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小說像固體,好比一件雕塑,可以供人細細觀看每個細節,或者好比一棟建築,令人置身其中。但有些小說奇特得像液體,彷彿總是在流動變形,讓人無法明確掌握,卻又那麼確切地存在著。陳輝龍的小說就是液體,且還不是無色無臭的水,而是酒,裝在短篇的shot杯裡,讀著讀著就有微醺的興味。
釀得出這等酒,也得要有夠格的釀酒師。陳輝龍確實有種奇特的氣息。8年前,在文壇已消失十數年的他終於復出,由聯合文學集結舊作,重新出版《目的地南方旅館》,宣告回歸。從此,2015年有《不論下雨或晴天》,2017年《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8年則是《多出來的那個人》,然後一直到今年,我們看到他最新的小說集,《69號線的離開》。
巧合的是,8年前復出的時候,我也替《聯合文學》訪問過陳輝龍,當年訪問的尾聲,就聊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來了〉、〈69號線的離開〉(當時叫〈消失的69號線〉)。為什麼時隔這麼多年,這些作品才集結在一起?中間又歷經了什麼呢?
「我在2013年的時候回來台灣,之後就沒有在一個公司裡面過團體生活了,可以說80%的時間都放在創作上。我在寫長篇的時候(按:《多出來的那個人》),中間的空檔,就是寫一些刊物、平台專欄裡的短篇(按:《不論下雨或晴天》、《固執的小吃們》等),像是調劑。」陳輝龍說,他現居高雄,就在小時候成長的地方。
或許這是為何在他的小說中會出現那麼多「南方」意象的緣故吧。例如台南的柳營車站;且作品裡不只有台灣的南方,還有日本的南方——沖繩。「南方」,未必指絕對位置上的南,而是一種具有熱帶感的場景,溫熱而不沉冷,慵懶自在而不拘束,醞釀出了陳輝龍小說的基調。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海邊。我父親是船員,我出生的地方其實是基隆。退伍的時候我有段時間去了紐約,但並沒有很習慣那裡,沒什麼歸屬感。不過海邊都會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他也提到了沖繩,因為80年代末,他曾在那裡做過買賣美軍舊貨的生意。這些經驗、見聞,都在他的繆思裡發酵,融進了小說裡。
曾有讚語說陳輝龍的小說輕盈有趣,「完全沒有微言大義,好極了。」然而相較於此,這次《69號線的離開》的諸作好像更寓含了些什麼巨大的東西。「很多人說我寫的東西很像『輕小說』,因為我不是很清楚那是什麼,就花時間去租書店看了一下,但它們的內容、劇情都滿重複的。這讓我覺得,必須開始把平常比較嚴肅思索的東西放到小說裡了。比如〈聽說柯川來過〉,讀過去可能不會覺得很沉重,但裡頭我想表達的是:我對資本主義在現在社會、全球的霸權,其實並不是很舒服。又或者〈69號線的離開〉,則批判了過往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平常我是不會聊這種主題的,但這本有這個企圖。」
那是嚴肅而沉重的巨大核心,但陳輝龍手法之巧妙在於,他並不從正面展開批判,而是呈現那些意識形態或歷史悲劇,對每一個個人生命的影響,「像〈被月蝕吞沒〉,雖然裡頭呈現的是一個人們不樂於見到的生命處境,但我還是用類似曖昧的故事情節去包裹它。」陳輝龍說,「這些作品的語境,我都有更改。因為當初刊在雜誌上的時候,還不確定這些作品會擺在一起;現在擺在一起,語境就需要相當程度地統一。」
「『奇特的瑣碎』大概是構成我小說很重要的路徑。」他說,「我通常都是用寫電影劇本的方法寫小說,除了字數之外,不設任何框架,然後就開始寫。我會先放入風景、道具,最後才是人——可是我盡量減少對話,我覺得說話會阻礙讀者的想像。那太具體了,我希望讀者可以參與在故事其中——然後等故事寫完之後,再來開始改。」這就是為什麼陳輝龍小說的故事發展,總能走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而如果閱讀時,實際在網路上搜尋小說裡出現的音樂、場景,將會更能符合作者書寫的頻率,更貼近故事裡的氛圍。
歸根究柢,小說裡的瑣碎、出乎意料、想像、岐義,卻反倒更能作為陳輝龍的表達工具。「我以前曾經寫過一些雜文集,裡面會批評現實。但後來我再看,覺得好像一是一、二是二,再者,那些東西多少有點時效性。所以現在覺得是有些後悔吧,就不想再寫那樣的東西——但這不會減少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
如果讀者有足夠的敏銳,就可以從例如〈聽說柯川來過〉裡某些轉瞬即逝的政治性描寫裡察覺,或者,也可以從作品排列裡察覺:前四篇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緒相關,而第五篇,則是投向未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除了小說內容,整本書的形式,也都摻入了陳輝龍的巧思,比如排版,段落都沒有空兩格。「我很小就有這種困惑:到底是誰規定,開頭一定要空兩格?空兩格是什麼意思?小時候寫作文,我都從第一格開始寫,所以每次都被老師罵。」陳輝龍笑著說。
而這本書的扉頁,則是塗鴉在一校稿上的繪圖。「那時候我人剛好在沖繩,一個颱風天,就住在首里城旁邊。桌上還擺了冰的紅酒,瓶子上的水把圖暈染開,我反而覺得不錯,滿有意思的。後來出版社就把這個拿來當創作『贈品』,附在扉頁。」
酒一般的小說。被冰酒瓶給暈染開來的繪圖手稿。我聯想到上一次,那8年前的訪問,陳輝龍曾經說,創作小說時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酒。但無論是雞尾酒還是威士忌,是啤酒還是紅酒,在那看似慵懶的微醺裡,在那些節奏輕巧又出其不意的故事裡,其實都暗藏著深思熟慮。就像酒的醇美藏在尾韻,轉瞬消失,要留心才能品味得出來。●
69號線的離開
作者:陳輝龍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陳輝龍
現專職小說創作。
基隆生,祖籍北京。曾任職許多媒體,並創辦許多新媒體。著有小說《單人翹翹板》、《不婚夫婦戀愛事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寫給C》、《每次三片》、《南方旅館》、《雨中的咖啡館》和《照相簿子》、《摩登原始人》、《規矩游街幫》、《情緒化的情節》、《今天天氣晴朗》(多已絕版)。
近作有《目的地南方旅館》(2012)、《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2015)等書、《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7)、《多出來的那個人》(2018)等書。
|
Tags:
(本文攝影:王辰志)
大部分的小說像固體,好比一件雕塑,可以供人細細觀看每個細節,或者好比一棟建築,令人置身其中。但有些小說奇特得像液體,彷彿總是在流動變形,讓人無法明確掌握,卻又那麼確切地存在著。陳輝龍的小說就是液體,且還不是無色無臭的水,而是酒,裝在短篇的shot杯裡,讀著讀著就有微醺的興味。
釀得出這等酒,也得要有夠格的釀酒師。陳輝龍確實有種奇特的氣息。8年前,在文壇已消失十數年的他終於復出,由聯合文學集結舊作,重新出版《目的地南方旅館》,宣告回歸。從此,2015年有《不論下雨或晴天》,2017年《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8年則是《多出來的那個人》,然後一直到今年,我們看到他最新的小說集,《69號線的離開》。
巧合的是,8年前復出的時候,我也替《聯合文學》訪問過陳輝龍,當年訪問的尾聲,就聊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來了〉、〈69號線的離開〉(當時叫〈消失的69號線〉)。為什麼時隔這麼多年,這些作品才集結在一起?中間又歷經了什麼呢?
「我在2013年的時候回來台灣,之後就沒有在一個公司裡面過團體生活了,可以說80%的時間都放在創作上。我在寫長篇的時候(按:《多出來的那個人》),中間的空檔,就是寫一些刊物、平台專欄裡的短篇(按:《不論下雨或晴天》、《固執的小吃們》等),像是調劑。」陳輝龍說,他現居高雄,就在小時候成長的地方。
或許這是為何在他的小說中會出現那麼多「南方」意象的緣故吧。例如台南的柳營車站;且作品裡不只有台灣的南方,還有日本的南方——沖繩。「南方」,未必指絕對位置上的南,而是一種具有熱帶感的場景,溫熱而不沉冷,慵懶自在而不拘束,醞釀出了陳輝龍小說的基調。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海邊。我父親是船員,我出生的地方其實是基隆。退伍的時候我有段時間去了紐約,但並沒有很習慣那裡,沒什麼歸屬感。不過海邊都會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他也提到了沖繩,因為80年代末,他曾在那裡做過買賣美軍舊貨的生意。這些經驗、見聞,都在他的繆思裡發酵,融進了小說裡。
曾有讚語說陳輝龍的小說輕盈有趣,「完全沒有微言大義,好極了。」然而相較於此,這次《69號線的離開》的諸作好像更寓含了些什麼巨大的東西。「很多人說我寫的東西很像『輕小說』,因為我不是很清楚那是什麼,就花時間去租書店看了一下,但它們的內容、劇情都滿重複的。這讓我覺得,必須開始把平常比較嚴肅思索的東西放到小說裡了。比如〈聽說柯川來過〉,讀過去可能不會覺得很沉重,但裡頭我想表達的是:我對資本主義在現在社會、全球的霸權,其實並不是很舒服。又或者〈69號線的離開〉,則批判了過往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平常我是不會聊這種主題的,但這本有這個企圖。」
那是嚴肅而沉重的巨大核心,但陳輝龍手法之巧妙在於,他並不從正面展開批判,而是呈現那些意識形態或歷史悲劇,對每一個個人生命的影響,「像〈被月蝕吞沒〉,雖然裡頭呈現的是一個人們不樂於見到的生命處境,但我還是用類似曖昧的故事情節去包裹它。」陳輝龍說,「這些作品的語境,我都有更改。因為當初刊在雜誌上的時候,還不確定這些作品會擺在一起;現在擺在一起,語境就需要相當程度地統一。」
「『奇特的瑣碎』大概是構成我小說很重要的路徑。」他說,「我通常都是用寫電影劇本的方法寫小說,除了字數之外,不設任何框架,然後就開始寫。我會先放入風景、道具,最後才是人——可是我盡量減少對話,我覺得說話會阻礙讀者的想像。那太具體了,我希望讀者可以參與在故事其中——然後等故事寫完之後,再來開始改。」這就是為什麼陳輝龍小說的故事發展,總能走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而如果閱讀時,實際在網路上搜尋小說裡出現的音樂、場景,將會更能符合作者書寫的頻率,更貼近故事裡的氛圍。
歸根究柢,小說裡的瑣碎、出乎意料、想像、岐義,卻反倒更能作為陳輝龍的表達工具。「我以前曾經寫過一些雜文集,裡面會批評現實。但後來我再看,覺得好像一是一、二是二,再者,那些東西多少有點時效性。所以現在覺得是有些後悔吧,就不想再寫那樣的東西——但這不會減少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
如果讀者有足夠的敏銳,就可以從例如〈聽說柯川來過〉裡某些轉瞬即逝的政治性描寫裡察覺,或者,也可以從作品排列裡察覺:前四篇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緒相關,而第五篇,則是投向未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除了小說內容,整本書的形式,也都摻入了陳輝龍的巧思,比如排版,段落都沒有空兩格。「我很小就有這種困惑:到底是誰規定,開頭一定要空兩格?空兩格是什麼意思?小時候寫作文,我都從第一格開始寫,所以每次都被老師罵。」陳輝龍笑著說。
而這本書的扉頁,則是塗鴉在一校稿上的繪圖。「那時候我人剛好在沖繩,一個颱風天,就住在首里城旁邊。桌上還擺了冰的紅酒,瓶子上的水把圖暈染開,我反而覺得不錯,滿有意思的。後來出版社就把這個拿來當創作『贈品』,附在扉頁。」
酒一般的小說。被冰酒瓶給暈染開來的繪圖手稿。我聯想到上一次,那8年前的訪問,陳輝龍曾經說,創作小說時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酒。但無論是雞尾酒還是威士忌,是啤酒還是紅酒,在那看似慵懶的微醺裡,在那些節奏輕巧又出其不意的故事裡,其實都暗藏著深思熟慮。就像酒的醇美藏在尾韻,轉瞬消失,要留心才能品味得出來。●
69號線的離開
作者:陳輝龍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陳輝龍
現專職小說創作。
基隆生,祖籍北京。曾任職許多媒體,並創辦許多新媒體。著有小說《單人翹翹板》、《不婚夫婦戀愛事情》、《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寫給C》、《每次三片》、《南方旅館》、《雨中的咖啡館》和《照相簿子》、《摩登原始人》、《規矩游街幫》、《情緒化的情節》、《今天天氣晴朗》(多已絕版)。
近作有《目的地南方旅館》(2012)、《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2015)等書、《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7)、《多出來的那個人》(2018)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現場》文學少年讀村上春樹:蕭詒徽、盛浩偉談後青春焦慮
閱讀更多
專訪》你的廁所就是我的廁所——許悔之、盛浩偉,把手牽起來了
近來,為反對性別歧視,智利男性發起「織毛衣的男人」活動,傳達男人也有溫柔、細膩。而文學不也是一種編織嗎?於是,Openbook編輯部邀請兩位「暖男」... 閱讀更多
人物》失憶時代的文學守門人:范銘如談《書評職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