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繪本大師》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永恆:維吉尼亞.李.巴頓(Virginia Lee Burton)的藝術人生

美國圖畫書作家維吉尼亞.李.巴頓(取自Eagle-Tribune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2019年,蘇菲.布雷克爾(Sophie Blackall)以自寫自畫的《燈塔你好》(Hello Lighthouse)獲得她的第二座凱迪克金牌獎。她用精湛的水墨與水彩插圖,描繪燈塔和住在燈塔裡一家人的故事,是一本關於愛、生命、希望、家庭與生活的作品。

燈塔原本孤絕地屹立於海角,布雷克爾卻用層層的圓弧線去環繞它、擁抱它。身為守望者同時也被守護,成為書的核心,這些靜態和動態的圓,推動著時光的流轉和四季的更迭。反覆翻閱這本書,會隨著線條的指引,走向這個故事中深藏的生命奧義。

相同的情感也曾在閱讀《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時被喚醒,這是維吉尼亞.李.巴頓(Virginia Lee Burton)於1943年得到凱迪克金牌獎的作品,同樣是以迴旋的曲線貫穿全書,體現出生命的無限循環。

原來《小房子》是布雷克爾從小就鍾愛的一本書,她曾在受訪時提及,在創作《燈塔你好》的過程中,《小房子》這本書始終縈繞於心。

韶光荏苒,歲月之河不停向前奔流,這條蜿蜒的弧線連接起兩位不同世代的作家,經典歷久彌新的力量滋養後繼者,當代的創作人承先啟後、發揮創意,這是閱讀帶來的美好傳承。


維吉尼亞.李.巴頓的著名作品《小房子》(取自hypotheses

維吉尼亞.李.巴頓一生只完成7本自寫自畫的作品,卻被奉為「20世紀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圖畫書作家」。她於1909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國麻塞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牛頓中心(Newton Centre)。父親Alfred Edger Burton是一位工程學家,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任教務長,母親Lena DalkeithYates來自英國,是一位詩人、音樂家,也曾以筆名Lena Dalkeith出版過童書。父母親的年齡相差了二十多歲,兩人在法國徒步旅行時相識,於1906年結婚。

小名Jinnee的巴頓,繼承了父母親美學的基因,從小在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中長大。她對童年幸福的記憶是:五月節時人們圍繞著五月柱跳舞,聚集在一起唱英格蘭民歌。她對舞蹈和音樂的終生愛好,就是由此而來。父母親時常為孩子和朋友們搬演木偶戲,家裡的老穀倉經過整修後,轉為孩子們自由學習的蒙特梭利學校,開當時風氣之先。

每逢生日和聖誕節,父親送她的禮物不是玩具,而是許多精美的圖畫書。父親也經常為三個孩子大聲朗讀故事,巴頓曾說:「我確定自己對圖畫書的興趣正是源自於此。」她特別喜歡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後來於1949年改編和彩繪《國王的新衣》(The Emperor’s New Clothes),並題獻給她的父親,感謝父親總是和他們分享故事的喜悅。

英格蘭的冬天陰鬱溼冷,為了母親的健康,巴頓8歲左右,全家遷往加州聖地牙哥,1921年父親退休後,再轉往Carmel小鎮落腳。那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小鎮,聚居了一群退休的藝術家,鎮裡有三座劇場,不時進行著各種演出和彩排,巴頓和姊姊都立下了成為芭蕾舞者的心願。


維吉尼亞.李.巴頓從小便對舞蹈及音樂特別喜好(取自afuse8

巴頓的才華在高中即已嶄露頭角,她獲得加州藝術學院培育年輕藝術家的獎學金,她的領導能力也受到肯定,擔任校刊的年度主編。但「家變」不期而至——母親愛上一名年輕的學生,棄家而去。巴頓在高中畢業後,沒有選擇進大學,而是繼續學習繪畫和芭蕾舞。當時她住在舊金山灣的另一邊,每天要花兩個鐘頭坐火車、換渡輪,再轉電車去學校。她在漫漫途中為陌生人速寫,捕捉各種生活場景。1952年的作品《Maybelle the Cable Car》,就是將這段生活經歷轉換成創作的養分。

1928年,巴頓的姊姊Christine已經是專業芭蕾舞者,還建立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姊姊邀請巴頓加入她的舞團巡迴演出,就在即將簽約之前,離婚後返回波士頓定居的父親摔斷了腿,巴頓決定留下來照顧父親。她說:「這是我舞蹈事業的開始和結束,但這樣很好,因為我其實並不擅長舞蹈。」一位圖畫書作家於焉誕生,讀者應該要為這個「意外」而感到慶幸嗎?

20歲的巴頓是個標準的「斜槓青年」,同時身兼數職。她為《波士頓晚報》(Boston Evening Transcript)工作,在劇院觀看音樂和戲劇演出後,做即時速寫,配合評論員的文稿,盡快在報上刊出報導。她在Burroughs Newsboys基金會教藝術課程,不只如此,她還在YMCA的夏令營教游泳課、做救生員,同時擔任兒童藝術顧問。這些工作不僅豐富她的人生經歷,也磨練她的畫技和觀察力,而且讓她擁有許多和孩子相處的機會,為來日創作童書打下了基底。


多項工作經驗讓巴頓有許多和孩子相處的機會,為未來童書創作打下基底(取自capeann museum

1930年秋天,巴頓偶然從友人處聽說,有一位優秀的雕塑家在波士頓博物館藝術學校(Boston Museum School)開設了週六的晨間繪畫課,巴頓立刻報名。授課老師George Demetrios是來自希臘的移民,剛到美國時,甚至曾在路邊擦鞋維生,也因為擦鞋時遇到貴人,某位知名畫家看到他的素描,幫助他得到波士頓博物館藝術學校的獎學金,才得以留在美國,繼續研修藝術。

當「古典新英格蘭美人」與「希臘鄉下人」命運般地相遇,他們為彼此深深吸引,不到半年就決定攜手共度人生。他們先在波士頓住了一年,然後決定搬到麻州鄉下小城格洛斯特(Gloucester),在面對大海的Folly Cove建設家園、生養孩子,打造他們理想的生活。


圖畫書作家維吉尼亞.李.巴頓(遠流出版提供)

Demetrios是個藝術家,也是個能幹的農夫,他開闢的菜園總是收穫滿滿,除了自給自足,也時常和鄰居分享。巴頓照顧兩個孩子,還養雞、養羊,每天清晨即起,忙著畫畫、寫作、園藝、烹飪和縫紉。她是友朋鄰里間最好客的Jinnee,時常在園中的蘋果樹下,為大家舉辦餐會,不僅備好美食,還會為賓客起舞,先生則在一旁高歌。巴頓就像明亮的太陽,讓周遭的人都得到溫暖的照拂,最後她的編輯乾脆也搬來附近,成為她的鄰居。

在正式出版童書之前,巴頓曾嘗試寫過《Jonnifer Lint》,一部關於一粒灰塵的故事。她自覺其中的構想非常聰明,不料卻接連被13家出版社退稿。她試著讀給三歲半的兒子Aris聽,沒想到還沒讀完,孩子就睡著了。這讓她學到了為孩子創作的第一課,那就是要和你的觀眾一起工作。她會一遍又一遍地把故事講給孩子聽,觀察他們的反應,並傾聽他們的意見做取捨,然後再反覆進行文圖的修改。

4歲時的Aris對火車非常著迷,巴頓幾乎天天帶著兒子去Rockport車站看火車,看著Aris對火車的行進調度充滿好奇,巴頓想:如果我的孩子喜歡,其他小孩應該也會喜歡吧!於是她著手進行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1937年問世的《小火車頭歷險記》(Choo Choo),是一個母親滿懷愛子情感之作,也是圖畫書史上,第一次以擬人化的交通工具為主角。

這是一部「精力充沛」的作品,製造出一連串混亂的小火車鏘鏘,就像不停調皮闖禍的小男孩,展開波瀾壯闊的冒險旅程。巴頓使用炭筆描繪,不僅表現出火車的力量與速度,她也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讓畫面更加輕快、詼諧。在起承轉合分明、情節發展緊湊的故事中,同時巧妙介紹了火車的特質和工作內容,寓知識於感性的美學中,奠定了她後續所有作品的風格。


《小火車頭歷險記》內頁(遠流出版提供)

因為小兒子Mike非常喜歡他的玩具挖土機,巴頓發現許多小孩對機器和機械工具特別感興趣,這為她帶來新的創作靈感,在1939年出版了《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 Shovel》。Mike Mulligan和紅色的蒸氣挖土機Mary Ann是一起工作的好夥伴,他們鑿運河、開大山、挖地基、建機場……但是當新型的挖土機出現後,人們漸漸不再需要他們的服務。新的科技是否能帶來真正的便利與進步?巴頓在故事中暗寓嚴肅的議題,卻以淺顯生動的筆法,讓小讀者看得興味盎然。

這本書的插圖十分精彩,帶有凱迪克風的動態感。巴頓以孩子常用的蠟筆作畫,清爽的用色、流暢的線條、精心安排的文字位置,日後我們所熟悉的巴頓特色,這時都已展現。孩子們是誠實的批評家,也是她創作的好夥伴,當她不知道該如何為這個故事完美收尾時,一名到巴頓家做客的小男孩出了個好主意,因此巴頓特別在書中的第39頁標示,感謝這個男孩的貢獻。


《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 Shovel》(取自christianbook

巴頓的書幾乎都是為她的兩個兒子而創作,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發現他們和所有同齡的男孩一樣,完全被連環畫、笑話和廣播節目迷住了。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著迷呢?這一定有原因。於是她決定用連環畫的形式,來創作一本西部牛仔的英雄故事,滿足孩子們渴望驚險刺激的天性。1941年,巴頓出版了《Calico the Wonder Horse or the Saga of Stewy Stinker》。

這本書首次出版時,巴頓在書名使用了頗具爭議性的名稱「Stinker」(臭鬼),因為對當時的讀者來說過於超前,出版商選擇了保守的「Slinker」替換,直到1950年再版時,才又改回初版的名稱。有趣的是,書中的圖像裡,牆上招貼的通緝令名字並未更動。真正更具前衛意識的是,巴頓將平面設計的概念和手法運用在書中,她運用色彩、角度、螺旋和圓圈來創造動感和情緒起伏,表現出她自己的獨創性。

整個1940年代,雖然歷經艱困的二戰時期,卻也是巴頓創作成果最豐碩的階段。現實生活裡物資匱乏,但巴頓和先生原本就過著躬耕自給的田園生活,這時候還能慷慨和社區鄰里分享,連她的編輯也加入農作的行列。在巴頓兩個兒子的回憶中,無論世情多麼艱險,母親總是充滿創意,為黯淡的日子帶來光彩和歡樂,用全心的愛守護他們的童年。

巴頓的作品和她個人的生命經歷一直緊密結合,而「地點」和「地景」更在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Mike Mulligan and his Steam Shovel》裡的市政廳,建物的原型就位在巴頓時常造訪的West Newbury小鎮。1943年出版的《Katy and the Big Snow》,她為故事中的Geoppolis小城創造了一整個跨頁的城市地圖,雛型也來自格洛斯特,讀者可以從中找到許多熟悉的地標。至於《Maybelle the Cable Car》,則直接取景於舊金山。

在巴頓所有書裡,「地點」和「地景」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應該就是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小房子》。當她和丈夫買下Folly Cove的房子時,覺得離高速公路太近,為了避開噪音,他們把房子向後移動了五百多公尺,移到一片蘋果園中,並在房子四周種滿她最愛的雛菊。這個經驗成為這個故事發想的源頭。

一棟可愛的粉紅色小房子,被作者賦予了人的特徵和情感,她會好奇、會孤獨,也會恐懼和快樂,這都是孩子能識別的情感。因為小房子擁有人性,成人讀者也能感同身受。常以流動的時間舖排情節的美國知名小說家安.泰勒(Ann Tyler)曾說:「我一次又一次回到《小房子》,沉浸在她多彩、複雜的圖像中,從童年、青春期直到成年。」

為了讓孩子理解故事中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演進,巴頓用日升月落、四時遞嬗的圖像,深入淺出地呈現抽象的思維。她將小房子放置在一個象徵性的圓圈中,藉此整合出這本書的焦點在於循環模式及整體性。螺旋曲線貫穿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尖角和銳邊,明顯地象徵生命的整體性和延續性。這些線條令人愉悅,因為它們的重複性創造出一種視覺效應,就如同音樂和詩般的節奏感。


小房子周遭的自然環境呈現出四季的嬗遞(遠流出版提供)


小房子周邊的環境改變,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烏煙瘴氣和行色匆匆的人們(遠流出版提供)

巴頓的作品中,除了《Life Story》以外,都有一個處於男性世界之中的擬人化女主角,無論是蒸汽挖土機Mary Ann,還是鏟雪車Katy和纜車Maybelle,都傳遞出潛意識裡強而有力的女性主義信息。更不用說,《小房子》的封面直接寫上「Her Story」,正面質疑以男性為中心的「History」史觀,在當時是極為大膽的作法。

繼《小房子》之後,巴頓於1948年再度以《Song of Robin Hood》得到凱迪克銀牌獎。這本講述英國俠盜羅賓漢傳說的作品,是結合歷史歌謠和改編真實故事的特別版本,由Anne Malcolmson發掘了15首中世紀民謠並重整文本,Grace Castagnetta以現代音樂形式仔細編曲,巴頓則投入了3年時間為其配上插畫,雖然只用了黑白兩色,卻極富戲劇張力,圖像充滿了古雅的中世紀風情。


繪本《Song of Robin Hood》內容講述英國俠盜羅賓漢傳說(取自baumanrarebooks

巴頓的姊姊和弟弟自從母親離家後,再也不和母親往來,只有她在1950年之後,經常回到舊金山探望她的母親。重返舊地,喚醒了巴頓青春年少時搭纜車上學的記憶。於是她到舊金山公立圖書館查閱檔案,並根據「公民拯救纜車委員會」(The Citizens' Committee to Save the Cable Cars)的真實故事加以改編,於1952年出版了《Maybelle The Cablecar》。

這個拯救纜車的運動,是由一位傳奇女性Friedel Klussmann所領導。1947年舊金山市長宣布將廢除纜車運行時,Klussmann爭取了27個婦女公民團體的支持,並徵得5萬個市民的簽名聯署,成功地保存住當地的重要文化遺產,後續並創立了非營利組織「San Francisco Beautiful」,至今仍繼續保護舊金山的城市景觀。

在這本書之後,巴頓花了8年的時間,於1962年出版《Life Story》。創作期間,她不斷前往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收集地理學、古生物學、古植物學和考古學各項資料。因為造訪的次數太頻繁,她經常就近住在博物館旁的小旅館,連館員一早開館看到她,都會為她的毅力而讚嘆。巴頓細心嚴謹的研究,並在插圖上精益求精,完成這本長達72頁,包括35幅彩色大圖,以及上百幅生動素描的史詩鉅作。


繪本《Life Story》內頁圖像(取自blogger

從天地伊始、宇宙洪荒,巴頓將生命演化的進程和人類文明流變的歷史,濃縮在五幕劇中。如同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寫過:「世界是一個舞台」(All the world's a stage),巴頓以淺近大氣的語言和律動豐美的圖象,為我們展演了一齣華麗壯闊的好戲。

而這齣持續不斷的生命劇,真正的主角是「我們」,在宏偉的時間與創造之流中,每一個人都身在其中。全書的第五幕最終回到了小房子所在的Folly Cove,田園依然靜好,歲月悠然無驚,畫家巴頓親身登場,揮灑彩筆描摹心愛的家園。無論宇宙多麼浩瀚,世界何其廣大,她要回到此時此刻、此身所在,在她的世界裡,「家」是一切的中心,她要在世界的中心呼喚亙古的永恆。

除了為世人留下雋永的經典作品,巴頓在設計藝術上也有卓越的貢獻。1938年,她為了換取兒子們的小提琴課程,為鄰居Aino Clarke上設計課,不久之後,越來越多的社區婦女要求加入這個星期四的課程,直到1969年,設計課的成員們一起工作,被稱為是「Folly Cove Designers」。他們師法英國工藝運動推動者威廉.莫里斯(Wiliam Morris)的精神,運作方式與中世紀行會相似,每個成員都可以在自己的家裡或工作室工作,在每個月召開的小組會議中,交流想法並提出意見。


巴頓與社區鄰居們組成「Folly Cove Designers」,共同進行織物工藝創作與交流(取自Atlas Obscura

在巴頓的領導下,他們將精心的設計雕刻在油氈塊,並印在織物上,製作成各種工藝品。巴頓的設計原則是:「畫出所見所聞,不要複製,要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這樣的理念,成為Folly Cove Designer服膺的黃金法則。他們陸續參加了許多博物館展覽,自1948年起並開始在巴頓家的穀倉進行示範和銷售。這個團體在1968年巴頓去世後,決定停止一切營運,並將所有的樣本、印刷品和創作,全數捐贈給Cape Ann Museum收藏。

身形嬌小、體質孱弱的巴頓,以堅強的意志走過59年的人生。她天生的熱情和藝術的才華,不僅把自己的生命打磨得閃閃爍亮,盡心傾力創作的書雖然數量不多,但其中蘊含的希望和喜悅,撫慰了好幾個世代的大小讀者。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即使疫情結束,我們也已經無法回到原來的世界,但願能如同「小房子」,在歷經百轉千折的遷徙後,仍然可以找到身心安頓的居所。

Walt Disney改編《小房子》為同名動畫短片(1952)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