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5》文化探針《誠品好讀》,在理想與現實中找自由

(攝影:秦大悲)

敦南誠品書店閉幕前夕,Openbook特別舉辦一場溫馨的聚會,邀請當年或參與創店、或見證時代的誠品人重話當年。從他們的回憶,印證了一座書店對閱讀社會的改變與影響竟是如此深遠,更積累成當代台灣一段波濤萬丈的集體記憶。本專題共分七篇,顧視不同面向,篇篇精彩,完整專題請見: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訪談、主持:李金蓮(作家、前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主編)
⊙文稿整理:李金蓮、吳致良、周月英、陳愷昀、張曜、李昶誠、丁昱瑄、黃詠心

主持人:吳先生在世的時候,每次聽他說話,都會提及誠品書店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書籍本身。談核心價值,不免就涉及書店公共文化的角色。除了賣場的書籍陳列以及舉辦各種活動,敦南誠品還創辦了《誠品好讀》。我在編輯任內,接觸過許多中國來訪的學者和出版人,每個人都跟我提《誠品好讀》,講的時候都是眼睛發散著光芒,一副恨不得回國後立刻複製一本的樣子。所以,當我們談論敦南誠品書店,一定不能不談《誠品好讀》。請美立談談,當初為什麼想創辦《誠品好讀》?它的定位、變遷?

接著,再請當年《誠品好讀》主編蔣慧仙,談談妳策畫《誠品好讀》的思維?如何敏銳地抓住閱讀社會的變化?如何跟作者溝通?如何正面幫助誠品書店?

▇第一代《誠品閱讀》展露活潑的創意

廖美立:這跟誠品書店擴大到二樓有關,是同時的事情。

羅玫玲:最先是《誠品閱讀》,後來因為虧錢嘛,停掉了一陣子,才變成《誠品好讀》。

:《誠品閱讀》辦了多久?

廖美立:《誠品閱讀》創刊是1991,那時候書店擴大到二樓,當時想做的事情很多。因為我很喜歡龐畢度,他們有個期刊叫做《October》,是一份藝術評論雜誌,我很喜歡它的形式,就想說也來弄一份書評刊物。我又希望它跟國內以往的書評雜誌不同。


cheng_pin_yue_du_-liao_mei_li_ti_gong_-48_0.png

《誠品閱讀》創刊號封面(廖美立提供)

:在那之前有《書評書目》、《新書月刊》。

廖美立:對對,以前比較是在出版傳統下的編輯方式,我們就想辦一本跟書本相關的月刊,當時,我們是有定價、還有訂戶的。創刊前兩三年,主編是蕭蔓,我都忘了為什麼會找蕭蔓……

羅玫玲:她當時在天下雜誌,做特約撰稿之類的,有住過巴黎的背景。

廖美立:蕭蔓的文字很簡潔,也很有創意。

羅玫玲:「在書與非書之間」這個文案就是出自她之手。

廖美立:《誠品閱讀》剛出來第一期,做的專題是談孤獨,還做王文興的專輯,對當時的台灣來講,真的很有創意。裡面還夾一份大海報,海報還做過台北的書店地圖,這些都是創舉。尤其頭一年,忘了是第三期還是第四期,一亮出來,是銀色的。當時印量大概快一萬本,訂戶大概有三、四千份,已經差不多打平了。那個年代像《雄獅美術》,大概是印六、七千份左右,訂戶也是三千多。所以《誠品好讀》一出來,這個量是很不錯的。因為擴大二樓書區,那時候客群、影響力,所有都跟上來了。

蕭蔓之後,繼任的主編是鄭至慧,此外還有編輯朱恩伶、王瑞香,他們都是很好的人。這時期的《誠品閱讀》內容很不錯,很紮實、完全是自創的。蕭蔓時期很好閱讀,內容很創新;鄭至慧比較重文字,因為他們那一群人很真誠、底子很好,但對於所謂形式的東西,就比較不在意。

後來改為雙月刊、兩本,這個策略變成那兩年虧損較多,最後不得不結束。它們結束的時間點,剛好就是我們急速展店的時候,很多小店的投資沒辦法一下子回收。我覺得很可惜,因為他們那一組人我真的很喜歡。

本來想,我們不會再做雜誌了,因為它虧錢嘛。停了不知道幾年,乾瑜他們那一組就提議要做一個報紙形式的《誠品好讀》,我想說花不了多少錢,所以就搞搞搞,最後又變成一本雜誌出來。

▇第二代《誠品好讀》是社會的共同創作


jiang_hui_xian_she_ying_qin_da_bei_2.jpg

前《誠品好讀》主編蔣慧仙(秦大悲攝)

:《誠品好讀》就是慧仙主編了?

蔣慧仙:《誠品好讀》之前是報紙形式的會員報,大概是兩張還是四張摺疊式的。那時候乾瑜認為,書店還是應該有一個跟會員溝通的機制,主要是新書的訊息。我忘了會員報維持了多久,大概一年多吧。後來乾瑜找我進來編刊物形式的《誠品好讀》,那是2000年的事。

1989到1999年,確實如剛剛大家所說,是個生機勃發然後順風順水就可以起飛的年代,所以我進誠品後,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另外,2000年時,台灣的文化自信也非常高,跟國際的接觸也越來越多,不管人文、當代思潮,或者開始引入的生活風格,台灣出版業都越做越精細,《好讀》是在這個非常好的時機點和基礎下開始的。

我原本在《破報》工作,跟乾瑜主持的企畫組合辦了很多活動。記得我們在敦南誠品旁邊的圓環,整個封街做扮裝、做夏日音樂會。當時就是辦一個活動然後就萬頭鑽動,大家對任何議題都開放地接受,包括那時候我們開始做同志的議題、扮裝的議題。1997時,我們邀了香港音樂界的人來這邊演出,再把九七的議題帶出來。因為這個機緣,2000年時,乾瑜就找我來主編《誠品好讀》。

在誠品,整個就是非常好的氛圍,像亞南說的,她可以在採購裡埋伏了很多新思潮,左派、左翼的、馬克思的、後現代的。誠品像一片很好的土壤,讓所有新潮的、前衛的、比較邊緣的思潮,都可以在那裡發生。當時《好讀》有兩句話很經典,就是「在書與非書之間」跟「無所不讀,無處不讀」,我們就是用這樣的態度在做,做的比較不只是狹義的出版這件事,而是把所有的書、雜誌、音樂等等內容,當作一種知識的儲備。我們想提供給讀者的,無論是對社會脈動的觀察、從一本書延伸出去的議題,或是對一個文化現象,我們都用各種不同的書籍或其他一些東西,來做為解讀的知識配備,希望我們的角色像文化的探針,可以回應社會議題,甚至可以主動地策畫或設定議題。

記得當時,我們策畫什麼題目,打給任何學者作家請益或邀稿,從來沒有被拒絕過,真的是這樣。學者作家還會半夜跑來地下室看我們,像南方朔,他來的時候,我們常硬把他留下來問東問西。楊照也對我們很好。

羅玫玲:南方朔幾乎是大家的朋友。

蔣慧仙:那時候真的得到好多的資源跟挹注,比方說需要誰幫忙拍張現場照片,譬如阮慶岳,就幫我們拍過有點露的照片之類的。印象裡,當時美立、乾瑜和吳先生都沒有給我們壓力。

廖美立:有啦,一直跟妳講廣告收入啊。

:哇,有衝突過嗎?

蔣慧仙:有念我啦。

:是指廣告收入的問題嗎?

蔣慧仙:嗯。

廖美立:還有每次都延刊。我每次都跟她講,妳一定要改變,一定要準時一號出刊,因為一延刊,後續的廣告什麼的就會受影響。剛開始真的很難有廣告。後來來了一個很特別的女生,真的很奇怪,比方說李安來了,她就跑上前去跟人家打招呼,但她讓《好讀》的廣告撐到20萬、30萬,做廣告就是臉皮要很厚啦。

eslite_portada2.png

蔣慧仙:總之,內容方面真的是自由度很大。印象裡只有一次,吳先生說字體太小。美立當然會在意營運面,還有就是美學上,美立也會盯我們,會說做這個怎麼賣、這一定不會賣、做得像鬼一樣,等等。(眾人笑)

廖美立:我忘記了,是哪一期?

蔣慧仙:有啊,有一期我們做網路的專題,裡面大家都臉黑黑,壓黑底,妳就說鬼月到了,又做得黑黑的,這樣不會賣啦。美立對美學有一種很強的直覺。記得好像是05還是06年,我們開始推7-11上架以後,當然就是報表,跟著一定都要被檢驗。

總而言之,《誠品好讀》也可以說是社會的共同創作,所有的作者都無條件支持我們。比如做911事件、恐怖主義、美伊戰爭等議題時,有一次我們打電話給陳傳興老師,老師想了兩天,就來我們辦公室,坐下來就開講恐怖主義,我們就拼命記拼命記。他就像字典一樣,幫我們爬梳這些事件,讓我們在非常快的時間內,用封面故事的方式去做這些議題,也把老師認為有價值的相關出版品整理出來。南方朔也經常是這樣的角色,我們常打電話去問這問那,他就立刻幫我們開書單。

另外,像國際出版資訊,當時我們的規畫還包括一些小語種,像西班牙文的張淑英老師,也幫助我們許多。


cheng_pin_hao_du_fu_ke_ban_.jpg

誠品於2012年曾推出復刻2001年【好讀】一週年特刊「無悔的雜誌人生」

誠品書店是展示台灣的一個很好的平台,許多知名學者作家會到誠品作客,所以《好讀》希望照顧好出版或閱讀這個範圍,不斷地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切入、去介紹書。那時我們做書評,很幸運有誠品本身的支援,選書時,很多都來自採購的同事,他們真的很愛書很懂書。通常都是我跟他們討論之後,再去操作書評或各種選書。

2000年以後,生活美學、生活風格類的書籍已經有很好的累積,書籍設計也起來了,包括那時候的雜誌區,都好精采,也都是我們的報導題材。我們甚至做音樂、文具、或是像CD cover的設計啊,黑膠唱片啊。像日文館,如果他們有進像Sou・Sou這樣的老品牌,背後可能有一些故事,我們就做一個特輯。《誠品好讀》辦了8年,從2000年到2008年,這短短的時間,算是記錄了台灣的社會脈動跟閱讀風景。

羅玫玲:它不是一般傳統的書訊、雜誌,它就是很活潑。

░誠品人午茶會░文案副作用  如何迷醉你?

問:誠品非常擅於新語彙的創造,包括活動的文案。記得當年看到「書與非書」這樣新創的語彙,覺得好時髦、好曖昧,充滿了自由的想像力。另外,像,誠品也改變了過去的慣性。1991年敦南誠品擴大營業,二樓新開了「生活風格」區。這又是一個新名詞。雖然它是從國外通用的Lifestyle,引用過來的,但在台灣還是首創,現在也變成了書店業通用的了。 

誠品還有其他精采的新創名詞或文案,各位還記得嗎?

廖美立:「今夜不打烊」,這是我們創出來的。

羅玫玲:今夜不打烊還好,我覺得那時候我還滿喜歡「可愛力量大」,很可愛。不過當時沒有說非常紅。

蔣慧仙:非常多文案,現在網路上都還找得到。

廖美立:我覺得最厲害的是蕭蔓,她文筆好,文字簡潔又有趣,像「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就是她的手筆。其實誠品以前那個年代,至少前5年,所有的文案、空間、美術設計,真的都會引起風潮。 

曾乾瑜:有時我會給出標題,文案則外發給寫手。行銷意味較濃、文字較跳的,會找李欣頻;人文與文學性較強的則找林文珮;但大多數仍是林文琪、沈筠平這些行銷企畫主管與同事自己落標、書寫。後來李欣頻還出了書,《誠品副作用》。她的想像力與文案力都很快,我到台南時還跟她說,請幫我把12個月的文案寫出來。像「看不見的書店」文案也是欣頻寫的,標題是我從卡爾維諾的書名衍伸出來的,但後面的文案都是欣頻寫的。其實誠品多年來積累了很多精彩文案,只是「看不見的書店」讓大家印象特別深刻,所以不斷被提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