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魏國彥》「大滅絕」的生與死

2021-01-07 12:00
  • 魏國彥(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兼任教授)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大滅絕》(The Great Dying:Cosmic Catastrophe,Dinosaurs,and the Theory of Evolution)是中研院院士許靖華在台灣打響知名度的第一本書,說的是恐龍絕滅的故事。那個年代,學界正宗認為恐龍在「優勝劣敗」的「進化」道路上被後起之秀的哺乳類淘汰,《大滅絕》顛覆這個想法,提出「天外殺手」的證據,6500萬年前,一顆或數顆彗星或隕石撞擊地球,恐龍絕滅,一同殉葬的還有無數其他生物,是一場「行星級」災難。

這本書在1992年4月底出版,轟動書市,8月15日就第12刷,攻上暢銷書排行榜第二名。那時我恰巧也從耶魯大學回母校台灣大學擔任客座副教授,準備申請國內教職,卻因為許靖華的緣故,差點鎩羽而歸,流落異邦。

話說從頭。我27歲到美國留學,與許博士認識,他51歲,學術成就如日中天,引領一代風騷。也許他在我身上看到當年他初到美國留學的身影,對我一見如故。異國他鄉,奮鬥求存的兩代學子一兩年總能見上一次,相濡以沫,相談甚歡。

我回台客座不久,接到《中國時報》開卷版記者張娟芬小姐的電話,問我願不願意與許靖華教授公開對談,談他的新書《大滅絕》。我當然願意,然而進一步商訂對談內容時出了問題,因為主辦單位希望能針鋒相對,而非點頭稱是。我說:「我就是贊同他的觀點啊!」

後來,我年紀輕輕,當了該場對談的主持人,而由東海大學林俊義教授與許靖華「針鋒相對」。對談中間暫停的一個空檔,許靖華紅著臉,低頭抓著我的手,激動地用英文說:「林教授他沒有做回家功課。」我很懂這句話的意思,因為沒有在當時科學探索前緣閱讀的學者,很難嗅到科學革命前夕的風潮。

《大滅絕》的原版1986年在美國出版,標題為The Great Dying。中英文版的第一頁有這樣的字句:

「僅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黃書蘭,她懷著對於海外長孫的刻骨思念,於一九六一年含淚長眠。她終生謙恭仁愛,默默的忍受著命運的驅使。」

如果你讀完全書,讀到深處,你會知道這本書是為母親之死而鳴鼓投槍,他怪罪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責備毛澤東誤信達爾文而篤行「階級鬥爭」,搞出「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了他的母親黃書蘭。

《大絕滅》以前12章的篇幅,揭開「恐龍絕滅之謎」的「學海疑雲」,解謎的鑰匙之一是許靖華教授擔任領隊的「深海鑽探」第73航次,在1980年的航次中鑽得南大西洋白堊紀與第三紀的深海地層紀錄,揭露了恐龍絕滅的關鍵性證據(見第10章)。

這本書的第13章〈演化之道〉才是重點,「千里來龍,到此結穴」。在這結論的章節中,許靖華數盡達爾文的不是。他引用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話,說「適者生存」根本就是廢話,就像說「我的父親是男人」一樣,因為任何人的父親都不可能是女人。這種批評並不新鮮,適者就是演化鬥爭中的倖存者,而倖存者就是適者,狗咬尾巴,自己打轉;循環論證,套套邏輯。

這個演化論結構的哲學性質早有許多論述,但從「適應性」出發而衍生出來的「族群基因學」,一套套定量計算與電腦模擬,很能說明生物個體因形質變異而產生不同的生存優勢與相應的族群變化,表明這是一套有用的解釋系統。而許先生,「為了倒洗澡水,把嬰兒也扔了」,他本以為哈佛大學的古爾德會是他的戰友,通信討論,長篇大論,結果話不投機(第13章)。

許先生讀書極多,很會援引中外名人佳句,羅織在他的大結構中。一般讀者會覺得達爾文一無是處,連帶20世紀衍生出的「新達爾文主義」者都成了一幫小事聰明,大事糊塗的笨蛋。

許靖華的文章與演講,讓人迷醉,也引來爭議,他這個本事很多人見識過。80年代初期一場美國地質學會年會的特邀演講,他以「達爾文的三個錯誤」為題,吸引了數百人到場,座無虛席,後壁牆邊都站滿了人。演講結束,現場安靜了幾秒鐘,接著爆出如雷掌聲,隨即,又引來一波又一波的噓聲,這在專業學術會議中是個奇景。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回頭再讀《大滅絕》,學術煙硝背後的理路比較清晰了。許先生的「大滅絕」真正的意義是使他成為1980年代崛起的「新災變論」的旗手,鬆動了地質學之父萊爾(Charles Lyell)的「均變論」,平反了居維葉(Georges Cuvier)的「災變論」。1980年前後,柏克萊的阿佛雷茲(Alvarez)父子博士在義大利白堊紀與第三紀地層交界處發現高含量的「銥」,認為是6500萬年前外星撞地球的鐵證,恐龍及其他生物因此大滅絕(第8、9章)。

許靖華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很能創造爭議的作者。在科學研究之外,深深牽動他的是地球客體的奧祕與自身身世的辛酸,理性與感性交鋒,激盪出深思與憤怒。回顧他的前半生,帶著父親對他的深切期望孤身來到美國,進不了物理系,讀了地質。隨後赤焰席捲故國,中美對峙,與家人失去聯繫,毛澤東三反五反,生靈塗炭,許靖華在異鄉孤獨求存,再回首,母親已天人永隔,來不及見最後一面。

許靖華怨天不足,轉而尤人,把這筆帳算到達爾文頭上。這一切,埋藏在以「科學」為名的撰述與演講之中,我們讀到深處,是人的生與死,家國的亂與毀,滅絕之痛,在恐龍之外。

如今許靖華院士已高齡91歲,我也從台大退休了,回首來時路,風雨載途總關情。遙想故人,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


魏國彥
專長為海洋地質學、古海洋學、古生物學,曾獲得中華民國地質學會「馬廷英論文貢獻獎」、「地質貢獻獎」。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曾獲行政院一等研考專業獎章、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
代表著作《全球環境變遷導論》是華文世界第一本「全球變遷」的中文教科書,獲頒教育部第一屆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其他作品包括評論文集《正自有山河之異》(新新聞出版社,2018)、科普文集《為地球而科學》(時英出版社,2018)、《台北新官場現形記》(時英出版社,2019)、《8個你不可不知的環境議題》(三民書局,2019)。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