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1》一座書店誕生,島嶼視野的開拓:當吳清友遇上廖美立

【編按】今日(2020.05.31)過後,曾經引領時代風騷的敦南誠品書店就將畫下句點。近期以來,許許多多讀者趕在倒數時刻,前往做最後的巡禮、緬懷,甚至在心裡開始封存一段生活的記憶。

魂縈舊夢之際,我們且先重溫那個如同從地底暴衝出湧泉的年代。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1988年報紙解禁、出國觀光的年齡及對象放寬、中國時報創辦《開卷》;1989年,股市首度衝上萬點、「誠品書店」正式成立。生機勃發的台灣社會迎來經濟狂飆,科技產業抬頭。春之藝廊、阿波羅畫廊等帶動台北東區的現代藝術氛圍,米蘭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等大師名著開始進入讀者視野,麥當勞和7-11攻占市場……種種時代座標,證明新興中產階級興起、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然形成。

此時,一位對藝術品收藏深感興趣、經營飯店餐廚設備有成的企業家,吳清友,掌握住大翻轉的年代。他大膽作夢,以其財力、品味、氣魄與識人的眼光,在最好的時間點,集合一群知識菁英,在新興的台北東區仁愛路圓環旁,成立了誠品書店。很難相信,這群年輕的造夢者,事先沒有做過市調,沒想過成功與失敗,撩下去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

敦南誠品書店閉幕前夕,Openbook特別舉辦一場溫馨的聚會,邀請當年或參與創店、或見證時代的誠品人重話當年。從他們的回憶中,印證了一座書店對閱讀社會的改變與影響竟是如此深遠,更積累成當代台灣一段波濤萬丈的集體記憶。

參與聚談與會後受訪者包括:

  • 廖美立(前誠品書店執行副總經理、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
  • 李亞南(前誠品書店採購經理、現任漫遊者文化公司總編輯)
  • 羅玫玲(前誠品書店總店店長)
  • 曾乾瑜(前誠品書店企劃協理、誠品基金會執行長)
  • 葉青華(前誠品書店兒童館負責人、童書採購經理)
  • 王小美(前誠品書店古書區負責人)
  • 蔣慧仙(前《誠品好讀》主編、現任果力文化副總編)

⊙訪談、主持:李金蓮(作家、前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主編)
⊙文稿整理:李金蓮、吳致良、周月英、陳愷昀、張曜、李昶誠、丁昱瑄、黃詠心


20200527_openbook_cheng_pin_dun_nan_xi_deng_qi_hua_yuan_lao_hua_dang_nian_small_yi_ri_shu_wu_006.jpg

左起蔣慧仙、李亞南、廖美立、羅玫玲、李金蓮(攝影:秦大悲)

主持人:首先,當然要請誠品當年最重要的舵手,廖美立,來跟當代讀者說明那個重要時刻是怎麼發生的?很多讀者、甚至出版人,都忘記了敦南誠品並非一開始就在現在的位址,它其實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藝術圖書專門書店,接著才有後續的兩次轉型,這兩次轉型的思考是什麼? 

廖美立:吳清友先生找我的時候,應該是在1987年。最早我在雄獅畫廊與雄獅美術專門店工作,那是當時台灣最好的現代藝廊。我認識吳先生時,他38歲,他的誠建公司一年的營業額已經是5、6億了,賺了錢之後,他開始收藏藝術品。我跟他是在雄獅畫廊認識的。我有時開玩笑地說,我賣了一本野口勇的畫冊,認識了吳清友,創了誠品;賣了一套石濤的全集,嫁給了陳傳興;兩本書,一本賣給了事業,一本賣給了婚姻。 


wu_qing_you_2880pxx586px.jpg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取自誠品


liao_mei_li_ti_gong_26.jpg

28歲加入誠品創店團隊的廖美立(廖美立提供)

總而言之,吳先生買了畫冊之後,跟我說他想開一間小小的藝術書店,問我有沒有興趣。我依約前往誠建公司,他的辦公室桌子擺滿了建築、設計的進口雜誌,大概一、二十種,讓我很驚訝。

最早吳先生說,地點想選在台北市民權東路跟中山北路口,但我認為,當時中山北路一帶藝術商圈還不夠成熟,開藝術書店與畫廊的成功率不高,所以並不建議這個地點。隔年5月,他又來到雄獅畫廊,告訴我他在仁愛路圓環租了空間。那個年代,東區是所有藝術活動匯聚的點,我跟他去看了之後,很快就答應合作。

在完全沒做任何市調的情況下,我大膽邁出打造書店品牌的第一步。在地下一樓規畫了藝術樓層,包括畫廊、藝術書店、藝文空間。空間設計由吳先生主導,他找來Wedgwood的日本設計師負責空間設計,呈現極簡的風格。我則負責藝術書店的規畫與營運。

我們現在說乾瑜、亞南、玫玲是第一代員工,其實,剛開始是有一個七人小組,除了我,還有負責行政與運營管理的杭台珍,藝術家陳宗萍(目前是彰藝坊負責人)、音樂人連雍明、在雄獅美術擔任過文編的沈德傳、音樂人郭之浩、藝術家詹裕存。大家就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建築、人文等類別,分別把書單列出來。

那時還是解嚴初期,書店販售的品項非常有限,主要做外文書的有重慶南路的東西圖書,書種並不齊全。當時台灣也還沒有正式的美術館,建築設計的書籍大多是直銷公司在做。台灣的出版品也還沒有跟國際書業大量接軌,閱讀市場的書種以大眾閱讀為主,如暢銷作家劉墉,林清玄、三毛等等。純文學出版社如五小,雖然受到尊重,但並非書店主要宣傳的品項。國外作家的翻譯作品更是有限,而且不即時。


xie_qing_hua_ti_gong_3_0.jpg

位於仁愛路圓環邊的舊敦南誠品 (葉青華提供)

當時,我們將誠品書店的方向定調在「國際化」的專業藝術人文書店,以「關懷本土、放眼全球」做為所有選書、選品的原則。除了少量的人文類書籍以中文書為主,其他藝術類書籍則以進口原文書為大宗。

可以說,我們是憑累積的經驗,很大膽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那個年代,真的做什麼都有可能,財務部門也不會擋。一開始的時候,每個類別進的書,都是台灣當時沒有人在進、大手筆、全面的東西。 

1989年,誠品書店在仁愛路圓環成立,前兩年建立了很好的品碑,從小眾、藝術圈開始,口碑效應漸漸輻射出去。1991年,決定全面升級,延伸到二樓,並從藝術專業書店轉型為綜合書店。過去藝術類的東西主要在畫廊做,人文類則相對市場較狹窄,也沒有在書市引發很大的迴響,這都有待一座綜合書店的影響力,才會整個改變書業。

打造一座現代性的綜合書店,需要尋找新領域的人才,這時候,亞南、玫玲、乾瑜便陸續成為工作夥伴。

:從藝術專門書店到二樓綜合書店,如何確保書店成功呢?

廖美立:誠品書店成立前,我們沒有做過市調,卻能一開始就成功、打響口碑,可能是因為我之前做《雄獅美術》和書店的積累。當時更小更專,而且我習慣賣外文書,像畫冊等。加上我這個人個性比較愛冒險,做什麼事情不會怕怕的。

早期我們想做當代思潮,拿到出版社的目錄,或大學出版商,不論是Oxford、Cambridge的藝術理論或評論,或者當時的T&H等,就開始挖寶,發現他們藝術理論的東西蠻多的,拿到那些目錄之後就全部訂下去。

這樣手筆一出來,馬上跟國際完全接軌,而且都是跟大型出版社,連理論性的、大學的出版品都進來了,把趨勢書跟學術書全混合在一起。兩種不同的出版類型都照顧到了,加上硬體空間的優雅感也是當時台北書店沒有的,明眼人或對藝術書有需求的消費者都感覺開了眼界,自然口碑跟銷量就出來了。


zhou_meng_xing_1.png

敦南誠品二樓書區(周盟興提供)

1990年,台灣第一次組團到法蘭克福參加書展,當時詹宏志、王宣一都到了。後來我一個人到巴黎、倫敦,逛了很多畫廊,買法國當代的畫冊,其中有一本用壓克力盒裝的手工書畫冊,限量版的。我訂了幾十盒,回來全部都賣完了,那時候的台北太厲害了。

記得到倫敦時,我到了Covent Garden(柯芬園),那裡有一間很紅的藝術書店叫Dillons,我進去時即感覺,那時候的誠品並不差,拿攝影類和卡片來比較的話,是不輸Dillons的。

羅玫玲:記得1991年後,漢聲出版社的一大套民俗年畫,在店裡擺得跟山一樣,一百套、兩百套都賣出去了。雖然當時只是一間小書店,但賣到出版社的業務一下班,騎著摩托車,能載多少就多少地載過來。奚淞《三十三堂札記》也是一樣。這就是那個年代。

廖美立:誠品延伸至二樓這件事,其實是把一樓玩得很瘋狂的精神,在二樓擴大成10個主題區。其中6個主題區是首創的,包括生活風格區、古書區、建築設計區、兒童繪本館、文具禮品區。最厲害的是,有個小小的文庫區,陳列了全球經典原文文庫,譬如英國的Everyman's Library、Oxford、哈佛的Loeb、法國的七星文庫和日本岩波文庫、台灣商務的人人文庫,六大世界著名文庫都備齊了。

此外,文學與人文書的引進也用力甚深。這兩大類別是當時市場銷售占比最高的類別。我們把歐美當代最新、最重要的小說引進來,兼顧深度與廣度,啟蒙與創新。

再到了1995年,敦南誠品搬到了敦南金融大樓。 


liao_mei_li_she_ying_qin_da_bei_2_120.jpg

廖美立(攝影:秦大悲)

誠品人午茶會第一代誠品人的面試故事

羅玫玲:1988年,我看到徵人廣告,提到仁愛路會有一間書店誕生,我很興奮地寫了履歷投過去,不過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後來我到英國遊學一年多,回到台灣,又試了一次,這次美立就找我過去了。面試時,她問我讀過哪些書?中國現代文學裡,哪些作家最重要?也問了一些藝術的主題。我一路答,答完後我說:「如果我有答得不好的,妳放心,我學習力很強,妳給我兩個月,我一定給妳研究好再重新回答。」

我原以為是面試編輯的工作,沒想到美立說:「我覺得妳可以當儲備店長。」我回她:「我又沒做過書店,也沒帶過人,怎麼當儲備店長?」拉鋸了一會後,還是確認到誠品任職,這是美立找我的經過。到誠品上班前的空檔,我在日本待了一個月,把重要的藝術書店、繪本書店全逛了一遍。

李亞南:我記得面試時,美立出了兩道考題讓我回家做。第一,她翻出一本國外出版社的目錄,找了一篇書介請我翻譯,不知道是刻意還是隨意挑的,那篇書介有很多奇異的字眼,沒有讀通其實很容易出錯。第二,她讓我寫一篇「我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樣子」,我回去一個禮拜後就交稿了。

到職後,美立告訴我,辦公室櫃子上全都是目錄,請我先做分類,再來,做分類表。大概兩、三個月後,我一直沒有收到擴店的消息,也不知道未來要當採購。某一天,美立把一疊目錄放我桌上說:「妳把這疊目錄看一下,參考我之前的,兩個店下個量。」我傻眼了,想說「我要當採購?」我說:「可是我沒有賣場經驗,怎麼知道要訂多少量?」美立教我:「妳要看銷售。」我回:「如何看到銷售?」「到前場去,他們每天都會數書條。」

於是我開始看這些資料,讀這些舉證式的報表,也開始到賣場,把所有架上的書一本一本找出來。

曾乾瑜:我是1990年7月1日就職,員工編號00048。我沒有遞履歷,否則一定被刷掉了。我當兵是在松山機場,退伍之後在機場對面民生社區一家藝術中心工作。在這個畫廊的工作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在這裡認識了葉青華(*後來二人戀愛結婚)。美立當時住在民生社區,有一天她和朋友逛進畫廊,聊起來就認識了。1988年左右,她提及正在籌備一家書店,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看看。1989年誠品開幕時,我原本準備考研究所,但沒考上,就再去與美立聊,當時正好有位企畫離職,我就接了這份工作,1990年7月1號正式上任。當時誠品已營業一年多,比較清楚未來的面貌、要做的事情。後來在誠品二十幾年,我一直知道誠品要的是:不要重複、不要抄襲、不要去做很多一樣的事情。


qing_hua_ti_gong_.jpg

曾乾瑜(左)與葉青華(葉青華提供)

葉青華:我和乾瑜是在民生藝術中心認識的,當時我是去學做陶。學陶的同時,也去上了一些兒童美育相關的課程,後來民生藝術中心就邀我去教小孩子陶藝。

我本身是學國貿的,但我對兒童美育很有興趣。當你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就會循各種方法去自學。當時我去兒童美術學會上課,鄭明進老師、蘇振明老師在那裡做美學推廣,帶了很多國外繪本(其中以日本作品居多),去教導大家兒童美學有多重要。因為在戒嚴時期,出國機會不是很多,很多作品都讓人大開眼界。當時就覺得兒童美學很有趣、繪本好有意思。

當時正值誠品要擴大開幕,兒童館在招募人員。乾瑜已經在裡面工作了,我也常去逛書店,美立就詢問我要不要去試試看。美立他們對繪本館的想像很open,詢問前來面試的人:如果有這樣的空間,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我提到希望做一個對兒童視覺經驗有所開放與提升的書店,這正好與美立和吳先生的想法不謀而合。


zhu_fu_ming_ti_gong_5.jpg

敦南誠品兒童館(朱福銘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