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2》不只要暢銷,幕後的選書行家與書店風景的編輯者

左起羅玫玲、廖美立、李亞南、蔣慧仙(攝影:秦大悲)

敦南誠品書店閉幕前夕,Openbook特別舉辦一場溫馨的聚會,邀請當年或參與創店、或見證時代的誠品人重話當年。從他們的回憶,印證了一座書店對閱讀社會的改變與影響竟是如此深遠,更積累成當代台灣一段波濤萬丈的集體記憶。本專題共分七篇,顧視不同面向,篇篇精彩,完整專題請見:敦南誠品,我們走過

⊙訪談、主持:李金蓮(作家、前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主編)
⊙文稿整理:李金蓮、吳致良、周月英、陳愷昀、張曜、李昶誠、丁昱瑄、黃詠心

主持人:美立曾在中國書業專業網站「百道網」有個線上課程,名叫「廖美立的書店20講」,其中有一集談「最美的書店不如最好的書店」。一個書店如何最好?美立揭示了四項原則。包括:1.美學品味的空間設計;2.創意思考的視覺與陳列溝通;3.專業眼光與真誠的選書與選品;4.各種體貼入微的服務設計。 

這四項原則彷彿帶著我們進到了敦南誠品的實際空間了。但是,書店不獨是堆置著一堆一堆一架一架的書,還有那看不見的_____,不知不覺抓住了讀者的眼球。那看不見的究竟是什麼呢?

接下來,就請美立、亞南、玫玲、乾瑜,聊聊四項原則裡關於採購選書、賣場的陳列溝通、服務設計。尤其誠品的服務人員,完全顛覆過往零售店面店員的形象,呈現出專業甚至高級的質感,也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嚮往的職業。你們是如何做、又如何做到、如何持續管控的?


zhu_fu_ming_ti_gong_10.jpg

(朱福銘提供)

▇希望在採購中,埋伏一些東西進來,造成一些騷動

李亞南:擴店到二樓這時,敦南誠品已經有一個很好的基礎了,畢竟書店的櫃位有限,還是得挑選書種。我其實是從之前幾個月,每天研究地下藝術書區的結構,捉摸出來的。

我當時思考:身為採購到底應該要注意什麼?我是念哲學的,人文社科書籍是我的專業,我知道當代思潮、重要出版社、作者,也熟悉英美論述,可是要有一個選書的核心,那該是什麼呢?


li_ya_nan_she_ying_qing_da_bei_3.jpg

前誠品書店採購經理李亞南(秦大悲攝)

那時候我在看藝術書區時,發現有滿多書在市面上並不常見,也不是暢銷書,但是很重要。當下我知道,這家書店不只選Coffee table book,也不只選藝術專業類的書,他要選的是有「核心精神」的書,書的結構是要有核心精神的。

到二樓以後,每個書區都是用原來書區的精神,那是一個複製、但是是有創新的複製。

廖美立:吳先生是一位比較紳士的人,以前我們玩這些次文化的東西,他從來沒說什麼,很包容。我們做過一些比較wild的東西,像文庫區,七大文庫,還有一個是什麼你知道嗎? 德國的色情書。許多出版人來看了,都流口水。

誠品後來處理過這麼多同性戀的議題,一直走在時代的前端。誠品有兩個東西,一個是非常菁英的,一個是很邊緣文化的、前衛的,兩條線同時在走。

李亞南:我在做採購時,內心很矛盾,一方面訂一些很經典的作品,一方面又會忍不住,因為我在那個年紀的閱讀其實是很邊緣的,很希望在採購中埋伏一些東西進來,造成一些騷動。那時候每位同事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感覺。

廖美立:吳先生也很包容,因為我們做出來的東西都是有口碑,前20年的誠品,無論我們做什麼,大部分都是在掌聲之下。這就叫「美好的年代」,以前多好玩,即使我們做錯了什麼,人家還覺得這是前衛。(眾人笑)

二樓開了之後,對台灣出版面貌也很有影響。比如生活風格的書籍,當時的台灣出版市場和閱讀習慣都還是很島嶼的方式,還沒有國際化,和日本的出版品相差太遠。誠品在旅遊書方面的特陳非常用心、漂亮,生活風格的書也漸漸蓬勃,像食譜啊、園藝或Lifestyle,慢慢豐富起來。時報的「大師名作坊」也開始啟動,當代小說、當代思潮,那時候大量在出版,繪本跟建築藝術類,也都有影響。


zhu_fu_ming_ti_gong_3.jpg

(朱福銘提供)


zhu_fu_ming_ti_gong_9.jpg

(朱福銘提供)

▇賣場有如流動的音樂,用書種、對書的詮釋創造出來的動線

羅玫玲:我認為書店中,人是靈魂。雖說服務可以靠電腦,可是真正專業的服務還是要靠人。在仁愛圓環時期,我是3月進誠品的,9月底二樓開幕,用了半年的時間,找了大約10位同事,真的是精挑細選。

第一代文學區的負責人是林建興,他母親當時在東京,所以他經常到神保町的英語書店讀書,對當代文學的接觸比一般台灣讀者多。人文書區的負責人是黃秀如,她目前在左岸文化當總編輯。攝影書區是許斌,他到現在還是專業攝影。表演藝術是符宏征,現在已是劇場的前輩了。當然更不用說兒童繪本館的葉青華。他們的職銜是書區負責人。

剛開始擴店的那兩年,各書區的同事就像獨立書店的店主,亞南選了書,目錄會讓同事們看,同事也會給點建議,所以書區的同事跟採購的選書聯繫,之間的連結性很強。他們覺得哪一本書可以怎樣擺放,都有自己詮釋的空間,至少前二、三年全部是自己發揮。這樣的傳統一直到1995年,搬到敦南金融大樓現址,才稍稍調整。


luo_mei_ling_luo_mei_ling_ti_gong_2.jpg

羅玫玲(羅玫玲提供)

後來誠品快速展店,對於書區同事的訓練,就跟之前像獨立書店店長去經營自己的書區有所不同,我們開始給同事更多的座標,也可以稱為「書感」。座標十字型的箭頭,縱軸下方是泡沫、上方是經典,橫軸左方是暢銷,右方是滯銷。


shu_gan_zuo_biao_-01_0.jpg

書感坐標:選書的書店商業運作座標 (BCG矩陣的變體應用)

當時,我們請同事在操作任何書時,都試著把主觀的認知放到客觀的座標上,為一本書定位出它的重要性跟銷售性。我們不說好書壞書,因為好或壞太主觀。落在座標右上角(第一象限)的,可能是很好的書,只是賣得不是那麼好。好的書店工作者應該要有辦法把它往左方Stars的象限推。我們以這個期許同事不要漏接任何的好球。

我主修企管,所以試圖用商業語彙說服高階主管。在企業管理的BCG矩陣中,如何把Questione Marks推到Stars就是實力。至於Cash Cows的金牛,照顧好就是,它們可以保障營收,以便照顧弱勢但精采的書目。

這個書感座標也可以反映出書店店員過去的閱讀素養:你必須對書、作家、藝術都有相當的了解。一個成熟的書店工作者,可以把座標下得更精確,這也是我們在面試時最重視的。

橫軸的銷售性,這部分剛入行的人確實不易掌握,所以進來之後必須不斷地操作、不斷地拿捏。搬到敦南誠品現址後,書店的操作不再像二樓時那樣,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開始得有一些商業規範。我們希望回過頭來,調整書店中對書的詮釋,平擺的書盡量以軸線至少經典以上的書目為主。

我覺得,敦南誠品比較特別的是「陳列」。我們在門市詮釋書跟擺放書,其實就像是書店的編輯,這個概念從敦南店一代又一代,有點師徒制地傳下來。

我們非常在意,讀者從書店一走進來,賣場要有如一股流動的音樂。節奏有快有慢,比如新書的節奏快、雜誌的節奏也快,但藝術、人文或文學比較緩,所以大部分將緩的往內擺。讀者也許不了解背後的想法,但它其實是表現出一個流動的節奏,用書種、對書的詮釋所創造出來的動線。這就是書區同事的編輯功力。

早一代的誠品人都知道,一進來的新書區要怎麼擺法,然後才會到主推書,完畢之後,中央主走道的每一張桌子,一定是更重要的,如「開卷選書」。擺完之後,還得看這張桌上有沒有新東西。我們是用陳列在跟讀者溝通。

在誠品敦南工作時,我們都很清楚,很多出版人、文化人、名人都會來,特別像國際書展時,是敦南誠品平台書最好的時機,即便是一些不好銷的書也都會拿出來。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很想讓國外出版人來到敦南誠品時,看到台灣出版的實力,這是一般人不曉得的。


zhu_fu_ming_ti_gong_.jpg

坐在和式地板閱讀,是敦南誠品最為人所知的風景之一(朱福銘提供)

:這是妳個人的使命感嗎?

羅玫玲:對,這是使命感(笑)。以前我們所謂的門市專業,可以比喻為出版跟讀者的橋樑,新的說法是出版社與讀者間的平台。一本新書的出版,像是投手丟出了球,而無論是一本老書或新的議題,都有能力去詮釋或推薦,這就是我們同事在進行的工作。

一本書會先感動書店的工作者,由此去推薦給讀者,這就是書店的溫度。靠的其實是他抓到了一本書,將它放在特定的位置。因為位置有層次,最重要的、其次的,及一般的,我們知道錯落的位置和動線。

有些同事能敏銳發現市場的趨勢,操作能力也很好,貼緊市場。然而若市場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那我們還有任何議題創造性、領先性嗎?即使受到業績壓力和營收的影響,必須符合市場需求,但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書店服務員最重要的是「聽得懂」

羅玫玲:前來書店的讀者分兩種,一種是專家或學者,知識淵博,同事再怎麼用功也讀不過他們。這種時候,書店服務員最重要的是「聽得懂」,懂讀者問的,如當代思潮、哲學家、作家這些最基本的認識。

第二種讀者,是請同事推薦書的。一家書店的店員夠不夠好,其實就表現在這時候。我自己有個經驗,也是我在書店遇到最難的一次。那天正好文學區同事已下班,來了一位美國人,大約30歲出頭,在美國讀中文(但中文還不太流利),來到台灣。同事請我去接待,對方問我能否幫忙介紹華文現代文學不同流派風格的作家,各介紹一本給他。

:這太難了吧, 根本是一場演講的題目了。

羅玫玲:他說你抓給我,然後告訴我推薦的原因。我就取了幾十本給他。一邊取書,一邊解釋推薦的原因、風格是什麼,我抓我有把握的,因為我自己讀過,所以他很開心,只要我抓、他就結帳。那次是我覺得最難的一場考試。


luo_mei_ling_she_ying_qing_da_bei_2.jpg

前誠品書店總店店長羅玫玲(秦大悲攝)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