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無羈青春投身社運,恍如一夢?基層黨工後來的故事:導演廖建華與《狂飆一夢》

2020-03-10 17:19

(北基會提供)

我開始拜訪更多當年民主運動街頭的基層長輩,而讓我震撼的是──原來時代的進步,竟不代表這些投身者個人的幸福。我開始強烈地困惑著,在政治、公共投身的當下,投身者的晚景很可能會是令人感慨的,那麼當初又為何要有所付出?有什麼意義、值得嗎?

──廖建華《狂飆一夢》

繼2015年以紀錄片《末代叛亂犯》關注1991年「獨台會案」過程及後續發展,時隔4年,廖建華再度交出紀錄片《狂飆一夢》,記錄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基層黨工的生命情狀,透過聚焦政治工作者康惟壤與作家曾心儀的生活,補綴那些為運動付出人生的眾生群像。

上映之際,廖建華更將前後兩部紀錄長片的內容,以自費出版的方式推出兩本同名專書。30歲不到,他已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闡述台灣政治運動的底層故事。畢業於清大化工所的他,與政治、電影甚至藝文原先毫無關係,為什麼這些基層政治工作者,會如此令他著迷?


dscf7507_1200x675.jpg

紀錄片導演廖建華(攝影:吳致良)

▇熱血青年的後半場人生

318學運時期,廖建華也曾站在街頭。後來拍攝紀錄片《末代叛亂犯》時,他接觸到不少黨外基層人員,學運期間曾引發討論的運動明星與一般基層的問題再被提起,促成他決定以「基層黨工」為核心進行敘述。

「所有政治或社會運動的討論大多著重在公共性,即便有對個人的討論,也多聚焦在少數明星的立場上,但我覺得這群小人物的歷程其實也有值得觀看的部分。」廖建華說。

《狂飆一夢》所處理的對象並非政治明星,也非街頭上湊湊熱鬧的群眾,而是將自身大量的生命與歲月,奉獻給政治運動的基層運動者。他們雖然並非位處於核心,卻是重要的根基。

如果說318學運是許多80、90年代出生青年的抗爭啟蒙,那麼數年過去,他們必已從熱血中回過神來,直面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這樣一群人的故事,可以做為一種範例,或說前車之鑑,當成參與運動的我們的參考典型。」廖建華如此認為。這些熱血青年前輩的後半場人生,是怎樣的風景?

在廖建華的作品中,「政治」關涉的並非眾人的集體利益,而是之於單一個體,也就是,一位普通人為何投身政治?該以何維生?他們的個人記憶為何?如何檢視與評斷運動中的同志?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消失在集體浪潮中了?如書中所述:

時隔三、四十年,當我遇上這群民主的老兵,卻有種南柯一夢的感覺。

這狂飆的一場夢,虛妄的究竟是青春、理想、政治,抑或是歷史呢?

▇在冷靜與熱情之間保持距離觀看

關於主題的公共性,廖建華侃侃提起初衷,虛心自承並非政治狂熱分子,拍攝紀錄片的出發點其實有私心的原因。製作《狂飆一夢》時,他約二十五、六歲,以非電影相關科系的化工所學生進入領域,一邊嘗試摸索拍片技術,一邊懷揣著個人對人生的迷惘投入創作。

「我其實害怕失敗。」廖建華如此告白,「影像創作不同於文字創作,需要全心投入,我並不確定這條路可不可行。這樣的心情,有點雜亂地投射到我拍攝的這些人物身上。對於民主運動的基層,我關注的不全然是他們的成敗,更多的是他們人生選擇的過程跟結果。」

「一開始看他們這樣子付出,感覺不那麼值得,好像也沒顧好最低生活品質。但後來接觸多一點就發現,其實不過都是人生的選擇,沒有好壞與對錯,都有值得我敬佩的地方。」不激情,而是隔著距離觀看運動的基層人士,更能看出人物表面下的心理處境。

▇歷史名詞外值得留下的東西

《狂飆一夢》預設的閱聽者是介於20到40歲世代,廖建華不止是單純地記錄,他更在乎人的生存狀態,因此敘述線索以人為軸心,拿掉嚴謹的敘述口吻,脫掉記錄歷史時常見的框架與包袱,讓書與電影都更為柔軟且有趣。

「我試圖激起解嚴後世代的共鳴。」他說:「民主自由是很抽象的東西,我一直想知道,除了我們背誦的人名事件以外,還有什麼是值得留下來的東西。不管是電影或書,都是在處理這樣的問題。」

在紀錄片之外,廖建華也費時編整同名專書。他認為,出版並非是紀錄片的補充,應該各自保有獨立的面貌。「紀錄片中,歷史只是背景,主體是人物的生活樣貌;而在書本中,則必須更詳細處理歷史,用寫史的方式,補充主流論述中缺失的那塊基層黨工的資料。」


he_tu_.jpg

《狂飆一夢》書中以小傳或專訪方式記述多位基層政治工作者的生平故事。左起黃旺財、曾心儀、康維壤、洪志銘(取自《狂飆一夢》)

為了紙本書籍的出版,廖建華在紀錄片完成後,再度走了一回田調的來時路,重新收集素材,讓書的樣貌更為完整。除了向不同攝影師與基金會談授權,他更扛著電腦跟掃描機,親自前往分布全台的受訪者家中掃描建檔。「因為長輩的照片拿回來再寄回去,會增加遺失風險,為了避免風險,乾脆把設備帶在身上,直接現場拷貝完成。」

▇台灣民主化過程一直未離開的鬼魅

「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其實存在著許多鬼魅。」廖建華提到,「歷史不停往前,但有些議題卻懸而未決,可能也不再重要了,但某些人的思考停在那些無解的議題上,卡住了,無法隨著大時代的浪潮往前。」

當這些人重新出現在現今的抗爭場合時,發現此時此刻社會關心的事情,不再是當年的議題了,自己的時代早已遠遠離開。這些心情難以被後人所知,兒女也無法理解,成了個人的疙瘩,世代的鴻溝。廖建華提到,這或許是他下一步想處理的問題,「台灣的歷史一直有著許多魑魅魍魎。」

台灣民主運動萌芽期,恰逢經濟起飛時期,許多人或許為了追求更高的成就感,以及人道情懷而投身民主運動,而也有一部分人是受到人際關係的啟蒙,在同儕烘襯的氛圍下,嘗到將私己的關心推向公共利益的價值感與滿足感。書中採訪的基層人物們,不少人因為理想而投入運動,賠上人生與家庭,為了夢,付出不小的代價。

廖建華提到:「儘管從結果來看,這些人在政治上是失利的,但在人生上,卻可能是成功的。他們選擇了自己想過的人生,這件事情很值得敬佩,『過程』是很珍貴的。」

另一方面,廖建華也在書的〈後記〉中指出:「社會的確需要平凡的我們投身改變,但投身的同時,我們卻又有極大的可能在身心靈受傷。這是在歷史上、媒體上,甚至抗爭當下難以被看見的荒謬、衝突。」


zhan_yi_hua_zi_fen_xian_chang_.png

《狂飆一夢》書中詳述了民進黨基層黨工詹益樺的自焚始末(北基會提供)

▇時差

走了這麼多趟路,我們問廖建華,之所以將書名取為「狂飆一夢」,是有感那些青春無羈的理想豪擲,有如南柯一夢嗎?他認為:無情的是歷史,或者說,是時間。

站立在政治運動的歷史現場中,廖建華感興趣的是「人」在時代浪潮推移中的處境與樣貌,書中也處處留下自己的困惑。

「跟我們相差沒幾歲的人,或許早已不在乎什麼學運或統獨了。」是的,當我們討論人的時候,其實是在談時差,「怎麼辦?很多事情因為網路時代的快速更迭,變化得好快,也提早到來了。以前我覺得要到40歲才會想的問題,居然現在就碰到了。會不會未來我們也將卡在某種進退失據的狀態呢?」

「或許,我們早就卡住了吧。」不知誰回了這一句,引起訪問現場眾人大笑。

▇狂飆一夢,上映中


81939774_1289521747899717_2271866042626080768_o.jpg


首周放映場次:請點我

br2735_0.jpg狂飆一夢
編者:廖建華、何孟樺
出版:前衛出版公司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
廖建華,臺灣獨立影像工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工所。作品有:個人詩集《18禁夢》,紀錄長片《末代叛亂犯》(2015)、《狂飆一夢》(2019)。(紀錄長片皆已出版書籍。)。

何孟樺,政治工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曾任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主任、發言人。碩士論文〈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是源自於兒時經歷台灣民主自由後的選舉熱潮,對於台灣社會與民主的好奇,這樣的好奇一直延續至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