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就不是專注學業的小孩,課外閱讀尤其一直吸引著我的內在脈動,我也縱容自己這樣的人生任性態度。一直是到了我從外島馬祖服役回來,發覺大學所熟悉的好友,都正在(或已經)做著出國留學的安排,讓我對自己人生如何去處,一時突然慌了手腳。
母親見出我的心事,知道我是困於公務人員父親與繁多小孩的經濟憂慮,告訴我就放手申請出國不必擔心。我先工作兩年順利申請到學校,臨出國收拾行李時,看著滿櫃伴我成長的書籍,告訴自己必須斷念不可再看不相干雜書,畢竟這次的求學機會,是母親付出莫大心血換來的,不可以不珍惜。
還是攜了一本陳映真的《將軍族》為伴,心裡擔心著異鄉寂寞可能難測,果然也在我費城求學第一個冬天病倒時,成了床榻旁的重要精神泉源。1985年夏末拿到建築碩士學位後,碰巧知道保釣的重要人物林孝信,正預備在芝加哥大學附近開辦中文書店,需要一個人來統籌工程,我就立刻移居過去,也接手下來這個短期的差事。
林孝信是個熱愛閱讀書籍的人,而且閱讀的範圍十分廣泛,因為這個臨時的工作,讓我可以有機會入到他的書房自由翻看(還有許多保釣的檔案資料),更在書店籌備過程裡,見到大量繁簡體全新書籍的引入,日日穿梭樂不思蜀,藉此接觸到原本並不熟悉的大陸文革後作家群,以及還意外買到內心正是思念的七等生親筆簽名二手全集。
不久,正式進入美國的建築設計公司工作,再次意識到如果繼續留戀沈浸在中文的環境裡,可能會造成融入美國文化與社會的潛在危害,因此告訴自己中文書籍的不可再繼續閱讀,必須改成英文書籍的閱讀習慣,再次宣告與中文閱讀斷離的轉身關係。
我那時有個熱愛文學的美國室友,是芝加哥大學英文系畢業,學位論文是研究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我在他的推薦下試著讀了英文版的《繁花聖母》,惹內小說的野暴華麗與繁奧優美,深深吸引了猶然似懂非懂的我,便陸陸續續地買了惹內所有的小說與劇本,囫圇吞棗的一一讀過去。
這同樣的時間裡,我也開始短篇小說書寫,並陸續發表在當時《自立晚報》的「本土副刊」上,描述我作為異鄉人的各樣內在孤寂。而這樣邊閱讀著英文、卻一邊書寫中文的模式,從芝加哥以及到後來因工作遷居的鳳凰城,不覺持續了好幾年,一直是到了1991年的夏天,我忽然被任職的總公司詢問,是否願意被調派回來台灣,參與由公司負責的墾丁海生館設計工作,才又忽然再次回到久別的中文書籍世界。
回到台灣後不久,因故迅速辭去美國公司的職務,在仁愛路圓環的附近,設立了我的個人建築師事務所。因為地利之便,經常會逛入當時正澎湃引人的誠品書店,享受著全然沐浴在書海裡、可以自由閱讀的快樂,由於能夠這樣無掛礙的閱讀各樣中文書籍,更引發我繼續寫小說的衝動(當時也幸運地由漢藝色研出版社,發行了我在美國所寫的的短篇小說合集《紙天使》)。
我一邊處理著方方蹣跚起步的事務所業務,一邊思索著再來想寫的主題,留意到許多日日從台北縣各地搭乘公車/機車,湧入台北市區工作的年輕人潮,想起我幼時曾經住過永和的竹林路巷弄一年,經常獨自站立在中正橋的這端,遠遠望著顯得巍峨也疏離台北城市的心情。那是一種複雜也難言的感受,有些感知身在偏遠疏離一方、又能自得其樂的意味,與我幾年在美國的生活心境,其實可以呼應對照,就萌生想去捕捉揣想台北縣各城鎮故事的書寫意圖。
但是,我對於自己在《紙天使》小說集裡,以美國城市做為場景,所衍生使用的文字氣味,開始心生疑慮,覺得當時文字顯露的飄忽透明、乾淨簡約與些許電影感,是因應作為一個旅居異鄉者的心境而生,並無法繼續用來書寫我後來想像的台北縣各樣人物。雖然二者都是環繞我而生,但是一個用的是像還帶著外國腔調的英文,一個用的卻是我本來日常熟悉的中文,各自分別做思考,於是告訴自己:我需要重新尋找一種合適的文字聲音,來寫我成長語言環境裡的人物。
我先思索究竟要如何切離戒斷這已然熟悉的文字書寫模式,忽然又想起來有著強烈濃郁個人風格的惹內,靈光乍現地想說不如來翻譯惹內的小說,一則或可藉他文字的強勢魅力,來打亂我原本的文字節奏,二來讓我有個必須專注且難脫身的書寫目標,或許可以擺脫急切想自己動筆的衝動。
就選擇我私心喜歡的《繁花聖母》,在工作空閒之餘,用緩慢的閱讀速度,一字一句翻譯著惹內的這本小說。這同時間,有天在書店忽然見到惹內的另外一本小說《竊賊日記》,由洪凌翻譯的發行出版,這讓我大驚失色與喜出望外,就依著書底版權頁的電話號碼,冒昧地打給當時時報出版的主編吳繼文,直接表述我也正在翻譯惹內的另一本小說。
這樣突兀的因果,因此結識了吳繼文,並且順利讓我成了這本書的譯者,耐心等候我只能用閒暇空檔來翻譯的緩慢速度,終於鋪陳了這本書籍的面市。甚且,還繼續合作地催生了我的第二本小說集《曾滿足》(只是吳繼文後來轉到台灣商務出版),新的小說集收錄了《紙天使》部分的小說,另外則新放入我的台北縣系列作品。
現在回看這段時光,似乎就是在文字、閱讀與寫作間,一種奇怪的糾纏與共生過程,也無意間奠定了我小說起步時的身影步伐。當年,我懷抱一本僅想用來相濡以沫的《將軍族》赴美,然後卻莫名抱著整套的惹內小說歸返台灣,一去一返之間,好像自己在什麼夢境裡走了一圈。
而今醒來時,最是感謝的自然是依舊還執著當時所愛的筆,能夠初衷不改地一字一句書寫著我的文學創作。●
阮慶岳
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為美國及台灣的執照建築師,著作有文學類《山徑躊躇》、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
Tags:
我自幼就不是專注學業的小孩,課外閱讀尤其一直吸引著我的內在脈動,我也縱容自己這樣的人生任性態度。一直是到了我從外島馬祖服役回來,發覺大學所熟悉的好友,都正在(或已經)做著出國留學的安排,讓我對自己人生如何去處,一時突然慌了手腳。
母親見出我的心事,知道我是困於公務人員父親與繁多小孩的經濟憂慮,告訴我就放手申請出國不必擔心。我先工作兩年順利申請到學校,臨出國收拾行李時,看著滿櫃伴我成長的書籍,告訴自己必須斷念不可再看不相干雜書,畢竟這次的求學機會,是母親付出莫大心血換來的,不可以不珍惜。
還是攜了一本陳映真的《將軍族》為伴,心裡擔心著異鄉寂寞可能難測,果然也在我費城求學第一個冬天病倒時,成了床榻旁的重要精神泉源。1985年夏末拿到建築碩士學位後,碰巧知道保釣的重要人物林孝信,正預備在芝加哥大學附近開辦中文書店,需要一個人來統籌工程,我就立刻移居過去,也接手下來這個短期的差事。
林孝信是個熱愛閱讀書籍的人,而且閱讀的範圍十分廣泛,因為這個臨時的工作,讓我可以有機會入到他的書房自由翻看(還有許多保釣的檔案資料),更在書店籌備過程裡,見到大量繁簡體全新書籍的引入,日日穿梭樂不思蜀,藉此接觸到原本並不熟悉的大陸文革後作家群,以及還意外買到內心正是思念的七等生親筆簽名二手全集。
不久,正式進入美國的建築設計公司工作,再次意識到如果繼續留戀沈浸在中文的環境裡,可能會造成融入美國文化與社會的潛在危害,因此告訴自己中文書籍的不可再繼續閱讀,必須改成英文書籍的閱讀習慣,再次宣告與中文閱讀斷離的轉身關係。
我那時有個熱愛文學的美國室友,是芝加哥大學英文系畢業,學位論文是研究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我在他的推薦下試著讀了英文版的《繁花聖母》,惹內小說的野暴華麗與繁奧優美,深深吸引了猶然似懂非懂的我,便陸陸續續地買了惹內所有的小說與劇本,囫圇吞棗的一一讀過去。
這同樣的時間裡,我也開始短篇小說書寫,並陸續發表在當時《自立晚報》的「本土副刊」上,描述我作為異鄉人的各樣內在孤寂。而這樣邊閱讀著英文、卻一邊書寫中文的模式,從芝加哥以及到後來因工作遷居的鳳凰城,不覺持續了好幾年,一直是到了1991年的夏天,我忽然被任職的總公司詢問,是否願意被調派回來台灣,參與由公司負責的墾丁海生館設計工作,才又忽然再次回到久別的中文書籍世界。
回到台灣後不久,因故迅速辭去美國公司的職務,在仁愛路圓環的附近,設立了我的個人建築師事務所。因為地利之便,經常會逛入當時正澎湃引人的誠品書店,享受著全然沐浴在書海裡、可以自由閱讀的快樂,由於能夠這樣無掛礙的閱讀各樣中文書籍,更引發我繼續寫小說的衝動(當時也幸運地由漢藝色研出版社,發行了我在美國所寫的的短篇小說合集《紙天使》)。
我一邊處理著方方蹣跚起步的事務所業務,一邊思索著再來想寫的主題,留意到許多日日從台北縣各地搭乘公車/機車,湧入台北市區工作的年輕人潮,想起我幼時曾經住過永和的竹林路巷弄一年,經常獨自站立在中正橋的這端,遠遠望著顯得巍峨也疏離台北城市的心情。那是一種複雜也難言的感受,有些感知身在偏遠疏離一方、又能自得其樂的意味,與我幾年在美國的生活心境,其實可以呼應對照,就萌生想去捕捉揣想台北縣各城鎮故事的書寫意圖。
但是,我對於自己在《紙天使》小說集裡,以美國城市做為場景,所衍生使用的文字氣味,開始心生疑慮,覺得當時文字顯露的飄忽透明、乾淨簡約與些許電影感,是因應作為一個旅居異鄉者的心境而生,並無法繼續用來書寫我後來想像的台北縣各樣人物。雖然二者都是環繞我而生,但是一個用的是像還帶著外國腔調的英文,一個用的卻是我本來日常熟悉的中文,各自分別做思考,於是告訴自己:我需要重新尋找一種合適的文字聲音,來寫我成長語言環境裡的人物。
我先思索究竟要如何切離戒斷這已然熟悉的文字書寫模式,忽然又想起來有著強烈濃郁個人風格的惹內,靈光乍現地想說不如來翻譯惹內的小說,一則或可藉他文字的強勢魅力,來打亂我原本的文字節奏,二來讓我有個必須專注且難脫身的書寫目標,或許可以擺脫急切想自己動筆的衝動。
就選擇我私心喜歡的《繁花聖母》,在工作空閒之餘,用緩慢的閱讀速度,一字一句翻譯著惹內的這本小說。這同時間,有天在書店忽然見到惹內的另外一本小說《竊賊日記》,由洪凌翻譯的發行出版,這讓我大驚失色與喜出望外,就依著書底版權頁的電話號碼,冒昧地打給當時時報出版的主編吳繼文,直接表述我也正在翻譯惹內的另一本小說。
這樣突兀的因果,因此結識了吳繼文,並且順利讓我成了這本書的譯者,耐心等候我只能用閒暇空檔來翻譯的緩慢速度,終於鋪陳了這本書籍的面市。甚且,還繼續合作地催生了我的第二本小說集《曾滿足》(只是吳繼文後來轉到台灣商務出版),新的小說集收錄了《紙天使》部分的小說,另外則新放入我的台北縣系列作品。
現在回看這段時光,似乎就是在文字、閱讀與寫作間,一種奇怪的糾纏與共生過程,也無意間奠定了我小說起步時的身影步伐。當年,我懷抱一本僅想用來相濡以沫的《將軍族》赴美,然後卻莫名抱著整套的惹內小說歸返台灣,一去一返之間,好像自己在什麼夢境裡走了一圈。
而今醒來時,最是感謝的自然是依舊還執著當時所愛的筆,能夠初衷不改地一字一句書寫著我的文學創作。●
阮慶岳
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為美國及台灣的執照建築師,著作有文學類《山徑躊躇》、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人生.賴鈺婷》想讓你知道,我還記得你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范欽慧》疫情下的身體聆聽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廖振富》書牽萬里緣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