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人與上帝的永恆戰爭:《烙印勇士》中的尼采哲學與反宗教敘事

2021-08-03 10:00

(取自Berserk wiki

「如果你在上面遇見神,幫我告訴祂……別管我的事啊!」

──三浦建太郎《烙印勇士》21卷

連載超過30年的黑暗奇幻巨作《烙印勇士》(ベルセルク),因為作者三浦建太郎突然過世,我們再也沒機會見證結局。早期《烙印勇士》的情調憤怒厚重,主角凱茲被人類無法扭轉的命運深淵重重圍困,卻僅憑肉身殺出一條血路。無可諱言,21卷〈斷罪篇〉結束後,原本沉鬱的故事慢慢變成王道日系RPG,轉而歌頌愛與勇氣、夥伴與友情,這多少讓資深讀者深深懷念,當年那位憤世嫉俗、踐踏弱者如螻蟻、在路邊跟女使徒打野砲的惡漢凱茲了。

儘管如此,《烙印勇士》仍是一部偉大的漫畫作品。光論繪畫技巧,三浦在現役日本漫畫家可說是數一數二,但他對於古典現代藝術更有廣泛淵博的借鑑:神器上哭泣悲哀的人臉有孟克(Edvard Munch)《吶喊》的影子;巨大的末神與海怪造型來自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的舊日支配者;「蝕」地獄般的場景取材自中世紀藝術家Hieronymus Bosch的宗教繪畫;神之手的造型源於經典恐怖片《猛鬼吃人》(Hellraiser);而神之手所在的無盡長廊通道,無疑是現代畫家M.C. Escher筆下的莫比烏斯空間悖論。

不過比起美術,《烙印勇士》還隱藏著嚴肅的思想史主題。兩位主角凱茲與古力菲斯之間的相愛相殺,雖然總是BL二創的熱門主題,但被刻下獻祭烙印的獨臂黑衣劍士,以及在末世前夕帶來壯麗救贖的光明白鷹,兩人間的難解恩怨,其實隱喻了「人」與「上帝」的永恆戰爭。事實上,在這部奇幻史詩劇場中,四處可見到最驕傲的瀆神者——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留下的思想軌跡。

▇誰能拯救巨大中世紀苦難?

《烙印勇士》背景是架空的中世紀黑暗時代,故事中的密特蘭大陸,一方面連年戰爭使得莊園經濟崩潰,一方面異教徒大舉入侵,整個教會體系岌岌可危。在劇烈的社會動盪下,無論身分高低,人們都暴露在毀滅性的苦難中。然而,有一些「幸運」的凡人卻從漆黑之處獲得了卵形人面的「貝黑利德」(ベヘリット):當生命遭遇無從承擔之痛苦時,這塊石頭會七竅流血,從異次元召喚出名為「蝕」的異象。

在「蝕」的深處,凌駕凡人的絕對者「神之手」聳立於此,你若願意拿生命中最貴重的事物交換,絕對者便將「使徒」之力賜與凡人,從此,該人便幾乎長生不死、擁有不可思議的強大肉體。


卵形人面的「貝黑利德」石頭(翻攝自youtube/NBCUniversal Anime/Music

這些渴望逃離「絕望」的角色,基本上構成了《烙印勇士》的人物誌。在〈慾望的守護天使之章〉,目睹妻子外遇而理智崩潰的伯爵;〈迷失孩子之章〉裡被村人每夜性侵的小女孩吉兒;當然也包括轉生成神之手前,被國王酷刑折磨、毀容殘廢的古力菲斯。他們的共同點是,不願意或是沒有勇氣憑著「弱小的人身」去面對眼前痛苦現實,於是他們「決定」聽從貝黑利德的神祕呼喚。

現在我們可以猜想,神之手所「恩賜」的貝黑利德到底是甚麼?其實,從某個意義上說,貝黑利德就是基督教傳統裡的「福音」(gospel這個字在聖經裡的意思是:天國來的消息),它是超越者給弱者的垂憐——如果服從貝黑利德的聲音,就會從凡人之身解脫,得到「不死」,變成「使徒」(服從上帝、服從福音的人),對塵世不會再感到悲傷,也不必用有限的肉身面對真實世界,因為你會被超越者、高於人類的東西庇護。

按照尼采哲學,所謂「宗教」,特別是被羅馬教會改造後的基督教體系,只不過是「弱者」用來「安慰現狀」的孱弱道德,恐怕也是故事中「貝黑利德」的類同物。你若無法憑藉自身去面對苦難,就需要宗教所許諾的彼岸世界。在宗教的承諾裡,人不必努力成為一隻獅子,因為我們都是羊群,只需要期待並跟隨著至善的「牧者」。既然來世必然會有快樂和幸福,那麼人類在此世中,需要做的就是虔誠敬畏,而不是「勇士當為義鬥爭」。這個「人願不願意孤獨地面對殘忍現實」的主題,貫串在整部《烙印勇士》當中。

中期的〈迷失的孩子之章〉,就非常典型展現了一種「反宗教」敘事:吉兒是貧窮農奴之女,她極度畏懼父親的酒友,酒友總在父親爛醉如泥時,闖入家中,「疼愛」這位孤單的小女孩。也因此吉兒非常嚮往村裡的傳說,她相信,只要抵達森林深處,就會變成美麗的「精靈」,再也不用面對人世險惡。

後來吉兒真的走進森林,遇見了成為「精靈女王」的童年玩伴洛西奴。這位過去曾是凡人的精靈女王,勸誘吉兒走入繭殼、羽化成為妖精。精靈女王對吉兒說:在我們的村莊,除了肌餓、寒冷、強暴與毆打,什麼都沒有。小時候所有快樂的事情,不都存在於幻想裡頭嗎?難道你不想變成妖精,讓幻想成真嗎?


吉兒遇見成為「精靈女王」的童年玩伴洛西奴(取自Berserk wiki

隨著故事進行,讀者很快知道,森林妖精是吃人肉的。而女王洛西奴早已變成昆蟲型態的「使徒」。但洛西奴卻再三對好友吉兒強調,自己天生就是精靈後裔。在凱茲與妖精女王一番激戰後,瀕死的洛西奴終於承認,在內心深處,她從未真正相信精靈存在,她只是借用貝黑利德的能力,主動獻祭了雙親,好讓自己能夠從貧窮飢荒現實中「逃離」。

所以,雖然本作的世界觀,強調了凡人無法撼動的超自然法則(也就是骷髏騎士跟神之手都愛說的「因果律」),但嚴格來說,《烙印勇士》仍是無神論的——擁有無限大能的「神之手」並非善類,而祂們「福音」的真正教義是,要求人類放棄自身之所以為「人」的部分,也就是放棄「僅憑己力克服現實的勇氣」(所以使徒的變身形態,都是「禽獸」)。

▇「白鷹」的歷史鏡像

其實,《烙印勇士》裡有一位最為「特別之人」,儘管他跟普通使徒一樣,「決定」要活在夢境中,但很不一樣的是,他的夢境並非僅僅是逃避,而是要取代、革新整個現實。

不知讀者是否已經猜到,這位「特別之人」,正是偉大的耶穌基督——哦,不,一時口誤,存在於《烙印勇士》裡的「白日夢之王」,是身兼救主與毀滅的「白鷹」古力菲斯。

想要探究古力菲斯這個角色的真身,就要稍微對照漫畫中的階級政治:古力菲斯在化身「神之手」前,還擔任鷹之團團長的時候,他最大夢想就是即使踐踏無數屍體,也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天上城堡」。按照左派歷史學家的說法,當年做為宗教領袖的耶穌,他對窮人所許諾的「天上的國」,其實就是要組織底層人民,團結起來推翻羅馬帝國。


古力菲斯(取自Berserk wiki

在凱茲剛加入鷹之團的時候,百夫長李開爾特很清楚地介紹了古力菲斯的「追隨者」社會階級。鷹之團主要由乞丐、小偷、鐵匠、農民,以及少數貴族次子組成(封建體系中次子沒有繼承權,他們也靠近社會底層)。在〈黃金時代〉篇,好男色的公爵強迫沒有貴族頭銜的古力菲斯與他共度春宵,這裡顯然是惡名昭彰的「領主初夜權」——在《烙印勇士》或《聖經》的時代,平民最大的痛苦在於,貴族階層有權力奪走所有美好事物,包括貞操(儘管初夜權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就此而言,白鷹與耶穌的「夢境」並沒有不同,兩人同樣出身下層庶民、同樣渴望推翻等級制度,因之他們以「救世主」的光芒萬丈姿態出現,並對所有受苦的人許諾,只要牢牢跟隨革命領袖(或者說「神的真理」),就有機會顛覆現存秩序、憑空建造公義彰顯的「天上城國」。

所以,《烙印勇士》的許多背景設定暗暗呼應著《聖經》:基督教的上帝曾經降下天火,燒掉索多瑪與蛾摩拉兩座墮落大城,而同樣的,漫畫中的密特蘭建立前,四位神之手也一夜毀滅舊時代帝國。

漫畫中法王廳的標記,是一隻白色老鷹展翅昂首成為十字,也是基督教聖物的隱喻。「蝕」過後,古力菲斯從殘廢形體中重生,並以白色老鷹的形象出現在全國人民的夢境中,重現了耶穌死後復活的場景。至於膽敢挑戰白鷹的庫翔大帝和凱茲,則都有幾分猶大的味道,兩人都是從救主身邊「背叛」的可憎門徒。當然還有喀絲卡被黑鷹強暴,產下「神子」的情節,那大概來自瑪利亞處女生子的段落……

▇「救贖」的真正面貌

漫畫中,在古力菲斯重新以無瑕肉身歸來前夕,黑太陽出現、國王駕崩、異族入侵、瘟疫橫行,整個法王廳教圈瀕臨覆滅。這個危急時刻,無論是貴族與平民,或是對古力菲斯愛到不能自拔的密特蘭公主,沒有任何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就在無比絕望、渴求拯救的情緒中,人們在夢中不約而同看見畫破黑夜的白鷹,他們開始期待這位還不存在的彌賽亞,情願把自己手中的世界(包括自我)完全奉獻出去。

這也是為什麼,故事中「斷罪塔」的別號叫做「盲目羊群聚集之地」。當倉皇逃難的密特蘭人民,聚集在塔下呼喚救世主的那一刻,還沒有身體的古力菲斯終於成功「著肉」,降臨現世。故事後段,牧羊人履行了他的承諾,古力菲斯取走庫翔大帝的魔力,打開了所謂的「幻造世界」。

在這個領域,所有幻想中的生物,如美人魚、獨角獸、森林妖精等等就此憑空出現。這段情節意味著,古力菲斯是個徹頭徹尾的「教主」,在其治下,神話等同於現實。

尼采就是這樣看待耶穌的。尼采認為,耶穌基督是一位「象徵主義者」,因為耶穌只願意跟信徒談論內心的世界、內在的道德,並要求他們「忽視」現實困苦。從某個角度來說,耶穌不能區分內在外在,他僅僅活在幻覺之中。當耶穌說「天國來了」,其真意是,鼓勵人們把精神追求視為真實存在——假如你打從心裡接受福音,那麼你所「認識」的客觀世界就徹底改變了。

這也是古力菲斯特別的地方。雖然他與使徒同樣聽取貝黑利德(宗教福音)的召喚,但是古力菲斯走得更遠。和耶穌一樣,他本身就是指引並創造意識形態內容的最高權威(在這個層面,信仰確實有無比力量)。相較之下,那些仰望古力菲斯、在他身上祈禱救贖的平凡人則完全不同,羔羊們不願面對苦難,寧可依賴高於人類的事物,無論那是神或英雄。所以尼采會說,基督教的本質是弱者的道德。


(取自Berserk wiki

按照尼采,「上帝」這一概念其實遭到後世教會的有意扭曲。在舊約的記載裡,全能者喜怒無常、殘忍驕傲,人類在祂的統治下並非祥和平靜,而是敬畏害怕。雖然這樣的上帝形象才是生命真貌,然而,後世的基督教會並不願意接受「苦難並無意義」這樣赤裸的真相。所以,教會一方面在〈新約〉中將上帝描述為慈祥仁愛,另一方面還發明了人類之所以受苦的正當「解釋」(人受苦是因為背離上帝教誨),其用意在於「撫慰」受苦的大眾,讓他們能在對神的信仰中保持希望與平靜。

在21卷〈判罪篇 誕生祭之章〉,審問官摩滋古斯和他的諸弟子口口聲聲「信仰不能有一絲烏雲」,正代表了後來「拒絕舊約上帝」、「拒絕上帝的無情本質」的庸俗教會。與尼采觀點如出一轍的是,在《烙印勇士》的世界觀裡,那四位擁有大能、無法以人類尺度衡量的「神之手」,他們做為上帝般的存在,其本質漆黑畸零,代表貪婪、恐怖、淫慾等人性,只是剛好擁有凌駕凡人的力量。

所以,儘管法王廳教圈的民眾對於「黑暗之鷹」充滿深刻的恐懼,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代表拯救的「光明之鷹」,同時也是代表毀滅的「黑暗之鷹」、「第五位神之手」——就像〈新約〉裡的慈愛上帝,真面目乃是〈舊約〉裡的暴虐神祇。更甚的是,由於法王廳對宗教異端進行殘酷鎮壓,最後造成「世界之卵」與絕望難民發生巨大共鳴,本來奄奄一息的古力菲斯終於得到「著肉」所需要的大規模獻祭。

如果,漫畫中的白鷹真是拿撒勒人耶穌,那麼,凱茲就是位特別反骨的主角。當年古力菲斯為了晉身第五位神之手,冷酷獻出了自己「生而為人」的最重要事物,也就是親如手足的鷹之團部下。於是,被刻上烙印的凱茲展開意圖殺害救世主的復仇之旅。用宗教語言來說,這男人差不多是「敵基督」(antichrist)。


《烙印勇士》的主角凱茲(翻攝自youtube/Teotis

▇尼采「左派」的那一面

正因為凱茲身處異端位置,而非日本漫畫傳統中「正義」的一方(影響《烙印勇士》很深的經典《北斗神拳》,主角拳四郎就是一位活在末日的「耶穌」),這個安排讓習慣帶入主角的讀者們,感受到某些很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設想,有朝一日凱茲若是成功復仇,那麼,即將傾頹的密特蘭王國將會陷入萬劫不復。

表面上看來,被圖書分級制度歸入十八禁的《烙印勇士》,似乎與多數日本右翼成人漫畫一樣,存在大量「兒少不宜」的女體裸露或暴力描寫。然而,此類作品跟《烙印勇士》之間,其實仍有重要的差別——多數成人漫畫之所以安插血腥或情色畫面,目的是製造感官刺激,讓讀者可以移情於強大的主角。與《烙印勇士》刊載於同樣年代的暴力美學代表作《聖堂教父》,就是典型對照。《聖堂教父》的兩位主角各自在白道黑道橫行無忌,殺人強姦樣樣不少,讀者也跟著品嘗到掌控權力的酥麻舒爽。沒錯,通俗的「暴力之美」通常是取悅讀者的沙文主義幻覺。

可是在《烙印勇士》有些不同。讓我們鼓起勇氣回到「蝕」吧,那個還是凡人的古力菲斯自願將鷹之團獻祭給惡神的恐怖場景。本作之所以用大量篇幅與鉅細靡遺的作畫,去描寫鷹之團同伴被怪物虐殺、戀人喀絲卡被使徒強暴、主角凱茲被異形挖眼斷手,更多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到,個體在「絕對力量」跟前的無能渺小。這裡存在的仍是尼采式主題:遭受苦難的人,是否有勇氣以裸身直視絕望?《烙印勇士》的辦法是,將讀者對於劇烈衝突的知覺,放在被壓迫者、無力者的那一邊。


(取自Berserk wiki

在〈迷失的孩子之章〉,凱茲最後救出小女孩吉兒。充滿感激和崇拜的吉兒,立刻想要追隨凱茲一起旅行,但凱茲嚴厲地拒絕了,並且要吉兒看清楚時時刻刻追緝著自己的無數黑暗靈體。凱茲打算告訴小女孩的就是,閉上眼睛躲在英雄或領袖身後,終究無濟於事。沒有誰可以是其他人的拯救者,只有走自己的路,殘酷的現實才會稍稍「可以承受」——這是尼采左派的那一面:「真正的人」寧可以肉身承擔痛苦,而不願意在甜蜜的「天國許諾」中失去關於鮮血、疼痛與寒冷的知覺。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尼采讚揚的終究是「權力意志」,健全的生命總是渴求歡快跟力量,而不是對他人的憐憫,故而另一種道德結論是:唯有強悍才是真正的善。這種思想元素有可疑的一面。

三浦的另一部作品《末世英雄錄》(ジャパン),相較之下格調就遜色不少。這部漫畫有明顯的軍國主義色調,試著號召「軟弱日本人」恢復尚武精神,才能與歐洲文明抗衡。諷刺的是,故事中的主角儘管造型與個性都有凱茲的味道,但在整個敘事中,他卻沒有拒絕偶像崇拜的自覺,反而將「民族主義」塑造為新的神明,因此更像化身牧羊人的古力菲斯。也許可以說,存在於凱茲身體內部的「尼采」氣質、「超人」主義,也隨時可能用法西斯的方式,為了某種崇高事物獻上狂戰士般的忠誠。

▇「人」的底線,「人」的高貴

最後,《烙印勇士》中還有一種關於「異化」的形象辯證。前面說過,經過貝黑利德的洗禮,「使徒」獲得了凌駕凡人的的動物軀竅,而在故事後期,凱茲取得狂戰士盔甲後,也被自己心中獸性那一面吞噬。

如果說「人」為了克服生命無法承受之重,那是不是只能求助「非人」的事物,服從更強大的意志?

啟蒙時代的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如此解釋宗教的形成:上帝這一概念,只不過是把「人」的有限形象給完美化罷了,然而,該體系最終卻反過來要求人服侍宗教,把「設想出來的人」放在「真實的人」之上,這就造成某種「異化」。同樣的,借用「非人之物」的使徒與凱茲,他們也都在苦難中逐漸放棄自我,慢慢淪為純粹力量的奴隸。

就此而言,所謂「非人之物」很可能不只包括了做為敵對方的使徒們,同時也是凱茲內心深處,做為復仇動力的熱烈仇恨。

要是「人」不該借助宗教幻象來面對真實,那麼脆弱的我們,要怎麼分辨什麼才是思想武裝,而什麼又是情感鴉片呢?至少對凱茲而言,如果他必須借助棄絕理性的狂怒來對抗被白鷹降伏的整個世界,那麼他其實也徘徊於異化邊緣。所以,在23卷〈聖魔戰記之章〉,經過無數戰鬥而心神俱疲的凱茲,差點化為野獸,吞吃、強暴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喀絲卡。

其實,如果我們回到尼采思想,那麼與其說「人」被內在的獸性異化,不如說,「人」才是最為墮落的動物。人類擁有「理性」,理性讓我們偏離了追求快樂和力量的本能,這就是基督宗教或多數成熟文明一直在做的事情——放任理性壓倒慾望。


(翻攝自youtube/Teotis

在尼采的理想中,生命的至善狀態應要揚棄任何形式的禁慾主義,而凱茲的旅程後期,最大的誘惑即是:徹底釋放對於「神」的憎恨,即使這種憎恨會讓凱茲連愛人喀絲卡都不再認得。凱茲的掙扎其實一直都是兩難:如果那些追隨白鷹、將人性獻給宗教的軟弱羔羊是一種異化,那麼,凱茲想要以人身駕馭憎恨與瘋狂,到底是失去自我,還是回復為更純粹的自然狀態,那也難說得很。

尼采有個著名的比喻,通向超人之路是這樣的:首先,人是忍耐與負重的駱駝、然後是摧毀一切的獅子,最後卻是空白無知的嬰兒。嬰兒指的是,在獅子破壞宗教道德陳規之後,人類需要「重估一切道德」,那時才會有更美、更強悍的存有誕生。

就此而言,古力菲斯不只是宗教聖者,他確實比凱茲更靠近「涅槃」。藉由割捨與舊鷹之團的羈絆,他重生為嬰兒,也超越了善惡的彼岸。而在這條通往超人之路的岔口,凱茲終究無法如此決絕,因為他珍視自己與喀絲卡、還有與舊鷹之團同伴間的種種回憶。狂戰士盔甲一直拉扯著凱茲,但凱茲還是想當人類——儘管凱茲如果拒絕狂戰士力量,一介凡人之身確實很難與黑暗上帝對抗。

無論如何,隨著三浦建太郎過世,凱茲的復仇旅程大概不會有官方結局了。但是凱茲所發起的這場挑戰神明的戰爭,同時也展示了人之所以高貴之處——那條不可退讓的底線是,即便絕無希望,還是願意繼續與命運、與強權、與自己所幻想出來的各種偶像,進行永不妥協的爭鬥啊。


(取自Berserk wik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