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多元族裔鑲嵌畫背後的辛酸美國夢:讀《櫃檯沒大人》

2020-07-24 19:00

楊諹的新作《櫃檯沒大人》描繪主角彌雅與父母的移民生活(李憶婷繪,博識出版提供)

我們曾經將美國形容為文化的大熔爐,因為來自全世界不同族裔的移民,或多或少要拋棄自身的民族習性與傳統文化,方能融入美國當地的主流社會。許多華人在移居的過程中,也常需面對自身的東方思維與西方觀念上的矛盾與衝擊。不過,進入21世紀後,美國也逐漸與加拿大一樣,成為較尊重多元文化的國度,將各種族裔和文化視為各色的彩石,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展現各自獨特的色彩,交織出一幅繽紛燦爛的多元文化鑲嵌畫。

我與《櫃檯沒大人》的作者楊諹(Kelly Yang),都是在90年初期移居北美的世代,當時適逢香港九七大限的出走移民潮,也是台灣經濟繁榮富裕的美好年代。那個時期美加兩地的華人大多是港台的留學生或移民家庭,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尚處於力爭上游的弱勢族群。同為華人,在海外求學或職場上難免有許多相似的心路歷程,閱讀這部作品許多章節時,總令我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無論是書中少女湯彌雅與父母在台裔美籍老闆開設的汽車旅館打工時,所遭受的歧視與壓榨;或是她在校園中面臨不同膚色的同學們,因為對亞洲的風土民情不甚瞭解,所經歷的排擠、霸凌或刻板印象;以及她眼見正直善良的非裔美籍「週租客」因膚色遭受歧視,而被雇主或警方以偏概全,投以異樣眼光或給予不平等的待遇……這些也曾真實發生在我周遭的生活中。


《櫃檯沒大人》與同於海外留學或求職的人們有相似的心路歷程(取自Unsplash_Eddi Aguirre

我們常認為背井離鄉的浮雲遊子,出門在外應該都會互相扶持,也就特別信任與自己口操相同語言又人親土親的台灣人或華人。只不過,我在海外生活的二十多年裡,曾經被瞞騙或欺侮的經驗檔案中,通常不見得是其他族裔人種所為,反而更常是自以為最值得信任的同鄉人。當然,那或許只是個人操守問題的幾起個案,卻因此打破了我對「黃種人不會欺負或歧視黃種人」的迷思。

在彌雅一家移居美國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所學習到的是:就算是與你相同膚色的台灣人,也是有善、有惡、有妖魔鬼怪;而與你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種,我們也不應該以貌取人,因為他們也是有滿懷正義、充滿愛心與憐憫之情的善類。

就如彌雅那位來自墨西哥的女同學露佩,總是熱情熱心陪著她解決校園或旅館中的種種窘境。露佩的父親也常風雨無阻,協助修繕客房的電視線路,儘管汽車旅館的老闆對藍領階級的他一向尖酸刻薄。還有,在旅館居住的非裔美籍週租客漢克,眼見歹徒打劫櫃檯還襲擊了彌雅的母親,二話不說就奪門而出追捕搶劫犯,因此誤傷對方令自己成了有案底的人,讓他的求職之路雪上加霜,他卻對湯家沒有半句怨言……。這些都是不同族裔中良善之人的縮影。

儘管彌雅與父母的移民生活,常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困境,卻沒有打擊小小的她對未來的憧憬,與善用「文字的力量」幫助許多大人度過難關。那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熱情,也展現了她正向與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在《櫃檯沒大人》最後幾章的重頭戲中,我們更可體會到她與雙親過往將心比心的待人處事,為他們感召到各色族裔新移民或陌生人的認同,在共同響應下,圓了「那個」不可能完成的美國夢。


《櫃檯沒大人》書寫移民生活的艱辛,也引領讀者認識正確的世界觀(李憶婷繪,博識出版提供)

楊諹在後記中提及,她筆下的湯彌雅有著自己年少時的許多影子,書中的部分情節也改編自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她從小學時期就跟著父母移民美國,打理加州的某間汽車旅館,甚至也和彌雅一樣,在課後擔任小小櫃檯人員協助房客入住事宜,直到13歲離家求學時,方才結束在汽車旅館的櫃檯童工生涯。

《櫃檯沒大人》是一本洋溢著希望與光明的勵志之作,除了教導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與國際觀,也引領我們認識了那個沒有黑白黃棕膚色之分的世界觀。而作者楊諹從一名對英文超沒自信的中國移民小女孩,成為柏克萊加大與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畢業生,之後又榮獲全美多項文學獎項,晉身為《紐約時報》書榜上的暢銷華裔女作家,她的人生經歷也充滿了激勵人心的影響力。

就像她書中的露佩曾告訴彌雅的話:「美國有兩架雲霄飛車,一架是窮人的,一架是富人的,兩架雲霄飛車永遠在各自的軌道滑行。」彌雅亟欲將自己與家人帶離貧窮的雲霄飛車,最終也因為自己累積的善念而達成目標。只因為,她從來就沒有因為身處於困境之中,而與悲苦的人生妥協或認輸!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櫃檯沒大人
Front Desk
作者:楊諹(Kelly Yang)
譯者:朱崇旻
出版:博識圖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諹(Kelly Yang)
楊諹小時候全家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她在加州長大,童年和故事中的湯彌雅很像。她在13歲時離開汽車旅館去讀大學,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哈佛大學法學院,成為年紀最輕就從哈佛法學院畢業的女性之一。畢業後,她放棄法律相關工作,追尋寫作和教孩子寫作的夢想。

她創辦了「楊凱莉計畫」(The Kelly Yang Project),指導亞洲與美國的孩子寫作與辯論。此外,她也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專欄作家,作品曾刊登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與《大西洋》(Atlantic)雜誌。凱莉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平時有一半的時間在香港,另一半在舊金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