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由玉山社出版,這是我試圖走出學院藩籬,與臺灣社會大眾對話的臺灣文史通俗寫作。自序最後註明:「2020年4月21日,疫情方殷之際,寫於鳥聲啁啾的臺中家園」。誰料一年過去了,臺灣卻陷入疫情加速惡化的嚴重恐慌中,更甚於去年。
在這充滿「末世感」的當下,如何沉澱心緒,免於惶惑不安的激烈震盪,其實是艱鉅的自我挑戰。而閱讀與沉思,不失為反身自照、凝視生命的有效途徑。緣此,我細細回想,歷來最能給我生命觸動的書是什麼?腦中立即浮現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與蔡烈光《陳年往事話朱家》兩本書。
最先讀到《懷樹又懷人》在1993年暑假,當時我在專科學校擔任講師,同時在博士班攻讀,確定博士論文將以三位出身霧峰林家的櫟社詩人: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的作品為研究對象。驚喜發現《懷樹又懷人》出版,快速讀完猶不足,更推薦給校內國文老師組成的小型讀書會,志願擔任導讀者。對出身國文系的我而言,《懷樹又懷人》不只是一本精彩的臺灣人物傳記,更是帶領我從遙遠的中國古典文學領域,回歸生命母土、開展精神「返鄉之旅」的啟蒙書。
在知識配備上,當時我已熟讀葉榮鐘的《臺灣人物群像》、《臺灣民族運動史》等書,並大量蒐集、閱讀櫟社詩人的作品與相關史料。不過等我讀到《懷樹又懷人》,書中這些年紀約相當於我祖父、曾祖父輩的臺灣近代人物,他們的音容笑貌,對時代的深刻感懷,互動往來的愛恨情仇,以及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才真正活生生呈現在我眼前。
因書牽起的奇妙緣分,不僅僅是書中內容的啟發,更是「人與人的連結」。2010年春天,林莊生(1930~2015)出版新書《站在臺灣文學的邊緣》,特別交代出版單位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寄新書給我,並附一短箋,說他因鄉親轉告,獲知我曾在《新修霧峰鄉志》書中介紹他的著作,對我的評介引為知音。於是我們開始隔著太平洋,展開數年無時差的網路通信。
2014年10月上旬,通信多年後我終於一償宿願,歷經漫長航程,與同事汪俊彥老師一起到加拿大渥太華林先生家中作客10天,備受林先生夫婦的熱情款待。從清晨到深夜,我們以臺語鄉音不停的聊天,從錄影存檔的正式訪談,到隨興的自在閒聊,話題離不開故鄉的人與事:諸如日治到戰後的臺灣政治與社會變遷、他對父執輩臺灣文化人的印象、父親莊垂勝與中央書局的記憶、霧峰林家的歷史、故鄉近況、臺中與霧峰的地景變遷等。
林先生出身鹿港書香世家,他的本行是生物統計,但談吐儒雅,深具人文涵養。他的住家佈置充滿藝術美感,茶几上有兩座雕塑家陳夏雨的作品,其中之一是他父親好友葉榮鐘所贈。客廳和地下室壁面,掛著他與女兒的畫作,樓梯壁面則有多幅書法掛軸,分別出自祖父莊士哲、伯父莊太岳、父親莊垂勝、堂兄莊幼岳、以及他的老師張錫卿之手。我對他父親莊垂勝抄寫的林幼春詩作〈遠因〉,印象尤其深刻,此詩刻劃詩人置身二戰期間,強烈悲憤的感懷,我在博士論文中曾加以討論。
即使有10天的日夜暢談,彼此仍感意猶未盡,當時我甚至懷抱著夢想,託林夫人打聽,考慮買下他們社區裡待售的空屋,並天真盤算著:若能與林先生夫婦當鄰居,我可利用寒暑假來此短期居住,以便更完整深入挖掘他珍貴的記憶與人生智慧。
世事難料,也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回臺不到三個月,就突然接到林夫人來信告知林先生猝然離世的訊息,他臨終前交代遺願:希望我將接下他的棒子,繼續努力傳承臺灣的歷史文化。我們一生中僅有的這次交會,讓我深刻感受到:「一即永恆」。
近期另一因書牽起的連結,則是蔡烈光的《陳年往事話朱家》,這本書雖然與《懷樹又懷人》都不是熱門暢銷書,但同樣獲得不少迴響,而兩本書其實有微妙的關聯。
我原先並不認識蔡烈光女士(1938~),2019年3月,偶然在臉書上讀到以「陳年往事話朱家」為題的系列文章,非常驚訝發現:竟是日治時期著名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所寫。一路讀下來,欲罷不能。她以連載方式詳述朱點人的妻兒在他去世後的生活苦況與奮鬥經過,而更感人的內容,是她描寫嫁給朱點人長子朱筆岫後曲折離奇的大半生。
更早幾年,我曾寫過文章討論莊垂勝、朱點人與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岸田秋彥三人,因躲避二戰末期空襲砲火而締結的深刻情誼(註),因而對朱點人家屬的現況非常好奇。當時曾透過林莊生介紹,與朱筆岫通過兩次電子信,但所知無多。因此讀到蔡烈光的「陳年往事話朱家」連載文章不久,便透過臉書私訊與她聯繫。後來在她同意下,推薦給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女士,編輯成書出版。
她的文章非常引人入勝,她雖經歷血淚斑斑的人生歷程,卻始終保有樂觀豁達的精神,能屈能伸,充滿正義感,絕不向惡勢力低頭。而她的丈夫,因父親朱點人被殺害的內在創傷,長期處在恐懼與自我封閉的心靈孤堡裡。書中詳細描述她如何在沉悶而飽受壓抑的家庭關係,與外在政治壓迫的雙重困頓下,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在臺灣與美國幾度來回,最後成功帶領全家移民美國,遠離迫害他們數十年的政權。她的堅毅與勇敢,智慧與謀略,在在令人讚佩!
透過密集通信,我們聊得非常投緣,他們夫妻在美國的晚年生活漸入佳境,兩老相互照顧,緊密相依,兒孫成群。她喜歡養雞種花,與鄰居相處和睦,並結交多位黑人好友。夫妻還開車從北卡遠征芝加哥,心態一點也不像八十幾歲的老人。
她的二哥與臺灣文史前輩李南衡是多年老友,而李南衡曾是我在臺灣師大臺文所碩士班任教時期的「老學生」,去年曾邀我上他主持的「綠色論壇」電台節目,介紹《陳年往事話朱家》一書。最近她的二哥回臺探親,雖在疫情隔離中,她仍居間聯繫,希望促成我跟她二哥晤面的機會。這樣因書而促成的連結,何等奇妙!
從林莊生到蔡烈光,從《懷樹又懷人》到《陳年往事話朱家》,雖然我們遠隔千萬里,卻因書結緣,真情相感。他們以精采而動人的生命書寫,透過文字呈現鮮明個性與人生智慧。他們出生在日治時期,走過臺灣近代激烈的社會變遷,都對故鄉保有深刻的關懷,讓我在「齊心抗疫,同島一命」的當下氛圍中,領受到無比豐沛的、為臺灣文化傳承接力奮鬥的勇氣與信心。●
廖振富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出身國文系的臺灣文學研究者,曾任臺灣師大臺文所教授、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出版學術著作《櫟社研究新論》、《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等書。近年轉向臺灣文史的通俗寫作,出版《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等書。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2020年5月,《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由玉山社出版,這是我試圖走出學院藩籬,與臺灣社會大眾對話的臺灣文史通俗寫作。自序最後註明:「2020年4月21日,疫情方殷之際,寫於鳥聲啁啾的臺中家園」。誰料一年過去了,臺灣卻陷入疫情加速惡化的嚴重恐慌中,更甚於去年。
在這充滿「末世感」的當下,如何沉澱心緒,免於惶惑不安的激烈震盪,其實是艱鉅的自我挑戰。而閱讀與沉思,不失為反身自照、凝視生命的有效途徑。緣此,我細細回想,歷來最能給我生命觸動的書是什麼?腦中立即浮現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與蔡烈光《陳年往事話朱家》兩本書。
最先讀到《懷樹又懷人》在1993年暑假,當時我在專科學校擔任講師,同時在博士班攻讀,確定博士論文將以三位出身霧峰林家的櫟社詩人: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的作品為研究對象。驚喜發現《懷樹又懷人》出版,快速讀完猶不足,更推薦給校內國文老師組成的小型讀書會,志願擔任導讀者。對出身國文系的我而言,《懷樹又懷人》不只是一本精彩的臺灣人物傳記,更是帶領我從遙遠的中國古典文學領域,回歸生命母土、開展精神「返鄉之旅」的啟蒙書。
在知識配備上,當時我已熟讀葉榮鐘的《臺灣人物群像》、《臺灣民族運動史》等書,並大量蒐集、閱讀櫟社詩人的作品與相關史料。不過等我讀到《懷樹又懷人》,書中這些年紀約相當於我祖父、曾祖父輩的臺灣近代人物,他們的音容笑貌,對時代的深刻感懷,互動往來的愛恨情仇,以及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才真正活生生呈現在我眼前。
因書牽起的奇妙緣分,不僅僅是書中內容的啟發,更是「人與人的連結」。2010年春天,林莊生(1930~2015)出版新書《站在臺灣文學的邊緣》,特別交代出版單位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寄新書給我,並附一短箋,說他因鄉親轉告,獲知我曾在《新修霧峰鄉志》書中介紹他的著作,對我的評介引為知音。於是我們開始隔著太平洋,展開數年無時差的網路通信。
2014年10月上旬,通信多年後我終於一償宿願,歷經漫長航程,與同事汪俊彥老師一起到加拿大渥太華林先生家中作客10天,備受林先生夫婦的熱情款待。從清晨到深夜,我們以臺語鄉音不停的聊天,從錄影存檔的正式訪談,到隨興的自在閒聊,話題離不開故鄉的人與事:諸如日治到戰後的臺灣政治與社會變遷、他對父執輩臺灣文化人的印象、父親莊垂勝與中央書局的記憶、霧峰林家的歷史、故鄉近況、臺中與霧峰的地景變遷等。
林先生出身鹿港書香世家,他的本行是生物統計,但談吐儒雅,深具人文涵養。他的住家佈置充滿藝術美感,茶几上有兩座雕塑家陳夏雨的作品,其中之一是他父親好友葉榮鐘所贈。客廳和地下室壁面,掛著他與女兒的畫作,樓梯壁面則有多幅書法掛軸,分別出自祖父莊士哲、伯父莊太岳、父親莊垂勝、堂兄莊幼岳、以及他的老師張錫卿之手。我對他父親莊垂勝抄寫的林幼春詩作〈遠因〉,印象尤其深刻,此詩刻劃詩人置身二戰期間,強烈悲憤的感懷,我在博士論文中曾加以討論。
即使有10天的日夜暢談,彼此仍感意猶未盡,當時我甚至懷抱著夢想,託林夫人打聽,考慮買下他們社區裡待售的空屋,並天真盤算著:若能與林先生夫婦當鄰居,我可利用寒暑假來此短期居住,以便更完整深入挖掘他珍貴的記憶與人生智慧。
世事難料,也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回臺不到三個月,就突然接到林夫人來信告知林先生猝然離世的訊息,他臨終前交代遺願:希望我將接下他的棒子,繼續努力傳承臺灣的歷史文化。我們一生中僅有的這次交會,讓我深刻感受到:「一即永恆」。
近期另一因書牽起的連結,則是蔡烈光的《陳年往事話朱家》,這本書雖然與《懷樹又懷人》都不是熱門暢銷書,但同樣獲得不少迴響,而兩本書其實有微妙的關聯。
我原先並不認識蔡烈光女士(1938~),2019年3月,偶然在臉書上讀到以「陳年往事話朱家」為題的系列文章,非常驚訝發現:竟是日治時期著名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所寫。一路讀下來,欲罷不能。她以連載方式詳述朱點人的妻兒在他去世後的生活苦況與奮鬥經過,而更感人的內容,是她描寫嫁給朱點人長子朱筆岫後曲折離奇的大半生。
更早幾年,我曾寫過文章討論莊垂勝、朱點人與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岸田秋彥三人,因躲避二戰末期空襲砲火而締結的深刻情誼(註),因而對朱點人家屬的現況非常好奇。當時曾透過林莊生介紹,與朱筆岫通過兩次電子信,但所知無多。因此讀到蔡烈光的「陳年往事話朱家」連載文章不久,便透過臉書私訊與她聯繫。後來在她同意下,推薦給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女士,編輯成書出版。
她的文章非常引人入勝,她雖經歷血淚斑斑的人生歷程,卻始終保有樂觀豁達的精神,能屈能伸,充滿正義感,絕不向惡勢力低頭。而她的丈夫,因父親朱點人被殺害的內在創傷,長期處在恐懼與自我封閉的心靈孤堡裡。書中詳細描述她如何在沉悶而飽受壓抑的家庭關係,與外在政治壓迫的雙重困頓下,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在臺灣與美國幾度來回,最後成功帶領全家移民美國,遠離迫害他們數十年的政權。她的堅毅與勇敢,智慧與謀略,在在令人讚佩!
透過密集通信,我們聊得非常投緣,他們夫妻在美國的晚年生活漸入佳境,兩老相互照顧,緊密相依,兒孫成群。她喜歡養雞種花,與鄰居相處和睦,並結交多位黑人好友。夫妻還開車從北卡遠征芝加哥,心態一點也不像八十幾歲的老人。
她的二哥與臺灣文史前輩李南衡是多年老友,而李南衡曾是我在臺灣師大臺文所碩士班任教時期的「老學生」,去年曾邀我上他主持的「綠色論壇」電台節目,介紹《陳年往事話朱家》一書。最近她的二哥回臺探親,雖在疫情隔離中,她仍居間聯繫,希望促成我跟她二哥晤面的機會。這樣因書而促成的連結,何等奇妙!
從林莊生到蔡烈光,從《懷樹又懷人》到《陳年往事話朱家》,雖然我們遠隔千萬里,卻因書結緣,真情相感。他們以精采而動人的生命書寫,透過文字呈現鮮明個性與人生智慧。他們出生在日治時期,走過臺灣近代激烈的社會變遷,都對故鄉保有深刻的關懷,讓我在「齊心抗疫,同島一命」的當下氛圍中,領受到無比豐沛的、為臺灣文化傳承接力奮鬥的勇氣與信心。●
廖振富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出身國文系的臺灣文學研究者,曾任臺灣師大臺文所教授、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出版學術著作《櫟社研究新論》、《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等書。近年轉向臺灣文史的通俗寫作,出版《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書.人生.阮光民》飄忽無形的緣份奇妙的接通了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林孝謙》那些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愛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江鵝》在閱讀的交往上,我是交身體健康的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