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你好嗎》疫情下的一日生活問卷調查

2021-07-07 10:15

SARS危機到Covid-19,萬華一直首當其衝,位處疫病風暴中心,是嚴重受創的地區。居民們不僅內部要對抗看不到的敵人——病毒的肆虐,對外還要面對被貼上的許多標籤。然而社工、NGO組織、在地店家等民間力量架起的防疫陣線,深刻且真實地展現了萬華人的溫暖與活力。

Openbook閱讀誌企畫了「萬華,你好嗎」專題,希望能為萬華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與力量,也讓非處萬華但同樣深受疫情所困的人們能共鳴與理解。

2021年5月,節氣推移到小滿,台灣迎來梅雨季節時,疫情突然嚴峻起來,萬華居民首當其衝,承載了外界的關注與媒體報導後的放大檢視。病毒帶來的恐懼在蔓延,隨之而來的歧視、排擠也不斷發生,然而你我皆知,萬華絕對不僅於此!

Openbook閱讀誌製作了「萬華人,你好嗎?疫情下的一日生活調查」,希望藉由問卷的形式,向居住在萬華(或在當地工作)的OB讀者發出問候,邀請他們分享、記錄疫情下的生活軌跡,讓更多讀者了解在地居民的日常,讓「人」的立體性被看見,推翻因為數字與足跡造成的單一刻板印象,看見生猛活力十足的萬華。

 ▇ 你是走過路過、世居萬華、還是在這裡工作的萬華人?

回覆本次問卷的讀者,以目前住在萬華的當地住民居多,其次才是因為工作地點在萬華而與此地有所聯結的人。土生土長的萬華人,有人已在此生活了45年,最年輕的也已住了二十多年。而住在萬華時間最短的一位,僅搬來1個半月,等於是疫情爆發的前夕才剛遷居,會撞上疫情真是始料未及。

有意思的是,有少部分人會特別加註,例如:「(我住)南機場明明是中正區但一直被以為是萬華區」、「(我是)住在中正區與萬華區交界處」,這些或可歸為「長久被誤認的萬華人」。也有一類屬於「精神上的萬華人」,例如:「上下班都會經過萬華」、「會去參加剝皮寮的相關活動」等自行入座認同的萬華人。其他還有生在萬華、老家在萬華,但現已搬離該區的「原生萬華人」。

說來,有不少人對萬華的區域認知長期錯誤,最直觀的印象不脫被貼上三流(流鶯多、流氓多、流浪漢多)標籤的龍山寺、舊街區及周邊夜市。殊不知,時尚又國際化的西門町與文青聖地的紅樓也在萬華,龍山寺所在的緯度其實比中正紀念堂還要北方,而最常被誤認的和平醫院與南機場,實則位於中正區。

在空間界線上,萬華隔著中華路緊鄰中正區,與大同區則隔著忠孝西路。然而文化與生活是不受行政畫分所框限的,像有人戶籍地在中正區,日常生活卻與萬華緊密相連,更有人在輿論的刺激下,反而逆勢昇華了對萬華的地方認同感,與萬華人相投一氣。


(圖片提供:Kevin)

▇ 建立美好的生活提案

總體而言,本次參與問卷的讀者以20-29歲居多。讀者們的職業包括上班族、學生、單位行政人員,也有編劇、社群小編、NGO工作者、表演者、長照醫療從業者、導覽員(還有人填上變裝皇后耶)。

在6月初調查期間,已有將近3成的人宅在家超過10天以上,其中不少人連續兩三周大門都不出,最高甚至還有長達8周的(超前部署!)。也有些人為了日用品與食材一次購足,5-7天才出門。只有一位僅在家宅了一天就出門,因為他是長照醫療業者。許多站在防疫崗位上的朋友,是沒有假期的。

疫情期間,為減輕封閉的無助感,寵物成了網友暱稱的「防疫重要資源」。擔任社群小編的M分享自己穩定身心的方法是「摸我的狗狗本丸」,家管Mia也分享了吸貓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良方。 有外媒報導,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檢測「壓力賀爾蒙」(皮質醇),證實只要與貓貓狗狗玩10分鐘,就能有效降低皮質醇,達到減壓的效果,相信家有毛孩的人會很有感。


(圖片提供:mia(左)、TJ WU)

文化工作者Sasa分享穩定身心的方法是聽音樂與買花。不論是長青的綠色植物或僅綻放一夜仍美麗不減的花朵,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受植物的能量,產生愉悅的心情,在融融花草的連綴下,讓眉頭柔和、心靈也輕巧了。有植物的美好日常,是充滿療癒的生活提案。


(圖片提供,左上至右下:M、誒咪、艾咪、sasa)

▇ 當疫情成為日常

本次問卷主題為「疫情下的一日生活調查」,題目中包含了「最近一次的說話對象」、「上次出門去了哪裡」、「上一餐吃了什麼」、「一天主要的移動路線」等等。

受疫情所迫繭居在家,人有時特別想聽聽熟悉的聲音。除了工作上與同僚開視訊會議,很多人都選擇跟家人、同學、朋友視訊聊天。像是在補習班工作的老王就表示,最近一次說話,是跟同事一起視訊喝酒。(想到噗浪河道上也有漫畫家「虛擬聚眾」吃火鍋,就相當有趣。)

若是與伴侶、家人或室友住在一起,最常的對話是討論下一餐吃什麼。家管Mia會與伴侶一起沙盤推演下次出門的路線、規畫採買的清單,擬定高效率低風險後勤補給路線,以便達成出門一次就能完成眾多外出代辦事項的目的。

遠距的親友則是在網上互報平安。讀者Ginger會對同住的姊姊喊出門上班加油。身兼藝術家、風水師、網黃、變裝皇后數種身分的查理斯也直接對問卷吐露心聲說:「(最近一次說話的對象是)跟男友,他說要去找前男友吃飯,我答應了,結果要去(前男友)他家吃飯,他是新竹人,(男友)就不敢來萬華找我、也不讓我下去,就可以去前男友家吃飯……」字字泣訴,感受到其心裡的不平與委屈(抱)。

「上一次出門去了哪裡」探問大家甘冒風險外出的緣由,收集到的回覆多為採買、外帶餐點、超商(或郵局)拿包裹、上班、倒垃圾等。其中研發人員思良因為擔心疫情,還親自開車上街巡視情況。

「上一餐吃什麼」就豐儉由人、很難歸類了。泡麵與冷凍食品永遠是最大公約數,也有人清蒸鱈魚、紅燒豆腐、炒青菜、燉竹筍排骨湯,足足是豐盛的家常美食。適逢端午節佳節剛過,粽子也是不少人的選項;此外問卷上出現最多的西餐是義大利麵,而編劇琬婷分享的獨特佳餚如「美式南方玉米糕配牛排」則引人好奇,馬上google此糕的風味與長相。


(圖片提供:晏(左)、Cem)

「一天主要的移動路線」想了解在與外面世界隔絕的大門內,讀者們每日的生活重心、空間配置。這題依每戶人家的空間規模而定,譬如:一覺醒來(臥室)-盥洗完畢(浴室)-準備早餐(廚房)-用餐過後(飯廳)-洗曬衣物(工作陽台)-開始一天的工作或唸書上課(客廳或書房)-還有午晚兩餐要造飯(廚房-飯廳)-也有休息與休閒的時刻(客廳、書房、臥室、陽光露台)-結束一天的活動(臥室)。

以上是問卷中最大空間規格(豪華全配版)的一日生活動線,至於簡配版,像是有人住在小套房裡,吃、睡、工作都在同一處,就只能在四方牆壁之間繞來繞去,不斷循環,想來跟隔離者住進防疫旅館的感受相差無幾。


(圖片提供:Carrie(左)、ash)

▇ 憂喜未知的生活,需要心神冷卻劑

全台同心對抗病毒的日子,需要穩定身心的方法,居住在萬華或在萬華工作的人怎麼調適排解?一起來參考看看他們的分享,或許對你我也適用。

在問卷中,看劇、打電動加起來為數最多;運動(包含重訓、瑜珈)居次;閱讀、聽音樂合計排行第三。有人寫道:「世界變化大,心越要平靜」,但也有人雙手一攤,接受自己的焦慮:「我現在非常焦慮,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聽舒緩音樂、睡前冥想、唸經修法,都是讀者分享的自身經驗,也是有助於放鬆的方法。

此外,也有些人坦言,其實疫情並沒有造成太大的身心影響:除了看電影、打電動之外,Molly說規畫採買清單亦能讓心裡平靜;這段時間以來,還是學生的Elena會跟久沒見的朋友聯絡,做負擔以內的運動,看小說散文,寫作,也看了一直想看但沒空追的劇;編劇琬婷則會「寫小說給先生看」,將疫情下的生活過得很有逸趣。

溫暖、有力量的話語如強心針,在焦慮不安時帶給我們力量。問卷邀請讀者分享「疫情期間,聽到或讀到最溫暖、有力量的話語。」

榜上第一是:「同島一命,齊心抗疫」、「台灣就是一個島,請大家努力守護」。這樣的口號不僅為恐慌與焦慮對日常生活的侵蝕中帶來信念,也召喚了全台人民的使命感。面對病毒,我們都脆弱的努力勇敢著,世界依舊有著令人感動的美好,而我們用己身之力去守護這難得的美好。「我相信,一切都會沒問題的!同島一命!」藝術行政的晏與大家分享這句話,想必這也是全體國人的心聲與期盼。

齊心抗疫甚至不只是台灣人的作戰,日本、美國、立陶宛等國紛紛伸出援手,捐助疫苗,收到此份重禮與心意,振奮了許多人。Wu22分享了旅日球員王柏融全壘打後,登上日媒頭版的謝詞:「我想要感謝日本在此時提供疫苗給台灣,想代表台灣向日本說謝謝,不管台灣、日本還是全世界,希望能順利度過疫情。」讓他十分感動。

身障閱讀推廣人員MeiMei Chen因為主動畫畫來娛樂親友,被稱讚:「妳很有創意!」雖然知道服務他人本身就自帶力量,但能受到肯定,自然是加倍開心。

戲劇、音樂、閱讀不僅是生活的陪伴,即便劇情或主題與讀者生活有距離,但總有那麼一句台詞、一段歌詞會撫觸到觀者內心。利用這段時間追完台劇《火神的眼淚》的Ginger,分享了該劇最後一集出現的台詞:「在死亡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家管Mia則分享了奧田民生《イージュー☆ライダー》的歌詞「うまくやり抜く賢さを♪」,並說:「不論在生活上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問題,要用一笑而過的幽默和小聰明渡過。」(附上連結給大家,聽了心情真的會好喔!)

問卷中還有許多溫暖、有力量的話語,我們精選過後為大家條列如下:

  • 「只有病毒是敵人。」
  • 「一個人和兩個人經歷的心靈打擊是不一樣的。」
  • 「在家防疫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 「用心連結彼此,一起相信、一起勇敢,黑暗之後,總會迎來溫暖的光明。」
  • 「人生沒有輸贏,只要是在相對好的狀態下前進,輸了也未必是壞事。」
  • 「危機是生存環境真正的本質,災難是人生複雜網絡的存檔點。by焦安溥」
  • 「Be kind, be brave, be positive!」

(圖片提供:查理斯)

▇ 在閱讀中安頓身心

對OB的讀者而言,看書是一種日常。但在疫情嚴峻的這段特殊期間,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選擇呢?

有讀者開始重拾學習韓文的熱衷,轉移對疫情的不安,近期的讀物是韓文學習工具書。Elena選擇閱讀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遙遠的地方》,她說:「雖然現在不能出門,但心可以飛出去XD,(讀這本書)也是對於生命與生活的重新檢視。」

有人回歸童稚的純真,找了「姪子的童書們」來讀;也有人沉潛至佛法慈悲與智慧的深處,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獲得心靈本然的清淨。科普也是轉移心念的一法,《告別檳榔、擁抱荖葉:你所不知道的荖葉》讓從事行政工作的Olive覺得:「被汙名很久的荖葉其實是保健產業的潛力股;有獲得新知的喜悅。」

其他讀者提供的疫中書單如下,或許適合你眼前需求的那一本,正好就在裡面,也分享給各位:

在閱讀中盡力去了解更多消息、病毒、防疫的知識,緩解面對疾病的無力感,提防恐慌與焦慮對日常生活的侵蝕,在病毒環伺中不失人性,使疫情不造成二次傷害。閱讀就是防疫,我們以己身之力去守護世界的美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