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3》創造城市風景,在書與非書之間,不斷被模仿的誠品企畫

(周盟興提供)

敦南誠品書店閉幕前夕,Openbook特別舉辦一場溫馨的聚會,邀請當年或參與創店、或見證時代的誠品人重話當年。從他們的回憶,印證了一座書店對閱讀社會的改變與影響竟是如此深遠,更積累成當代台灣一段波濤萬丈的集體記憶。本專題共分七篇,顧視不同面向,篇篇精彩,完整專題請見: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訪談、主持:李金蓮(作家、前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主編)
⊙文稿整理:李金蓮、吳致良、周月英、陳愷昀、張曜、李昶誠、丁昱瑄、黃詠心

主持人:敦南誠品行銷部門,它是聯繫文化界、媒體、讀者間的橋梁與窗口,也像一部發電機,以各種連結讀者的活動帶動書店。書店的文化創意要走到多高、多遠?攸關它在公共性的文化活動,如何促進整體社會的文化素養,有時候,其影響力甚至不亞於博物館、美術館。

乾瑜在誠品的前十年擔任企畫經理,接續十年參與全國連鎖店區的展店與運營,最後六年則擔任誠品基金會執行長。你如何策畫那些使得敦南誠品成為城市風景的活動?有哪些指標性的文化活動?還有個有趣的話題:如何策畫出誠品那些叫人迷惑、叫人流連的漂亮文案?


ceng_gan_yu_qing_hua_ti_gong_.jpg

前誠品書店企畫協理曾乾瑜(葉青華提供)

曾乾瑜:二樓擴大開幕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找了伊通公園的陳慧喬等藝術家來舉辦展覽,還滿有趣的一個展覽。當時我算是一人企畫,搭配半個美術設計,規模還很小,活動跟企畫都是後來才慢慢延伸、越做越大。過了幾年連藝文空間一起接手下來後,活動跟企畫面的供應就越來越大了。

我是中文系畢業的,當時對企畫的事情不太有把握,就一邊做一邊學習。那時因為要擴大、承接藝文空間,我還去中國生產力中心上了一系列行銷課程,學到許多東西,才會有後來的一些行銷活動,後續擴延性與接續性的思維,比如「看不見的書店」(決定搬遷到敦南現址之前幾個月舉辦的活動)。

那個課程的啟發是:很多品牌都會做客戶的意見調查,可是意見調查怎麼做才有效?一般可能只是填了許多OOXX的表,而我想做的意見調查是比較不一樣的,才會延伸出「看不見的書店」活動。因為書店要搬到新的地方去,可是那個空間還看不到,我想了解誠品讀者對這個空間的想像,所以做了這樣一個系列活動,同時也告訴讀者誠品要搬家了。

:這些讀者意見會反應在敦南誠品嗎?

曾乾瑜:有啊,記得同事沈筠平當時進誠品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兩千多封來信、把信件分類。我印象很深刻,有將近兩百封的來信提到:有沒有可能有一個深夜書店的概念,書店的營業時間是不是可以延長,不要在台北九點過後就只能去KTV、其他消費型的場所。也是因為這些反應,搬到敦南店現址後,書店就延長營業到12點,維持了兩年,當時的績效很好。後來誠品十週年慶時,又確定改成24小時,從「看不見的書店」到「深夜書店」到「不打烊書店」,其實是一個有連貫性、源自讀者的反應。


zhou_meng_xing_-4_dun_nan_men_kou_-1200px.png

(周盟興提供)

zhu_fu_ming_ti_gong_dun_nan_dian_si_.jpg

:誠品還有過什麼樣特別有意義或者盛況空前的活動?

曾乾瑜:很多啊,敦南誠品正式開幕時,我們有封街辦活動,是當時台灣早期很少有的活動。二樓要開幕時也做了「拋開書本到街上去」的封街活動。

剛搬到敦南現址時,書店在地下二樓,那時每個週末都在書店門口有活動,連續3個月12場活動。我的想法是,一個月由誠品自己的企畫來做,一個月找台北愛樂來策畫,一個月找《破報》來策畫活動,這樣屬性就會不一樣。也是那時候認識蔣慧仙,覺得這個人還滿有趣的,後來《誠品好讀》要復刊時,就把慧仙請過來。

:如何掌握活動符合誠品的調性?

曾乾瑜:誠品的定位就是:藝術、人文、創意與生活。創意是很重要的,當時誠品辦活動的期許是:別的地方辦過的東西,我們不要辦,希望能打造誠品的獨特性跟創意性。在當時創意性的主導下,即使同樣的活動,我們要做就要用另外一種形式,例如有一次,跟攝影家何經泰合作「工殤顯影攝影展」,職業傷害影像化做大圖輸出,掛在敦化南路的安全島上,呈現的視覺經驗很震撼。

在舊敦南時,我們規畫的很多講座跟展覽,都會結合在一起,因為只有一個藝文空間。對於藝文空間接續的發展,印象深刻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跟吳先生去拜訪董陽孜老師,吳先生跟董老師提到辦學的概念。後來有一次跟吳先生、當時的宜蘭縣長劉守成,以及建築師黃聲遠,也談到未來在宜蘭有機會合作的事情,提到他在想辦個誠品大學、誠品學院的概念。


dm-xie_qing_hua_ti_gong_-3.png

(葉青華提供)

搬到現在的敦南店後,我們在新的空間有個視聽室,於是承接吳先生的想法,規畫了誠品講堂,在平常日的晚上開設課程,也找一些人聊聊可以做怎樣的課程,所以就有了誠品講堂,延伸到現在。


xie_qing_hua_ti_gong_4.jpg

誠品講堂第8期文宣(葉青華提供)

:誠品講堂第一位講師?

曾乾瑜:記得有南方朔、詹宏志、楊照吧,都是大師級的人。因為是首次推出付費課程,其實報名繳費並不踴躍(1997年10月1日),報名大概只有三、四十人。誠品講堂也是從這樣子慢慢累積,到後來很多建築課或文學堂都是爆滿的。

記得跟企畫部同事聊過,很多事情需要持續做,才會累積出能量。如果每一次活動都要做效益評估、求業績,有時候很難馬上看到成效,把它斷掉之後就沒有下一次機會,就沒辦法有累積的成效。

當時跟同事聊到另一個概念是,我們從小到大的閱讀環境其實不太好,填鴨式的教育只有考試,所以閱讀不是一種樂趣,圖書館和書店也沒有提供很好的閱讀樂趣。我一直提醒同事,要透過企畫把逛書店變成像逛街、變得很有趣,只要進入誠品,就能在這個空間碰觸到很多精彩的人事物。在當時誠品一直是美好事物分享和發生的地方,當時很多事情不會先要談費用與績效。


xie_qing_hua_ti_gong_.jpg

(葉青華提供)

░誠品人午茶會░那時候,台南猶如廢墟重生

:2001年,你負責營業,陸續到台南、台東等地展店。對於台南這幾年變成一個觀光熱點,誠品在台南有發揮影響力嗎?

葉青華:我想補充一下,2001年的台南,跟現在的人口密度、速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剛來的時候,因為海安路的拆遷,正興街跟著沒落,整個海安路那時候就是個城市的大廢墟,以前那邊是很熱鬧的地方,但整個沒落之後,那些街道在當時有種鬧中取靜的氛圍,所以我們去做了一些小事情。現在的樣貌其實又很不一樣了。

2001年來到台南,大家都說我們做了很多事,但我們都笑稱自己在吃老本,縱使台灣這麼小,但只要沒在當地發生過、體驗過的,都是新的東西。我們會在戶外廣場邀請陳明章來彈唱,請優人神鼓來打鼓,或是夜書店、週末書店裡有band彈唱一路到12點,過年時倒數計時跨年,在書店裡三、四百人一起倒數。這些其實有許多是承接台北的經驗,將那些美好的經驗帶到台南。

我們還邀請出版人,譬如郝明義、郭重興、王榮文、蘇拾平等大老闆,帶著編輯團隊,來與我們的店長、採購同事分享對出版的想法。這些在台北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南台灣卻非常的重要。因為中南部的員工很多都是在當地招募的,很多同事從未參加過台北的國際書展,我們就把台北的資源帶下來,連結地方。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