種感受性的東西非常著迷。
另一部是日本片伊勢真一的《奈緒與家人的35年》,出自日本資深的紀錄片導演。影片敘述他的外甥女,8歲或7歲時被診斷出癲癇,有發展遲緩的問題。拍罕病題材的很多,但他用前所未見的方式——用35年的方式記錄。特別的部分是,他不是去探討病怎麼樣,而是探討這個人物對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家人之間的緊張張力、彼此能否互相體諒這些小事情,還有媽媽一直陪伴她等等。這種片通常就是拍成可憐需要關懷,但這部片子沒有這種感覺,溫柔緩慢地不斷看著這家人成長、變遷、陪伴他們。導演不只是紀錄者,也是陪伴者的角色。
◆延伸閱讀:現場》如果你不認識伊勢英子,請先來看場電影《生命的形式》
▇最衝擊的影片
阿潑:我想最衝擊的就是《親密正義》。我第一次看到就覺得要捍衛它到底、排除萬難。這是一部智利片,也是唯一的一部,對白色恐怖的反省智利走得很前面。從小親密的小阿姨,轉型正義後還要追究皮諾切政權下面的祕密警察,小阿姨逃到澳洲,當地的智利人發起遊行示威要阿姨回國接受審判——也沒有審判那麼嚴重,就是要揭露事實。導演覺得這是我家人,這麼好、我這麼愛她,她怎麼可能是這樣的人。導演其實對那段歷史不太瞭解,但為了證明自己的阿姨無罪而開始追索這段歷史,後來發現原來阿姨不是無辜的。
我們在這個議題常常避談我們是共犯。開始出現新聞畫面,尤其像伊朗沒有新聞自由的地方,影片視訊這種東西很重要,因為阿姨在澳洲,藉由視訊對質阿姨問事實怎樣,另外調出她的自白——上新聞的鏡頭,自己在空間放,自己進入空間變成像對話式的樣子。
我願不願意自己的親人是一個獨裁下的罪犯?我有沒有這個勇氣?我自己願不願意現身?導演從頭到尾都把自己放在裡面,一來敢揭露,二來敢面對現實。從頭到尾都有一個爭議——到底有沒有道德爭議——阿姨知不知道自己會被拍成片、會被暴露出來?後來的結果其實是幫阿姨定罪,有一點決裂感。不知道導演會不會來,可以問她後來到底怎麼了,後來是真的滿痛的Ending,所以衝擊滿大的,所以去思考衝擊的部分。佩服這種勇氣。
吳凡:我要講《鬪犬》這支印尼片。他拍攝印尼非常傳統的豬狗鬥,非常激烈殘忍的比賽。這是第一項衝擊,第二是文化層面的。片中印尼的街道和生活型態跟我去印尼看到的一樣,我幾乎沒辦法看到…我等等再講影片內容對我來說很衝擊。
印尼文跟我們的語言邏輯或是習慣英文的人差別很大,我們譯得比較白話「豬狗鬥」——納杜巴貢(Ngadu Bagong),雖然英文寫出來但你還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問印尼朋友,慢慢理解這部影片。因為語言有許多隔閡,它的訊息大多都在影像,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次看就喜歡,或理解。你從影像看就可以理解他要傳遞的訊息。導演並沒有批評這個傳統,傳統認為野豬是有害的,因為會危害農作。他其實是在拍小楠,少數的年輕孩童也是唯一的女性。她跟著爸爸去賭博所以進入競技場,一開始很享受,很自然。不會像我們一看覺得殘忍或是怎麼敢看,她就是很怡然自得在競技場。她跟著感情培養、上競技場,緊張、對競技場的感情,過程中的成長都可以在過程中讀到。
陳婉伶:競技場大部分都是男性,她是唯一的女生。裡面有些片段,呈現她在社會裡的角色,要穿制服、包頭…這也是從影像上發覺自己在不同場所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也是台灣比較少看到的事情。
▇題材最值得關注的影片
阿潑:我選兩個:《親密正義》,另外國際競賽片的題材都很值得關注,我選跟台灣比較近的《柬埔寨之春》,土地開發案抗爭的題目,拍了6、7年。東南亞一路帶一路中國資金進入東南亞跟當地政府結合,柬埔寨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金邊是個湖邊調節生態的作用,柬埔寨高棉王朝之所以繁盛是因為他很懂得利用水利調節湖水水量、灌溉農作物。居民依賴湖泊維生,要破壞這個湖淹蓋這個湖,就開始淹水了。然後開始迫遷,居民離開土地。有6、7個地方媽媽團結起來,學怎麼陳情、抗議,跟世界銀行溝通甚至跟希拉蕊接觸,找到國際資源或成為社運領袖,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片中有兩條路線,媽媽和和尚,另一條線是,世界銀行再怎麼有權力,可以跟政府斡旋,但最後政府還是吸收在野黨的地方反對勢力,使得運動最後還是失敗了。為什麼要記錄他?最後的Ending是媽媽把相簿拿起來告訴大家它們怎麼走過。這些都是跟我們相鄰的地方,有類似的故事,有類似的政經結構,但我們要看的是別人怎麼成功失敗反省,所以滿值得看的。
吳凡:題材上我要推的也是一部印尼片《金曲達令》。跟阿潑的觀點類似——這是跟我們很相近的事情或一群人。北爪哇的海岸,有個非常風行的流行音樂,一般可能覺得不入流,跟調情、感情有關的紅包場場合。塔玲噹嘟(Tarling Dangdut)是一種音樂類型。
提到印尼會想到伊斯蘭國家、回教,但他們有很多民族,有許多文化。因為伊斯蘭教強調生活價值、規律、紀律,有些裸露或歌曲裡有調情的部分是被禁止的。影片的主角是這種音樂的作曲家,但最後被邀請去創作回教的宗教音樂。他怎麼面對跟轉變價值的混淆,是非常有趣的。台灣有非常多印尼移工來自這個區域,我們對印尼就是概括了解他們是怎樣的人,台北車站週日有外籍移工,但大家知不知道那邊大多都是印尼移工?我們也只是概括知道他們是從印尼來,卻不知道是從哪些不同的地區來。
陳婉伶:我想講國際競賽影片《天堂異鄉人》。台灣對難民的了解大部分都是從報章雜誌或新聞來的,這部影片從有趣的角度,像是三幕劇去談難民問題——極右派去談難民破壞社會,再來找左派,第三幕則是實際發生的情況來呈現現況,透過這種正反中間呈現的語言對立跟衝突,呈現難民議題的意義是什麼、難民的樣子是什麼。除了白人教師或領導者是演員以外,其他都是真的難民,透過計畫徵選來參與演出,講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在「難民」的名字之下,還是有很多非常不同的面貌。
▇形式上最挑戰、最獨特的影片
阿潑:選片的時候有爆量的難民相關紀錄片,最後就是剛剛那部留下。再來就是戰爭。這幾年敘利亞、中東許多戰爭題材,最後一部都沒有留下來,可是《所謂聖戰士》,回到我們對中東的刻板印象就是ISIS怎麼形成。一開始我們覺得很特別,也應該留下。它沒有字幕,都是景色、空景。只有這個跟法庭文件這兩個元素,法庭文件告訴你人在哪裡出生,其他透過空景取代,告訴你這個人怎麼呈現。我們大概可以感覺到這個很特別,怎麼描述一個人的一生?怎麼被認定為是聖戰士?它有被拿出來討論,大家覺得很重要,但也考驗大家對大螢幕的定力——需要看許多字幕。它是可以被參考的,打破我們去談這件事的形式。
吳凡:這導演用很特別的方式去談這件事,談炸彈客以前是怎樣的孩子,用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日本導演足立正生提出過所謂的「風景論」,意思是,我原本的攝影機換成另一個角度,去看被攝者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所以才會有很多空景,出生的城市、曾經去哪裡旅行、成長的城市等等。法庭文件也不一定是判決,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細節,例如以前的老師是誰、有可能從哪裡加入哪個組織、受過什麼訓練。透過這些拼湊這個不存在的被攝者,怎麼成就聖戰士這個角色。他們一定很特別,小時候應該遭受過什麼苦難,被怎樣欺負,但他想要打破這些事情——他們其實也是一般人,在我們周遭的鄰居長大。
形式上獨特、具挑戰性的,我要說的是《聖湖幻影》。它講印度北部普希卡這地方,所有人信仰的來源跟中心,很多人會在這邊做膜拜或宗教儀式。它沒有線性的敘事或是故事結構,人會慢慢加入,拍攝荒廢的嘉年華會,簡單地記錄這個區域,看的時候不用帶著聽故事心情,而是享受「觀看」。但大家可能比較習慣接受故事。《金曲達令》並不是一個議題片,是輕鬆幽默的歌舞片,好入口,只是印尼文化是特別需要被理解的,所以特別推薦它。
▇最符合TIDF精神的影片
阿潑:超多項,我選《三里塚:伊卡洛斯的殞落》最安全。如果再選這部片會不會變成三里塚影展?但我有約略感覺到,TIDF的傳承跟延續精神就是過去焦點影人跟得獎影人一直出現,好像在暗示什麼TIDF精神——你在田野一定要駐點一年兩年三年,不斷驗證他的成長有沒有接下來的故事,再回到TIDF被重新驗證。看著這群阿桑阿公阿媽長大,有個陪伴是概念,第二屆有這個感覺。這就是對我來說的TIDF精神。
吳凡:我有想到這部影片,不一定是我們要陪伴這些導演,而是紀錄片不只是記錄當下,而是運用這個媒體回看過去,變成更廣闊或是有時間縱深的事情。比如看成田機場抗爭事件,才知道在歷史洪流之中它怎麼被定位?代表什麼精神?也是因為這樣子,符合TIDF精神的還有《奈緒與家人的35年》,因為有時間的縱深,以及婉伶推薦的《鐵道撿風景》,看起來好像兩天就可以拍完,但導演其實拍了8年,只要有空就去火車上跟這些人相處,最後在剪接台才決定怎麼架構這部影片,呈現上是兩天兩夜的時間,剪接順序就是火車從泰國北部到南部。
TIDF精神是…...不能說鼓勵,而是感謝(appreciate)導演對影片的投入,一直與議題站在一起(不一定是蹲點)。這是TIDF所鼓勵的、符合精神的影片。
林木材:在我看來,三里塚也是跟前幾部不一樣,參與抗爭的外來者,當年參與抗爭的一個女大學生,後來跟當地農民結婚,成為當時抗爭的頭條新聞。這些外來者50年後怎麼看這個抗爭?但因為女大生跟農夫結婚,所以說滿動人的。
我們再補充一個片子,吳耀東導演的《Goodnight & Goodbye》這也是對婉伶來說衝擊很大的片子。導演的成名代表作《在高速公路上游泳》也會一起在影展裡播映。那是他在求學時候拍的片子,講他拍攝同學,但同學反過來利用他在鏡頭前面扮演,變成創作者的惡夢。《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就是透過拍攝者跟被攝者的關係,得到山形影展首獎,也因此讓吳耀東一夕成名。但十幾二十年後,他覺得後來都無法超越這部片,在製作人的慫恿下,問要不要找到20年前那個人。作為一個拍攝者,怎麼尋找沒有救贖的救贖?拍攝時間只有一天,基本上只有一天,但他卻因為某些意外或特殊原因,讓影片充滿爆發力,暴露拍攝者自己的愚蠢愚昧跟無能,這也是一個在反省什麼叫紀錄片拍攝的影片。
吳凡:就反省紀錄片這點,《天堂異鄉人》裡也有對「什麼是紀錄片拍攝」的反省。影片最後問被攝者,什麼是影展?有紅地毯,有香檳美女的地方?暗示創作者可以得到光環,但被攝者還是在原地。
木材:最符合TIDF精神,策展人當然會有一定的共識,但對觀眾未必,讓它反而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影片某種向度都是TIDF選的,但到底是什麼,都可以讓觀眾在去發掘。機票跟住宿,影人在台所有費用都是我們出的,在影展的時候安排這些導演出席QA也變成很大的工作量。怎麼處理超過80位影人的行程?怎麼安排?我們在下一場聊聊吧會分享。
影片非常非常多,無法介紹仔細,但介紹的都是大家的心頭愛或是衝擊大的,很謝謝大家的參加。●
◆延伸閱讀:想知道更多TIDF的工作內幕,或者他們到底怎麼選片的?請參考:【紀錄片聊聊吧1】三大競賽戰力分析/國際聯絡甘苦談
▇紀錄片聊聊吧
策展與接待的焦慮/來自拉脫維亞的焦點影人
日期:4/14(六)
時間:14:00-16:30
地點:藝風巷(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90巷2號)
與談人:林木材(TIDF策展人)、蔡世宗(TIDF國際聯絡)
策畫:聲音紀錄片與1960s的電影實驗/拷貝班解密與8mm特別放映
日期:4/21(六)
時間:14:00-16:30
地點:Your Space (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
與談人:張世倫(藝評人)、吳凡(TIDF活動統籌)、TIDF拷貝團隊
我在東南亞、天朝及TIDF當媒體宣傳的日子
日期:4/28(六)
時間:14:00-16: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
與談人:葛江祝鴻(「東南亞群象」單元選片人)、林木材(TIDF策展人)、TIDF媒宣團隊
▇獨立書店延伸書展
TIDF與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串連合作,量身打造延伸閱讀小書展。歡迎到以下獨立書店走走逛逛!
參展書店: 晃晃二手書店、新營曬書店、知文堂創藝書坊、一一書店LABO、食冊書店、松園小屋、第三人生社區書坊(自然養生書坊)、或者書店、新手書店、青鳥書店、宇奕書箱、月讀書咖、浮光書店、石店子69有機書店、欒樹下書房、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瓦當人文書屋、清水散步、偵探書屋、孩好書屋、米地書店、筆耕小書店、唐山書店、光點生活(華山店)
台灣1960年代文藝書誌展—前衛的浪漫
《劇場》、《現代文學》、《文季》、《設計家》、《文學雜誌》......50年前不羈而浪漫、前衛且激進的靈魂,仍在書頁裡閃閃發亮。歡迎到舊香居,探訪影響一代代青年人的經典文藝書誌。
展期:4.27(五)-5.20(日)
地點:舊香居(龍泉街81號1樓)
開放時間:13:00-22:00(週一公休)
那些伴我青春的文藝書誌—張照堂與莊靈對談
時間:4.28(六)19:30-21:30
地點:舊香居(龍泉街81號1樓)
※ 本活動與舊香居合辦
Tags:
紀錄片影迷最期待的兩年一度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簡稱TIDF)即將開展了。步入20週年的TIDF,今年的片單數量更勝以往,共有170部影片、201場放映、130場座談、2個展覽、劇場及廿幾場各式活動。
4月初在TIDF的「紀錄片聊聊吧」活動中,策展人與評委及工作人員聊到各自最喜歡的影片以及工作內幕,帶影迷一覽今年不可錯過的精彩作品,本文是該活動的菁華摘要。
▇最喜歡、最難忘的影片
林木材:請大家聊一下這次競賽中各自最喜歡或難忘、最挑戰的影片,我們請阿潑先開始。
阿潑:這個答案滿難選的。我選的兩個都是跟納粹有關的歐洲片:《借問阿嬤》、《醜車上路》。原因除了議題——把納粹議題拍得輕巧好看之外,還有談論「記憶」,對一段大家都知道的記憶或歷史,應該要怎麼呈現。
《借問阿嬤》這部是3個屁孩拍的,他們非常年輕,對那段歷史沒有印象當然也沒經驗。他們訪問了阿嬤——在這段歷史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現在也在不同國家工作。反差太大了,屁孩太屁,會政治不正確地嘲弄或是扮演納粹。我們以為德國人對歷史自省能力很強,但我有德國朋友就說,其實只要極端之後就會有反彈力量——現在的年輕人覺會得為什麼要一直反省,所以這些屁孩確實是反映當代現況。他談歷史的方式很隱諱,這片拍很久,7年,阿嬤從本來有記憶到失智,一開始放家庭錄影帶,她說你怎麼會對這個有興趣,我以為你已經對這個沒感覺了。這一開始就點出世代之間怎麼對這段歷史做反應,而隔代怎麼面對這個歷史、怎麼溝通,上一代的凋零怎麼透過影片的方式記錄下來。
《醜車上路》是短片,兒子帶著媽媽開車上路,經過的都跟納粹歷史有關,同樣是兒子想去談這件事但媽媽一直覺得為什麼要講——過去了不要再提。很相反、衝突的對話。這些老人都可愛自然,不會讓你覺得刻意要記錄什麼。我看到紀錄者的用心,怎麼在老一代凋零之前記錄這些事。
林木材:《醜車上路》片中阿嬤90歲,兒子70歲,一開始還以為他們是夫妻,因為他們都老到一個程度。影片簡介還說最年輕的是那台車⋯⋯
吳凡:我選的是亞洲競賽裡的韓國片《白狗》。這是在亞洲比較少見的私電影,把攝影機當成日記,記下日常生活。裡面有許多滿明顯的缺陷——冗長、生活片段,講自己的過程有點自溺。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我第13次搬家,導演不斷在搬家,過程中他思考人跟環境的關係是什麼。他提到白狗跟另一隻養過的白狗,流浪狗在居住的環境有疑心、警覺心,探討現代環境中人跟人之間是不是越來越疏遠遺忘,它們又是否有被記得的價值。
一件事情不被在乎就是不存在了,但這些我在乎的東西是不是值得關注?導演關注了一群退休的老人,他們就在附近的公園涼亭聊一個下午。百無聊賴的狀態。藉由探詢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存意義才會被彰顯。其中有個老太太年輕時是個美女,現在孤苦無依,她的價值又在哪?這部影片雖然有點自溺,我通常不喜歡,某程度代表創作者很自我中心,但他比我們更關心周遭社會,老人、狗、鄰居,也帶到沉船抗爭事件。從個人以小見大的日常紀錄觀察韓國現代。
陳婉伶:《鐵道撿風景》沒有要講什麼重要的議題。導演個人對火車的移動著迷,喜歡坐火車旅行,花了很長的時間從頭拍到尾。英文片名叫做Railway Sleepers,以為只會在臥鋪,但它帶出泰國鐵路歷史,或是這段鐵路的建構對歷史的關係是什麼。透過人跟人之間的談話或聊天訪談,片名取得很好,用一種很靜很長——你可能不會喜歡——的長鏡頭去凝視眾生相。老人、小孩買不起臥鋪,就會跟旁邊的乘客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從這些交談過程,或是小販在車窗旁的叫賣,去看到社會的眾生是什麼狀態。
我對這點很著迷,我們以為我們跟泰國很近,但又不了解,看到實際面貌覺得迷人。不知道是導演認識還是剛好遇到,遇到一個英國到泰國做鐵路建設顧問,對泰國鐵路歷史很了解,從他歐洲人的觀點……旅程很長,導演很懂得透過鏡頭和時間凝視很小的東西。列車進入早晨,有個人的手在窗外跟著風起伏起伏,持續好幾分鐘,但是很能感受這種感受,我個人對這種感受性的東西非常著迷。
另一部是日本片伊勢真一的《奈緒與家人的35年》,出自日本資深的紀錄片導演。影片敘述他的外甥女,8歲或7歲時被診斷出癲癇,有發展遲緩的問題。拍罕病題材的很多,但他用前所未見的方式——用35年的方式記錄。特別的部分是,他不是去探討病怎麼樣,而是探討這個人物對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家人之間的緊張張力、彼此能否互相體諒這些小事情,還有媽媽一直陪伴她等等。這種片通常就是拍成可憐需要關懷,但這部片子沒有這種感覺,溫柔緩慢地不斷看著這家人成長、變遷、陪伴他們。導演不只是紀錄者,也是陪伴者的角色。
◆延伸閱讀:現場》如果你不認識伊勢英子,請先來看場電影《生命的形式》
▇最衝擊的影片
阿潑:我想最衝擊的就是《親密正義》。我第一次看到就覺得要捍衛它到底、排除萬難。這是一部智利片,也是唯一的一部,對白色恐怖的反省智利走得很前面。從小親密的小阿姨,轉型正義後還要追究皮諾切政權下面的祕密警察,小阿姨逃到澳洲,當地的智利人發起遊行示威要阿姨回國接受審判——也沒有審判那麼嚴重,就是要揭露事實。導演覺得這是我家人,這麼好、我這麼愛她,她怎麼可能是這樣的人。導演其實對那段歷史不太瞭解,但為了證明自己的阿姨無罪而開始追索這段歷史,後來發現原來阿姨不是無辜的。
我們在這個議題常常避談我們是共犯。開始出現新聞畫面,尤其像伊朗沒有新聞自由的地方,影片視訊這種東西很重要,因為阿姨在澳洲,藉由視訊對質阿姨問事實怎樣,另外調出她的自白——上新聞的鏡頭,自己在空間放,自己進入空間變成像對話式的樣子。
我願不願意自己的親人是一個獨裁下的罪犯?我有沒有這個勇氣?我自己願不願意現身?導演從頭到尾都把自己放在裡面,一來敢揭露,二來敢面對現實。從頭到尾都有一個爭議——到底有沒有道德爭議——阿姨知不知道自己會被拍成片、會被暴露出來?後來的結果其實是幫阿姨定罪,有一點決裂感。不知道導演會不會來,可以問她後來到底怎麼了,後來是真的滿痛的Ending,所以衝擊滿大的,所以去思考衝擊的部分。佩服這種勇氣。
吳凡:我要講《鬪犬》這支印尼片。他拍攝印尼非常傳統的豬狗鬥,非常激烈殘忍的比賽。這是第一項衝擊,第二是文化層面的。片中印尼的街道和生活型態跟我去印尼看到的一樣,我幾乎沒辦法看到…我等等再講影片內容對我來說很衝擊。
印尼文跟我們的語言邏輯或是習慣英文的人差別很大,我們譯得比較白話「豬狗鬥」——納杜巴貢(Ngadu Bagong),雖然英文寫出來但你還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問印尼朋友,慢慢理解這部影片。因為語言有許多隔閡,它的訊息大多都在影像,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次看就喜歡,或理解。你從影像看就可以理解他要傳遞的訊息。導演並沒有批評這個傳統,傳統認為野豬是有害的,因為會危害農作。他其實是在拍小楠,少數的年輕孩童也是唯一的女性。她跟著爸爸去賭博所以進入競技場,一開始很享受,很自然。不會像我們一看覺得殘忍或是怎麼敢看,她就是很怡然自得在競技場。她跟著感情培養、上競技場,緊張、對競技場的感情,過程中的成長都可以在過程中讀到。
陳婉伶:競技場大部分都是男性,她是唯一的女生。裡面有些片段,呈現她在社會裡的角色,要穿制服、包頭…這也是從影像上發覺自己在不同場所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也是台灣比較少看到的事情。
▇題材最值得關注的影片
阿潑:我選兩個:《親密正義》,另外國際競賽片的題材都很值得關注,我選跟台灣比較近的《柬埔寨之春》,土地開發案抗爭的題目,拍了6、7年。東南亞一路帶一路中國資金進入東南亞跟當地政府結合,柬埔寨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金邊是個湖邊調節生態的作用,柬埔寨高棉王朝之所以繁盛是因為他很懂得利用水利調節湖水水量、灌溉農作物。居民依賴湖泊維生,要破壞這個湖淹蓋這個湖,就開始淹水了。然後開始迫遷,居民離開土地。有6、7個地方媽媽團結起來,學怎麼陳情、抗議,跟世界銀行溝通甚至跟希拉蕊接觸,找到國際資源或成為社運領袖,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片中有兩條路線,媽媽和和尚,另一條線是,世界銀行再怎麼有權力,可以跟政府斡旋,但最後政府還是吸收在野黨的地方反對勢力,使得運動最後還是失敗了。為什麼要記錄他?最後的Ending是媽媽把相簿拿起來告訴大家它們怎麼走過。這些都是跟我們相鄰的地方,有類似的故事,有類似的政經結構,但我們要看的是別人怎麼成功失敗反省,所以滿值得看的。
吳凡:題材上我要推的也是一部印尼片《金曲達令》。跟阿潑的觀點類似——這是跟我們很相近的事情或一群人。北爪哇的海岸,有個非常風行的流行音樂,一般可能覺得不入流,跟調情、感情有關的紅包場場合。塔玲噹嘟(Tarling Dangdut)是一種音樂類型。
提到印尼會想到伊斯蘭國家、回教,但他們有很多民族,有許多文化。因為伊斯蘭教強調生活價值、規律、紀律,有些裸露或歌曲裡有調情的部分是被禁止的。影片的主角是這種音樂的作曲家,但最後被邀請去創作回教的宗教音樂。他怎麼面對跟轉變價值的混淆,是非常有趣的。台灣有非常多印尼移工來自這個區域,我們對印尼就是概括了解他們是怎樣的人,台北車站週日有外籍移工,但大家知不知道那邊大多都是印尼移工?我們也只是概括知道他們是從印尼來,卻不知道是從哪些不同的地區來。
陳婉伶:我想講國際競賽影片《天堂異鄉人》。台灣對難民的了解大部分都是從報章雜誌或新聞來的,這部影片從有趣的角度,像是三幕劇去談難民問題——極右派去談難民破壞社會,再來找左派,第三幕則是實際發生的情況來呈現現況,透過這種正反中間呈現的語言對立跟衝突,呈現難民議題的意義是什麼、難民的樣子是什麼。除了白人教師或領導者是演員以外,其他都是真的難民,透過計畫徵選來參與演出,講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在「難民」的名字之下,還是有很多非常不同的面貌。
▇形式上最挑戰、最獨特的影片
阿潑:選片的時候有爆量的難民相關紀錄片,最後就是剛剛那部留下。再來就是戰爭。這幾年敘利亞、中東許多戰爭題材,最後一部都沒有留下來,可是《所謂聖戰士》,回到我們對中東的刻板印象就是ISIS怎麼形成。一開始我們覺得很特別,也應該留下。它沒有字幕,都是景色、空景。只有這個跟法庭文件這兩個元素,法庭文件告訴你人在哪裡出生,其他透過空景取代,告訴你這個人怎麼呈現。我們大概可以感覺到這個很特別,怎麼描述一個人的一生?怎麼被認定為是聖戰士?它有被拿出來討論,大家覺得很重要,但也考驗大家對大螢幕的定力——需要看許多字幕。它是可以被參考的,打破我們去談這件事的形式。
吳凡:這導演用很特別的方式去談這件事,談炸彈客以前是怎樣的孩子,用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日本導演足立正生提出過所謂的「風景論」,意思是,我原本的攝影機換成另一個角度,去看被攝者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所以才會有很多空景,出生的城市、曾經去哪裡旅行、成長的城市等等。法庭文件也不一定是判決,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細節,例如以前的老師是誰、有可能從哪裡加入哪個組織、受過什麼訓練。透過這些拼湊這個不存在的被攝者,怎麼成就聖戰士這個角色。他們一定很特別,小時候應該遭受過什麼苦難,被怎樣欺負,但他想要打破這些事情——他們其實也是一般人,在我們周遭的鄰居長大。
形式上獨特、具挑戰性的,我要說的是《聖湖幻影》。它講印度北部普希卡這地方,所有人信仰的來源跟中心,很多人會在這邊做膜拜或宗教儀式。它沒有線性的敘事或是故事結構,人會慢慢加入,拍攝荒廢的嘉年華會,簡單地記錄這個區域,看的時候不用帶著聽故事心情,而是享受「觀看」。但大家可能比較習慣接受故事。《金曲達令》並不是一個議題片,是輕鬆幽默的歌舞片,好入口,只是印尼文化是特別需要被理解的,所以特別推薦它。
▇最符合TIDF精神的影片
阿潑:超多項,我選《三里塚:伊卡洛斯的殞落》最安全。如果再選這部片會不會變成三里塚影展?但我有約略感覺到,TIDF的傳承跟延續精神就是過去焦點影人跟得獎影人一直出現,好像在暗示什麼TIDF精神——你在田野一定要駐點一年兩年三年,不斷驗證他的成長有沒有接下來的故事,再回到TIDF被重新驗證。看著這群阿桑阿公阿媽長大,有個陪伴是概念,第二屆有這個感覺。這就是對我來說的TIDF精神。
吳凡:我有想到這部影片,不一定是我們要陪伴這些導演,而是紀錄片不只是記錄當下,而是運用這個媒體回看過去,變成更廣闊或是有時間縱深的事情。比如看成田機場抗爭事件,才知道在歷史洪流之中它怎麼被定位?代表什麼精神?也是因為這樣子,符合TIDF精神的還有《奈緒與家人的35年》,因為有時間的縱深,以及婉伶推薦的《鐵道撿風景》,看起來好像兩天就可以拍完,但導演其實拍了8年,只要有空就去火車上跟這些人相處,最後在剪接台才決定怎麼架構這部影片,呈現上是兩天兩夜的時間,剪接順序就是火車從泰國北部到南部。
TIDF精神是…...不能說鼓勵,而是感謝(appreciate)導演對影片的投入,一直與議題站在一起(不一定是蹲點)。這是TIDF所鼓勵的、符合精神的影片。
林木材:在我看來,三里塚也是跟前幾部不一樣,參與抗爭的外來者,當年參與抗爭的一個女大學生,後來跟當地農民結婚,成為當時抗爭的頭條新聞。這些外來者50年後怎麼看這個抗爭?但因為女大生跟農夫結婚,所以說滿動人的。
我們再補充一個片子,吳耀東導演的《Goodnight & Goodbye》這也是對婉伶來說衝擊很大的片子。導演的成名代表作《在高速公路上游泳》也會一起在影展裡播映。那是他在求學時候拍的片子,講他拍攝同學,但同學反過來利用他在鏡頭前面扮演,變成創作者的惡夢。《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就是透過拍攝者跟被攝者的關係,得到山形影展首獎,也因此讓吳耀東一夕成名。但十幾二十年後,他覺得後來都無法超越這部片,在製作人的慫恿下,問要不要找到20年前那個人。作為一個拍攝者,怎麼尋找沒有救贖的救贖?拍攝時間只有一天,基本上只有一天,但他卻因為某些意外或特殊原因,讓影片充滿爆發力,暴露拍攝者自己的愚蠢愚昧跟無能,這也是一個在反省什麼叫紀錄片拍攝的影片。
吳凡:就反省紀錄片這點,《天堂異鄉人》裡也有對「什麼是紀錄片拍攝」的反省。影片最後問被攝者,什麼是影展?有紅地毯,有香檳美女的地方?暗示創作者可以得到光環,但被攝者還是在原地。
木材:最符合TIDF精神,策展人當然會有一定的共識,但對觀眾未必,讓它反而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影片某種向度都是TIDF選的,但到底是什麼,都可以讓觀眾在去發掘。機票跟住宿,影人在台所有費用都是我們出的,在影展的時候安排這些導演出席QA也變成很大的工作量。怎麼處理超過80位影人的行程?怎麼安排?我們在下一場聊聊吧會分享。
影片非常非常多,無法介紹仔細,但介紹的都是大家的心頭愛或是衝擊大的,很謝謝大家的參加。●
◆延伸閱讀:想知道更多TIDF的工作內幕,或者他們到底怎麼選片的?請參考:【紀錄片聊聊吧1】三大競賽戰力分析/國際聯絡甘苦談
▇紀錄片聊聊吧
策展與接待的焦慮/來自拉脫維亞的焦點影人
日期:4/14(六)
時間:14:00-16:30
地點:藝風巷(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90巷2號)
與談人:林木材(TIDF策展人)、蔡世宗(TIDF國際聯絡)
策畫:聲音紀錄片與1960s的電影實驗/拷貝班解密與8mm特別放映
日期:4/21(六)
時間:14:00-16:30
地點:Your Space (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
與談人:張世倫(藝評人)、吳凡(TIDF活動統籌)、TIDF拷貝團隊
我在東南亞、天朝及TIDF當媒體宣傳的日子
日期:4/28(六)
時間:14:00-16: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
與談人:葛江祝鴻(「東南亞群象」單元選片人)、林木材(TIDF策展人)、TIDF媒宣團隊
▇獨立書店延伸書展
TIDF與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串連合作,量身打造延伸閱讀小書展。歡迎到以下獨立書店走走逛逛!
參展書店: 晃晃二手書店、新營曬書店、知文堂創藝書坊、一一書店LABO、食冊書店、松園小屋、第三人生社區書坊(自然養生書坊)、或者書店、新手書店、青鳥書店、宇奕書箱、月讀書咖、浮光書店、石店子69有機書店、欒樹下書房、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瓦當人文書屋、清水散步、偵探書屋、孩好書屋、米地書店、筆耕小書店、唐山書店、光點生活(華山店)
台灣1960年代文藝書誌展—前衛的浪漫
《劇場》、《現代文學》、《文季》、《設計家》、《文學雜誌》......50年前不羈而浪漫、前衛且激進的靈魂,仍在書頁裡閃閃發亮。歡迎到舊香居,探訪影響一代代青年人的經典文藝書誌。
展期:4.27(五)-5.20(日)
地點:舊香居(龍泉街81號1樓)
開放時間:13:00-22:00(週一公休)
那些伴我青春的文藝書誌—張照堂與莊靈對談
時間:4.28(六)19:30-21:30
地點:舊香居(龍泉街81號1樓)
※ 本活動與舊香居合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如果你不認識伊勢英子,請先來看場電影《生命的形式》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伊勢英子,11月10日起將在高雄「灰灰基地美術館」推出5部作品的原畫展,並將於月底來台與讀者會面。... 閱讀更多
書評》科幻電影的啟蒙者:前鋒漫畫家墨必斯與《伊甸納》
閱讀更多
現場》點亮山林的誠品閱讀分享計畫:莎卡蘭部落圖書室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