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出版業蕭條的景況,其實我們已經討論好幾年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彙,稱之為「文字耐受力」。對新世代來說,文字竟成了無以承受之重,相對影片動漫電玩,根本難以吸引眼球。若非必要或出於外在動機的規範,閱讀成了無意義甚至不能忍受的聊賴濫費。
以前師長們還會批評我們這一代接受資訊的淺碟與稀缺,但新世代更直接進化了。社群時代,梗圖時代,以圖配文成為主要的傳播資訊。
各位即便沒看過也恐怕聽過所謂的「IG體」,IG體受眾年齡分佈、猶如傳說中「聖(結石)粉」的18至35歲,但實則即是國民中學或國民小學的學生。整體畫面主要是圖,手繪風,手寫字,或充滿詩意其實無意義的照片,然後分行的散文,無連貫,無重量,後現代,去中心,差不多94(就是)這樣了。至於隱喻,象徵,餘韻,文以載道,這些不用強求了吧。
這說來其實有點復古,反璞歸真,去聖絕智,變寶為石。像更古早的初民般,以蘆荻在沙上造字,或洞窟裡的石刻壁畫。
然後呢?如果各位問我這個時代有沒有更重一點的書,有,當然有,但我說了你或許也沒聽過。
出版業確實衰退了很多年,但今年(2020)面臨疫情,書市更是一蹶不振。各位若有心儀鍾情的作家,可能有追蹤他們的臉書或IG,有時招搖排闥、亮幌幌貼出自己的新書列階文學類排行榜第幾名。
但我得坦白告訴各位,那些數字量體或龍虎排行,實際上比你想像的更小更微型。新人作家的首刷印量從2000退縮到1500再退縮到1000;知名作者的限量簽名版加精美贈品,稍有不慎弄在博客來幾個月都銷不完,若不是忝著臉勾眼巴巴要求親友粉絲自購回來,就是送去書店櫃檯賣到賺到。
在這個碎屑電幻泡沫的時候還有沒有暢銷的書?當然有。一是我們十幾二十年前就聽過的知名作家,張愛玲金庸龍應台。二是書名取得漂亮的書,IG名人明星網紅,或勵志學成功學厭世學,被討厭被委屈被勒索等等關鍵字。三則是議題書,進步的,正義的,被抄襲的,假裝抄襲的,假裝被抄襲的其實是抄襲抄襲的……
就這樣了。
喔對,還有那些告訴你怎麼出書,怎麼成為作家,怎麼在文壇以此為職志的書。這題材算是新藍海,沒有人讀書了,但人人都想寫書;沒有讀者了,但人人都想當作家。已故作家林奕含名言:「沙龍沒有了,人人成了寫作狂,每個人紅十五分鐘不是機會,而是機會的消失」。
以上我絕無指摘臧否之意,只是這些文壇入門書沒告訴你的是:真正專職寫作維生的作家鳳毛麟角。大部分作者若非另有經濟來源,就必須到處演講、接案、辦活動,進而當公知KOL(意見領袖),偶爾帶帶風向出出征,看似為正義糾察,實則為攀群結黨,相互標榜。
至於文學本身是什麼,能吃嗎?
我其實覺得很荒謬,但又很無奈。在古早時代作者窮經皓首,希望可以寫一部專著,藏諸名山,通都大邑。進入出版印刷盛世,一位作者可能基於特殊的經歷,或多年涵養鑽研,略有所得,於是著書立說,或許未必成一家言,但至少頗有可觀之處。
但現在我們能怪讀者的見棄嗎?
散文喃喃自語,小說越寫越小眾。更甚者連人稱、視角、情節設定都漏洞百出的作者,以寫作專家自居,開班授課,將寫作教成一門後設學。他們宣稱文學沒有什麼玄妙冥契,更無所謂天賦才華,只有世代或美學標準的差異。
然而這話一經轉譯,其實就是所謂「時空背景不同之術」,雙標國,雙標黨,雙標島。重點不在雙標而在特權。不在於有沒有一種好的標準,而在於你寫的不會好,他們寫的不會不可能也不允許同溫層說不好。
其實我覺得美學的崩壞或曰重新建構,這沒什麼,每個時代都有嚷嚷著文壇已死的評論家,譬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說的:「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踰本色,不能復化」;《詩品》的作者鍾嶸說的:「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於是庸音雜體,人各為容。」
上述古文一句話超譯就是:「我們這時代文學真他X的有夠爛,我看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樣的隨記算不算是書的故事,但我只覺得過去信仰的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我以前也有著以書牆作為文藝裝潢的夢想,汗牛充棟、皓首窮經,想著滿書櫃放著文學史的黃金艦隊作家,坐擁那些流連光景的美好意象與幻覺。
但行年長大我發現光是現有的這些書,有生之年自己恐怕也讀不完了。我開始變得像大多數人一樣,為了書名買書,為了概念買書,為了某種想像的美好生活買書,但逐漸發現某些寫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其文字所宣稱的了。他們寫的義正辭嚴或華麗意象,與他們日常慣見的行徑相去太遠了。
於是我帶著書上了飛機高鐵,卻沒讀兩行就在載具的白噪音背景底陷入深層的睡眠。
對了,連旅遊書我都鮮少買了。YT(Youtube)跳出旅遊達人的視頻,從規畫旅程到限地直播,那是書面語體無以傳達的實作經驗。
我悲觀的覺得書的盛世過去了。我們與書的故事其實與書本質無關了,它就像阿公的書法字帖,像姥姥的家傳食譜,只剩下物質文明的靈光(aura)。但我真心祈願還在閱讀的各位,可以花點時間,不看書名,無視那些風轉議題,選一本自己真正想讀的書,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然後就算有一天書消失了,我們會記得自己曾經當過閱讀時代的最後倖存者。●
祁立峰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臺北逃亡地圖》,《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國文超驚典》、《巨蛋》等著作,曾任「UDN讀書人」、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說起出版業蕭條的景況,其實我們已經討論好幾年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彙,稱之為「文字耐受力」。對新世代來說,文字竟成了無以承受之重,相對影片動漫電玩,根本難以吸引眼球。若非必要或出於外在動機的規範,閱讀成了無意義甚至不能忍受的聊賴濫費。
以前師長們還會批評我們這一代接受資訊的淺碟與稀缺,但新世代更直接進化了。社群時代,梗圖時代,以圖配文成為主要的傳播資訊。
各位即便沒看過也恐怕聽過所謂的「IG體」,IG體受眾年齡分佈、猶如傳說中「聖(結石)粉」的18至35歲,但實則即是國民中學或國民小學的學生。整體畫面主要是圖,手繪風,手寫字,或充滿詩意其實無意義的照片,然後分行的散文,無連貫,無重量,後現代,去中心,差不多94(就是)這樣了。至於隱喻,象徵,餘韻,文以載道,這些不用強求了吧。
這說來其實有點復古,反璞歸真,去聖絕智,變寶為石。像更古早的初民般,以蘆荻在沙上造字,或洞窟裡的石刻壁畫。
然後呢?如果各位問我這個時代有沒有更重一點的書,有,當然有,但我說了你或許也沒聽過。
出版業確實衰退了很多年,但今年(2020)面臨疫情,書市更是一蹶不振。各位若有心儀鍾情的作家,可能有追蹤他們的臉書或IG,有時招搖排闥、亮幌幌貼出自己的新書列階文學類排行榜第幾名。
但我得坦白告訴各位,那些數字量體或龍虎排行,實際上比你想像的更小更微型。新人作家的首刷印量從2000退縮到1500再退縮到1000;知名作者的限量簽名版加精美贈品,稍有不慎弄在博客來幾個月都銷不完,若不是忝著臉勾眼巴巴要求親友粉絲自購回來,就是送去書店櫃檯賣到賺到。
在這個碎屑電幻泡沫的時候還有沒有暢銷的書?當然有。一是我們十幾二十年前就聽過的知名作家,張愛玲金庸龍應台。二是書名取得漂亮的書,IG名人明星網紅,或勵志學成功學厭世學,被討厭被委屈被勒索等等關鍵字。三則是議題書,進步的,正義的,被抄襲的,假裝抄襲的,假裝被抄襲的其實是抄襲抄襲的……
就這樣了。
喔對,還有那些告訴你怎麼出書,怎麼成為作家,怎麼在文壇以此為職志的書。這題材算是新藍海,沒有人讀書了,但人人都想寫書;沒有讀者了,但人人都想當作家。已故作家林奕含名言:「沙龍沒有了,人人成了寫作狂,每個人紅十五分鐘不是機會,而是機會的消失」。
以上我絕無指摘臧否之意,只是這些文壇入門書沒告訴你的是:真正專職寫作維生的作家鳳毛麟角。大部分作者若非另有經濟來源,就必須到處演講、接案、辦活動,進而當公知KOL(意見領袖),偶爾帶帶風向出出征,看似為正義糾察,實則為攀群結黨,相互標榜。
至於文學本身是什麼,能吃嗎?
我其實覺得很荒謬,但又很無奈。在古早時代作者窮經皓首,希望可以寫一部專著,藏諸名山,通都大邑。進入出版印刷盛世,一位作者可能基於特殊的經歷,或多年涵養鑽研,略有所得,於是著書立說,或許未必成一家言,但至少頗有可觀之處。
但現在我們能怪讀者的見棄嗎?
散文喃喃自語,小說越寫越小眾。更甚者連人稱、視角、情節設定都漏洞百出的作者,以寫作專家自居,開班授課,將寫作教成一門後設學。他們宣稱文學沒有什麼玄妙冥契,更無所謂天賦才華,只有世代或美學標準的差異。
然而這話一經轉譯,其實就是所謂「時空背景不同之術」,雙標國,雙標黨,雙標島。重點不在雙標而在特權。不在於有沒有一種好的標準,而在於你寫的不會好,他們寫的不會不可能也不允許同溫層說不好。
其實我覺得美學的崩壞或曰重新建構,這沒什麼,每個時代都有嚷嚷著文壇已死的評論家,譬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說的:「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踰本色,不能復化」;《詩品》的作者鍾嶸說的:「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於是庸音雜體,人各為容。」
上述古文一句話超譯就是:「我們這時代文學真他X的有夠爛,我看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樣的隨記算不算是書的故事,但我只覺得過去信仰的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我以前也有著以書牆作為文藝裝潢的夢想,汗牛充棟、皓首窮經,想著滿書櫃放著文學史的黃金艦隊作家,坐擁那些流連光景的美好意象與幻覺。
但行年長大我發現光是現有的這些書,有生之年自己恐怕也讀不完了。我開始變得像大多數人一樣,為了書名買書,為了概念買書,為了某種想像的美好生活買書,但逐漸發現某些寫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其文字所宣稱的了。他們寫的義正辭嚴或華麗意象,與他們日常慣見的行徑相去太遠了。
於是我帶著書上了飛機高鐵,卻沒讀兩行就在載具的白噪音背景底陷入深層的睡眠。
對了,連旅遊書我都鮮少買了。YT(Youtube)跳出旅遊達人的視頻,從規畫旅程到限地直播,那是書面語體無以傳達的實作經驗。
我悲觀的覺得書的盛世過去了。我們與書的故事其實與書本質無關了,它就像阿公的書法字帖,像姥姥的家傳食譜,只剩下物質文明的靈光(aura)。但我真心祈願還在閱讀的各位,可以花點時間,不看書名,無視那些風轉議題,選一本自己真正想讀的書,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然後就算有一天書消失了,我們會記得自己曾經當過閱讀時代的最後倖存者。●
祁立峰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臺北逃亡地圖》,《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國文超驚典》、《巨蛋》等著作,曾任「UDN讀書人」、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人生.石芳瑜》我曾經視徐四金為偶像與知音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何榮幸》「王子書城」裡的魔術師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小熊老師》書,舊城,夢或者黎明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