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以知今,讓我們得以和更寬廣的人類經驗連結,豐富我們對現在和未來的理解。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是一位以視覺講故事的人,儘管他謙稱自己只是一個「解釋員」,但是當1973年,他的第一本書《大教堂》(Cathedral: The Story of its Construction)問世,圖畫書界宛如誕生了一名紙上考古學家。他不用鏟子汲古,他用一隻墨水筆和強烈的好奇心,揭開了知識圖畫書的新頁。
麥考利1946年12月2日出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的Burton on Trent,3歲時,舉家遷往Bolton居住。他的父親在紡織工廠擔任技師,全家住在工業區常見的磚房中,那是一間只有兩個臥室的小房子,因此麥考利的童年時光,大多在戶外嬉戲、林間探險。在鄉野間,他發現了許多小珍寶,抓蝌蚪、收集岩石和動物骨骼,想像力在其間滋生蔓長。
沒想到11歲的時候,因為父親轉職到紐澤西州,麥考利全家移民美國,他真的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當時他們搭的是橫跨大西洋最快的蒸汽船「SS United States」號,只花了5天,就抵達新世界。
1962年,一家人又遷居羅德島,麥考利進入坎伯蘭(Cumberland)中學就讀,開始認真繪畫,畢業時獲得學校年刊授予「最佳藝術家」的榮譽。高中畢業後,他進入羅德島設計學校(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RISD)主修建築,並於五年級時得到歐洲優異計畫(European Honors Program)獎學金,赴羅馬、赫丘萊恩尼和龐貝研習。
由於受到60年代種族運動的影響,美國70年代的圖畫書充滿著對非白人世界關心的議題,凱迪克獎的得獎書大多為異文化題材,民族故事大放異彩,像《大教堂》這樣趨近紀實風格的知識圖畫書,可說是當時的異數。但麥考利筆下所描繪的屈垂克斯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Chutreaux)其實是一座虛構的13世紀建築,他的作品意在表現的是歌德式建築的精隨,以及中世紀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生活。
麥考利感興趣的不只是建築的外型、形式,真正吸引他注意的是為何建成和如何建成,以及人類在其間活動的軌跡。接著他仍運用擅長的黑白線畫手法,陸續出版了《城市》(City: A Story of Rom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金字塔》(Pyramid)、《Underground》、《城堡》(Castle)、《Unbuilding》、《Mill》、《建築巨無霸》(Building Big)和《Mosque》等一系列建築圖畫書,黑白線畫所具有的寫實特質,宣示著建築的莊重與不凡,也帶來如紀錄片般的懷舊感,但他又刻意留下手工繪圖的筆跡,營造出容許想像、創意和知識並存的彈性空間。
好奇心旺盛的麥考利也不只關注建築,他彷彿一名「文藝復興人」,擁有和達文西一樣窮究萬物之理的精神。1988年,沒有工程師背景的麥考利和藝術家阿德利(Neil Ardley)合作出版《原來如此:世界運轉的祕密》(The Way Things Work)。這本與時俱進的科技百科全書幾經修訂,最新版本更名為《科技的奧祕》(The Way Things Work Now)。
麥考利的作品總是帶著讀者上天下地、穿梭古今,在《人體好好玩》(The Way We Work)中,他回歸人體這個小宇宙,穿越了人體的主要系統,進行一場驚人的視覺之旅。他花了6年的時間學習,甚至到醫學院觀察手術和參與解剖課程,還曾經把手伸進屍體,比較脾臟大小。他畫下大量的素描,將人體結合建築的概念,成功地融合事實和幽默,清楚解釋了人體這個精密機器背後複雜而多樣的機制。
雖然麥考利以建築和工程學書籍聞名,但他豐沛的奇思異想,也創作了許多風格神祕、帶著黑色幽默的作品。他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精彩的短篇圖文書《Motel of the Mysteries》,故事敘述北美洲的生活在1985年的某一天完全絕跡,接著在4022年,某個業餘的考古學家偶然在一棟神祕旅社中發現古代遺址。故事裡諧擬圖坦卡門陵墓的考古事蹟,並嘲諷考古學家誤讀和過度解釋文化象徵的荒誕可笑。
二戰之後,歷經多年的摸索與嘗試,美國80年代的圖畫書已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學院派的優秀創作人才,其中羅德島設計學校就是一大主力。曾獲得凱迪克大獎的克利斯.凡.艾斯柏格(Chris Van Allsburg)和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是超現實主義的圖畫書大師,麥考利不但是啟發威斯納的明師,他也是同事艾斯柏格進入圖畫書創作領域的引薦人。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麥考利繼續進行圖畫書的實驗。
原本就擅長圖畫書空間表現的麥考利,對於「時間連續」的概念更是念茲在茲,企圖尋找出不同的傳達形式,創造圖文敘事語言新的邏輯秩序,他的《Why the Chicken Crossed the Road》、《黑與白》和《Shortcut》三書,都藉著一連串不可思議的滑稽事件,如漣漪般泛起骨牌效應,產生了許多莫名的因果關係。狂野的人物角色和荒謬的事件序列,使得書頁中充滿了狂亂的能量,將平凡的生活暴露為錯綜複雜的行動和反應。
1993年,麥考利推出《Ship》,描述一群水下考古學家,在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中尋找一艘遺失已久的帆船。在19世紀之前,穿越大西洋的船隻一直依靠風帆航行,直到蒸汽動力的發明,永遠改變了海上旅行。去(2019)年麥考利的最新作品《Crossing on Time :Steam Engines, Fast Ships, and a Journey to the New World 》,巧妙地結合紀實與想像,探討了「SS United States」號蒸汽輪船的設計和建造,以及設計工程師William Francis Gibbs的人生。
Tags:
圖畫書創作者大衛.麥考利(取自MacArthur)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將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一顆石頭只是一顆石頭,兩顆石頭卻成一個遺跡,三顆石頭成為一道牆壁,四顆石頭成為一棟建築,五顆石頭成為一座宮殿。(六顆石頭便成了外星人蓋的宮殿)。」這是一段有關考古學的有趣格言,建築的確是「石頭的史詩」。
因為影視帶來的戲劇性效應,「考古」常和祕境探奇、冒險尋寶的印象連結,引人浮想連翩。考古學忠實記錄和保護出土文物,憑藉的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但是在闡述古老的遺址和文明時,又需要嚴謹的邏輯和高度的想像力,透過物件的考掘和遺跡的再現,終極關懷的目標仍是「人」,追索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雪泥鴻爪,以及探問人類的歷史。
鑑古以知今,讓我們得以和更寬廣的人類經驗連結,豐富我們對現在和未來的理解。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是一位以視覺講故事的人,儘管他謙稱自己只是一個「解釋員」,但是當1973年,他的第一本書《大教堂》(Cathedral: The Story of its Construction)問世,圖畫書界宛如誕生了一名紙上考古學家。他不用鏟子汲古,他用一隻墨水筆和強烈的好奇心,揭開了知識圖畫書的新頁。
麥考利1946年12月2日出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的Burton on Trent,3歲時,舉家遷往Bolton居住。他的父親在紡織工廠擔任技師,全家住在工業區常見的磚房中,那是一間只有兩個臥室的小房子,因此麥考利的童年時光,大多在戶外嬉戲、林間探險。在鄉野間,他發現了許多小珍寶,抓蝌蚪、收集岩石和動物骨骼,想像力在其間滋生蔓長。
當天氣不好不能外出時,麥考利全家會聚在廚房,手做各種工藝。爸爸善於製作家具、雕刻,媽媽精於編織、裁縫,他會運用各種手邊的材料,自己做玩具。小麥考利曾利用香菸盒、線圈和錄音帶,做出電梯模型,也曾用線團做出滑雪纜車,沿著窗簾往下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親身向孩子們示範了由構思、設計到製作的創作歷程,耳濡目染之下,深刻影響了麥考利的一生,他很早就嚐到「創造」的箇中滋味。
麥考利7歲時,獲得一盒機械組裝積木,他不斷搭蓋成各種建物,自此啟發了對建築的愛好。在幼年閱讀的格林、安徒生童話和《魯賓遜漂流記》、《湯瑪士小火車》等等書中,他最百看不厭的是一本兒童科學百科全書,書裡標示著「最大、最快、最高」的標題,那些看起來壯觀神奇的建築圖片充滿了魔力,尤其是紐約的「帝國大廈」,讓他無比嚮往。
沒想到11歲的時候,因為父親轉職到紐澤西州,麥考利全家移民美國,他真的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當時他們搭的是橫跨大西洋最快的蒸汽船「SS United States」號,只花了5天,就抵達新世界。
1962年,一家人又遷居羅德島,麥考利進入坎伯蘭(Cumberland)中學就讀,開始認真繪畫,畢業時獲得學校年刊授予「最佳藝術家」的榮譽。高中畢業後,他進入羅德島設計學校(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RISD)主修建築,並於五年級時得到歐洲優異計畫(European Honors Program)獎學金,赴羅馬、赫丘萊恩尼和龐貝研習。
大二時,教導麥考利繪畫的教授Tom Sgouros,鼓勵他探索插畫和圖畫書領域,於是他在大學畢業後,決定放棄成為建築師。他先是到中學教授美術,並曾在室內設計師Morris Nathanson的工作室工作,負責繪製草圖。Nathanson是一位出色的建築師和藝術家,也非常支持麥考利從事圖畫書創作。後來麥考利回到母校(RISD)擔任插畫系講師,一面教授藝術、插畫和初階藝術課程,一面也開始嘗試創作圖畫書。
麥考利花了兩年的時間,創作了一本有關「鴿子排水筧嘴」的奇幻故事,但是當他帶著作品,向Houghton Mifflin的童書編輯Walter Lorraine毛遂自薦時,Lorraine卻被圖畫背景中的巴黎聖母院所吸引,建議他為什麼不改說建築的故事呢?於是麥考利著手收集資料,還到巴黎北部的亞眠市考察教堂建築,然後以精確的建築繪圖為基礎,融入細膩的人文想像。《大教堂》出版後,讀者為之驚艷讚嘆,這本書獲得1974年凱迪克銀獎的肯定。
由於受到60年代種族運動的影響,美國70年代的圖畫書充滿著對非白人世界關心的議題,凱迪克獎的得獎書大多為異文化題材,民族故事大放異彩,像《大教堂》這樣趨近紀實風格的知識圖畫書,可說是當時的異數。但麥考利筆下所描繪的屈垂克斯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Chutreaux)其實是一座虛構的13世紀建築,他的作品意在表現的是歌德式建築的精隨,以及中世紀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生活。
麥考利感興趣的不只是建築的外型、形式,真正吸引他注意的是為何建成和如何建成,以及人類在其間活動的軌跡。接著他仍運用擅長的黑白線畫手法,陸續出版了《城市》(City: A Story of Rom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金字塔》(Pyramid)、《Underground》、《城堡》(Castle)、《Unbuilding》、《Mill》、《建築巨無霸》(Building Big)和《Mosque》等一系列建築圖畫書,黑白線畫所具有的寫實特質,宣示著建築的莊重與不凡,也帶來如紀錄片般的懷舊感,但他又刻意留下手工繪圖的筆跡,營造出容許想像、創意和知識並存的彈性空間。
雖然麥考利不想成為建築師,但先前的建築專業訓練,讓他得以將複雜的結構拆解成細部構件,再以嚴謹、有條理的步驟一一處理,最後組合成完美有機的整體。赴義大利進修建築也影響他一生至深,他尤其摯愛羅馬,幾度以其為主題創作,引領讀者穿梭、探訪這座偉大城市的前世今生。
麥考利以數百座羅馬古城為藍本,在《城市》裡呈現了虛構的古羅馬城市維伯尼亞(Verbonia)的巧奪天工。他用詳細的圖畫和淺顯的語言,講述古代羅馬如何進行城市規劃、如何建城,以及城市中的經濟、政治、生活和娛樂等面向。在《鴿子的羅馬》(Rome Antics)中,藉一則浪漫的愛情故事周遊導覽羅馬,讓羅馬的史蹟躍然紙上。《鴿子的天使》(Angelo)除了講述老人和鴿子動人的情誼,也傳遞了矢志守護羅馬的心意。
神祕的金字塔是沙漠中最宏偉的石造建物,甚至曾被懷疑只有外星人才能建成。《金字塔》裡麥考利栩栩如生的圖畫,不只詳實說明了興建的過程,並細緻描繪出一幅古埃及人的生活繪卷。《城堡》為麥考利贏得第二座凱迪克銀獎,他走訪英國威爾斯地區實測,透過一座想像中的城堡,詳述選址、布局設計和建造過程,並以趣味的筆法介紹了中世紀領主和工農各階層的社會結構。
《Unbuilding》出版於1980年,這時美國的經濟正處於衰退的低谷,書裡想像某個阿拉伯的石油鉅子試圖買下帝國大廈,將其運回中東重組。帝國大廈曾是麥考利童年美國夢的象徵,他卻在這本書中細解拆除的步驟,警示人們再巍峨的建築,也有消逝的一天。而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麥考利有感於伊斯蘭文化不被理解,於是創作了《Mosque》,希望藉由闡明一座清真寺何以成立,來搭起不同族群之間溝通的橋樑。
麥考利不只畫地表的建物,在《Underground》中,他也透過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3D剖面圖,為讀者揭開現代城市的地下世界奧祕。《Mill》以一座19世紀新英格蘭地區磨坊的營運,見證工業的興衰。故事中引用了虛構的磨坊主人日記,使得這本書煥發著日常生活感。《建築巨無霸》以橋樑、隧道、水壩、圓頂和摩天大樓為例,幾乎是一部人類的營造史,雖然是為了改善環境的成就,但麥考利對此做了許多反思,並且配合這本書,由美國公共電視台製作了5部紀錄片。
好奇心旺盛的麥考利也不只關注建築,他彷彿一名「文藝復興人」,擁有和達文西一樣窮究萬物之理的精神。1988年,沒有工程師背景的麥考利和藝術家阿德利(Neil Ardley)合作出版《原來如此:世界運轉的祕密》(The Way Things Work)。這本與時俱進的科技百科全書幾經修訂,最新版本更名為《科技的奧祕》(The Way Things Work Now)。
這本深具開創性的知識類圖畫書長久以來持續受到歡迎,原因應是麥考利機智幽默的圖像,將艱澀的科學原理化繁為簡,幫助大小讀者跨越閱讀的障礙。尤其是貫穿全書的長毛象,不僅可愛吸睛,更增加了讀者與文本的互動,吸引讀者先從圖片看起,理解事情的脈絡,再從文字深入知識。
麥考利的作品總是帶著讀者上天下地、穿梭古今,在《人體好好玩》(The Way We Work)中,他回歸人體這個小宇宙,穿越了人體的主要系統,進行一場驚人的視覺之旅。他花了6年的時間學習,甚至到醫學院觀察手術和參與解剖課程,還曾經把手伸進屍體,比較脾臟大小。他畫下大量的素描,將人體結合建築的概念,成功地融合事實和幽默,清楚解釋了人體這個精密機器背後複雜而多樣的機制。
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他筆下也化為一冊冊書籍,比如生活中的必需品《馬桶》,每天為我們接收訊息的《眼睛》,還有啟動行旅的《飛機》,精細的插圖使得平凡的物件也散發出奇異的光彩。麥考利在這個生活科學系列刻意降低適讀年齡,把故事說得簡單而富有創意。原來科學無所不在,我們周遭每天都在真實上演著好玩的科學趣事。
雖然麥考利以建築和工程學書籍聞名,但他豐沛的奇思異想,也創作了許多風格神祕、帶著黑色幽默的作品。他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精彩的短篇圖文書《Motel of the Mysteries》,故事敘述北美洲的生活在1985年的某一天完全絕跡,接著在4022年,某個業餘的考古學家偶然在一棟神祕旅社中發現古代遺址。故事裡諧擬圖坦卡門陵墓的考古事蹟,並嘲諷考古學家誤讀和過度解釋文化象徵的荒誕可笑。
接下來他創作的《BAAA》是一個批判社會弊端的寓言,取材自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和一部反烏托邦的電影《Soylent Green》。故事描寫在最後一個人離開地球之後,綿羊接管了整個世界,但牠們卻犯了與人類相同的錯誤,曾締造的文明最終也消失了。麥考利對社會環境和集體行為進行了嚴格的分析,為人類未來潛在的命運提出警示。
二戰之後,歷經多年的摸索與嘗試,美國80年代的圖畫書已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學院派的優秀創作人才,其中羅德島設計學校就是一大主力。曾獲得凱迪克大獎的克利斯.凡.艾斯柏格(Chris Van Allsburg)和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是超現實主義的圖畫書大師,麥考利不但是啟發威斯納的明師,他也是同事艾斯柏格進入圖畫書創作領域的引薦人。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麥考利繼續進行圖畫書的實驗。
原本就擅長圖畫書空間表現的麥考利,對於「時間連續」的概念更是念茲在茲,企圖尋找出不同的傳達形式,創造圖文敘事語言新的邏輯秩序,他的《Why the Chicken Crossed the Road》、《黑與白》和《Shortcut》三書,都藉著一連串不可思議的滑稽事件,如漣漪般泛起骨牌效應,產生了許多莫名的因果關係。狂野的人物角色和荒謬的事件序列,使得書頁中充滿了狂亂的能量,將平凡的生活暴露為錯綜複雜的行動和反應。
成功的祕訣一旦變得清晰,便可能降低了藝術家對探索和創新的持續渴望。然而麥考利拒絕被圖畫書的慣例所侷限,這幾部與先前作品大相逕庭的書,展現了他勇於突破自我的強烈意志。其中《黑與白》於1991年得到了凱迪克金獎的殊榮,當時品味保守的凱迪克獎,選擇了這本觀念和手法都相當前衛的作品,顯示後現代主義的審美意識已漸漸由文學浸潤到其他的藝術形式,這本書將兒童圖畫書帶入了後現代紀元。
《黑與白》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形式」和「時間」,麥考利放棄了線性講故事的方式,將書中每個跨頁分割成4個故事空間,有各自的故事名稱和敘述者,使用不同字體、媒材和色調。每個故事看似都獨立發展,但透過角色和物件的互相指涉,故事間又發生了隱隱的聯繫,讀者在閱讀歷程中必須主動去解構再重組,每一次進入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路徑和發現。
1993年,麥考利推出《Ship》,描述一群水下考古學家,在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中尋找一艘遺失已久的帆船。在19世紀之前,穿越大西洋的船隻一直依靠風帆航行,直到蒸汽動力的發明,永遠改變了海上旅行。去(2019)年麥考利的最新作品《Crossing on Time :Steam Engines, Fast Ships, and a Journey to the New World 》,巧妙地結合紀實與想像,探討了「SS United States」號蒸汽輪船的設計和建造,以及設計工程師William Francis Gibbs的人生。
這本特別的傳記,也是麥考利和他的家人第一次出現在他的書中。他回溯自身的經歷,重述1957年全家人移民美國的海上旅程,他戲稱:「因為買的是最便宜的船票,我只能待在船艙中,不停地看播放的免費電影,哪裡都不能去。這一次,我要趁機好好把整艘船研究個徹底。」於是,他用藝術的彩筆,解答了童年的疑問。
美國兒童文學評論者Barbara Bader認為:「麥考利的作品結合了難得的歷史想像、犀利的眼光、勾畫地誌學結構的天賦,以及對人文環境深層感知的能力。」他總是用無與倫比的好奇心和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見證人類文明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麥考利曾說過:創作圖畫書是他一生最熱衷的事,因為「最棒的書帶我們到達未曾經歷之地,可能是遙遠的國度,也可能是不曾探勘的內在領域。」他是一位縱橫時空的旅人,讀他的書,就好像搭上時光機,能回到已然消逝的過往,也能飛向漫漫的未來。他還說:「好好關注這個世界、好好閱讀、好好透過圖像解讀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產生越深刻的連結,你就會越快樂。」
這位永遠跟隨著熱情乘風破浪的時空旅人,依然在路上快樂前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2》愛黏媽媽的幼鷹算不算是一種媽寶小鷹?
延伸閱讀
11月繪本大師》從外太空降落地球的創作人:開啟圖畫書新實驗的蘿倫.柴爾德(Lauren Child)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 閱讀更多
10月繪本大師》創造新世界的紫色蠟筆:藝術家克拉格特.強森(Crockett Johnson)實踐夢想之路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 閱讀更多
9月繪本大師》驅動世界前進的好奇心:H. A. 雷伊(H. A. Rey)與喬治小猴的無盡探索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