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在上海舉行頒獎典禮,大會特別邀請榮獲英國2017-2019兒童文學桂冠作家(Children’s Laureate )的蘿倫.柴爾德(Lauren Child)擔任主講嘉賓。
柴爾德是英國圖畫書界的天后級人物,自2000年以《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I will not ever never eat a tomato )得到凱特.格林威大獎肯定後,她以驚人的創作速度,出版了包括兒童圖畫書和小說的不同文類作品,被譯成30種語言。她的「查理和蘿拉」(Charlie and Lola)系列,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攝製成78集動畫影片,在世界各國播放,相關的周邊商品也無處不在。
當身材高䠷、金髮、有著藍灰色大眼睛的柴爾德,穿著極具設計感的服裝現身豐子愷獎會場時,完全是名模亮相的架式,眾人莫不為她強大的氣場驚豔。當時她結合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童書創作經歷,展開生動的分享,並示範進行拼貼創作的過程。
柴爾德於1965年11月29日出生,在英國威爾特郡(Wiltshire)的馬爾伯勒(Marlborough)長大,家裡有三姊妹,她排行居中。她的父親擔任馬爾伯勒學院(Marlborough College)的藝術學門主任,母親在小學教英文。畫畫是柴爾德小時候真正有信心的幾件事之一,父親經常帶她去美術館參觀畫展,母親則鼓勵她寫作,至今她仍保存童年時的日記,從中尋找自己曾經感興趣的生活細節。
馬爾伯勒學院畢業後,柴爾德前往曼徹斯特科技大學(Manchester Polytechnic)攻讀插畫學士學位。但是很快的,一年之後她就離開了曼徹斯特,因為她覺得在那裡沒學到任何東西,他們甚至沒有教她「一本圖畫書是32頁」這樣的基本常識,更別說什麼是四色印刷、字體排列等相關技術了。更讓她痛恨的是:她一直被當成「溫柔的南方女孩」對待,她覺得這是對她的另一種霸凌。
這個階段是柴爾德人生中最恐怖的時刻,因為她猶豫不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休息一年、到處遊歷之後,她到倫敦藝術學院(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Art School)學習裝飾藝術,申請了從織物到室內設計的各種課程,心想多學習一些實用技能,一定可以隨機做出選擇。於是她四處打工,製作家具、彩繪瓷器、為百貨公司布置展示櫥窗,甚至和友人一起成立名為「Shadeliers For The People」的燈罩公司。
接著柴爾德在英國現代藝術家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工作室待了3年,日復一日負責調配色彩和定點繪圖。這些制式的工作讓她深感壓力,但也增進了她利用電腦拼貼的技巧,而赫斯特在作品裡頻繁使用日常素材的喜好,也影響了日後柴爾德創作的理念。
後來柴爾德進入知名設計公司「Big Fish」工作,從電話接線生做起,花了5年時間,慢慢成為擁有一席之地的設計師。同時她也為朋友設計名片,為《電訊報》(The Telegraph )和《Yellow Pages 》畫了一些插圖。她花很多時間嘗試做不同的事情,但總找不到重心。
她喜歡伍迪.艾倫、柯恩兄弟和提姆.波頓等導演的電影,欣賞他們為自己的想法尋找到完美的形式。柴爾德尋思或許她也可以拍一部電影,結合自己想傳達的藝術觀念。她嘗試寫了一些故事大綱,徵求朋友的意見,但一位業務經理看了她的腳本之後,覺得需要的資本太龐大,建議她不如創作圖畫書,可以像一名紙上導演,把想實踐的創意展現在一本書中。
這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柴爾德開始了截然不同的夢想,不過這個夢想實現的歷程非常艱難。她第一個發想的角色是「小豆芽」(Clarice Bean),當造型、言語和行為等等設定逐漸成形後,柴爾德帶著試作的「一頁」故事,向各家出版社毛遂自薦。但因為這個孩子的形象不如一般童書討喜可愛,而且柴爾德使用了大量的複合媒材拼貼,搭配的文字又不按常規排列,出版商認為非線性的閱讀對小讀者來說太複雜了。
經歷了5年不斷被拒絕和修改,出版商總是說:「妳為什麼不做一本比較像童書的書?」也建議她參考各種所謂的「成功範本」,但柴爾德認為模仿是沒有意義的。1999年,她出版了《我想養寵物》(I Want a Pet ),在限制中展露了插畫的才華,但她衷心想表達的遠遠不止於此。
直到同年由美國Orchard出版社發行的《小豆芽,就是我》(Clarice Bean That’s Me )問世,並入圍凱特.格林威獎和Nestl’e Smarties Book Prize ,柴爾德顛覆童書傳統的創作風格,才得到認同。
猶如對世界大聲宣告童書新星的誕生,小豆芽這個古靈精怪、像個小大人的女孩,幾乎就是柴爾德的化身,也是她自己在所有書中最喜愛的人物。柴爾德的創作都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並沒有預設目標讀者群。她是先取悅自己,才和讀者展開溝通。
她的作品中混合了塗鴉、剪報、實物照片、織品、水彩、電腦繪圖和變化多端的字體,藉多元的視覺元素,和讀者進行深度溝通。她從不低估孩子的能力,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在高度視覺化的世界中長大,他們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成人。孩子們能輕鬆地解讀視覺符碼,柴爾德的作品為他們帶來動態閱讀的樂趣和遊戲性。
關於小豆芽和她吵吵鬧鬧的家庭生活,柴爾德後續又創作了圖畫書《小豆芽,妳住在哪個星球上?》(What Planet Are You From,Clarice Bean? )和《My Uncle is a Hunkle, Says Clarice Bean 》,還有以小豆芽為主角的小說。她甚至以小豆芽崇拜的文學人物Ruby Redfort,發展出另一個偵探解謎小說系列。柴爾德和英國數學家Marcus du Sautoy跨界合作,以五種感官為主題設計謎語,使得文本更加懸疑生動。
真正讓柴爾德聲名鵲起的是以查理和蘿拉為主角的《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這部文字和圖像平衡完美搭配的作品,不僅得到凱特.格林威大獎,並入選該獎項「50周年十大讀者最愛之書」。在大師雲集的英國圖畫書界,這個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橫空出世的新秀,帶著銳不可擋的巨大能量,開啟了當代的圖畫書新實驗。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內頁(上誼出版提供)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讓大人退位,凸顯兒童的特質和自主性。就像查爾斯.舒茲(Charles Schulz)的《花生漫畫》,讓查理.布朗和他的朋友們從孩子的視角探索生活,而從來沒有成年人露面。「查理和蘿拉」系列故事中,父母的缺席也是「考慮後的設計」,重點完全放在這對兄妹的親密關係上,並探討了他們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來應對日常困境的方式。
柴爾德曾經在旅行中遇見一個精靈般的丹麥女孩,促使她創造出蘿拉這個讓人又愛又氣的角色,而查理則是她從小就嚮往能擁有的哥哥形象。和小豆芽系列相較,柴爾德降低了查理和蘿拉的年齡,聚焦於幼兒的生活事件。《我不睏,我不要睡覺》、《我太小,我不要上學》處理的主題早已在圖畫書中出現過無數次,柴爾德卻能以非常新奇、具現代感又犀利的風格來詮釋,為讀者帶來直接的衝擊。
《我不睏,我不要睡覺》內頁(上誼出版提供)
《我太小,我不要上學》內頁(上誼出版提供)
查理和蘿拉系列由BBC改編製做為動畫片,柴爾德同時擔任副製作人,於2005年開始在英國兒童頻道播出,台灣也曾在2009年由MOMO親子台引進播放。系列作品的媒體化,使得柴爾德的書更受到矚目,同時呈現在商業的收益上。但也因兒童電視節目的限制和政治上的正確性,使得後來節目衍生出版的系列書籍顯得制式,缺少了柴爾德作品的自由奔放感。
柴爾德出生時,父母親原本為她取名「海倫」(Helen),但後來即使知道會讓父母不高興,她還是自己做主改名為「蘿倫」。這並不是為了取筆名,而是出於高度自我意識的行動,由此可知她的個性非常叛逆。她也將傳統的童話故事加以顛覆,創作了《小心大野狼》和《誰怕大壞書》。她運用了後設的手法,串聯數個童話故事角色,重組成一則嶄新的狂想曲。
2008年,柴爾德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邀,擔任和平藝術家,前往墨西哥參觀一個流浪兒童收容所。這讓她想起,在她開始創作童書之前曾經歷的困頓日子,甚至有過無處可居的時候。回顧那段時光,她慶幸自己得到許多幫助,而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期盼的就是穩定的生活和讀書的機會。
於是柴爾德和UNESCO合作,成立了一個名為「My Life is a Story」的網路平台,幫助流浪街頭的孩子和外在的世界取得聯繫,讓這些孩子能保有夢想並渴望未來。柴爾德並捐出2002年創作的《That Pesky Rat 》版權,希望這個關於流浪鼠尋家的故事,不僅可以鼓舞流浪兒,販售的收益也可以支持更多扶助兒童的善舉,讓全世界的孩子們擁有平等的成長機會。
除了自寫自畫的作品,柴爾德也和其他藝術家跨界合作,將一些引人注目的經典兒童文學作品賦予新貌。譬如和柴爾德氣性相當吻合的《長襪皮皮》(Pippi Longstocking ),皮皮獨立、凡事有自己的想法,而柴爾德書中行事天馬行空、勇於表達意見的小孩,幾乎就是現代版的皮皮。而且皮皮作者林格倫(Astrid Lindgren)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個體的理念,也與柴爾德創作童書的核心精神完全一致。
VIDEO
柴爾德也為安徒生故事《公主與碗豆》(The Princess and the Pea )創作了新版本。這本書中的陳設和布置靈感,來自她童年擁有的「娃娃屋」,她對空間、建築、裝飾藝術的興趣,以及如何畫插畫、講故事,就是由這個微縮世界發展。柴爾德還特別邀請澳大利亞攝影家Polly Borland合作,融入其影像作品。另一本新版的《保母包萍》(Mary Poppins ),則是加入了英法織品設計師的創意,為拼貼的圖像擴增豐富的肌理和質感。
2010年,柴爾德以她在藝術上傑出的貢獻,及與社福機構齊力推動公益,獲頒大英帝國騎士勳章(MBE)。2017年在專家學者和兒童讀者一起推薦下,成為第10屆的「童書桂冠作家」。筆者曾於上海專訪集令譽於一身的柴爾德,她表示:「事實上童書桂冠作家不是一個獎項,它是一種角色,或者更應該說是責任。在兩年的任期內,我想要完成幾件事。」
柴爾德對童年讀過的圖畫書念念不忘,那些圖像和色彩滋養了她日後的創作,高栗(Edward Gorey)教會她如何將奇異感和幽默帶入作品,布雷克(Quentin Blake)以奇妙的方式使用線條,讓她體會圖畫的動感,而卡爾曼(Maira Kalman)給了她更大膽創作的勇氣。因此她積極倡導「視覺素養」和優質圖畫書對兒童的重要性,希望能改變人們對插畫的看法,將它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
柴爾德也特別關注童書多元化的問題,她說:「如果一個孩子不能在書的封面上看到自己,那麼她如何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呢?」幾年前她從蒙古收養了一個女兒,此後她對童書中的種族意識、性別刻板印象、社會階級等議題更加關切。不只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所有的小讀者,她希望能喚醒大人們拋棄成見,為孩子創造平等包容的童書世界。
此外,她還對許多孩子無法上學,以及圖書館關閉感到憂心。孩子沒有親近書的機會,形同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自由,又如何能培養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呢?除了積極把好書送到孩子的身邊,柴爾德也構思了許多有趣的活動,如「創造力公園」、「青少年詩人獎」(The Lauren Child Poetry Illustration Prize)等,鼓勵孩子深入思考生命重要的問題,激發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
柴爾德出生在英國第二個童書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後現代藝術崛起的1960年代。後現代主義戲謔、打破常規、不確定性和嘉年華會式的展演精神,形成了她的美學底蘊。她也是和電腦、網路等新興科技一起誕生、成長的同輩人,可說是童書新世紀的代表人物。
20年前,柴爾德不按常規地聯繫文字和圖畫,並融合其他表現形式,粉碎了風格的界線。當年被視為極端前衛的實驗,經過時光的洗禮後,如今她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大小讀者喜愛的經典好書。
英國的龐克教母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發跡於1960年代末期,雖然她經常以服裝設計衝撞社會的禁忌,但仍然喜愛從傳統歷史服裝取材,轉化為現代的風格。從資料照片中,筆者注意到柴爾德經常穿戴魏斯伍德設計的服飾。作為身體展現的語言,柴爾德必然認同這種融合新與舊,同時傳遞英國文化的手法。事實上,柴爾德不只是一個插畫家,她是一個全方位的行動藝術家。
柴爾德的作品經常被描述為對童年的追憶和迷戀,但不止於此,其中涵蓋了對人性的探索。最新出版的《The Goody 》,表現出柴爾德在讀者熟悉的風格中,更加成熟細膩處理視覺意象的變化,並以孩子和成人一起對話的形式,來進行什麼是「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思辨。
總有無數奇思異想的柴爾德,經常被孩子問到:「妳從哪裡得到靈感?」她的回答是:「凝視窗外」。無聊之必要,浪費時光之必要,漂泊的思緒不會被世界淹沒,只有在放空的時候,生活周遭的聲音、氣味、光影和微小的事件,才會自然浮現、帶來驚喜,整個世界都是靈感的泉源。
柴爾德認為現今的大人對小孩的控制太多,讓孩子失去了做白日夢的自由。為了鼓勵小讀者盡情遊蕩想像力,她在兒童文學桂冠作家任內成立「凝視太空 」網站,除了分享自己的靈感,也請小朋友展示他們發現的奇特有趣事物,以及發表創作的故事和圖畫。
不知道從哪個星球而來的小豆芽,努力保護環境、拯救地球。同樣像是外星人降落在童書世界的柴爾德曾說:「如果你抬頭仰望夜空,凝視著環繞我們星球的無數恆星,可能會經歷過一種奇怪的、令人安心的小感覺。我們覺得這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所關注的問題的一部分。」
柴爾德,Child,這個為小孩發聲,天生為童書而生的創作人,帶著我們看到童書宇宙的美麗和無限。●
Tags:
(取自thebookseller)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2019年10月,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在上海舉行頒獎典禮,大會特別邀請榮獲英國2017-2019兒童文學桂冠作家(Children’s Laureate)的蘿倫.柴爾德(Lauren Child)擔任主講嘉賓。
柴爾德是英國圖畫書界的天后級人物,自2000年以《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I will not ever never eat a tomato)得到凱特.格林威大獎肯定後,她以驚人的創作速度,出版了包括兒童圖畫書和小說的不同文類作品,被譯成30種語言。她的「查理和蘿拉」(Charlie and Lola)系列,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攝製成78集動畫影片,在世界各國播放,相關的周邊商品也無處不在。
當身材高䠷、金髮、有著藍灰色大眼睛的柴爾德,穿著極具設計感的服裝現身豐子愷獎會場時,完全是名模亮相的架式,眾人莫不為她強大的氣場驚豔。當時她結合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童書創作經歷,展開生動的分享,並示範進行拼貼創作的過程。
柴爾德於1965年11月29日出生,在英國威爾特郡(Wiltshire)的馬爾伯勒(Marlborough)長大,家裡有三姊妹,她排行居中。她的父親擔任馬爾伯勒學院(Marlborough College)的藝術學門主任,母親在小學教英文。畫畫是柴爾德小時候真正有信心的幾件事之一,父親經常帶她去美術館參觀畫展,母親則鼓勵她寫作,至今她仍保存童年時的日記,從中尋找自己曾經感興趣的生活細節。
馬爾伯勒學院畢業後,柴爾德前往曼徹斯特科技大學(Manchester Polytechnic)攻讀插畫學士學位。但是很快的,一年之後她就離開了曼徹斯特,因為她覺得在那裡沒學到任何東西,他們甚至沒有教她「一本圖畫書是32頁」這樣的基本常識,更別說什麼是四色印刷、字體排列等相關技術了。更讓她痛恨的是:她一直被當成「溫柔的南方女孩」對待,她覺得這是對她的另一種霸凌。
這個階段是柴爾德人生中最恐怖的時刻,因為她猶豫不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休息一年、到處遊歷之後,她到倫敦藝術學院(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Art School)學習裝飾藝術,申請了從織物到室內設計的各種課程,心想多學習一些實用技能,一定可以隨機做出選擇。於是她四處打工,製作家具、彩繪瓷器、為百貨公司布置展示櫥窗,甚至和友人一起成立名為「Shadeliers For The People」的燈罩公司。
接著柴爾德在英國現代藝術家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工作室待了3年,日復一日負責調配色彩和定點繪圖。這些制式的工作讓她深感壓力,但也增進了她利用電腦拼貼的技巧,而赫斯特在作品裡頻繁使用日常素材的喜好,也影響了日後柴爾德創作的理念。
後來柴爾德進入知名設計公司「Big Fish」工作,從電話接線生做起,花了5年時間,慢慢成為擁有一席之地的設計師。同時她也為朋友設計名片,為《電訊報》(The Telegraph)和《Yellow Pages》畫了一些插圖。她花很多時間嘗試做不同的事情,但總找不到重心。
她喜歡伍迪.艾倫、柯恩兄弟和提姆.波頓等導演的電影,欣賞他們為自己的想法尋找到完美的形式。柴爾德尋思或許她也可以拍一部電影,結合自己想傳達的藝術觀念。她嘗試寫了一些故事大綱,徵求朋友的意見,但一位業務經理看了她的腳本之後,覺得需要的資本太龐大,建議她不如創作圖畫書,可以像一名紙上導演,把想實踐的創意展現在一本書中。
這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柴爾德開始了截然不同的夢想,不過這個夢想實現的歷程非常艱難。她第一個發想的角色是「小豆芽」(Clarice Bean),當造型、言語和行為等等設定逐漸成形後,柴爾德帶著試作的「一頁」故事,向各家出版社毛遂自薦。但因為這個孩子的形象不如一般童書討喜可愛,而且柴爾德使用了大量的複合媒材拼貼,搭配的文字又不按常規排列,出版商認為非線性的閱讀對小讀者來說太複雜了。
經歷了5年不斷被拒絕和修改,出版商總是說:「妳為什麼不做一本比較像童書的書?」也建議她參考各種所謂的「成功範本」,但柴爾德認為模仿是沒有意義的。1999年,她出版了《我想養寵物》(I Want a Pet),在限制中展露了插畫的才華,但她衷心想表達的遠遠不止於此。
直到同年由美國Orchard出版社發行的《小豆芽,就是我》(Clarice Bean That’s Me)問世,並入圍凱特.格林威獎和Nestl’e Smarties Book Prize,柴爾德顛覆童書傳統的創作風格,才得到認同。
猶如對世界大聲宣告童書新星的誕生,小豆芽這個古靈精怪、像個小大人的女孩,幾乎就是柴爾德的化身,也是她自己在所有書中最喜愛的人物。柴爾德的創作都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並沒有預設目標讀者群。她是先取悅自己,才和讀者展開溝通。
她的作品中混合了塗鴉、剪報、實物照片、織品、水彩、電腦繪圖和變化多端的字體,藉多元的視覺元素,和讀者進行深度溝通。她從不低估孩子的能力,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在高度視覺化的世界中長大,他們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成人。孩子們能輕鬆地解讀視覺符碼,柴爾德的作品為他們帶來動態閱讀的樂趣和遊戲性。
關於小豆芽和她吵吵鬧鬧的家庭生活,柴爾德後續又創作了圖畫書《小豆芽,妳住在哪個星球上?》(What Planet Are You From,Clarice Bean?)和《My Uncle is a Hunkle, Says Clarice Bean》,還有以小豆芽為主角的小說。她甚至以小豆芽崇拜的文學人物Ruby Redfort,發展出另一個偵探解謎小說系列。柴爾德和英國數學家Marcus du Sautoy跨界合作,以五種感官為主題設計謎語,使得文本更加懸疑生動。
真正讓柴爾德聲名鵲起的是以查理和蘿拉為主角的《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這部文字和圖像平衡完美搭配的作品,不僅得到凱特.格林威大獎,並入選該獎項「50周年十大讀者最愛之書」。在大師雲集的英國圖畫書界,這個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橫空出世的新秀,帶著銳不可擋的巨大能量,開啟了當代的圖畫書新實驗。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讓大人退位,凸顯兒童的特質和自主性。就像查爾斯.舒茲(Charles Schulz)的《花生漫畫》,讓查理.布朗和他的朋友們從孩子的視角探索生活,而從來沒有成年人露面。「查理和蘿拉」系列故事中,父母的缺席也是「考慮後的設計」,重點完全放在這對兄妹的親密關係上,並探討了他們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來應對日常困境的方式。
柴爾德曾經在旅行中遇見一個精靈般的丹麥女孩,促使她創造出蘿拉這個讓人又愛又氣的角色,而查理則是她從小就嚮往能擁有的哥哥形象。和小豆芽系列相較,柴爾德降低了查理和蘿拉的年齡,聚焦於幼兒的生活事件。《我不睏,我不要睡覺》、《我太小,我不要上學》處理的主題早已在圖畫書中出現過無數次,柴爾德卻能以非常新奇、具現代感又犀利的風格來詮釋,為讀者帶來直接的衝擊。
查理和蘿拉系列由BBC改編製做為動畫片,柴爾德同時擔任副製作人,於2005年開始在英國兒童頻道播出,台灣也曾在2009年由MOMO親子台引進播放。系列作品的媒體化,使得柴爾德的書更受到矚目,同時呈現在商業的收益上。但也因兒童電視節目的限制和政治上的正確性,使得後來節目衍生出版的系列書籍顯得制式,缺少了柴爾德作品的自由奔放感。
柴爾德出生時,父母親原本為她取名「海倫」(Helen),但後來即使知道會讓父母不高興,她還是自己做主改名為「蘿倫」。這並不是為了取筆名,而是出於高度自我意識的行動,由此可知她的個性非常叛逆。她也將傳統的童話故事加以顛覆,創作了《小心大野狼》和《誰怕大壞書》。她運用了後設的手法,串聯數個童話故事角色,重組成一則嶄新的狂想曲。
2008年,柴爾德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邀,擔任和平藝術家,前往墨西哥參觀一個流浪兒童收容所。這讓她想起,在她開始創作童書之前曾經歷的困頓日子,甚至有過無處可居的時候。回顧那段時光,她慶幸自己得到許多幫助,而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期盼的就是穩定的生活和讀書的機會。
於是柴爾德和UNESCO合作,成立了一個名為「My Life is a Story」的網路平台,幫助流浪街頭的孩子和外在的世界取得聯繫,讓這些孩子能保有夢想並渴望未來。柴爾德並捐出2002年創作的《That Pesky Rat》版權,希望這個關於流浪鼠尋家的故事,不僅可以鼓舞流浪兒,販售的收益也可以支持更多扶助兒童的善舉,讓全世界的孩子們擁有平等的成長機會。
除了自寫自畫的作品,柴爾德也和其他藝術家跨界合作,將一些引人注目的經典兒童文學作品賦予新貌。譬如和柴爾德氣性相當吻合的《長襪皮皮》(Pippi Longstocking),皮皮獨立、凡事有自己的想法,而柴爾德書中行事天馬行空、勇於表達意見的小孩,幾乎就是現代版的皮皮。而且皮皮作者林格倫(Astrid Lindgren)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個體的理念,也與柴爾德創作童書的核心精神完全一致。
柴爾德也為安徒生故事《公主與碗豆》(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創作了新版本。這本書中的陳設和布置靈感,來自她童年擁有的「娃娃屋」,她對空間、建築、裝飾藝術的興趣,以及如何畫插畫、講故事,就是由這個微縮世界發展。柴爾德還特別邀請澳大利亞攝影家Polly Borland合作,融入其影像作品。另一本新版的《保母包萍》(Mary Poppins),則是加入了英法織品設計師的創意,為拼貼的圖像擴增豐富的肌理和質感。
2010年,柴爾德以她在藝術上傑出的貢獻,及與社福機構齊力推動公益,獲頒大英帝國騎士勳章(MBE)。2017年在專家學者和兒童讀者一起推薦下,成為第10屆的「童書桂冠作家」。筆者曾於上海專訪集令譽於一身的柴爾德,她表示:「事實上童書桂冠作家不是一個獎項,它是一種角色,或者更應該說是責任。在兩年的任期內,我想要完成幾件事。」
柴爾德對童年讀過的圖畫書念念不忘,那些圖像和色彩滋養了她日後的創作,高栗(Edward Gorey)教會她如何將奇異感和幽默帶入作品,布雷克(Quentin Blake)以奇妙的方式使用線條,讓她體會圖畫的動感,而卡爾曼(Maira Kalman)給了她更大膽創作的勇氣。因此她積極倡導「視覺素養」和優質圖畫書對兒童的重要性,希望能改變人們對插畫的看法,將它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
柴爾德也特別關注童書多元化的問題,她說:「如果一個孩子不能在書的封面上看到自己,那麼她如何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呢?」幾年前她從蒙古收養了一個女兒,此後她對童書中的種族意識、性別刻板印象、社會階級等議題更加關切。不只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所有的小讀者,她希望能喚醒大人們拋棄成見,為孩子創造平等包容的童書世界。
此外,她還對許多孩子無法上學,以及圖書館關閉感到憂心。孩子沒有親近書的機會,形同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自由,又如何能培養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呢?除了積極把好書送到孩子的身邊,柴爾德也構思了許多有趣的活動,如「創造力公園」、「青少年詩人獎」(The Lauren Child Poetry Illustration Prize)等,鼓勵孩子深入思考生命重要的問題,激發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
柴爾德出生在英國第二個童書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後現代藝術崛起的1960年代。後現代主義戲謔、打破常規、不確定性和嘉年華會式的展演精神,形成了她的美學底蘊。她也是和電腦、網路等新興科技一起誕生、成長的同輩人,可說是童書新世紀的代表人物。
20年前,柴爾德不按常規地聯繫文字和圖畫,並融合其他表現形式,粉碎了風格的界線。當年被視為極端前衛的實驗,經過時光的洗禮後,如今她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大小讀者喜愛的經典好書。
英國的龐克教母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發跡於1960年代末期,雖然她經常以服裝設計衝撞社會的禁忌,但仍然喜愛從傳統歷史服裝取材,轉化為現代的風格。從資料照片中,筆者注意到柴爾德經常穿戴魏斯伍德設計的服飾。作為身體展現的語言,柴爾德必然認同這種融合新與舊,同時傳遞英國文化的手法。事實上,柴爾德不只是一個插畫家,她是一個全方位的行動藝術家。
柴爾德的作品經常被描述為對童年的追憶和迷戀,但不止於此,其中涵蓋了對人性的探索。最新出版的《The Goody》,表現出柴爾德在讀者熟悉的風格中,更加成熟細膩處理視覺意象的變化,並以孩子和成人一起對話的形式,來進行什麼是「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思辨。
總有無數奇思異想的柴爾德,經常被孩子問到:「妳從哪裡得到靈感?」她的回答是:「凝視窗外」。無聊之必要,浪費時光之必要,漂泊的思緒不會被世界淹沒,只有在放空的時候,生活周遭的聲音、氣味、光影和微小的事件,才會自然浮現、帶來驚喜,整個世界都是靈感的泉源。
柴爾德認為現今的大人對小孩的控制太多,讓孩子失去了做白日夢的自由。為了鼓勵小讀者盡情遊蕩想像力,她在兒童文學桂冠作家任內成立「凝視太空」網站,除了分享自己的靈感,也請小朋友展示他們發現的奇特有趣事物,以及發表創作的故事和圖畫。
不知道從哪個星球而來的小豆芽,努力保護環境、拯救地球。同樣像是外星人降落在童書世界的柴爾德曾說:「如果你抬頭仰望夜空,凝視著環繞我們星球的無數恆星,可能會經歷過一種奇怪的、令人安心的小感覺。我們覺得這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所關注的問題的一部分。」
柴爾德,Child,這個為小孩發聲,天生為童書而生的創作人,帶著我們看到童書宇宙的美麗和無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10月繪本大師》創造新世界的紫色蠟筆:藝術家克拉格特.強森(Crockett Johnson)實踐夢想之路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 閱讀更多
9月繪本大師》驅動世界前進的好奇心:H. A. 雷伊(H. A. Rey)與喬治小猴的無盡探索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 閱讀更多
8月繪本大師》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永恆:維吉尼亞.李.巴頓(Virginia Lee Burton)的藝術人生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