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書評》不先死透,何以成活?評《你不能再死一次》
──本文涉及部分劇情透露── 這本小說從書名就打出一個漂亮的起手式。你不能再死一次。人,要如何死兩次? 「Memento mori」,興許是最常被引用的拉丁諺語之一,... 閱讀更多
書評》一場追索消逝神靈的田野調查:讀梨木香步《海幻》
若曾著迷於梨木香步《家守綺譚》、《冬蟲夏草》等作中人類與自然幻物從容相處、彷彿兩者融合於日常生活的神祕氛圍,必然會對《海幻》感到興味昂然。然而與《家守綺譚》不同的是,《海幻》... 閱讀更多
書評》從西伯利亞活著回來的台籍關東軍及其冰封記憶:評陳力航《零下六十八度》
《發條鳥年代記:鵲賊篇》中派駐滿洲國的關東軍間宮中尉奉命前往呼倫貝爾草原進行探勘任務時被俘,雖然命運之神讓他在外蒙大漠和西伯利亞的殘酷煉獄中倖存,重返故土的他卻早已成為一介空洞裸命:「我失去一隻手腕... 閱讀更多
書評》獻給蘇格蘭的一曲悲歌:《親愛的夏吉.班恩》
1994年布克獎得主為詹姆士.柯爾曼(James Kelman)的小說《多麼遲了》(How Late It Was, How Late),打破布克獎首度頒發給蘇格蘭籍作家的紀錄,... 閱讀更多
話題》撿拾斯普特尼克的信號:讀劉子超《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無論如何,我還是羨慕劉子超這顆衛星的,雖然要把他對中亞的比擬放回人心的比擬如此難。他說:「蘇聯解體後,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迷失了方向。它在全球化的邊緣與大國的夾縫中校正著自己的軌道。我迷戀這種掙扎... 閱讀更多
書評》華燈初上,鄉土歸返:評周梅春《大海借路》中的女性形象與生命寓意
從1960年代末期開始在文壇發表作品的周梅春,以小說、散文見長,其作品擅長描述小人物與農漁民生活面貌,深具本土關懷與性別視角。1988年推出短篇小說集《夜遊的魚》深受各界矚目,... 閱讀更多
書評》夾心世代的成長物語:洪明道評《擔馬草水》
從鄉土文學論戰以來,寫實小說大多以一時一地,打造出一座座的世界,我們有了黃春明的蘭陽平原、鄭清文的舊鎮、王拓的漁港。姜天陸《擔馬草水》這本短篇小說集穿梭在嘉南平原、山區部落和離島之間。這樣的穿梭,... 閱讀更多
書評》唱歌是原住民說故事、記憶族群歷史的能力:讀《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
這是一本看似輕鬆的對話紀錄,也像是尚未變裝成學術樣式的零散田野筆記,但是顛覆的力道和批判的自省,仍然夾藏在字句之中隱隱發光。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必須拋開本來對「音樂」和「歌曲」的成見,... 閱讀更多
書評》傳遞文學之心:盛浩偉讀《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歧義,總是豐饒,總是有無盡可能,經得起一讀再讀。這想必是所有喜愛文學的讀者都會同意。但是假若此事成立,那麼「談論文學」這種行為就不免顯得可疑:因為這些談論,總是只能抓到其中的片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